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腹痛的时候,除了要及时就医外,还要注意记录一些症状信息提供给医生,以便更快做出准确的诊断,观察孩子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其他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比如孩子近24小时吃了什么食物、大便的状况,如果伴有呕吐,记录下呕吐的次数以及呕吐物的简单描述,等等。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不可随便给孩子吃止痛药,防止有些药物对胃肠产生剌激,从而加剧疼痛。也不要盲目给孩子按揉,最好的办法是尽早带孩子就医,积极治疗。
为了防止孩子腹痛,平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不偏食,不吃过多的冷饮、?食、油炸食品等。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这些虽然是一些小细节,却都很重要,因为病从口入,多数疾病都是因病菌进入体内引发。如果处理不好,病菌就很容易侵入孩子体内,从而引发疾病。
便秘
孩子便秘没有一个规定的标准,
这要根据孩子平时的排便规律来看,
没有所谓“正常”的排便次数和时间。只要孩子排便有一定的规律性,
应该说都是正常的,这个规律取决于孩子平时的饮食、活动量以及他的消化能力和速度。一般只要父母.醒细心观察,都可以总结出孩子的排便规律,及时发现孩子便秘的迹象。
那孩子怎样才算便秘呢?如果孩子大便次数比平时有所减少,尤其是3天以上都没有大便,而且排便时很难受,那孩子很可能就是便秘了。此外,当孩子的大便又硬又干,很难排出,这种情况下,不管排便次数多少,都可能是便秘。
孩子便秘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父母都要熟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便秘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对症采取措施改善。
相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更容易便秘。因为母乳中脂肪和蛋白质配比合理,因此孩子的大便基本上总是软软的,即使几天才排便一次也是如此。此外,如果孩子开始吃辅食了,妈妈们也要注意了,有些食物也会让孩子便秘。因为孩子在添加辅食的过渡阶段中,最早开始吃的谷物食品(米粉)中的纤维含量低,容易导致孩子便秘。有时,辅食添加得过急或过多,也会造成孩子肠道不适应,同样会出现便秘。日常生活中,孩子如果没有补充充足的水分,极易导致脱水,他的身体会尽可能从他吃喝的东西中吸收水分,也包括从孩子肠道的废物中“回收”水分,从而导致他的大便又干又硬,不容易排泄。
除了以上这些饮食上的因素之外,有些疾病也是孩子便秘的因素,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代谢紊乱、食物过敏或肉毒(通常是指腊肠、罐头食品等中可能含有的肉毒杆菌)中毒造成。如果孩子的大便很硬,排便时疼痛,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以便确诊。
在曰常生活中,妈妈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便秘。在饮食上,营养均衡,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粗粮,以增加肠道内的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通畅排便。保证孩子的饮食作息规律,从而不打乱身体的“作息规律”。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一般来说,孩子3个月左右,家长就可以帮助他逐渐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了。同时要保证孩子每日有一定的活动量。对于还不能独立行走、爬行的小孩子,父母要多抱抱他,或适当揉揉他的小肚子,多做腹部抚触按摩,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肠胃蠕动、排便。
腹泻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孩子,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腹泻常由于小肠感染引起,病毒性胃肠炎往往也伴随腹泻,大多数的单纯性的腹泻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腹泻的病毒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细菌性痢疾,起病急,会出现发烧、恶心、呕吐症状,有下坠感和里急后重感,左下腹疼痛。粪便呈脓性或脓血样、黏液状。也有发高烧、不腹泻的中毒型痢疾。患儿舌质绛红、舌苔黄腻、舌体胖大,而且多有不洁或不节饮食史。
②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真菌毒素性、动物性、植物性及化学性中毒,但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多,即人们摄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食物引发的中毒。我国居民食用畜禽肉及禽蛋类较多,所以沙门氐菌食物中毒居多。起病急,恶心、呕吐、脱水、乏力、腹痛,多为稀水样便。有同食者往往同时发病的特点。可酌量饮用低度淡盐水。含糖饮料会加剧泄泻,不宜饮用。
③肠道蛔虫性腹泻,肚脐周围绞痛或隐痛。可伴有轻度腹泻,泻后疼痛稍缓,消瘦乏力。
验粪可发现蛔虫卵。服肠虫清2片,可将虫体溶解。
④急性胃肠炎:进食过多过快或冷热食同进共饮脾胃功能不良或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都可引发吐泻表现。
