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从投入到产出,其制造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有一次,我给PMBA(实战工商管理)的生产运营班讲课,有位生产总监大发感慨。他说,生产管理太难了!我笑着说,生产管理是企业与工厂管理中最简单的管理。他很疑惑。于是,我解释道,生产管理为什么简单?因为它是重复的。重复才简单,不重复才困难,那些不可预知、偶然的、随机的、没有规律的事情才叫难。重复,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那么,在生产管理中重复的是什么?重复的是流程。
我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是。我又说,如果光是重复那不叫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就是在重复流程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如果你没有重复中的进步,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年前的生产制造流程中,从产品的投入到产出要用2天时间;而3年后的今天,仍然是用2天时间,那就是没有改变,那就不是生产管理。
其实生产管理是很有意思的,当你真正走进生产管理的核心地带,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你来做,而每做完一件事情,都会有破解一道难题而产生的兴奋与成就感。
第二,生产管理的进步就是减少不增值的时间。
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走进生产管理的核心地带,破解一个谜题: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的差异性。我们在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总是围绕加工时间来制订,因为这个时间是标准时间,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多出很多其他时间,如检验时间、搬运时间、停滞时间,这些时间并没有算在计划中,这样自然就不能及时交货了。
所谓生产管理的进步,就是指减少检验时间、搬运时间、停滞时间,进一步确保充足的、有价值的加工时间。即使在加工时间中,也还可能存在着浪费的工作时间、无效劳动时间、无价值工作时间等。在生产管理中,我们不要求进一大步,只是进一小步也可以,明天比今天进步1%,那么累积起来也是很可观的。
请记住,在生产管理中,进步一秒也是进步,效率就是在进步的每一秒中被创造与实现的。
第三,学习日本制造的速度。
21世纪是高效率的时代,谁快,谁效率高,谁就是赢家。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制造的格局:技术看德国、管理看美国、速度看日本、规模看中国。
在技术、管理、速度和规模中,哪一个最具卓越性?当然是速度。速度是技术与管理的高度结合,是质的提升,是效率的最集中体现。
注重速度与效率的全面提高是日本制造业的特色。
日本距离中国江苏连云港相对较近,连云港被称为“欧亚桥头堡”,盛产花生和东海水晶。日本人为了得到生活所需的花生油,会开着轮船来到连云港,收满花生后,只在日本海绕一圈,又返回连云港。他们当然不是回来卖花生的,而是将花生榨油后,将剩下的花生壳打磨成粉末,进行压缩,制成装潢用的华丽板,同时把榨油后的花生渣做成肥皂,一并销往中国。
这一去一回,日本人不但得到了花生油,同时还赚到了钱。其制造流程之短、速度之快、经济性之高,非常了得。这种速度的制造又被称为“敏捷生产”,它同时也被使用在循环经济上。
了解日本制造的方式,对我们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2)换模速度决定精益程度。
“换模时间久,能效浪费掉,瓶颈现象多,精益找不到。”换模就是将工艺与技术根据产品变换而进行的切换过程,换模技术是在订单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出现的。
第一,开启个性化时代。
在卖方市场下的生产制造,是以自身的能力与要求来制造产品的,无论时间长短,都要看自己的想法。正如早期的福特汽车是以黑色为主的,顾客选择余地几乎为零。如果照这样来思考,换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换模,即使产品使用换模技术,也只是重复性的换模,换模的时间由操作人员说了算,想多长就多长。
但是,市场是始终处于变化中的。丰田汽车就会根据客户需要决定车的颜色。原有的市场被彻底颠覆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说,丰田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能够做到把世界交给全世界人,让每个人都来主宰世界,也就意味着个性化时代的来临。
第二,个性化时代对换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提到过,订单生产是个性化时代的产物,它有三个特征:品种多、数量少、交期短。品种多的时候,企业就要根据品种的不同特点对自己原有的工艺做出调整,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切换产品品种,充分做到产品切换时间最短。
