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2200000026

第26章 医学必须是“科学”吗——走出“唯科学主义”的谬误

卫生保健,已成为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失败产业。

——伊曼纽尔·切拉斯金(美国医学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宿命。

就算医学再昌明,仍有很多疾病无法治愈,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

就算所有的疾病都找到了缓解方案,仍会有新的莫名其妙的疾病诞生。

医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什么?一位欧洲名医在其墓志铭上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们对医学的态度,会影响自己的身体的态度,对待疾病的态度,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变革。

这真是个医学昌明的时代吗

一个人患了疑难杂症,人们常会这样安慰他:“现在医学发达,科技昌明,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治好这种疾病。”但是,说这话的人恐怕心里也没有多大把握。

自从20世纪60年代沙宾疫苗克服了小儿麻痹症之后,四十多年来没有再听到哪个疾病又被克服的好消息。

多年来,不断有新医学进步的成果,每一届的诺贝尔医学奖也从未空缺,但是所有最新医学科技的发展,都只是预示着明天或有一天人类有机会解决某一个疾病,从来没有今天已经解决了哪一个疾病的消息。几十年来,许许多多无法根治的慢性病,一个也没解决。

除了外伤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外的各种慢性病,多数只能控制不能治愈。

环顾自己周围的亲友,就会发现许多现代医学无法彻底治愈或治愈概率非常低的疾病。例如痛风、重症坐骨神经痛、肌无力、关节炎、过敏性疾病、高血压、骨刺(骨质增生)、哮喘、硬皮症、尿毒症、糖尿病、各种癌症等。

再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几乎人体从头到脚每一个器官都有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这使人们对西医治疗只着重控制,而没有能力治愈疾病的本质,更有深切的认识。

三分治,七分养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佛教谓之能容下许多缺憾的“婆娑世界”。

很多疾病都是不可逆的,所谓的“治好”,至多只是阻止病情恶化而已。根本不存在“治愈”的可能。

目前的医学,对很多疾病都找不到彻底解决方案。有些疾病爆发以后,甚至连患者的DNA都发生了突变,治愈又从何谈起?

一个慢性病患者,如果早点承认医学的不完美,正如承认人体的不完美,或许会早一点乐天知命,按照“三分治,七分养”的方式去生活,也许生活会比踪迹遍布全国各地去寻找除根的秘方好得多。

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虽然中医也不具备已经成熟的痊愈技术,但是相较于西医,中医有更完整的理论基础,在“七分养”方面更有优势,至少能给患者更好一点的生活质量。比如各种常见慢性病一般都可通过食疗达到一定的缓解。

网络作家和菜头说,病人如果把医学视为一种万灵药,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满意。如果他能接受医学并不完美,身体也并不完美,只要机能本身不受影响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带着缺憾生活下去,那么他的心态会平和许多。

医疗,只是防止健康恶化的手段我们常说的“卫生保健”实际上只能算是“疾病保健”而已。现代医学并没有提供真正的卫生保健,相反却从中赚取了高额的利润。

现代医生所接受的训练,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判断患者患了什么病。所以症状表现出来之前,医生处理不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医疗机构也鼓吹疾病的早期发现是多么重要,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早期发现疾病的训练。

有些医生只会在症状明显、病情一目了然的时候,一脸凝重地将诊断结果通知患者。

这种马后炮式的废话,至少可以使医生的威严和体面充分得到保全,不受任何损害。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的名誉教授伊曼纽尔·切拉斯金医生,将“卫生保健”称为“发展最快的失败产业。”切拉斯金医生认为:

“医学只是预防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手段。”

阑尾真的无用吗

多少年来,西医把阑尾看作是退化无用之物,认为其不仅多余,还有害健康。更有人用极端的语气讥讽说,阑尾最大的用处恐怕就是给外科医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源,因为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阑尾炎而不得不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阑尾对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一无用处了吗?

现在,科学家已经认识到阑尾并不是多余,因为它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出生后不久,淋巴组织便开始在阑尾中聚积,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并在60岁后消失殆尽。这些淋巴组织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应归于中枢免疫器官,它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功能。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阑尾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种消化酶,以及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在欠发达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阑尾炎可能是细菌引起身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的一种表现。

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人们接触的细菌较少,稍有较多的细菌,即使这些细菌并非对我们身体有害,也会引起体内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诱发阑尾炎。而在卫生条件糟糕的地区,人们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不把它们当作外来的敌人对待,因而免疫反应较轻。

我们比身体更聪明吗

现代医学,在基本逻辑上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人体系统的智慧能力,高估人类的知识能力。

以最常见的疾病感冒为例,药厂研制一种疫苗,通常需要三五年,投资几亿元。可是,你刚注射完疫苗,这种感冒病毒的变种可能很快就产生了。

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有好几千种,并且在不断变异出新的品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反复感冒的原因。

可是为什么感冒自己就能好了呢?是人体的自愈力在起作用,一分钱都不用花,人体三五天就能自动产生出抗体来。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系统化有机体,永远不要小觑我们身体的智能化程度。

