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8100000010

第10章 西方译学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2)

上述范式重构以文化转向、理论渗透、学科整合为特点,统而言之,正是做到了德里达所谓的“视野融合”。这股大潮席卷西方,“各路诸侯”纷纷响应。比如比利时/荷兰学派告别传统的“翻译语言观”转而将翻译视作文化现象,微观的结构描写已经让位于宏观的结构阐释,同时注目于宏观体制化的权力结构及其从中衍生而出的微观层次转移。他们公开声称,90年代的译学研究正在经历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即就微观的实证研究而言,在范式变革的深刻影响下,该派的理论探索亦不乏新意,标举着独特的学术品格。拉姆伯特认为,任何意义上的翻译都不能独立看待,相反,它们都是各种符号处理程序发生作用,从而生成离散活动的结果与起点。在他看来,每一种文本、每一个单词,都包含着“业已翻译”的各种元素。这些“业已翻译”的文体中又包含着许多离散元素有待翻译,因此,在译学描写工作中,“待译元素”范畴将愈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拉姆伯特的译学理论也因之被视为“目标本体实证科学”与“符号迁移实践”的结合。【4】面对90年代的译学研究,拉姆伯特建议将各种意义上的翻译都看作是一条永无尽头的符号链环环相扣、日益延伸之过程中的某一步。基于自己的译学研究,拉姆伯特提出了译学的“历史描写研究法”,认为据此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各种翻译现象,通过讨论“在法国、在德国、在意大利的文学而重新定义我们的文学研究模式”。【5】关于在既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发现的各种文学类型,他也提出质疑,认为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通常并没有按照它们植根于其中的某种文化的文学来理解,而只有通过嵬集在某个既定的社会内部问世的各种经典、非经典抑或超文学的文本,通过建立某些机制使文化现象得以及时保存积淀,我们才有可能在这些文学现象之间建立某些联系,从而真正明白这些“或能说点什么”的文学模式。但是,拉姆伯特的探索精神和理论勇气似乎永不消竭,就上述文学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问题,他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所谓接触非接触、单向关系多向关系以及分层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拉姆伯特来讲,至关重要的是要确立现存于某个既定的语言组成或社会之中的某些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各个层次。拉姆伯特的思考源自其深刻的译学研究,因此影响深远,上述问题目前已在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社会学、国际关系、政治学以及经济学领域引起反响,研究正在深入。但就拉姆伯特本人而言,这些思考仅是冰山一角,范式革命尚在继续,译学知识的积累与增长、译学范式的重构与变革、译学思想的革新与深化,都有赖于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描写,有赖于对即便是最简单的事实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否则理论不能前行,译学便将陷入困境。

就此而言,巴斯奈特、列夫维尔和拉姆伯特三者“殊途同归”。有鉴于译学研究对理论模式的现实需要,巴斯奈特与列夫维尔首先对现有的研究模式进行梳理爬抉,而后推出“实证—历史研究法”,以回应当今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并对体制化权力结构及其微观层次转移作出解释。这种模式不仅依靠诗学以及诗学手段的引进,也对再现的意象和观念予以足够的重视。自1987年起,列夫维尔即对“批评的学术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思考解构批评的复杂性、翻译分析的科学性以及翻译理论的抽象属性这些问题时,列夫维尔兼收并蓄,将文学批评与翻译批评合二论之,认为二者将使某些文化价值获得永生,同时又会摒除另一些文化价值,甚至使其边缘化。列夫维尔不但对译学研究的理论模式进行了改造,革新了传统的研究内容,开放了独特的视野,引入了全新的研究对象,甚至还对译学研究自身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提出了非难,认为译学研究必须“超越阐释”,为达此目的,就不应再行期望翻译批评会继续奉献出任何客观或武断的阐释;相反,倒可以利用现有的这些阐释对规定文学生产与接受的某些社会、政治和经济要素所构成的网络进行一番梳理。在他看来,文学文本分析以及对“重写模式”(翻译即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重写”形式)如何确保文学的恒久延续所作的分析,都必须在随时考虑诗学及各文学系统之影响的同时,也对观念体系和权力体制予以同样的关注,突出任何一方,任何理论模式都将是残缺不全的。为此,比利时/荷兰学派在向理论深度进军的同时,也从罗兰巴特和福柯二人有关的文化理论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译学研究构筑更坚实的学理基础、提供更丰满的学术肌理。

