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失眠
生理性失眠症是指偶尔失眠,或因环境、情绪、饮食、玩乐、药物等引起的一过性、非疾病本身产生的失眠症。瞬时乃至数天的短期失眠,并不能算是病症,因此,无须进行特殊治疗。
引起生理性失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当
俗话说“: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晚餐吃得过饱,给胃肠道增加负担,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胃等消化器官在进食后便开始工作,要进行食物消化,就需要分泌大量如胃酸、酶和黏液蛋白等的消化液,这时只有更充分的血液供应才能满足需要;而人体其他器官的供血因此便相对减少,大脑也将出现暂时性缺血现象,就容易使人嗜睡爱困,特别在饱食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假如晚餐吃饱即准备睡眠,胃中胀满不适,必定干扰到正常的睡眠。
另外,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也指出“脾为心之子”,又“脾胃相表里,统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影响心神,心神不宁则容易失眠。
2不良睡眠环境
人们睡眠质量的好坏,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素。
噪音、光照、高温、严寒都会影响睡眠,而寝具不适或者被褥过厚、过薄也会降低睡眠质量。而睡眠场所变更如住院、住旅馆或住新房也可以引起失眠。所以,要尽量使自己所处的睡眠环境安静、优美、空气流通、光照适宜,还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干净整洁等。
3情绪不好
由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所引起的焦虑、急躁、郁闷等情绪,也会造成短期的生理性失眠。例如,秋季树叶飘落,容易令人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这时的失眠问题会呈现多发趋势。
4夜间玩乐
沉迷于丰富夜生活的“玩乐族”,酒吧、KTV是他们下班后的主要去处,或者下班后不是跟朋友彻夜打麻将,就是通宵上网玩游戏,把原本该睡觉的时间花在玩乐上,这种跟正常人作息相反的生活方式自然会带来失眠的结果。
5药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亦能致病。因此,药物也是引起失眠的一个原因。诸如口服避孕药、抗癫痫药物、抗癌药物、甲状腺制剂以及某些含有咖啡因类药物等,均可使大脑皮层兴奋而影响到睡眠。还应指出的是,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药物,其产生的副作用不仅仅是引起失眠。
抑郁性失眠
抑郁性失眠是由于患者长期反复出现的抑郁情绪导致产生的一种失眠症状。临床实践证明,失眠的出现与持续往往与心理因素有关,很多失眠患者是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学习上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紧张、经济上的重负、爱情受挫、人际矛盾、退休后生活单调、精神空虚等原因所致。这些生活中的事件带来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引起情绪压力,情绪压力导致生理警醒水平升高,从而发生失眠。如果刺激因素持久存在,或者当事人不能从心理上有效地作出适应,则失眠会持续下去。
一般导致失眠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但凡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他们患抑郁性失眠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的几率就越高。
2生理因素
失眠是一种和人体生理密切相关的现象。脑部的荷尔蒙分泌失调,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思虑过度、急躁、忧郁,引发抑郁症,继而带来抑郁性失眠。
3性格因素
性格也和睡眠有关,当自身情绪容易波动,对外界刺激敏感,凡事执着,心中烦恼得不到排解时,就引起抑郁性失眠。
4环境因素
失眠有时也是和环境变动相关的,如父母离异、亲人逝世、婚姻破裂、工作不顺利、欠债、退休、长期患病等,都会形成心理压力,一些人由此患上抑郁症,后来又成为了抑郁性失眠患者。
一旦患上抑郁性失眠,尽早就医是唯一的改善方法。
学得性失眠
学得性失眠实际上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对自身的睡眠问题过分专注而导致的,这种失眠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具体表现为:患者越是临近睡眠时间,由于对失眠的担心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当感觉到自己难以入睡时,此类患者通常都会逼迫自己入睡,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但不能入睡,反而会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睡眠障碍。
学得性失眠有很多层级,人们针对不同程度的症状,将它们分为初级失眠(主要症状是入睡困难)、中级失眠(主要症状是睡眠浅、易醒)、末级失眠(主要症状是早醒,亦或无睡眠感、多梦、醒后不解乏等)三个阶段。当然前述症状并不一定会单独存在,往往会混合出现。
另外也有一些学得性失眠患者仅为主观主诉,同时兼有焦虑、抑郁情绪。
学得性失眠根据失眠持续时间的长短可被分为暂时性与持久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医学界的定义里3周以内者属于暂时性,超过3周的则属于持久性。暂时性的学得性失眠相当普遍,几乎所有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类型的失眠症无须特别治疗,大部分都可以自愈。但如果这种失眠持续下去,并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关联条件反射,就很有可能转为持久性的学得性失眠,这时所谓的“失眠症”就出现了。换而言之,失眠症一般来说都是睡眠不良因素与学得性失眠的共同结合。
学得性失眠的初次爆发很可能是始于某次的生活事件,当时只是暂时性的。但是患者往往由此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如对于睡眠的不足感到过分担心,尤其到了夜晚。这样的担心会导致生理警钟时时紧绷,大脑的警醒程度将会愈来愈高,患者就会觉得越来越没有睡意。久而久之,警醒水平被动升高成为生理上的条件刺激,使得失眠变成固定的事情,于是持久性的学得性失眠就形成了。
在生活当中,有人把正常的少睡看成是学得性失眠的一种前兆,这其实是不对的。例如,次日有事情要办,人们需要早早起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可以不需要闹钟而自然早醒,实际上这是我们正常的对睡眠进行定时唤醒的心理活动。再如,当晚有消遣娱乐活动,就可能通宵达旦不睡觉,这种状况和前一种早醒都是应激事件导致的“失眠”,都是短暂的,当此类事件消失,“失眠”就会无影无踪。
心因性失眠
心因性失眠,是指明显的个人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睡眠质和量两者的变化,从而出现的入睡困难,浅睡多梦,易醒早醒,甚至彻夜不眠的情况。心因性失眠持续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只要及早进行干预,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很快就可以得到缓解;否则长期下去,或可发展为慢性失眠、顽固性失眠,此时再实施心理干预,其效果甚微,必须要以药物来辅助调理。
导致心因性失眠常见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种。
1怕失眠心理
很多失眠患者都存在“失眠期特性焦虑”,总是夜晚一躺在床上就担心睡不着,或者是想方设法去让自己快点入睡,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人们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活动过程。大脑皮层的这两个活动过程相互协调,交替出现,从而形成人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睡眠节律。“害怕失眠,迫切想入睡”的心理负担,本身就是大脑细胞的兴奋过程,所以,越怕失眠,越想入睡,结果大脑细胞就变得越兴奋,人们就更难以入睡。
2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患者认为做梦是睡眠不佳的一种表现,故不能正确地看待梦,觉得梦对人体有害,甚至一些人还误以为多梦便是失眠。这些错误的观念往往使人产生焦虑感,担心熟睡以后就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无疑会对睡眠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3自责心理
有些人由于某次过失犯错后,感到自责内疚,在大脑里重演此前事件,并对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深感懊悔,到了夜晚就在自责、懊悔的幻想及兴奋中徘徊,久久无法入眠。
4期待心理
期待某人出现或为某事而担心睡过头,因而经常出现早醒。比如由于害怕上班迟到,故睡得不踏实,常常只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而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人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分房结果等快要公布前夜处于期待的兴奋状态,造成难以入睡。
5手足无措心理
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后,自己不能够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不知如何是好,以致于晚上睡觉时也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始终处于举旗不定、进退维谷的焦急兴奋状态,影响了睡眠质量。
6童年创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