人体的精密、复杂超越了“高科技”,现代医学与人体的精密程度相比,仍是“小儿科”。与人体的复杂相比,所谓的“高科技”还在山脚下呢。

一些医生,自以为完全了解人体,当疾病发生时,就成为和疾病对抗的总指挥,完全采取对抗性疗法,以人体为战场,和疾病展开激烈的战斗。

由于对人体奥秘的所知有限,这些医生的对抗手段,经常也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有时候甚至敌我不分,将人体的元气也伤害了,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疾病消失了,人体也崩溃了。

中位数不能传达什么

一位医生曾说,人体属于一个“灰箱”,现代医学对它既不是一清二白(即所谓“白箱”),又非一无所知(即所谓“黑箱”)。这样,医生在治病时,可以估计到的治疗效果只是一个概率,犹如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在畅销书《黑天鹅》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作家兼科学家古尔德曾被诊断罹患致命的胃癌,关于他能活多久,他收到的第一份信息是:这种病的存活期的中位数,约8个月。他觉得这个信息很像《圣经》中的以赛亚告知希西家王说,赶快在他死前把家整理好。

这种病情诊断,特别是那么严重的病情,会激励一个人拼命做研究,尤其是像古尔德这种多产的作家,总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多写几本书。古尔德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实情和他最初获取的信息大不相同。

主要的差异在于期望(亦即平均)存活期比8个月长得多。他注意到期望值和中位数两者根本不同。中位数意指约50%的人活不到8个月,50%的人则活了8个月以上。但是活了8个月以上的人,生命维持的期间相当长,大致来说和普通人一样,可以活到保险死亡表预测的平均寿龄73.4岁左右。

这就是不对称现象。活不到8个月的人,很早就死掉了,而活过8个月以上的人,则继续活得更久。结果出现不对称时,存活期平均值和存活期中位数并不相同。

古尔德因此发现“偏态”的概念,因而呕心沥血写下《中位数不能传达什么》一文。文内的主旨是,医学研究机构使用的中位数概念,并不具备概率分布的特性。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欧洲名医的墓志铭。

对于医学来说,人文关怀,有时比一堆冰冷的数据更有价值。

如果医生宣布患者快要死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因此真的被恐惧击倒,从而使医生的预料成为事实。正像恐惧和焦虑会杀死病人一样,希望和坚定的意志也能延缓死亡,应该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力量,并尽可能地发挥其巨大的潜在作用。

中医是“如科学”

中西医之争,本质上围绕“是否科学”展开的。指责中医“不科学”,正如指责西医“不哲学”,这种指责无意义,且永远不会有结论。中医对“科学”两个字本来就反感,因为科学不等于真理,到达真理的路径不止科学一条。

“科学”只是个中性词

“科学”相当于一个中性词,科学本身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的。科学不等于真理,到达真理的路途上有很多的路径,科学只是一种。所谓科学就是科目的学问,它鼓励创新而不崇古。但是新东西是否一定比旧东西好呢?比如,化肥一定比大粪好吗?化纤一定比棉花好吗?化学药物比天然中药好吗?

“伪科学”这个词汇在汉语中一种强烈的贬义色彩,因为“科学”这两个字在汉语中是神圣的。其实,方舟子批评中医是伪科学,并没有完全否定的意思。但很多人不能接受,因为科学在他们眼睛里已经成为真理的化身,伪科学就意味着是被最彻底的否定。

否定中医是科学,不等于全盘否定中医。中医就算没有科学价值,但还可以有人文价值,中医的某些经验疗法也有其实用价值,值得现代医学去挖掘。

中医是认识人体的另一种思路

谈到中医就离不开一个“玄”字,中医甚至与算命、风水共用一个理论基础平台,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这有什么不好呢?一个人病了,西医解决不了,他还可以用中医的方法去缓解甚至解除苦痛。

政府成立了“中医科学研究院”,似乎给了中医钦定一个科学的名分。其实,让中医和科学攀亲,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中医治病救人的时候,科学还没有出生呢。

鉴定一种东西是否伪科学,要符合这样两个条件:第一,它不是科学;第二,它打着科学的旗号。当我们非要强调中医“科学”的时候,中医就难免会陷入“伪科学”的争论了。

“柳叶刀译丛”的主编王一方曾说,中医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如科学”……“如科学”是一个境界,是一个包含中国智慧的“类知识”,是在科学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科学讲求普遍性的规律,中医则是历史经验,是地方性知识,它不是普遍性知识。

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徐文兵和梁冬在《中医太美》中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梁冬:所以司马南总说伪科学。

徐文兵:伪科学没错,中医就是伪科学,中医就不是科学。中医是另外一门认识自然的学问。

梁冬:对,或在到达真理的路途上有很多的路径,科学是一种。

徐文兵:对。

梁冬:宗教、艺术、文学都是。同时,我觉得我们对于科学的这种界定还不一样。可能对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中医是另外一种广阔的科学,也不一定。