据了解,有些企业在产品切换的时候,换模时间很长,有的可能要用一天时间,由工程师专业换模,即使是速度最快的工程师平均也要45分钟。如果是这种情况,假设今天客户要10个品种的产品,每个品种换模45分钟,光换模就换不过来了,哪还有时间制造产品啊?企业不仅浪费了时间,客户还会因为不理解而产生抱怨。
第三,换模是精益制造的关键。
在使用换模技术之前,企业首先要研究换模的过程,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换模动作,以及相应的时间;然后分解出影响与延长换模时间的瓶颈因素是什么;最后通过IE(工业工程)技术与VE(价值工程)技术消除没有价值的时间与动作,达到精益制造。
通过多年的持续改善,丰田制造的换模技术,其换模时间可以达到平均两分钟。所以,丰田敢说,就是客户要一万个品种,每一个品种做一个,它都能做得出来。
只有实现换模技术的突破才能适应各种订单的需要,才能实现生产制造的柔性化,真正实现精益制造。
(3)浪费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
“节约是形式,浪费真的高,成本失调控,盈亏不知道。”
第一,成本越低越有让利空间。
一家企业如同一个家庭,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对任何企业来说,节约成本和减少开支,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根本目标。
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沃尔玛公司能够历百年而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实现节约,并将节约作为企业生存的最有效途径。它经历百年的发展,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就是因为它强调一种企业精神,即低价销售,保证客户满意,为客户节省每一分钱。这也是它的经营和管理理念。
沃尔玛超市的始创人山姆·沃尔顿说,沃尔玛要做的,就是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他认为,顾客应该从沃尔玛获得低价高质的服务,这是沃尔玛的创立和发展之本。为此,沃尔玛实行低价销售,并通过高规模效益来降低销售成本,使最广泛的阶层都能购买它的商品。这就是沃尔玛获得成功的经验。
在沃尔玛公司拥有500亿美元的资产时,沃尔顿率领的采购队伍仍然非常节俭,甚至有时8个人住一个房间。对此,有人问沃尔顿,你有这么大的公司,为什么还要那么精打细算?沃尔顿回答说:“答案很简单,我们珍视每一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存在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这意味着除了提供优质服务之外,我们还必须为他们省钱。沃尔玛愚蠢地浪费掉的每一美元,都是出自顾客的钱包。每当我们为顾客节省了一美元时,那就意味着我们自己在竞争中领先了一步——这就是我们打算永远要做的。”
因此,沃尔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销售的商品总是最低的价格。为实现这一承诺,沃尔玛想尽一切办法从进货渠道、分销方式、营销费用、行政开支等一切环节节省资金,把利润让给顾客。
对企业来说,成本越低就越有让利空间,在价格竞争中就越有优势。为顾客节约一分钱,在产品售价上就可以低一分钱,在竞争中就可以领先一步。节约既是为了顾客,也是为了自己。你为顾客省下的钱,顾客又会拿来继续消费。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具有尽量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赢得顾客,企业才能赢得成功。
然而,很多企业虽然在企业内部开展了节约运动,但只是流于形式,搞一些标语口号,管理者开几次会议,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提出的措施并未真正在企业内部实行,随后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中国制造因浪费而失去低成本优势。
记得在一次制造商茶话会上,有几个日本制造商私下交流说,在中国的日本制造商有两种打算:一个是把工厂搬回日本;另一个是把工厂移到越南去。有人就问为什么?他回答说,主要还是成本太高。
听到这里,我们会很奇怪,如果工厂搬回日本,制造成本不是更高吗?特别是人工成本。经过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日本制造商其实并没算错。
日本制造商到中国来投资、办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劳动力低廉;另一个是制造资源配置及时。可到年底进行评估与核算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整个制造成本比在日本还要高。究其原因,就是浪费非常严重造成的。这些浪费均是在日常工作中造成的,员工不太注重,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浪费,才是制造成本不断增加的罪魁祸首。
我们常常看到现场的员工们个个汗流浃背、忙忙碌碌,看起来像在工作,但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有多少动作是能增加产品价值的(有用的),又有多少动作是不能增加价值,应该排除的?
