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泽儿的婚事,再晚一两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或者请您在乡里选择一耕读人家的女儿,或者儿子在京城自定,都得以没有富家子弟骄气的人为主。”
曾国藩家风崇尚勤俭,他反对与骄奢人家结亲,也是因为他考虑到“亲奢之家难以久远”的缘故。所以,他给子女选择婚配之人,也是寻找家风良好的人家,以便子女能够过得幸福。从这一角度出发,曾国藩在儿女定亲问题上,能够跳出当时人们普遍在意的嫡出与庶出的门第之见,能够以品德而不是以贫富或者地位来选择联姻对象,真是难能可贵。虽然曾国藩在这方面也有看走了眼的时候,他的几个女婿中也不乏纨绔,但他能抱着清醒的态度去面对,不贪人富贵、不恋人权势,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古代,也有一些慧眼识人之士,不以门第之见看待他人,而是慧眼识人,为自己的子女选中了好亲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刘邦的岳父吕公了。
当时,刘邦只是个泗水亭长,也就相当于一个派出所所长大的官。而吕公则是和沛县县令交往颇深的有头有脸的人物。由此可见,刘吕两家并非门当户对。
一次,吕公新家建成,在新家大开酒宴,邀请了沛县县令。县令亲自出席,手下大吏县主吏掾萧何主持酒会事务。于是,这场酒宴轰动了一县。沛县的头面人物,官吏豪杰,风闻传说,奔走相告,纷纷备礼持钱前去祝贺。当日,收支接待的管理,坐席位次的安排,一切由萧何打点。萧何吩咐手下人等说,坐席位次按照送礼多少分等,礼多者上席,礼少者下席,礼钱不满一千的人,在大堂外侧席就座。
刘邦闻说此事,也由泗水亭赶来凑热闹。自从做了泗水亭长以后,刘邦对于沛县属吏大致有所接触。以他的感受而言,多是些提鞋倒水的料,没有自己服气的人物。他兴冲冲来到吕公新宅门前,眼见得来客送礼的金额一一写在名册上,又听得负责接待的谒者高声唱说礼钱多少、席位上下,想到自己空手而来,不由得鼻子里哼了一声,大声喊道:“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一万。”话音未落,他径直往大堂上席而去。一时,门前堂上,宾客谒者,无不目瞪口呆。吕公大吃一惊,当即从大堂上起身下来,亲自迎到门前。
以当时的金钱而论,劳动一天的工资大概不满十钱。刘邦是亭长,月工资只有几百钱。郡县基层小吏间,婚丧嫁娶、饯别送迎的金钱往来,大致以百钱为单位。吕公是县令的贵宾,县令的级别为千石到六百石,月工资以千钱计数。贺礼过了一千钱,对于县令一级而言,算是上客重礼。贺礼以万钱计,已经是将相王侯间的往来数字。沛县地方,大概是闻所未闻。当时大吃一惊的,何止吕公,可谓满座皆惊。
吕公仔细打量刘邦,觉得他气宇轩昂,不是等闲之辈,不由立时敬重起来,引刘邦登堂入上席就座。萧何是主事,他凑近吕公说道:“刘季这个人,大话多,成事少。当不得真,顶不得用。”力图缓解尴尬。吕公笑而不语,只是注意观察刘邦。刘邦虚报贺礼坐了上席,毫无自责不安之意,酒席间,意气自若,取笑客人,颐指气使,俨然一副上客主子情态。吕公心中暗暗称奇。
酒席将散,吕公以眼色示意刘邦留下。宾客散去,吕公留刘邦入内小坐。稍作深谈以后,吕公对刘邦说道:“我从小喜好看相,为人看相多了,相贵有如刘君的,我还没有见过,希望你自爱自重。我膝下有一小女,如刘君不嫌弃,请置于家内以作扫除。”刘邦是聪明人,戏言归戏言,正事归正事,对于吕公的看重和期许,他是感戴有加、认真回应的,当即应诺下来。刘邦道谢归去后,吕公夫人愤愤指责吕公说:“你自来看重小女,以为应当许配贵人。沛县县令与你深交多年,一直想娶小女,你不应许,怎么会枉自将小女许配给刘季这种人?”吕公回答道:“我行事自有讲究,这中间的道理不是你妇道人家所能懂得的。”在吕公的一手操持之下,刘邦娶了吕雉为妻。
后来,刘邦登基做皇帝,吕雉也荣封为皇后。
刘邦虽然在品行上不是很好,但他气宇轩昂,虽然贫穷,但有豪气,交际广泛,这些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吕公能够不以名门富户选择女婿,确实很有眼光。
结婚都讲究门当户对,而门当户对的根本标准就是要贫富程度相当,其次是社会地位相当。即便是现代,婚姻中也多少掺杂门第观念,并且,人们越来越把贫富当成是门当户对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其实,财富总有用完的时候,而一个有才能和智慧的人会永远拥有财富。所以,现代人也应该学习曾国藩和吕公的做法,把眼光放长远,去除门第之见,寻找一个真正有能力且本质不坏的人作为儿女婚嫁对象,这样儿女才能拥有家庭幸福。
选择结婚对象应该衡量这个人的品行、才能,这些才是恒久的。千万不要被一些富家子弟的财大气粗迷惑了双眼。
讲求礼仪则使家业兴旺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曾国藩格言
曾国藩是在一个拥有严格家规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他从小遵守家规,长大后深受裨益。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严格按家规办事,而且还督促子女们遵照实行。