徐文兵: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科学只是人类认识宇宙、生命、真理的一条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科学是人们利用实践经验、逻辑推理的过程,科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科学结论并不是真理,只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而已,究竟是否正确还很难说。

四环素1953年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使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

科学结论不等于真理,有时甚至是谬误。

同类推荐
  • 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

    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

    本书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普通大众的实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松针以及松树提取物的作用和简单的使用方法《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倡导了21世纪抗氧化健康长寿的新理念;其次是实用,书中重点介绍了一种简便、有效、不花钱的自助健康方法:煮松针茶,喝松针茶,只要照着书中的指导去做,许多亚建康病症都可以得到缓解或治愈,省钱、省力、又省心。书中介绍了46种常见病、慢性病的松针疗法,22种松针的使用方法,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和其他病症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松针革命:健康长寿启示录》是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 装满健康的菜篮子

    装满健康的菜篮子

    本书收录多种食材与饮品,分别从性味功效、宜忌事项、营养成分等方面作出详细的描述,以传统中医药理指导日常餐饮之道,既经济又快捷且易于操作。读者从中不仅对食疗可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又能轻松掌握简易的食疗方法。丰富的内容、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述、精美的图片及系统化的编排,使本书成为最实用的食物疗效手册。
  • 中老年养生保健指南(生活必备丛书)

    中老年养生保健指南(生活必备丛书)

    本书主要从中老年人的生理、运动、医疗、生活、心理、饮食和长寿等方面介绍如何进行养生保健。
  • 动动就健康

    动动就健康

    本书精选了88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并按照不同时间、地点等分类将所有的小动作配以清晰的指导步骤和插图,让你一目了然,真正做到动动就健康。本书还精心提供了近二百个不可不知的生活小常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让你快意享受更舒适、更幸福的人生。
  •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

    《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分别从按摩基础知识,内科常见病按摩疗法,外科常见病按摩疗法,妇儿、泌尿科常见病按摩疗法,五官科常见病按摩疗法,保健科按摩疗法6个方面广泛地介绍了一些保健按摩的原理、方法和知识。《你不可不知的100种除病保健按摩》编者陈福林是多年从事临床医学、专业按摩的一线医护工作者,具有深厚的工作经验。然而,保健按摩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又希望能够以简洁明了、方便阅读和使用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在每篇中都有穴位图示,并增加了准确取穴的文字说明。
热门推荐
  • 至尊狂凤:神兽召唤师

    至尊狂凤:神兽召唤师

    就那点小把戏,她又不是瞎子废物?脓包?一家子瞎了眼,所以就要为解救四大神兽而穿越,想灭她,那就先灭了你。只是那个男人到底是谁,似乎还嫩着点,为什么每次遇到危险他就出现,是巧合?还是另有目的?待真相被扒开,不就是洞悉神兽的秘密吗?想要算计她,妖孽男子搂着她,得到神兽衣钵却被神兽追杀,宠溺浅吻,“我为你所做的一切,就因为她是阴年阴月阴日出生,你可还满意?”
  • 医妃冲天

    医妃冲天

    异世重生,她成为首富千金,倾城之姿,惊才绝艳,却只愿做个隐世医仙,潇洒一生。他,是帝国的战神王爷。高官厚禄?不要!金银美女?也不要!他只愿与她牵手一生,做对快活神仙。那一眼情深缘浅,是谁迷了谁的眼。那一场惊魂之梦,又是谁沦了谁的心。当一切结束归于尽头,他们能否再次执起彼此之手,潇洒自若的笑看人生。冰冷的剑抵在胸膛,刺破皮肤,谁的心在滴血?凤眸紧眯,银牙紧咬:“你到底爱不爱我?!”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高原上的童话

    高原上的童话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军阀风云(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屋檐下的缘分

    屋檐下的缘分

    萧健,一个普通的公司小技术员,因为一场偶遇平凡的生活产生涟漪。性格木讷、感情空白的他竟然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决定。同一屋檐下,发生的酸甜苦辣,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与她的爱与恨纠葛,让我们对他们爱情的破碎多了一声叹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反穿越:古董老公(完结)

    反穿越:古董老公(完结)

    深瞳无意间在杂货市场上淘到一盏古董灯,谁知第二天一早醒来床上却多了一个英俊的帅哥,还是一个千年老古董,不过他的脾气好像不太好。让一个古代人适应现代生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还要阻挡众多狂蜂浪蝶的围攻,其中一个还是她的妹妹。啥米,他竟然会武功,而且还非常的厉害?深瞳觉得自己是捡到宝了。刚想着该怎么利用,竟然有星探找上了门,这个得考虑考虑,谁让他现在算是她的私有财产呢?不过或许她可以由此摆脱无业游民状态,从而升级为超新星经纪人。两个人的关系好不容易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一夜之间那个男人突然消失了,就跟出现的时候一样,没有踪迹可循,可是千年的距离让她想追都无计可施……青的新文:《没女要转运》http://m.pgsk.com/a/203772/《绯正版娇妻》http://m.pgsk.com/a/210499/############读者群:10640276(已满)青②群:101027105(新开)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