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是说四季阴阳是万物的始终,死生之根本。养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应四季变化因时而动,根据气候条件做相应的运动锻炼对身体益处多多。春夏宜养阳气,秋冬宜养阴气,养顺应四季,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本章将为您的四季起居锻炼支招。
太阳与四季
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转——绕着太阳的旋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一点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一点叫做远日点。当地球在近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远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因此,四季的变化与近日点和远日点无关。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重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黄帝内经》
春季养生要点:春天的三个月,是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万物,晚睡早起,让体内的阳气顺应春天的气息一起发出来,早上在庭院里宽缓地散步,以运动生阳之气;头发披下来,行动要和缓,头发披下来,是疏通肝木之气,肝属木,是春的脏象,肝木的性质就是要疏达,不能郁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吐蕊,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就应该借助春天的生机,长养自己的生气。多与大自然接触,对改善肝脏功能及全身心的健康十分有益。
祖国医学认为,“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流于诸经”,经过伸懒腰,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肌肉关节得到了活动,睡意皆无,头脑清楚,并激发了肝脏功能,符合春季养肝之道。同时,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五脏有了生气,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春天是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俗话说得好:“春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春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由此可见,春季运动在养生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运动健身,既可补充冬季寒冷之气所消耗的阳气,又能供奉将要来临的夏暑炎热之气消耗的阴津。春炼不应简单选择高强度的剧烈运动,以免由于过度活动反而损耗人体阳气。散步,放风筝,钓鱼都是比较好的运动项目。
春季的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河边湖旁、公园、林荫道或乡村小路为宜,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散步宜缓不宜急,缓步而行,全身松弛,手臂自然摆动,手脚合拍,利于呼吸和谐,心怡神悦。散步不拘形式,宜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快慢,时间的长短也要顺其自然,应以劳而不倦,见微汗为度。
春天放风筝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和锻炼为一体的活动。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应后仰与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放风筝最好2~3人一起,选择平坦、空旷的场地。
在紧张工作之余,离开嘈杂的城区,来到幽静的旷野,屏息静气地抛钩垂钓也是春季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一边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一边欣赏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美好景色,不时还有鱼儿上钩,使人感到无比舒畅,悠哉乐哉。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可以去除杂念,舒缓神经。钓鱼时要求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置身于此,种种杂念均弃于九霄云外。它对提高人的视觉敏感和头脑反应的灵敏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春天垂钓,有美丽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相伴,是一种很好的自然疗法。因此有人说“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根据春季气候的变化和身体特点,运动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锻炼前应先做些简单的四肢运动,以防韧带和肌肉扭伤。
2.春季应选择轻柔舒缓项目。一般而言,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大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3.注意锻炼时间。早晨在春季里气温显得格外低,有时还有浓浓的雾气,居室内还有取暖的设施,温度偏高,这就导致了室内外温差较大。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果过早去室外活动,会使身体骤然受冷,容易患伤风感冒,导致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情加重。所以,春季外出锻炼不宜过早。此外,在太阳出来前,不要到绿树丛中锻炼,因为那里的植物在夜间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身体极为有害。
4.注意锻炼方法。春季气候比较干燥,锻炼时不要以口呼吸,要用鼻呼吸。鼻腔有加温和湿润空气的作用,可以避免咽干、咽痛等不良症状。
5.室外活动如果在早晨进行,宜选择避风向阳、温暖清净、空气新鲜的旷野、公园、广场等场所。运动出汗后,减小运动量或放慢运动速度,不要脱衣求凉快,防止因寒气侵袭而影响人体健康。
清晨外出锻炼是许多老年人所喜爱的,但是空腹锻炼对老年人的身体是非常有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新陈代谢也随之缓慢,早晨血压和体温都偏低,加上经过一夜的消化,腹中空空。如果在这个时候外出进行体育活动,热量会供应不足,就会出现头昏、乏力等现象。因此,老年人起床后,最好喝些牛奶、麦片粥等热性饮料,以补充水分,增加热量,加速血液循环,防止出现脑血管意外。所以,春季老年人不宜空腹锻炼。
春季进行锻炼还要注意不要选在雾天锻炼。雾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露珠中含有大量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在雾气中锻炼,人的呼吸随运动量的增多而加速、加深后,会将雾气中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体内,成为损害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进行任何一种锻炼项目,在开始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能达到最佳状态。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的人。这些病人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症状出现,但危险性很大,尤其在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意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锻炼时就要注意不能太累,别让肌肉感到酸胀;此外,如还有高血糖的患者,应少做跳舞、打球等剧烈活动;有低血糖的,则最好不要进行远距离的走路和慢跑等活动;有心血管病的,尽量不做憋气的动作;有颈椎病的,头部的突然运动也应减少。