⑤中暑性腹泻:久在高温或通风不良环境下,体温不易散发所致。由于出汗多,盐分丧失也较多,常会诱发稀便或神志不清。应迅速移到凉爽通风处,饮绿豆汤、盐开水。
对于腹泻孩子护理十分重要,护理好了可以较好地改善孩子的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使疾病早日康复但若有疏忽,也可能加重孩子腹泻,因此家长必须熟知护理要点。
①孩子腹泻时的饮食要适当减量,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减少奶量。如果是吃辅食的孩子,要以吃米汤、面汤、米粉为主,或者可以煮苹果水喝,或蒸苹果吃,这些都有止泻作用。
②如果是母乳喂养,乳母要忌吃高蛋白、高脂肪、多糖的食品,如鸡蛋、鱼、肉类、油炸、油腻食品、奶油及含糖量高的饮料、点心等。要少吃或暂不吃蔬菜,因为蔬菜中的粗纤维可加重腹泻。对人工喂养的孩子,可把奶粉换成不添加乳糖的豆奶粉,因为乳糖会加重孩子腹泻。
③腹泻会导致身体脱水。这时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补液。在开水中加适量的糖和盐,制成淡淡的糖盐水喂孩子。给孩子喝面汤或米汤时,加盐即可,不必加糖。补液后,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尿量,和平时差不多就可以了。
④腹泻好转后,不要立即恢复饮食,因为刚刚痊愈的孩子肠胃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饮食还是要以清淡、适量为原则,如果匆忙进补,则易导致腹泻反复,得不偿失,要让孩子的肠胃有个恢复期。
头痛
小儿头痛可突然发生,原因很多。如果孩子指其前额部位或全头部的头痛,伴有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者,多为着凉所致。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例如肺炎等在伴有发热时,孩子亦会出现头痛,这类头痛的程度比较轻。如果孩子患有急性鼻炎、急性中耳炎、牙周炎等病,亦会连带着出现头痛。若孩子述说全头胀痛或两侧头痛并伴有水肿、尿少时,则家长就要考虑带孩子到医院去化验尿液,查一查是不是得了肾脏疾病,要警惕是由于肾脏出现问题孩子血压突然升高,不仅有剧烈的头部胀痛,还会出现呕吐,甚至昏迷,这是高血压脑病的表现,必须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医。如果孩子在急性头痛时伴有发热、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或神志不清,则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例如各种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等。此外,
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时,除了其他中毒症状外,孩子亦会出现头痛。有的孩子还会将头晕和头痛混淆起来,将头晕说成头痛。其实小儿阵发性眩晕也是比较常见的,可能因为小儿不会诉说或检查较困难而被忽略。眩晕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家长应予以重视,并提高警惕。因为头痛的原因复杂,所以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请医生诊治,不可掉以轻心。
如果小孩经常有头痛的现象,且每次发作的情形与以往相比没有什么特别,那么,父母只要做到让孩子注意休息和仔细观察即可。
一旦孩子痛得厉害,可使用些止痛药,而这样的头痛还是首次发作的话,则最好请专业的医师检查,以排除某些疾病因素。
惊厥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孩子惊厥时,意识突然消失,双眼上翻、凝视线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由数秒至数分钟。
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儿童抽风,但总的可分为发热性和无热、低热性抽风两类。
引起发烧抽风的病常见的有高热抽风、流行性脑膜炎、各种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新生儿破伤风、脑脓肿等。
引起无热或低效性抽风的病有颅内出血、脑发育不全或畸性、严重脑缺氧、婴儿手足搐溺症、低血糖、尿毒症、婴儿痉挛、癫痛、脑肿瘤、高血压脑病、中毒等。
孩子出现惊厥时,要及时抢救,分秒必争,以防止惊厥造成的缺氧后遗症以及生命危险。在急救中心未到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具体方法是。
让孩子平卧,松开衣领,在其牙齿之间放一根用软布包好的木筷,以防止咬伤舌头。如小儿发高烧,可用冷湿毛巾敷在小儿额上,也可用湿水擦身在夏季,宜用冷水擦小儿四肢。若用酒精加一半水擦皮肤,退热效果更好。对于惊厥严重的孩子,可用指头掐上唇中间的“人中”穴及双眉中间的“印堂”穴。
防止孩子惊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方面预防。
①家长要注意合理用药,以防止小儿误服有毒的药品。
②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比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B:和维生素B6以及各种矿物质,不能让孩子长时间饥饿,以免发生低钙和低血糖性惊厥。
③家长要加强看护,尤其是对于已经会爬、会走的婴儿,要防止撞跌头部引起脑外伤,更不能随意用手打孩子头部。
④加强锻炼。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使机体能适应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是稍大的孩子,要按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犯。
