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价值链作业成本即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将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价值链作业。不同的价值链作业占用的资源、耗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入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地追踪各项作业的成本才能更合理地评估各项作业,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会计系统应该符合追踪价值链作业成本的要求。但是对于不同的作业,其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会计系统的侧重点会因为需要进行成本追踪的作业不同而不同。例如,风险管理对于金融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会计系统就要专门设计一套风险评估系统来报告与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作业有关的成本信息。又如,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某些化工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则其会计系统就要设计一套成本计算系统来报告与其研究开发作业有关的成本信息。此外,在组织结构与人员允许的条件下,还应当为这些作业设计绩效考核指标。
(四)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通过有效地管理其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能够实现其竞争优势。战略性价值链作业创造了吸引顾客的产品和服务特征,企业通过提供这些特征,可以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因此,通过更有效地管理战略性价值链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管理价值链作业可以在加强竞争优势中降低各方面的成本,但这不是说一定要降低所有作业的成本,因为没有作业可以不考虑对其他作业的影响而单独地进行管理。如减少产品设计投入,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整体成本增加、新产品导入推迟等。全面缩减开支可降低短期成本,但对企业长期战略可能不利。因此必须谨记,内部价值链作业是相互关联的,对任何作业都不可以不考虑其对其他作业的影响而独立地进行管理,在任何情况下,要降低某项作业的成本,都必须以不影响战略优势的实现为前提。
二 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关键,是要找出并利用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优势。行业价值链分析由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以及评估企业在行业价值链的地位及其相对强处两步构成:
(一)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
行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该行业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确定构成行业价值链的环节,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行业价值链中的这个环节的产出有无市场,二是市场价格的确定是否客观,三是是否有只在这个环节中进行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如果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则这个环节就是行业价值链中的独立环节。例如,房地产行业中,为开发商设计开发项目就不是一个独立环节,因为没有一家房地产公司只完成项目设计这个功能。但是,设计与项目施工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环节。
(二)评估企业在行业价值链的地位及其相对强处
在确定行业价值链后,企业就要对其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相对优势进行评估。首先,估计行业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可通过分析调查竞争对手以及聘请行业专家或利用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调研结果,粗略地估算获得这些数据。其次,将本企业所处环节的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与行业价值链中其他环节的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进行对比,找出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最后,综合考虑竞争程度、行业壁垒、盈利能力等因素,评估本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相对强处,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假设一项技改项目可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翻一番,从原有的5%提高到10%,内部报酬率也将达到20%,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是10%。从资产报酬率和内部报酬率的角度看完全应该接受这个项目,但如果企业以同样的投资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进入原材料制造领域,可获得15%的资产报酬率和20%的内部报酬率,那么,这一技改项目是不合适的。
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管理内部的各项作业,减少或者利用外部资源来管理非战略性作业。价值链分析同时提供了对复杂的内外部环节的考察。例如,改进产品设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将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而非单纯的竞争者可以降低上游成本、减少企业库存成本、提高原料质量;垂直一体化能够加强企业在行业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节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一 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一) 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特点
内部价值链管理有赖于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看,企业是由一系列不同的作业构成的,这些作业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哪些作业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再对这些作业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为:(1)区分价值链作业。以价值创造方式为标准,区分出相互间彼此独立的作业。(2)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能够在市场上存在是因为它们具有吸引顾客、被顾客认可的特征。(3)追踪价值链作业成本,即: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价值链作业。(4)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企业通过更为有效地管理战略性价值链作业,可以实现其竞争优势。
(二) 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特点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概念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形成价值链联盟体及价值链虚拟企业。企业经营目标也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发展成为客户价值最大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和量,提出了会计信息应更具有实时性、相关性的要求。
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既有相同的需要,又有立场的不同。价值链核心企业(一个或少数几个成员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他们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正是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信息需求。已有的实践表明,价值链倡导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价值链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旺盛的渴求: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如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经营规模和水平、现金流量状况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或子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分量。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价值链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五大类共45个指标(其中财务指标12项),来评价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绩效,以准确评估现状、科学设计和管理价值链管理工程;第三,有人提出价值链平衡记分卡的应用思路,很显然,如果这一思路可行,则其中财务维度就通过来自价值链的会计信息来构筑。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入前的评估、加入过程的整合和加入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三)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特点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上述三个方面对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的出发点不同,他们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和信息质量的可控程度也都不相同。相对而言,拥有良好内部信息支持系统下的内部价值链信息,以及核心企业得到的外部价值链会计信息的精确程度和详细程度更有保障,而其他各方因既缺乏自主的控制手段、目前又缺乏有效的外部保障机制(如相关法律、准则和其他约束的缺乏),从而使其所获得价值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能大打折扣。
二 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经营目标的定位、对经营方式的选择,乃至对日常经营管理方法的实施都有许多新的发展,比如: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已经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成为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向外向型、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日常经营管理实现了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实体资源管理与信息虚拟管理的结合,人们把管理的视线转向了价值及其载体的活动上,把管理目标锁定在业务链和价值链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上。
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遭致越来越多的批评。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现行财务报告对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管理会计相关性正在下降,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知识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三 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限定。传统的会计理论一般认为会计主体是指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某一特定单位,法律实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实体。但价值链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因为价值链会计管理的范围由某一特定单位扩大到价值链整个流程的部分或整体,即由多个实体企业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比掌握传统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困难程度加大。
(二)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出现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在价值链中,由于会计主体的界定的灵活性,使得价值链虚拟企业存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强。“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而结束,也可以随业务的调整而调整,更可以随着业务的终止而终止。在新的形式下,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三) 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及时了解持续经营状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若干个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时间单位,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该假设的提出受到了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的限制。因为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会计模式,财务报告可以采用网络实时产生,任何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所需企业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再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或人为划断经营活动而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四 各种会计管理职能的融合
从整个会计系统看,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会计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价值管理当中,打破了传统会计学科的界限,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包括了统计、管理控制、价值分析等相关内容。从会计信息要素和类型上看,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是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产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
$第五节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可行性
一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逐渐成熟
自从1985年Michael Porter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而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价值链研究也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价值链研究的重点是研究传统价值链的变化、发展和应用,内容包括: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确定企业利润增长区;用于支持决策系统;优化价值链。价值链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Internet重构价值链;应用价值链方法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估;研究企业价值链的互动特征,建立具有反馈传递功能的网络式评价模型和动态的评价模型。在理论上对价值链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推行价值链会计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理论对界定价值链会计的核算对象和范围、探索计量方法、制定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定价值分配机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 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支持
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回顾会计的发展史,会计系统的每一次完善与加强,都有新技术的加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本书第八章至第十章专门阐述信息技术方法在价值链会计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从方法上推动了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实施,而且也推动了相关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 其他组织和会计支持行业的行动
至少在两个重要方面价值链会计得到了有关组织和相关企业的间接支持:一方面,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关于企业间会计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如我国2005年初实施的“会计软件数据交换标准”,为松散型价值链关联企业间的会计信息交换提供了重要支持;又如XBRL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应用为其进一步在价值链企业之间的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另一方面,会计软件行业和管理咨询行业也积极为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开发和提供应用方案和工具产品。这些尝试性工作既为价值链会计研究提供了具体对象和研究现场,又对价值链会计研究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们与价值链会计理论研究有着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