曾氏家法是从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那里流传下来的,星冈公是一位最讲究家法的人,这对曾国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家规共有三点,每一点都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实行起来并不难,但难的是养成习惯坚持下来。年年月月天天都要去做,就变得困难多了。这三点家法分别是:
1. 起早
也就是早起。如果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件事情就不难了。但对于那些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则是有一定难度的。早起,就意味着你必须理智地生活,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对有些人而言,一两天还可以,甚至几个星期也不难,但如果让其成年累月地这样做,那就无异于要他的命。特别是现在的家庭,晚上才是娱乐的时间,看电视会看到很晚,上网会上到很晚,甚至会通宵。人们在晚上总是信马由缰地做事情,而这样不规律地生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2. 打扫清洁
这恐怕是家务工作中最不起眼的活计了,它太小了,以至于可以忽略不算。但如果要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
3. 善待亲邻
这一点,曾国藩印象很深。凡是亲戚邻里到家来,星冈公无不恭敬款待。有困窘的,必定设法周济;有争吵的,必定帮助调解;有喜事的,必定表示祝贺;有疾病的,必定慰问;有丧事的,必定吊唁。
从曾国藩的三点家规可以看出,曾家非常讲究礼仪。注意卫生是对家人之礼,善待亲邻是对外人之礼。
《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段话已经深入华夏儿女的心中,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人们一讲到礼尚往来,首先想到的是给他人送礼或者接受礼物。但人不可把礼物看得太重,而应该重视礼物所代表的对方的情谊。礼送得好,就能让对方感觉到“礼轻情意重”。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给家人提到过礼尚往来,他也是这样认为的。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
“六月初四接到你五月二十四日来信和纪泽的一封信,详情悉知。南坡五舅母去世,纪泽吊唁后,不知你去吊唁过没有?在这种事上,我们兄弟中应有亲往吊唁者为宜。从前,咱祖父星冈公对彭家并没有厚礼厚物,而情意非常殷勤,亲自去彭家的次数很多。我们兄弟应该以此为楷模。大致富贵人家习气,亲戚交往礼厚情薄,派人相往来的多,亲自来往少。
“我们兄弟如能以此相互规劝,必有裨益……”
由此可见,讲求礼仪,不是靠厚礼来维系的。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常常说:“人待人是无价之宝。”在与亲族邻里交往时,有喜贺喜,有丧吊丧,有病探病,有难相帮。这才是一种礼尚往来。亲戚朋友来往得多了,就越发亲密了。
曾国藩经常教导弟弟和儿子不要倚仗官势,欺压乡里亲邻,这样会遭人嫉恨。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告诫弟弟: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曾国藩还在写给儿子纪泽的信中告诫他要讲礼仪,不疏离邻里。
“尔在家料理家政,不复召尔来营随侍矣。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建四爷如不在我家,或另请一人款待宾客亦可。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吝也。尔信于郭家及长沙事太略,下次详述一二。此谕。”
曾国藩不仅教导儿子们要懂得礼仪,尊重他人,懂得礼尚往来,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谨守家道,不以官给自己谋利。为了不失礼仪,即便家中没有钱,也要借钱寄回去,用于亲族间往来的开支。
拿破仑·希尔说: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节。周到的礼节,为曾国藩及其家人赢得了人脉,营建了家庭安全的防护网。正因此,他才能在官场中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托马斯·福特说过:谦恭有礼,人人欢迎。良好的礼仪能够提高人的人格修养,对人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