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8100000009

第9章 西方译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1)

学术范式通常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自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提出这个概念,很快便风行于科学哲学界,同时也为包括语言学、翻译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吸收采纳。1989 年语言学家科尔勒缩小了“范式”的指涉范围,只用它来指语言学史上堪称典范的成就,即那些促使一代人重新思考传统语言观念的理论体系。科尔勒在这个意义上分别讨论了“施莱歇尔范式”、“索绪尔范式”和“乔姆斯基范式”,为语言学界重新进行颇有理论深度的学术反思提供了理论框架,曾引起广泛重视。但本文却在经典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因此从中抽绎出精神信念、研究传统、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这四大要素去观照中西译学,并认为西方译学通过这四大要素的历史整合已经完成本世纪最为深刻的范式革命,其所创造的译学理论也成为国际译学学术共同体的共享价值。中国译学如欲塑造自己的学术品格,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境界,以更坚实的学理基础着力进行译学研究,在知识、学术和思想相互化合、相得益彰的前提下为本学科的历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则似有必要参照西方译学范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为新世纪中国译学的发展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需要说明的是,在范式的上述四个要素中,精神信念关乎译学思想与学术品位,研究传统关乎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及其“层累叠加”,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则直接涉及译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四者耦合,才可构成译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并借以形成译学研究的学术面貌,因此绝对不可偏废。在对西方译学范式的发展脉络进行历史的考察以后,可以看出西方译学体制化完成的时间相对较短,但作为一种经验存在却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从范式的角度考察,大概可有如下三种范型:1、古典译学范式;2、近现代译学语言学范式;3、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

1、西方译学的古典范式

古典译学范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字译与义译之间的区别,二是提出了“翻译复制/摹写说”,三是以圣经翻译为先导从事翻译实践,为当代译学提供了理论根基。这个范式以关于semiotics 的讨论开始,由克劳狄奥斯盖伦(Claudius Galen,129-199AD)开启先河,后有西塞罗(M.Cicero,106-43BC)提出著名的“翻译通则”,反对verbum pro(逐字对译),接着又有贺拉斯(Q Horace,65-8BC)踵事其华,奠定西方译论之雏形。西方古典译论以罗马人为代表,其时潜在的理论倾向是“风格至上”,因此自希腊文译入拉丁文除可满足罗马人丰富拉丁文传统的追求以外,这种翻译活动亦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文体实验”。罗马译论的主要贡献是就“逐字对译”与“因义对译”两种译法作了某种程度的界定。罗马人摒弃“字译”,推崇“义译”,这种传统传至后来以圣·杰罗姆(Saint Jerome,347-420AD)为代表的圣经翻译家,遂被推向极至,因为翻译经文显然是“教义”重于“技巧”,如文风差可吻合,即算成功的翻译。自10世纪以降,翻译之宗教功能已转为对母语“雅化”的普遍信仰。公元1380年至1384年,《圣经》开始译入英国,英语地位上升,既强化了英人的民族意识,亦打击了教会势力意欲中央集权的扩张意图,翻译自此开始具备认定文化身份的功能。1522年,法国圣经翻译家及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出版《圣经》德文译本,之后又发表了著名的《翻译通信》(1530),就“翻译”与“德语化”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圣经》的翻译传统一直延续至当代并在奈达手里获得了新生。“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从《圣经》翻译以及奈达这些现代翻译家的理论表述里,今天大半的译学研究才觅得了自己的理论根基。”【1】

16世纪译论大兴。其时,理论焦点主要集中于“翻译之为模仿”和“原文与译文两种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之上。“字译法”被广为抛弃,翻译被视作“原文的复制或模仿”。荷马译家查普曼(George Chapman,1559-1634),与多列(Etienne Dolet,1509-1546)认为译家应尽力直逼原文“精神”,处理原文宜如学问,严谨准确却又恰如其分。文艺复兴时译家既想“复制与摹写原文”又想“别创体制”,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原文”孜孜以求“谦卑”与“谦恭”二者之间的平衡。