现代译学研究发轫于结构主义模式,但后来的发展却是众声喧哗、流派林立。美国式的“译场”起而强调雅趣与文旨,后又耽于翻译“科学”,规定的方式着意“求质”。早期的译学研究以各种文学手段独擅胜场,在文化进入一方“技压四座”,尽显“功力”。其后又有分层系统理论强行施压,以“客观性”为其研究。最后,解构主义模式继之而起,不料只是灵光一闪,却早已远离文化交流,没有留下真正的印记。这些模式要求译文“纤毫毕显”或曰尽量“客观”,常常以教条的方式努力“建构共识”,却无异于杀鸡取卵,终而导致译学“内讧”。缺乏合作的结果自然就谈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流,遂使本学科偏居一隅,远离学术主流,边缘化的状态也日趋严重。

80 年代以后,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一系列变化。译学研究的焦点除源文本和宿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外,似乎也开始集中于以翻译为媒介的各种话语以及不同的符号学实践之间的调和方式。海德格尔与德里达首开先河。受其影响,翻译的哲学观被纳入学术视野。文学批评与社会学家步福柯之后尘,亦对翻译在学术界和社会内部政治层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90年代,这些先前尚须借助解构主义理论模式进行学术操作的翻译理论家不光仍然活跃于自身学术领域的前沿,同时也开始着力与相邻学科进行别具深意的学术对话。

上述变化触发了对译学学科定义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使学科界限得以消解。这种积极的范式重构使西方译学受益匪浅,亦对西方世界以外的译学研究大有裨益。1991年,巴斯奈特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西方文化霸权已有裂缝出现,比如巴西诗人兼翻译家冈玻斯兄弟(Haroldo and Augusto de Compos)援引德里达的理论建立了某种类似后现代主义与欧洲中心论背道而驰的译学模式。他们将这种模式用于文学翻译,拒绝文化霸权仅凭己方意志强行派定的任何翻译文本。在冈玻斯兄弟看来,翻译就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形式。它们的译学思想在学术概念与术语上面的体现,就是“自铸伟辞”,绝不唯西方马首是瞻。在它们新创的概念中有一个核心名词,即是cannibalism(摄食)。他们认为“Translation is a form of cannibalism can nibalism”【6】(“翻译是一种摄食形式”)。不过,这个概念并不指对原文的“占有”,而是指翻译作为一种“争取自由独立”的形式它将摄食、消化原文,并从原文中独立,最终获得自由。可以看出,冈玻斯兄弟的cannibalism 这个概念与西方译学观大相径庭。原有的“暴力攫食”之义已经消失,却被注入了某种“敬重”的涵义,即是说,翻译实际上是“拿来主义”的一种象征行为,但“拿来主义”的态度却源于敬重和热爱。当然,翻译活动同时也是另一种象征,即指通过“输血”而汲取异质文化实体的精华。据此,翻译活动的意义得以重新解释。它不单是要借“他山之石”,同时还要“借力发力”(empowering),借他人乳汁哺育自家孩子(nourshing)。德里达曾将翻译视作“载道之气”(life force)可以确保文学文本繁衍生息。上述观点差可与之近似。需要指出的是,冈玻斯兄弟非常欣赏庞德,认为他的《神州集》(Cathay,London:Elk in Mathews,1915)“妙造天成”正是因为庞德热爱中国文化,景仰之情“溢于言表”,遂有无穷灵感产生。他们认为,这便是典型的cannibalism。【7】毫无疑问,冈玻斯兄弟所提出的译论几与中国古典哲学暗合。通过庞德,他们几乎已抵达中国文化的津梁。从译学范式变革的角度来看,此举意味深长,值此中国译学反思之际,这不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思想养料。

