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耐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不过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进补也要有针对性。
阳虚之人要补阳: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应食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品和热最较高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狗肉、狗鞭、羊肉、羊骨、牛鞭、鹿肉、獐肉、雀肉、海马、海虾、肉苁蓉、鲜生姜、干姜、大葱、胡椒、肉桂、茴香、丁香、韭菜、淡菜、白酒、豆蔻、锁阳、黄芪、人参、冬虫夏草、紫河车、桂圆、荔枝等。
阳虚之人忌食性寒生冷之物,忌食各种生冷瓜果、冷饮。如鸭肉、鸭血、鸭蛋、兔肉、蚬肉、蚌肉、螺蛳、田螺、螃蟹、甲鱼、香蕉、柚子、柑、柿子、柿饼、无花果、地瓜、蔫瓜、冬瓜、生藕、生萝卜、丝瓜、紫菜、地耳、草菇、金针菇、落葵、莼菜、发菜、莙荙菜、罗汉果、菊花脑、荸荠、菊花、槐花、金银花、薄荷、牛奶、酸奶、阿胶等。
阴虚之人补阴: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甄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自带增多等体征,应食用甘凉滋阴、生津养阴、富含蛋白质的清补类食物,以及含纤维索和维生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糯米、西米、芝麻、猪肉、鸭肉、蚌肉、蛙肉、蚬肉、牡蛎肉、蹄筋、龟肉、鲛鱼、乌贼鱼、梨、橘子、柑、橙子、柚子、甘蔗、葡萄、草莓、香蕉、枸杞子、无花果、酸梅汤、蜂蜜、蜂王浆、各种奶类、鸡蛋、菠菜、青菜、淡菜、黄花菜、蘑菇、草菇、平菇、绿豆芽、山药、番茄、木耳、燕窝、水煮花生、豆浆、百合、白芍、地黄、阿胶、干贝、何首乌、海参、曲洋参、南北沙参等。
阴虚之人忌食辛辣刺激、混热燥香、煎炸炒爆、性热上火类食物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雀肉、海马、锅巴、炒瓜子、炒花生、炒黄豆、佛手柑、芥菜、胡椒、花椒、辣椒、姜、蒜、砂仁、豆蔻、茴香、丁香、肉桂、薄荷、锁阳、红参及烟、酒等。
气虚之人补气:气虚表现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血虚之人补血,血虚表现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此外,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因此,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延伸阅读:
防病保健
寒冬季节,寒气逼人,对老年人是一种很大的威胁,而老年人低体温综合症是老年人过冬的一道“关卡”。
低体温症,指的就是体温在35℃以下。国外调查者表明,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在10%。我国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里,死亡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并且北方多于南方,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
预防措施
一是每到冬季应注意观察和测量老年人的体温。
二是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宜选阳光充足的房间做老人的居室,使室内温度在18℃左右。
三是添加适合老年人穿着的棉织品、羽绒、毛科等衣服,以及帽子、手套、棉鞋等物品。床上用品和铺盖应松软厚实。
四是加强营养,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老年人有充足的热量供应和新陈代谢需要。必要时也可以给予适量的进补,如服人参、黄芪、鹿茸、阿胶等。
五是奉劝老年人要戒烟戒酒,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和不用如冬眠灵、镇静安眠药或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各类药物,以使生理功能保持正常。
大寒:更年期妇女应护脾肾,养肝血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三礼义宗》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干冷气候,皮肤的水分与脂肪含量减少,皮肤变得干燥敏感甚至皲裂,可多吃些含黏液质食物,如蜂蜜、木耳、海参、蹄筋等。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很低、寒气极盛,在饮食上又该注意些什么呢?此时的饮食应该以固护精气、滋养阳气为原则,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功能。
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生更多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因此,必须多吃富含“能量”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严寒也影响着人体泌尿系统,排尿增多,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还要多食用一些富含无机盐的食物,可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也可以多吃甲鱼、海参、桂圆、栗子、胡桃肉、木耳等温热滋补食品。这些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能补充因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
向大家推荐几款适合这个节气食用的药膳,大家可根据需要选择。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将食物放入锅内大火烧开,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炖一个半小时即可。该方有温中、补血、散寒的作用。
木耳烧豆腐:黑木耳60克、豆腐200克、葱、蒜、花椒、辣椒适量。豆腐汆熟后和木耳同烧即可,有益气活血的作用。
枸杞田七炖鸡: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鸡1只,姜、葱、胡椒、绍酒适量。将枸杞子、三七、姜片葱段塞进鸡腹,放入气锅内,加入适量清汤、胡椒粉和绍酒在大火上蒸2小时左右即可。有补虚益气的功效,其性温和,尤其适合老年、久病体虚的人食用。
大寒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
首先,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
最后,还要考虑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日常饮食甲常用的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有紫苏时、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棒皮等。例如,当有人因外感风寒而致轻度感冒时,常常会用生姜加红糖水来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大寒节气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在严寒天气下,可以多吃富含能量利维生素的食物,来保持人体一定的热量,如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也可以多吃甲鱼、海参、桂圆、栗子、胡桃肉、木耳等温热滋补食品。
在我国一些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还有一些地区有进食肉的习惯,其实,这些习俗虽听来简单,但都蕴含着前人们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天气分外寒冷,这些都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御寒的作用。
到了寒冬季节,很多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人所推崇,多选择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延伸阅读:
冬季防治冻疮有妙方
冻疮是人们所熟知的冬季常见皮肤病,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休息。冻疮主要是长期寒冷(-10℃以下)作用于皮肤而致,受冻后皮下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致组织营养不良,甚至可发生组织坏死。本病常发于暴露及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手背、面部、足背、足缘、足跟、耳廓等处。
一般来说,典型的冻疮很容易被认识,但对症状、部痊不典型的病例要注意与多形红斑、红斑性狼疮、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等其他皮肤病相鉴别。
冻疮多由于运动不足、局部潮湿、局部皮肤受压、气温寒暖突变、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因素诱发,所以预防的措施应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初冬时节天气突然变冷,此时最易发生冻伤,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往年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坚持体育锻炼,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及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或进行冷水浴、冬泳等,可明显必判决避部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要穿宽大舒适、渗汗能力较强的鞋垫以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若在寒冷的环境中时间过久,如骑车外出,回家后马上用温水浸泡受冻较重及局部受压的部位,或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强营养,注意减肥等也是预防冻疮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