春季每日早晨起床之前,坚持做几项简单易行的保健运动,不但有助于保持一天的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学的床上保健运动。
搓脸:早晨睁开惺松眼之后,很多人习惯用手背揉揉眼皮,这对清醒头脑有一定益处。揉眼后不妨再捂手搓搓脸。先用双手中指同时揉擦两个鼻孔旁的“迎香穴”数次,然后上行搓到额头,再向两侧分开,沿两颊下行搓到下巴尖汇合。如此反复搓脸30次,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肤抗风寒能力,还有醒脑和预防感冒之功。天长日久,还有减少面部皱纹,永葆青春容颜之益。
梳头:坐在床上,十指代梳。从前额梳到枕部,从两侧耳部梳到头顶,反复用手指梳3~5分钟,可改善头部发根的血液营养供应,减少脱发,促进头发乌亮,并有醒脑爽神、降低血压的功效。
弹脑:坐在床上,两手掌心分别按紧两侧耳朵。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弹击脑壳,可闻及咚咚响声。每次弹3~5下,有防头晕、强听力和治疗耳鸣的作用。
转眼:运转眼球,先左右,后上下,各慢慢转动10次。有提高视神经的灵活性、增强视力和减少眼疾之功效。
叩齿:轻闭嘴唇,上下牙齿互相叩击数十次,间宜旋舌,以舌尖舐动上颚数次。能促进口腔、牙齿、牙床和矛龈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分泌,从而收到清除污垢,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等作用。
挺腹:平卧,伸直双腿,做腹式深呼吸。深吸气时,腹部有力地向上挺起,呼气时松下。反复挺腹10~20次,可增强腹肌弹性和力量,预防腹壁肌肉松弛及脂肪积聚腹内,并有健胃助消化功效。
提肛:聚精会神用力做提肛门动作,每次放松10秒钟再进行下一次,如此反复10余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力量,改善肛门周围血液循环,预防脱肛,痔疮之功。
猫身:趴在床上,撑开双手,伸直合拢双腿,翘起臀部,像猫儿拱起脊粱那样用力拱拱腰,再放下高翘的臀部。如此反复10余次,可锻炼腰背,四肢的肌肉和关节,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并有防治腰酸背痛之功。
延伸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春天就会“春困”呢?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人平时生活没有规律,工作超负荷,大脑思虑过度,导致肝失濡养所致。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气血运动偏于外,如果冬季的“养藏之道”没有做好,就会“奉生者少”,就会导致心脑相对缺血,使人发困。而肝主藏血,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易发困。
有不少人的肝病其实是“熬”出来的。在中医理论中,春天属“木”,而人体五脏之中的肝也属“木”性,因而春季既是养肝的最佳时节,同时又是肝病的多发季节,如果天天熬夜,就会出现肝火上什。
一般人在熬夜后大都会双目赤红,这就是肝火上升的症状。长期如此,必会伤肝。《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七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加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所以春季睡眠充足少熬夜是养肝之道。
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宜养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
夏季养生要点: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金色的太阳当空而照,向大地洒下了温暖的阳光,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对于人来说,夏季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尤其是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间)应于脾,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所以是养“长”的大好时机。
夏天如何养生?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夏季运动的目的是以健脾养心、益气生津为主。锻炼的方式则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静结合,使人体适应夏季气候变化,增强体质,提高抗暑的能力。暑热逼人多流汗,易伤心血;暑热和暑湿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减弱,会导致食欲不佳,体倦乏力。因此,夏季运动应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
为了避免强烈阳光对皮肤和身体的损伤,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尽量避免上午10点后至下午4点前的户外运动。每锻炼一小时左右,应到阴凉处休息5~10分钟。耐力运动宜安排在上午十点前或傍晚时进行,因为这是一天中较凉快的时候。耐热能力较差、身体疲劳或患病者,不宜参加运动,避免发生中暑。准备活动量不宜过大,准备活动完毕至正式活动开始之间的间隔在1~4分钟比较合适。因为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前已感疲劳,在正式进入运动时,身体就不能处于最佳状态,容易造成肌肉拉伤。
虽然夏季气候炎热,也需要适当在日光下锻炼,这样可以增加人体对炎热气温的适应能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日光可以增加皮肤里的维生素D,加强人体对氯化钙及磷质的吸收,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防止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在夏季适当运动有利于夏季养长养阳。根据夏季养生基本原则,夏季运动必须顺应季节的变化,按照自身的体质量力而行,做到适时、适量、适地。
夏季锻炼时应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持续性,在皮肤上撒些水也是好办法,有助于散热。天热容易造成心理浮躁和注意力不集中,进行运动时容易受伤,所以要静心,调整好心态再进行活动。夏季尽量到户外运动,选择公园、湖边、庭院等阴凉通风的地方。即使在室内运动,也要适当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夏季最适宜的运动项目莫过于游泳了,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驱除暑热的困扰。游泳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水温比体温低,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6倍。人接触水时常常引起末梢血管收缩,继而发生适应性的扩张。这些因素,能大大增强心脏的功能,减少代谢废物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游泳还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高,指挥功能增强。工作后若到水中游泳片刻,会感到精神振奋,疲劳消失,周身轻快。经常参加游泳活动,可使脂肪类物质较好地代谢,避免脂肪在大网膜和皮下堆积形成肥胖病。
游泳活动虽然益处很多,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运动。在下水之前,务必要做一次彻底的体格检查。若内脏有严重疾患,女性在月经期、上节育环、结扎输卵管、人工流产、分娩以后,以及患有某些皮肤病和其他传染性疾患,如体癣、足癣、严重沙眼、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一般是不宜参加游泳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