有个人挑着一坛好酒往家里走,一不小心,挑酒的绳子断了,一坛好酒就这么没了,可是挑酒的人没事一般,继续往前走。禅宗对这人评价很高:已经发生的事,追悔、难过都没有用,不如头也不回,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这里讲述的就是要保持心灵上的大度和洒脱,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大喜大悲。还有个比较现代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心要参禅悟道,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禅师看了看她,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尘世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按照普通的教法估计没什么用,于是就教她一句口诀:“随他去,不管他!”
这位姑娘,不负禅师的指导,牢记这句口诀。有一天,有人转告男友来找她,她说:“随他去,不管他!”后来,美国大学寄来入学通知书,她也不看,说:“随他去,不管他!”母亲告诉她中了特等奖,她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
经过多次的“随他去,不管他”,这位姑娘终于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童年时和祖母的合照,看到了过去天真可爱,还是一个小女孩的自己。她想,总有一天,我不是也要和祖母一样命归黄泉吗?这一想,让她冲破了最后一道难关,她终于看透了生死,不再感到恐惧,体会到了不生不灭的安乐感。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淡泊名利,平息欲望,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这些“禅”学的思想运用到断食养生中,丰富了断食养生的内涵。断食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强制断食,不仅起不到养生的效果,还会引起精神上的极度痛苦,进而导致身心俱疲。如果在断食时辅之以“坐禅”,使人忘记食欲,效果就好多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佛祖释迦牟尼在年轻时,曾经断食六年,结果身体消瘦,疲惫不堪。他开始觉得这样苦修不行,于是他在树下盘坐,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卧不起,一心修习禅定。有时候,山谷中的白猿会摘花果给他吃,但他内心却十分平静;鸟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甚至撒尿拉屎,他也不发怒、不驱赶,内心泰然。就这样,慢慢悟出了佛教的真谛。
后来,“坐禅”成了佛家弟子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佛教认为,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因为“坐禅”可以保持内心的通透明净,所以可以提升人的灵性,悟透玄妙深奥的哲理,早日从苦海中得到解脱。“坐禅”这一方法最早于东汉时在我国盛行,尤其在菩提达摩来华以后,更加被我国的僧人所重视。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坐禅”在我国古代运用极其广泛,不仅仅是僧人,许多没有出家的人,也会以“坐禅”来修身养性,保持健康长寿。例如,诗人续范亭在《修养与学习》中有这样一句:“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如今风靡全球、被很多时尚女子和都市白领所热爱的一项运动——瑜伽,其实就和“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处。断食辅之以“坐禅”,可以减少因断食带来的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坐禅”法今天也有人在学。
断食过程中的精神调节,对于断食是否成功影响极大。《圣经》中也提到:断食时,不要愁眉苦脸。当然,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完全像禅宗那样无欲无求,什么都不在乎。我们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改变生活,这中间就肯定会有欲望。但我们可以向禅宗学习,保持内心的平衡,不急躁、少烦恼,这是断食过程中所必须提倡的。因为空腹养生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保持身心的平衡。
二、辟谷——源于道教的养生传统
人常说“不食人间烟火”,神仙也。远古时候,神话传说里的人,不食五谷杂粮,却能长生不老。众多古籍中,都记载着“某位奇人风餐雨露几十年,不仅精神抖擞,而且鹤发童颜”的故事。
1.神龟长寿的启示——以“气”养生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顾名思义,就是不吃谷物来养生。据说,“辟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大约与行气术同时。
“气”,是一个很常用的中医术语,例如,“气血”、“阳气”、“痰气”、“湿气”等。发展到今天,还有一项中华绝学——气功。那么,到底什么是“气”?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
中医认为,“气”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先天精气,它来自于父母,人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自然有了“精气”,它主要存在于肾(也是中医所说的“命门”);二是后天水谷之气,它来源于食物,水谷在人体消化吸收而形成,它存在于人的脾胃;三是清气,它来源于空气,是由呼吸进入人体的,存在于肺。
这三种气,共同构成“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气,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一旦元气大伤,人就会生病。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气”是运动的,它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流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走到血脉内外就是营卫之气,走到经络则是经络之气等。倘若气不顺,人也就会生病,例如中医中常说的“气滞、气结、气闷”等。中医还认为,精气、清气、水谷之气在流动中形成脏腑经络之气后,可以转化为人体活动的能量,可以更新充实人体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五脏六腑之精华在人体内储存起来,这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陈代谢”的意味。