18世纪初叶,泰特勒(Alexander Frazer Tytler,1747-1813),针对当时流行且蔓延至整个18世纪的“意译”(德莱顿称之为“释意”)倾向提出了自己系统的翻译理论,其中又以其“翻译三原则”为代表。“意译说”源自西方古典译论范型的“因义对译说”,其实质是所谓“散译”(loose translation),其理论基础是当时流行的“翻译原创说”,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具有创造性,不应将其仅仅当作工具看待。当时的雪莱、歌德、卡仁斯基(Ferenc Kazincky,1795-1831)、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elgel,1767-1845)以及朱可夫斯基(Vasily Zhukowsky,1783-1852)等人分别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作用问题,同时还就意义本质以及艺术天才等问题发出了新的诘难。

2.近现代译学的语言学范式

17世纪,新兴的语言理论受到青睐,西方译学的语言学范式亦随之渐具雏形。当时,德莱顿、布瓦罗、蒲柏和伏尔泰等人在译学领域里从事着与比较语言学性质类似的工作,并因之形成传统,对后世的译学研究产生过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就理论模式而言,基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这种范式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语义成分和语法结构的细致分析,及至本世纪中叶才有了较大的变化,分析的层面也开始渗入语篇结构及其功能分析,但也没有跳出“目标本体观”这个层面。早期的研究亦强调译文须“持之有故”,“信达”兼得,但较之于古典范式,对译本“雅化”的追求已大为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翻译活动的目的不同,一因“重现或摹写典籍”而翻译,二为语言学习要做必要的练习而翻译,三则出于经商敛富之需要。

18至19世纪,语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深入发展,关于翻译语言之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亦开始引起讨论。在当时比较活跃的学者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即是德国译论家施莱尔马歇(F.Schleiermacher,768-1834),他提出为译本创制一种“次语言”,曾在译学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译学语言学范式的真正形成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出现以后才得以逐步完成的。

20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的逐步成熟,译学的语言学范式也有了很大发展。它主要以欧美结构主义为理论背景,同时又兼收并蓄,几乎吸取了包括索绪尔、乔姆斯基、韩礼德等人的语言学思想在内的所有语言学营养,为构建现当代译学的强健机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世纪,在这个范式渐进发展的各个时期,曾有北美的维奈和达贝尔内(J P Vinay &J.L Darbelnet)、奈达(E Nida)、穆南(G Mounin)、卡特福德(J Catford R)、雅各布森(R.Jakobson)和斯泰纳(G Stiner)等人荜路蓝缕,为此奠定了学科与学理基础。维奈和达贝尔内两人的贡献在于为译学建立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和相应的规则系统,这两者奠基于比较文体学、语法学和语用学,同时又杂糅翻译实践,处理的层面从词汇与句法结构直至语篇,建立的规则体系涉及字译、直译以至语篇调适手段。他们从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结构这两个方面出发致力于译学建设,非常关心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亦即译学规则体系的建构,认为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是要细致地考察宿语系统各个层面、各个成分在翻译过程中“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不是“表情达意”,因此建构规则体系便成了译学研究的第一要务。1958 年,两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学名著《法英比较文体学——翻译方法论》问世,即为译学研究创立了堪为时代典范的学术范式,又在译学领域树起了一座学术丰碑,对本世纪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0年代至80年代前苏联的谢维伊泽尔(A D Shveitser)和烈茨科尔(Y.L.Retsker)以及美国的马龙(j l Malone)步其后尘,纷纷着力于规则体系的建构(前两者提出了翻译的具体化、逻辑派生、反义、补偿等规则,相对粗疏;后者提出了翻译的迎合、迂回等五项原则,分别涉及到了替换/方程、分异/和合、放大/缩小与裂变/聚变等规则,相对明晰),为译学范式的成熟作出了努力。至于由卡特福德的“语篇等值”、奈达的“动能等值”和科米萨诺夫的“模糊等值”所构成的“等值模式”则和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谢维伊泽尔的“重写规则”以及马龙的“搭桥规则”一样,都是译学语言学范式的深化,既强化了学术共同体关于语言学范式的学术信念和研究传统,又借助所创立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增强了译学范式的理论阐释力。当然,除了上述学者以外,自70年代以后,在西方还有如霍尔姆斯(James Holmes)、凯力(L.G.Kelly)、列夫维尔(Andere Lefevere)、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和图瑞(Gideon Toury)等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相继为当代译学的语言学范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不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20年西方译学关于学科定义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引起了对于“语言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长期思考。例如同属比利时/荷兰学派的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与列夫维尔就曾经把翻译定义为是“对源文本的重写”,这种“重写”不论意图如何,都反映了某种观念系统和诗学理论,可以据此对文学文本进行“调适”,使其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发挥作用。这样,翻译之为“重写”又成了一种“调适”的手段,主要在某种权力的支配下予以实施,从积极的的意义上讲,大可有助于某种文学与社会的进步。不过,翻译既为“重写”与“调适”,就必然会被视作是一种自足独立的调节“手段”,可以默认各种语言与“异域风情”相携而来,并且做到“随遇而安”。应该说,“重写”与“再创造”并无区别,二者均要求将所谓源文本作为“生机勃勃”的实体看待,翻译时,不论形式转换还是文义再生皆须“充满爱意、无微不至”(lovingly and in detail),这样才能使现存语言得到滋补,确保其世代“繁衍生息”。和庞德一样,当代译论家也认为利用那些空泛的语词范畴从事翻译通常会无一例外地强化既有的泛指特征,因此必须反其道而行之,要逐字或逐个意象地诉诸译笔。只有这样,那些独具异域文化特征的成分才可进入我们自己的语境,进而拆除我们那些凝聚着母语经验、由各种母语概念形成的“文化藩篱”,确保母语文化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翻译应该乐意接受异邦语言的影响,其语言既能因“通变”之法收放自如,又可据“守常”之纲“从一而终”。德里达为翻译再定义,称其“形变不离常纲”(regulated transformation),正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当年闻一多先生倡“戴着镣铐跳舞”之说,大概也应是此说最形象的注脚。

