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和痤疮一样,都是归属于胃经的病。治疗时要从胃经入手。另外,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可能是肺气的问题。治疗时要分清症状,对症施治。
中医防癌——常敲肝肺两经
在现代的医学条件下,癌症还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关,人们几乎谈癌色变,因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癌细胞的产生是因为人体出现代谢紊乱,产生了一些老不死的细胞,这些老不死的细胞不能被及时除掉,就会很快繁殖起来,而且消耗很多能量,直到把人体吸干。西医的治疗原理就是帮人体将癌细胞割掉,但过不了几年,它又会繁殖起来,因为人体里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仍然存在。
怎样才能防止身体产生癌细胞呢?其实敲经络、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开朗乐观的生活心态,就是癌细胞的“天敌”。中医讲究五脏协调,阴阳平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有正气在体内,邪气就没办法干扰我们。你可以每天敲肝经和肺经,五行中肝主怒、肺主悲,肝经是体内怒气的灭火器,肺经能改变你闷闷不乐的情绪,再加上坚持合理科学的生活习惯、豁达开朗的心态,就能抑制癌细胞。靠着坚强乐观战胜癌细胞的例子已经有很多。
另外,癌症患者通常到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为什么初期发现不了呢?从中医的角度解释:邪气侵害人体,往往先侵犯经络,当病情加重,才会从经络传到脏腑。所以,癌细胞初期大多长在经络上,通常这过程很短暂,几乎不被人发现,当病情严重下去,癌细胞才会从经络传到肝脏。经络是五脏六腑的通道,循经指压不治病,只不过是疏通经络,经络疏通了,人体的一些症状就随之减轻或者消失了,所以说敲经络可以预防一切疾病,癌症也不例外。
如何使肝气畅通,让人体的气机生发起来呢?我们开头已经说过,就是要配合肝经的工作,肝经在凌晨1~3点的时候当令,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起来按摩肝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晚上7~9点的时候按摩心包经,因为心包经和肝经属于同经,所以在晚上7~9点时按摩心包经也能起到刺激肝经的作用。
肺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它起始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行沿着臂内侧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沿着臂内侧桡骨边缘(大拇指方向),进入寸口(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下至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拇指的末端。我们平常可以多敲敲肺经,对缓解情绪很有帮助。
胃经要穴足三里,号称“长寿第一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胃经上有个要叫穴足三里,它号称“人体保健第一大穴”。刺激足三里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力而有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不但能补脾健胃,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率,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扶正祛邪,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此外,足三里穴对于治疗胃病、腰痛、腹泻、便秘、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故而,足三里穴又常被称为“人体长寿第一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指,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的凹陷处便是此穴。常用的保健手法有两种。
1.点穴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2.艾灸法: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此法有时出现烫伤,甚至化脓不干,难以结痂。中医讲“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此而言。此法属“自讨苦吃”,但效果优于点穴法。
常按肾经第一穴,生命活力如“涌泉”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长寿穴”,“涌泉穴”就是其中之一。若常“侍候”这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以及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与“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有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为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肝经原穴为太冲,宣泄肝火就找它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向脚踝方向三指宽处。此穴是肝经的原穴,即肝经的发源、原动力。因此,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能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在中医里面,有“肝为刚脏,不受怫郁”的说法,也就是说肝脏的阳气很足,火气很大,不能被压抑。我们经常说“某某肝火旺”,其实肝火旺是一种上天的禀赋,通常肝火旺的人都有胆有识、精力充沛,能成大事,即使生气也能很快宣泄出来,不会伤到身体;也有人先天肝火不旺,气血不足,这样的人一旦生气,就很容易被压抑,无力宣发,只能停滞在脏腑之间,形成浊气。也有一些人,每天精神涣散、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者半夜两三点钟会醒来,再难入睡,这些其实都是肝部的毛病。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刺激太冲穴来解决。
但是,太冲穴并不适合那些脾气火暴的人,这样的人一有不痛快就马上会发泄、吵闹,并且吵闹后觉得痛快,还能谈笑风生的人,这种人的火气已经发泄掉了,不用再揉太冲穴。这个穴位是为那些爱生闷气,有泪不轻弹但又不能释怀的人准备的,还有那些容易郁闷、焦虑的人都很适用。
其实,发脾气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脾气,并不是由于修养差、学问低,而是体内的浊气在作怪,它在你的胸腹中积聚、膨胀,最后无法控制地爆发出来。那么,这种气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根源上讲,是由情志诱发而起的。其实这种气起初是人体的一股能量,在体内周而复始地运行,起到输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肝功能越好的人,气就越旺。肝帮助人体使能量以气的形式推动全身物质的代谢和精神的调适。这种能量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在它生成的时候压抑了它,如在生气的时候强压下怒火,使它不能及时宣发,它就会成为体内一种多余的能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火”。“气有余便是火”,这火因为没有正常的通路可宣发,就会在体内横冲直撞,窜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上到头就会头痛,冲到四肢便成风湿,进入胃肠则成溃疡。而揉太冲穴就是给这股火找一个宣发的通路,不要让它在体内乱窜。
另外,太冲穴还可以缓解急性腰痛。超过半数的成人都出现过急性腰痛症状,多数是由于劳累过度、不正常的姿势、精神紧张以及不合适的寝具等因素引起。这时,就可以用拇指指尖对太冲穴慢慢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按至疼痛缓解为止。
治疗慢性病,就找脾经上的要穴
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大脚趾末端开始,沿大脚趾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向上沿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之前循行,上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再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
当脾经不通时,人体会出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例如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会出现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或者全身乏力、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溏、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还有舌根发强、饭后即吐流口水等。
以上症状都可以通过脾经去治,最好在脾经当令的时候按摩脾经上的几个重点穴位:太白、三阴交、血海等,上午9~11点正处于人体阳气的上升期,这时疏通脾经可以很好地平衡阴阳。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揉或者艾灸此穴,对脾虚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脏腑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太白穴在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三阴交,又名女三里,只要是针对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刺激这个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称它为妇科病的万灵丹。月经开始前5~6天,每天花1分钟刺激本穴,远比生理痛时再刺激有效。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点胀疼的感觉。
血海穴在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在脾经当令时,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晚上9~11点再进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