很多父母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出汗,总担心孩子是不是身体有疾病呢?家长要对此多多了解,免得杞人忧天。
孩子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平时活动量大,尤其是婴幼儿皮肤含水量较高,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较多,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同时,孩子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出汗也是正常现象,属于生理性多汗,家长不必为此担忧。
但是,如果孩子出汗尤其多,这时家长要注意分辨了。孩子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一般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以及过度兴奋、恐惧等都可引起病理性出汗。例如若患儿低血糖,往往见于夏季天热,出汗多,夜间不肯吃饭,清晨醒来精神委靡。患儿表现为难过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大汗淋泻、四肢发冷等。有的孩子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家长需带孩子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确诊后再行治疗。
孩子多汗,妈妈的日常护理很重要。
首先要找到孩子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多汗的话,妈妈不必过分忧虑,只要除去外界导致孩子多汗的因素就可以了。炎热夏季需经常开窗,有条件者用电扇或开空调,要注意风不要直接对着孩子吹,尤其在孩子睡着后,皮肤毛孔开放,其次,注意孩子的衣着及盖被。一般情况下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即可,从小锻炼孩子的抵抗力。不能因为天气冷就拼命给孩子添加衣服、晚上盖好几床棉被。其实孩子穿或盖得过多,会大量出汗,衣服被汗液弄湿,如果又不及时换掉,反易更容易受凉而引起感冒发烧及咳嗽。
再次,出汗严重的孩子,体内水分丧失过多,很容易会引起脱水。父母需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最好喂淡盐水,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及钠、氯等盐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而导致虚脱。
此外,家长应及时给出汗的孩子擦干身体。有条件的家庭,应给孩子擦浴或洗澡,及时更换内衣、内裤。孩子皮肤娇嫩,过多的汗液积聚在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家长还要做个有心人,要多多观察孩子有无其他症状,如果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夜啼
夜啼就是指孩子夜间突然哭闹不止,持续半小时以上,或者时哭时止,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家有孩子夜啼,对父母来说甚至全家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折磨。孩子夜里睡不好,可能白天就会好好身上有汗,风直接吹容易受凉。
地睡一觉,可是大人们还要继续生计,没有了睡眠保障,长时间下来,非常痛苦。当然孩子长时间夜啼,也会大大影响其身体健康,那么究竟m啼是怎么回事呢?
1.外界环境因素
如果孩子夜啼,首先要考虑外界环境因素。比如是不是饿了?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不必拘泥于喂奶的间隔时间,当他饿时就让孩子吃,孩子吃奶中睡着了,可以弹弹孩子的小脚心让他吃饱再睡。人工喂养的孩子,应考虑适当增加喂奶量,并查一下奶的质量,是否加水过多等。孩子睡得是否舒服呢?盖得太厚太薄都不行,衣服系得过紧也不行,床上有没有什么东西硌着孩子呢?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除此之外,孩子尿湿了会很不舒服,也会哭,家长要及时更换尿不湿。
有些孩子白天睡得多,夜里便精神十足,当家长因疲倦不理他时,孩子就会用哭抗议。纠正的方法是,白天减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多逗着孩子玩耍,消耗体力,晚上自然会犯困,要睡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锻炼,生活有了规律,孩子自然会安稳地睡觉,减少夜啼症状。此外,如果孩子受到惊吓,晚上常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啼哭,常常伴有恐惧,家长要多多安抚,孩子的情绪会逐渐改善。
2.疾病因素
如果孩子缺钙,夜间常常哭闹,还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孩子会有多汗、枕秃、方颅、囟门闭合晚、肋骨串珠等等。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让孩子多晒太阳,就会有好转。感冒及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期间,孩子都会在睡后哭闹。一些慢性疾病,如贫血、结核等,也会使孩子因为难受而在睡中哭闹。此外,孩子鼻子不通气、患了蛲虫病等,也常常使孩子夜间啼哭。这些由于疾病引起的夜啼,只要治好了原发病,孩子就会安然入睡。
(第三节)了解家庭药品备用与保存
小儿助消化常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