3.当代译学的文化整合范式

译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以长足发展,这是本世纪80至90年代最可称道的“学术盛事”。这门学科在世界各地衍生发展,多元并进,日趋成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21世纪推进。自70年代至90年代(尤其90年代为代表),国际学术界译论勃兴,许多语言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亦涉足这个领域,译学自此开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在这段时期,各种理论模式层出不穷,各种规则体系常出常新,新的学术共同体已然形成,“译学之为科学”(不是自然科学)已成学术共识,人们熟知的研究传统由于相邻学科的整合渗透也明显转型。译学更具宏观认识论意义的“文学渗透法则”业已提出,标志着译学新型范式的确立。这种范式既要关注深入的个案研究又要切入译学各体系,就其互动关系进行宏观透视,同时还要深掘译学多位系统的分层特征,以其达至“乘一总万”之“概论”。与此前静态的“目标本位论”相比,译学新型范式却以动态的“迁移转换观”为其主要特征,这便动摇了既往译学重主体手段及译者个体创造的传统根基。德国哥廷根学派从认识论意义上指出“文学翻译即是文学作品阐释的翻译,它将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既是某国文学语言的一部分,亦是一种文化活动,必将有贡献于该国文化遗产,并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弗兰克(Armin Paul Frank)甚至呼吁建立一种译学研究的整合理论,这种理论无须从别的体系派生而出,亦不具思辨性质,只须具备“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所透溢而出的那种特别的精神”。【3】在加拿大,译学研究正向“文化身份的认同”这个问题推进。殖民主义、双语文化、民粹主义、文化遗产、弱势文学体系以及性别角色等问题已登上译学舞台,为当代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索契机。与此同时,美国传媒的国际化正逼使译学“分心旁鹜”,认真探讨传媒所传递的文化渗透力,而传媒学者也正在转向,试图从译学研究中获取本学科所急需的学术洞察力。学术共同体由分到合,殊途同归,范式变革拓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科学品位,当然同时也深化了译学研究的思想力量。知识、思想、学术刷新了范式内容,使当代译学“自成高格”,为在21世纪纵横捭阖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中国未解之谜(下)

    中国未解之谜(下)

    本书精心遴选了众多中国最经典的未解之谜,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科技发明、考古发现、思想文学、历史人物、书画建筑、民风民俗等诸多领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科学的视角,探索世人瞩目的、尚未破解的神秘现象与谜题。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与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谜题后隐藏的事实。
  •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感动:感动你一辈子的心灵礼物