学术范式的重构与变革对西方译学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广。除上述论题以外,译学的研究范围渐趋扩大,其中还包括:利用翻译及译本厘定人类无意识的“文化误读”;确定翻译调适的所谓“无言区”以及相应的主观翻译策略;审读现存译本,以揭示影响文学与文化演进历程的文化及体制调节因素;基于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开始反思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认为译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扎实、方法论成熟,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利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论体系完全可以揭示文学之演进与其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比较文学之地位应予重新思考,或许作为译学研究的从属学科倒更为合适;“单语操持者”从事译学研究的困难及所存在的“盲区”;文学批评过分看重阐释是否“准确”;“拾人牙慧”已成通病,通过现存的文学译本以细读与比勘方式凸显文化迁移、认知错位及其相互关系倒更能见出真知;翻译批评与“翻译误读”及其与原文的比较、二者的关系、原因的甄定;等等。

在列夫维尔看来,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然具有的“比较性”,这种特性使译学研究积学甚厚却能“宽以待人”,常常“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不拒细流,自身的学理基础因之愈加雄厚,学术肌理更加丰满,学术视野更加宏阔,知识、学术、思想三者相得益彰。当前,在汩汩流入译学大潮的千洄细流中,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文学、民俗文学)、不同类别(传媒文学艺术)、不同性别(妇女文学)、不同国家(西方以外或西方世界以内的小国)的研究正为西方乃至国际译学研究注入生机。比如加拿大学者哥达德(Barbara Godard)向传统译学的等值模式提出挑战,认为在女性文学的框架内,“差异”(difference)或“不等值”(non equivalence)现象应给予正面评价,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基于差异概念的翻译理论与女性语境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对女性语境与翻译本身进行理论解说。一位专治爱尔兰文学的学者图莫契科(Maria Tymoczko)研究口传文学传统中的翻译问题,将其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试金石”看待,这无疑又为译学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加拿大学者约特(Anne Mette Hjort)着力研究语言符号的指涉问题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其内在的研究动机源自他本人对语言哲学家奎因(W E Quine)怀疑论的关注,重点在所指之“不可理喻”及对翻译可能产生的后果。波兰学者塔芭科夫斯佳(Elzbieta Tabakow ska)则以“语言复调之为翻译难题”作为研究课题,深入研治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内心对话”之间的关系,对译学研究也有启示。

通过上述勾勒,可以看出西方译学20年已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这场革命呼应国际学术潮流,以“文化转向”为中轴,一边扬弃古典范式粗疏而封闭的研究范式,在重返历史深度的同时,既使学科定义得以延续深化,由‘“重写摹写观”而至“调适观”’又使富于使命感的宗教译论在今天获得知音。这场革命还使近现代语言学范式得以升华。它以文化相对主义实施渗透,遂使译本语言载荷着异质文化交汇的结晶建构当代文明,同时它又时时建构着翻译活动的主体——人自身。近20年的范式重构在认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颠覆了古典及近现代译学的“目标本位论”,代之以“文化迁移转换观”,将翻译从译入语的本位观中解放出来,让其以文化通观的态度穿梭于异质文化的各个分层系统,试图通过翻译的文化整合力量击碎传统译学的“七宝楼台”,然后建构成未来崭新的文化大世界。译学不“划地为牢”,其内部研究与外向探索相携并进,正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原载:《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6期,第30-34页)

【1】Susan Bassnet,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ed)Chan Sin wai &David E Pollard C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389.

【2】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84.

【3】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84-186.

【4】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84-186.

【5】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84-186.

【6】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87.

【7】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Routleage).1993:192.

同类推荐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烈焰魔妃:废物五小姐

    烈焰魔妃:废物五小姐

    她本是全球最嗜血的特工,却无意间怀孕,为了孩子她决定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却被最爱的男友打了黑枪!穿越后成为砝码大陆镇国将军府的五小姐,在这个崇尚魔法的国家,她却被告知身体内没有魔法元素,体质极差,无法习武,到处遭受欺负!但凰凌的驾临改变了这一切!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我就是妖怪

    我就是妖怪

    我是一个妖怪,我是一个可以让时间停止的妖怪,我是一个可以让时间停止甚至倒退的妖怪。这些都没什么,我的身份远不止这么神秘。我甚至想,那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玩味和感慨的——我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居委会主任……哎,所以我的同类都叫我:不堪回首何安忆。
  •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畅销100万册,著名实战管理培训专家为国企员工再次倾力打造“责任”读本。责任永远是国企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当责任感着眼于全社会时,国企就会成为真正的大品牌;当责任感着眼于国家与民族时,国企的核心精神已经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狂揽男颜傲天下