美国有一位管理专家这样定义浪费:凡是超出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绝对最少的物料、机器、人力资源、场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部分,都是浪费。
第三,降低与控制成本才是“王道”。
消除浪费是经营企业的第一步,而降低和控制成本是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有效条件。
丰田的“抠门儿”之道
丰田公司本着“始终降低成本”这一至高无上的原则,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精益生产体系,极大地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正是由于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它才在20世纪80年代彻底打破了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垄断神话。
丰田公司在设计新产品之初,就把生产、销售和零部件采购要求考虑进去了。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如它使各个部门在产品投料前就经过了充分的协调,设计部门针对各部门的不同意见,通过计算进行改进,从而避免了浪费。
在采购环节,丰田抓住占采购成本90%的零部件,按照不同零部件组成工作小组,要求它们和供应商共同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通过这种做法,丰田公司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还能保证供应商有利可图。
丰田公司在降低成本上的努力,并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还从不放过一些细小环节。在丰田公司,办公室的纸张用完了正面还要用背面,午间休息的时候必须关灯,并取消了传真,改发电子邮件。
在丰田公司,每一名员工都是监督浪费和消除浪费的专家。公司对员工进行宣传和培训,将一些好的节约方式推广到分销、物流等部门中去。有人甚至这样评价丰田公司,它的大部分利润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每个细小环节中不断“抠”出来的。
正是凭借着几近“抠门儿”的做法,丰田公司内部各个环节都在进行全方位的成本节约,使得丰田公司一次次地创造新的记录,并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萧条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4)5S要做精做细,要持续推行。
“5S虽推行,好处看不到,都是大扫除,员工怨声高。”5S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相信很多企业都做过5S管理,但结果却经常不尽人意。在走访企业时,我曾经问过企业员工,你们知道什么是5S吗?员工满脸茫然地说,是不是会罚款的那个管理呀?由于员工对5S的印象只停留在罚款阶段,而没有真正理解5S的含义,所以这种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
企业能否成功推行5S,关键要看企业在推行5S之前的方式是否能让员工接受。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认为只有罚款才能体现5S,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白5S的真正意义。
有的时候,对待员工与对待小孩子是一个道理。如果让小孩子去拿个东西,踹他一脚,恐吓他:“快点去拿!”他迫于压力会去拿,但是肯定会心怀不满;你让孩子去拿东西,承诺给他糖,他肯定会高高兴兴地去拿。推行5S也是这样,要让员工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明白它对自己有好处,这样员工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和执行。
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如果在强权和压力下执行,其结果就是以后不会继续做了;但如果是在一个轻松的状态下执行的话,以后还可能会继续。因此,只有轻松的管理,才能持续下去。
但在推行5S之初,能够完全读懂5S的管理者不是很多,他们只知道别的企业在做,于是就听一次课,买一本书,照搬到自己的企业中。员工没有经过培训,企业没有进行动员,也没有任何的宣传活动,只凭管理者们的简单认知,就草草地开始,结果只能是草草地收场。而且,管理者们还会说,不能成功执行的原因是,员工素质低、不听话、不好管。于是只能靠罚款,才能坚持一些时日。
对那些从未接受过培训的人,安排他们去执行任务,任务执行得不好,就要对其进行责罚。试问,这是谁的过错呢?
很多时候,企业对员工进行罚款都是不合理的,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真正元凶是管理不到位,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5S的意义,于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就导致了方式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
但在很多员工的意识里,罚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甲:听说你们工厂招工对吧?我能去干吗?
乙:当然可以了。
甲:那我问一下,你们厂罚款吗?(没想到那个老乡接下来说的是这样的话,听上去不简单,像是哲学家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话具有普遍的真理性。)
乙:废话,哪个工厂不罚款?(绝对的、广泛的、实际的大智慧。)
甲:既然罚款,你们一次罚多少?
乙:一次罚10块。
甲:太贵了。听说有的厂只罚5块。
当然,5S管理的失败原因不仅是企业管理不力,还有其他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层不支持。
第二,中层不配合。
第三,基层抵制,干劲不足。
第四,管理者心血来潮,无计划,只在形式上进行模仿;缺少系统性概念。
第五,企业评分标准不明。
第六,主办人员经验不足。
第七,未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维持管理。
第八,未将管理结果公布出来。
第九,未定目标。
第十,在管理中,没有进行修正和检讨。
4.组织管理不得力
(1)班组建设与管理决定精细化管理水平。
“班组基础差,员工士气消,主管方法错,现场无绩效。”企业内的班组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班组建设亟待加强。
抗战时期,有一种重要的军事思想,即把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让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渗透到每个战士的心中,并在他们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打造钢铁般的革命队伍。在企业中,班组建设与管理有着同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