    感动:感动你一辈子的心灵礼物

    我们要以感恩的心过每一天,更要用心看这个世界,用心感动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视为是理所当然,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且看你如何去衡量。本书精选了78则感动人心的小故事,分类编排,以简单的小故事说明人生的大道理,适合普通大众阅读。这本《感动》的诞生源于对生命的每次理解,和每次激荡起的心中的那份涟漪。不论你身边的是怎么样的人,他们的世界里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故事。
  • 娇妻耍大牌

    娇妻耍大牌

    男友出轨,一心逃离的她,不小心闯入男厕,却撞上陌生帅哥!更不料他竟是大客户总裁大人?OMG,这下惹祸上身了!莫名其妙成为他的老婆?这是神马情况!她一心一意要离婚,设计出轨,耍大牌,却不料最后身心沦陷!
  • 婆婆,拜拜!

    婆婆,拜拜!

    本文轻松幽默,真实动人。<br/>婆婆日防夜防怕儿子和媳妇会搬出去单过,垄断了媳妇和儿子的经济。还和小姑子一起折磨、刁难、鄙视媳妇,就因为她是个外地的农村女。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朱天池再也忍无可忍地和老婆搬出了家,见老公提出离开这个家,钱文娟心里自然高兴,走的时候还潇洒地跟婆婆说了一句:婆婆,拜拜!<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家有医生

    家有医生

    疾病的威胁是十分普遍的,有些人能够免于疾病,有些人却不能幸免,这是因为前者能够对疾病早预防、早治疗,而后者因为无法读懂自己身体早期发出的疾病信号,因此饱受病痛的折磨。《家有医生》从多种常见病的防治入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是一本专业性与实用性融于一体的健康宝典。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开店必赚72招

    开店必赚72招

    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厌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上班族,不妨开店去! 如果你是一个已经不想再做上下级之间“夹心饼干”的部门经理,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刚走向社会,但早就有创业志向的大学毕业生,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赋闲在家,但仍雄心不减当年的退休者,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阅历,且求职无门的失意者,同样,不妨开店去!
  • 王妃凶猛之读心天下

    王妃凶猛之读心天下

    她是当代异能佣兵,善读人心。他是月国战神,骁勇善战,令敌军闻风丧胆!当她重生成为他之后,是女装倾天下,还是男装争天下?他似正似邪,纨绔嚣张,就连皇亲国戚也敢杀!有人说他是魔,是鬼,是神!但当他变成为了她,当她遇上了他,一切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求爱篇】某太子说,“只要你能留下来,本殿就以这北国为聘,娶了你!”某尊主哼笑一声,不屑道,“与其和其他女人分享一个男人,何不跟着本尊逍遥天下呢?”某王魅惑勾唇,睨视了他们一眼,自信道,“选夫要选贤,放眼天下,只有本王懂你想要什么,所以这横看竖看,也是我比他们要能干!”……【宠爱篇】“王爷王爷,不好了,王妃说西塘里没有鱼儿,要将它填平了!”丫鬟急急忙忙的跑来书房,一路上都快心律不齐了。“嗯,那就填了吧!”某王答得风轻云淡,连眉头都没有抬一下!丫鬟失语,西塘可是西太后最爱的地方啊……某日,丫鬟又大惊失色的跑来,这次比上次还要慌张,“王爷王爷,不好了,王妃心情不好,将福禄寿给砸碎了……”闻言,某王抬眉急问,“王妃可有伤到手?”“没、没有!”丫鬟回道,心跳还没有恢复正常。“那就好。”某王说着,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继而缓声吩咐,“若是王妃心里还不痛快,你们就将府上所有的珍品拿去给她砸,切记别让王妃伤着,直到她气消了为止!”丫鬟再次失语,暗想那些可是先皇御赐的宝物啊![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她一身男装不知迷了多少女人的眼,又碎了多少男人的心!她读心本事纵横天下,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身怀异能者隐藏在芸芸众生之中,当她遇上了他们,是强强联手,还是以强克强?一统天下?]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