    狂揽男颜傲天下

    她,莫清玥,本是现代的孤女,如今是王府小郡主,时而懒,时而黠,时而冒出大堆爱心,时而冷酷无情。在家永远随意札着流苏髪,发际斜插简单的木簪子,一袭白衫永远干净清朗,时而一壶茶,一把琴自娱自乐,时而欺负自己的亲亲小哥,“作威作福”,王府人称“恶魔假少爷”。在外一身月白色的长袍,一把软剑,一壶酒,领着小童,逛着帝都各大繁华之处,人称“逍遥世子”。“与其留一个不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还不如现在就拔了!”黑暗中,她看着躺在地上的小男孩,冷声叙述。“不要以为没有人不知道,这天下还没有不透风的墙!”昏黄的光线下,她看着跪在地上的美妇,绝美的容颜闪着残忍的神色。“世上没有我得不到的,只是看我有无兴趣罢了!”傲世山巅,她和他一起煮酒焚琴,霍尔,她放言。———————————————————————————————他,莫萧若,凤天皇朝第三子,野心勃勃,腹黑狡诈,总是无害的表情现于世人,唯有她,一眼望尽他的本质——“笑面狐狸假慈悲!”他,玄渊,凤天皇朝丞相的小公子,温柔似水,语若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唯有她,能够触动他的灵魂,“你的笑容令我心疼!”他,风吟尘,一代医仙的嫡传弟子,悬壶济世,清灵出尘,嘴畔永远挂着淡淡的笑意,暖如人心。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丰神如玉兮,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看闲庭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一把剑,一壶酒,一世逍遥,可好?”他,景霜寒,一身傲世功夫,不屑武林盟主之位,逍遥恣意,没有表情的脸,不知碎了多少名门千金的心,只有她,看得到他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楚行风,楚臣皇朝的太子殿下,嚣张傲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直到遇见她,才明白这世间的女妆亦不逊色男儿!他,江一刀,武林侠客,憎恶分明。一身风风火火,却被她的凉水所熄灭,“本公子最恨的就是火!”还有他他他……——————————————————————————————世间红尘繁华如锦,这江山谁主沉浮?这江湖谁堪笑傲?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谁醉清玥?———————————————————————————————本文女主强悍,美男多多,各个风味不同,喜欢的就把收藏和票票给来吧,结局绝对完美!明蓝的旧文《战国殇》战国时期,尚在萌芽的爱情被扼杀摇篮中的殇情明蓝的新文,短篇小言《十年过》她用十年爱他;他用十年还她!
  • 雷人俏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雷人俏王妃:爆笑五公主穿越系列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潮女,不走寻常路是她的习惯,雷人是她的爱好!不寻常的她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一个异世界,变成了一个六岁的小屁孩,还有了一对让人看到就赞叹的绝色爹娘,和一个长得像魔兽世界母牛的巨无霸奶娘!一夜之间,无父无母的她突然成了‘西奇国’独一无二的公主!既来之,则安之,在这里做做古人,当当公主,有人宠,有人爱也不错!可可可……这个西奇国也太神奇了吧,居然是中西结合,古代与现代的交接点,看到一个穿着古人衣服骑着摩托车过去的人,她的脸瞬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囧’字。这到底是一个怎样雷人的世界啊?难道是要她这个‘雷人公主’把雷人进行到底?他是大中朝的三皇子,他是正义的传播者,光明的带领者,到处宣扬‘正义’,就快赶上法那什么功的宣传了,表面看上去文文弱弱,实际是个深藏不露武林高手,平时装得很弱,不轻易展露武功。因为不想继承他老爹那无聊的皇位,被逼来到‘西奇国’准备娶城主的女儿为妻,他和他的三个兄弟,谁要是娶得慢了,谁就得回国当皇帝,那他也只好努力了,但但但……这个,他未来的娘子,也太雷人了吧,居然要创建什么‘板砖帮’,拉帮结派,非法聚众,这还了得!他一定要好好纠正下这个小妮子的邪恶思想,给她来个彻底的洗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