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如果我们总是问一些消极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真的要和一些积极的东西失之交臂了。
“上节课我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什么我在这里谈论积极心理学?我提到了三个理由,我们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是我们需要改变不幸福与幸福之间的21:1的比例。今天,每1个人研究快乐和幸福,就有21个人研究抑郁和焦虑。”今天沙哈尔老师开门见山地申明这一节课的重点:我们为什么必须重视积极心理学。毕竟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对这个学科的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沙哈尔老师打算用前三节课的内容彻底讲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听完了前三节课,就会知道这门课程对自己的重要性了。
“第一个原因我说过了,那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我们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还是我们问自己或同伴的问题。我们唯一的或者说最主要的问题是:问题出在哪?出什么问题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失败?如果我们只是问些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与事实的一个重要部分擦肩而过,就像你与公交车上的孩子擦肩而过一样。”沙哈尔老师的整个课程都非常在意提问的方式,如果我们不能从这门课程中学会如何对自己、对他人提问,那么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失败的。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课程教人们如何找到答案,而且这些哈佛的骄子们虽然说不上是人中龙凤,但至少也对自己的提问能力比较满意。可是,在这里,沙哈尔老师打破了他们以往的用批评性的、独具一格的角度去提问的方式,终结了他们自己为难自己、否定自己的哲人式提问逻辑,教给他们一种全新的提问方法。因为,如果我们总是问一些消极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真的要和一些积极的东西失之交臂了。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成功的时候,我们如果问自己“我什么不能做到?”,那么这种提问的方式是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宗旨的,我们要变成问:“为什么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
我们不要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失败,而是问有的人做了什么而走向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尽管处境恶劣却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课中老师讲到的科林斯女士的故事,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学会提问。
当科林斯女士面对那些连家长们都摇头的孩子时,如果采用传统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在长到10或12岁以后仍然待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以使他们不与街头流氓为伍,不受毒品或犯罪的毒害?我们怎样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是科林斯女士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培育学生心中伟大的种子?她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看到了“伟大的种子”,她看到了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美德,这是其他老师看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会得到正面的答案。如果我们看不到伟大的种子,不让其接受光照,不为其浇水,它们就会枯萎,就会死亡,人的多数潜能也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正是大多数人的悲剧!
无论是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论文创作,还是做一道菜、打扫一间屋子、评价一个朋友,这种从正面提问的智慧我们都可以用到,而且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从不幸福到幸福,不止一步
“平静的绝望”也许就是那种没有沮丧、没有消极厌世的“心死”状态,这当然不能算作是幸福的人生。
“第二个原因,即便我们剔除了不快乐的成分,快乐也不会自动出现。”快乐和不快乐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抑郁和焦虑,就不可能变得快乐。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去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我们就会很快乐,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享受美味和消化不良的关系。如果我们消化不良,的确不能很好的享受食物;但即便我们消化良好,也不能保证我们就一定能享受美味。只去除消化不良这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沙哈尔老师说。
如果把人们的心理情感经历看做一个连续体:一端是神经质、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另一端是幸福感、满足感、兴奋等积极美好的情绪,那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就是那些积极美好的情绪。在从负面情绪通往正面情绪之间,不只是一步消除负面情绪而已。
早在1854年,创作《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就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平静的绝望”也许就是那种没有沮丧、没有消极厌世的“心死”状态,这当然不能算作是幸福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健康的模式”,不光身体的健康,更有心理情感方面的健康。
直到如今,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要成功,必须关注自己的缺点。但按照沙哈尔老师对提问的理解,这种逻辑就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那些成功的人既关注缺点,更关注自己的优点。
“第三个原因,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实现 ‘从零到正’,它也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负面的情绪。”沙哈尔老师如是说。比如说应对日益上涨的抑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直接关注抑郁本身,而是培养人的性格力量,让患者对人生有一个的积极思考,以一种更向上、更愉悦的态度来面对问题。
学习幸福课之前的5个交代
不能把幸福当成“成功人生”的手段,没有其他追求可以凌驾于幸福之上。
沙哈尔老师将这门课要学到的东西比喻成一个螺旋式的组合,在这里,我们会慢慢地接近“更幸福”的目标,慢慢地与自己对话,慢慢地进行改变,而不是从A到B的直线上升或前进。螺旋式的前进,更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更加实际。
这门课有如下一些前提;
1.它是沟通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桥梁。
曾经有很多的自助书籍力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鼓励人、刺激人。但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自助书中主要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一些感性的、煽动性较强的经验、规则等等,很世俗、很功利,有时甚至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而作为学术的心理学,它神秘、单纯、美好,却极少为人知道,它们那些高深莫测的结论,还是来源于那些自助书中的案例,从那些书中的人物、故事中汲取经验,然后将其升华,让经验更具有科学性。沙哈尔老师说,他要成为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很多的自助书中总是承诺太多,尽管那些都是良好的主观愿望,但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更需要有行动上的、实质性的改变。就像两个人关系不合,仅仅把他们拉到一起是不能解决矛盾的,要给双方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他们相互需要,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正向交流,也才能化解矛盾。又如如何建立自尊?我们通常总是说要“赏识”对方,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提到赏识教育,但仅仅表扬赞赏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反作用。这些都是自助书里面很少会讲到的。
2.整个课程以“改变”为基础,这也是成为“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的基础。现在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改变是否可能,而在于如何才能发生改变。改变是困难的,但是不是不可能。我们对幸福的满足水平线,我们对爱的维护方式,我们对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可以慢慢去改变。而这门课以后会专门讲到如何改变,也就是改变的方法和技巧。
3.把内心世界的情况视为快乐与否的主导因素。
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快乐与否起到影响的作用,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内部环境,也就是人对自己的理解,人的世界观等等,更加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在对物质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金钱几乎不会增加人的幸福感,而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内心越积极、越向上的人越快乐。
4.对人性的看法。
尽管人性很多缺点,我们要尊重它们,适应它们。例如在感情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无法对感情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哪怕对布拉德·皮特或者哈里·贝瑞也无法做到十年如一日,那是因为我们人性中渴望多样性,对新鲜的事物更有好感。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再相信爱情和婚姻了,我们就要一味地追求新东西,不是这样的。沙哈尔老师在后面也会重点讲如何维持爱情的持久,只是他的方法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尊重上的。
5.快乐是我们一切追求的最高目标,没有其他追求能凌驾在它之上。
这一个前提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拿幸福当成“成功人生”的一种手段,也不能进入存在性问题的怪圈中。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得到快乐,幸福。而且我们只能更快乐、更幸福,而不能把“幸福”当成人生的一个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