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既不能构成生命活性物质,也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一旦缺了它们,身体的构成和能量提供就会出现异常,甚至中断。
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有些可在体内合成,有些则必须从食物中获取。长期摄入不足,可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夜盲症、佝偻病、脚气病等。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进入人体后,如有多余,可贮存在脂肪内,少量随胆汁排出体外,不容易出现缺乏。但消化道功能障碍时可以缺乏。如果摄入过多,引起蓄积,可引起中毒。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叶酸等,极少在体内贮存,很快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必须由食物不断提供。水溶性维生素容易引起缺乏。
1.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视力下降,严重者导致夜盲症等,还会使皮肤变厚、干燥,抵抗力下降,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可影响生殖功能。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肝脏、鱼肝油、奶及奶制品中,植物中含有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长时间用眼工作者,患有肝脏疾病、发烧、腹泻病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过量,会减少大脑的血流量,损害手臂和腿部关节。
2.维生素D
多晒太阳,可使皮肤生成维生素D,人体不容易缺乏,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钙化。缺少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病。老年人合成和利用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尤其是在冬季,应适当补充,同时补充钙质。维生素D过量,会出现眼睛发炎、皮肤瘙痒、呕吐、腹泻和脏器异常沉淀。
3.维生素E
一种非常强的抗氧化剂,可减少老年斑的形成,并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维生素E存在于植物油和坚果类食物中,动物类食品和菌类食物中含量也较多,人体不易缺乏。维生素E过量,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4.维生素C
其主要功能是对酶系统起到保护、调节、促进催化作用。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还协助铁、钙的吸收,以及叶酸的利用。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但是摄入量超过100毫克以上,则吸收率下降,未被吸收的维生素C由尿液排出。
5.维生素B1
长期摄入不足,可以引起脚气病,出现肢端麻痹或功能障碍等多发性神经炎,还可以表现为心衰、肺水肿等症状。维生素B1存在于谷类和动物心、肝、瘦肉以及蛋类中。谷类食物过于精细,丢掉了米糠、麸皮,维生素B1将丢失80%,所以应多吃些糙米粗粮。
6.维生素B2
缺乏时出现口角炎、脂溢性皮炎等,严重者可引起结膜炎、眼睑炎、角膜血管增生、畏光等症状。维生素B2存在于动物肝脏、奶制品、蛋类、鱼类中,植物中干豆类和绿叶蔬菜中含量也较高。
7.叶酸
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参与核酸代谢,人体缺乏叶酸,可导致恶性贫血、舌炎和胃肠功能紊乱,儿童缺乏可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孕妇缺乏,可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叶酸存在于广泛的植物食品,动物肝脏、肾脏和蛋类、坚果、大豆制品中。叶酸过量有可能掩盖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的巨细胞性贫血,掩盖神经系统损害。
肝脏病患者应补充维生素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转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患有脂肪肝后,对维生素的吸收和代谢功能减弱,从而影响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因此脂肪肝患者应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其是补充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有防止肝脂肪变性及保护肝脏作用;维生素C可增加肝细胞抵抗力,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代谢功能,防止肝脏脂肪硬变,增加肝脏解毒能力。维生素B12,有助于从肝脏移去脂肪,有预防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服用维生素应该放在饭后
维生素类的药物一般应在饭后服用。如:
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空腹服用,吸收率减少,而饭后服用吸收率稳定,吸收率随药量上升而上升。这是由于进食后胃的内容物排出速度减慢,药物被缓缓运送到小肠上部,避免了吸收机制中的饱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