正因为“气”可以维持生命,所以《大戴礼记?易本命》中有这样的论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吃肉可以让人勇敢强悍,吃谷物让人有智慧,以气为食者长寿,不吃东西也不死,就成仙了。这是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这是现存的最早的关于辟谷服气术的著作。里面就有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第一次辟谷时,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这时必须用“吹呴”(道家所谓呼吸吐纳之术)食气法加以克服。很显然将辟谷与行气联系在一起了。
而将辟谷术发扬光大,并由此流传下来,应该归功于道教。我们都知道,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描述了一种神仙般的自由生活,里面就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语句。
据说,道教的辟谷,和观察“乌龟长寿”有关。在动物界,乌龟的长寿那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千年王八”这一说法。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也有“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的诗句。道教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东晋时期著有《肘后备急方》的著名医生兼道士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对俗篇》中有两则辟谷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在某郡县,有一个叫张广定的人,在逃避战乱时,将四岁的女儿藏在有竖洞的古冢中,只留下够生存几个月的干粮和水。三年后回来,本以为女儿死了,去收她的尸骨时,却惊喜地发现她还活着。一问才知道,断粮后,她觉得饿,就学墓中的一个动物,伸伸颈、吐吐气,就再也不觉得饿了。张广定找到了那个吸气的动物,原来是只大乌龟。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而今天的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会明白:我们所吃的食物,会通过消化、吸收,在人体内转化为各种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古人由于没有“营养”的概念,把一切都归结于“气”,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但古人所认为的,一旦人体中的某种根本物质(古人认为是“元气”)受损或运行不畅,人就会生病的看法,则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法是顺应自然,让“气”顺畅。也就是道教中所说的“无为”,即减少人体的负荷,不让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让人体保持一种平衡、正常的状态,这样人自然就不生病了。
2.负荷太重,人就会生病
辟谷术原本是道教用以修炼成仙的一个法术。道教的基本观点就是“无为”。其实,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即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庄子还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庄子?刻意》篇中有一句话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
用更通俗的话讲,道教认为,人吃了五谷杂粮,尤其是乱吃多吃,会在肠中积结成粪,在体内留下太多垃圾,垃圾发酵则自然生病,轻则头疼脑热,重则要人小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对策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主食。更有人认为,居青山之侧碧水之畔,朝吸晨露暮饮清风,可以保持身轻体健,长寿延年,甚至得道成仙。
关于这点,《黄庭内景经》中有这样的话:“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道教还认为,人体中有三虫,邪欲而无法成仙,而它是靠谷气生存的,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就必须辟谷。
必须承认,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出于对“生命有限”的恐惧,而被迫做出超常甚至反常的举动。这有迷信的意味,但也因此发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法。例如,顺着走的人不能摆脱死亡的宿命,那就来个倒着走。而今天的科学已经证明了,“倒行”的确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尽管“三虫”和“辟谷可以成仙”的说法并不科学,但负荷太重人会生病,已经被科学界所公认。
人是依靠粮食而生存的,粮食到底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是该多食还是少食?很显然,古人的辟谷实质上就是强调“少食”。吕祖纯阳有这样一句话:“欲要长生,腹中长清;欲要不死,肠无渣滓。”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辟谷的奇人异事。例如:
《人间》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单豹的鲁国人,他居住在深山中,喝溪水,不穿衣,不食五谷,70岁时,还像童子一般年轻,这是史籍中所记载的最早的辟谷实践者。
《汉武帝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看上去气色极好,慢走时都比马还快,力气比好几个人合起来还要大。
《后汉书?方术传》中:(郝)孟节能含枣核,不吃食物,并维持了五年十年。
曹植《辩道论》中:郗俭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
名医葛洪也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我经常看见断谷两三年的人,都身轻体健,气色好。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三国时候一个叫石春的道士,在行气为人治病时,经常连续一个月或百日不吃粮食,只喝两三升水,但气色更好,气力和以前一样。有个姓冯的人,只吞气,断谷已三年,每天挑担子上山,也不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