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400000045

第45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1)

华严宗人重视追求体证宇宙万法圆融无碍的理想境界,强调众生只要努力修持而有同于佛的自证自悟,就能拥有这样的理想境界。华严宗人认为,宇宙万法的生起,依于作为最高主体性的真心,依此真心而现起宇宙万法。这是华严宗的中心理论“性起说”。所谓“性”指如来性、佛性、本性、法性。“性起”即“体性现起”,是随顺真如实性而显现,也就是无须等待其他因缘条件,真如实性一旦起动就显现为作用,呈现为迷妄与觉悟、有情与无情、净土与秽土等一切诸法。华严宗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只有佛的觉悟才能达到的境界。性起说是从佛果的境界说事物的现起,它包含境界论、宇宙论、证悟论和心性论等多重意义。

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华严宗从性起说出发开展的心性论学说,其中重要的有:法藏的明佛种性说、智俨和法藏的自性清净说、澄观和宗密的心性即灵知说与真心即性说,此外兼及智俨、法藏一系以外的华严学者李通玄的自心即不动智说。

明佛种性

法藏运用圆融思维,以性起说为基础,结合判教[注释:判教,详称“教相判释”,意为判别、解释佛所说教法的相状差别。中国佛教各宗派为了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村立本宗的正宗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的经典或以时间顺序加以配列,或从教理深浅加以组织,或从应机教化不同方式加以组合安置,即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类和安排,加以组织体系化,并判定其价值。法藏按佛法深浅次序判为五教:小乘教(指《阿含经》、《俱舍论》等的重于说人空,未尽法空之理)、大乘始教(指中观与唯识的学说,阐述万法无自性空与一切现象依识缘起而有的学说)、终教(指如来藏系的真如随缘说)、顿教(指《维摩诘经》与禅,主张言语道断、空有双泯之说)和圆教(指《华严经》和《法华经》等,一面肯定空有两边相夺而双泯,一面又强调空有两边相摄而圆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学说,论述了五教的种性说,从而一方面以本宗的判教为标准,把五教的种性说加以整理,并给予统一的会通;一方面又把本宗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修善即可为佛的思想,奉为最高的学说,以将本宗学说置于其他各宗之上。

法藏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五教章》)卷2中,有“第九明诸教所诠差别”的“二明佛种性”一节,集中阐明五教的佛种性问题。关于小乘教,他说:

虽于此说中说佛一人有佛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大乘佛教认为佛性就是大菩提性,小乘佛教则认为两者不同,佛性是成佛的根据,大菩提性是佛的智慧。这里,小乘教认为只有一人(释迦牟尼)具有佛性,其他一切众生都没有佛性,都不能成佛,也没有大菩提性。

法藏又说:

约始教,即就有为无常法中立种性故,即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5页下。]

这是指法相唯识宗,此宗以无漏种子为种性。无漏种子是一种能产生菩提的精神作用,是属于因缘和合所造成的、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东西(“有为法”)。凡是“有为”的就是“无常”的,也就不是所有众生所普遍具有的,即有一部分众生不具无漏种子。这种没有佛性的众生,永远不能成佛。

法藏又说:

约终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一切众生有涅盘性。[注释:同上书,486页中。]

终教指《楞伽》、《胜鬘》等经和《起信》、《宝性》等论,法藏认为,这些佛典主张“真如”为佛种性,真如恒常不变,无所不在,存在于一切众生中,因此一切有情众生也都有佛性,并强调一切有情众生都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

对于终教的真如佛性,法藏还说:

问:“夫论种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种性耶?”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得为有种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下。]

这是说,真如佛性的“本觉无漏”,不仅是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而且能够“内熏众生”,即能动地熏习、影响众生去染趋净,成就佛果。这是法藏吸取《大乘起信论》“真如熏无明”思想的重要表现。

法藏又说:

约顿教,明者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内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由无二相故。[注释:同上书,487页中、下。]

顿教,如《维摩经》所说,强调真如种性是离言扫相的,不作“性本有”(“性种”)与“性习成”(“习种”)的区别。一切事物也无有二相,离言说相,顿现顿成。众生只要离开言说文字,一念不生,显现真如本性,就能成佛。

最后,关于圆教,法藏说:

约一乘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二、据别教,种性甚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三世间,该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诸法门,本来满足已成就讫。故大经(《华严经·十地品》)云:“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此之谓也。若随门显现,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决定义等,名为种性。[注释:同上书,487页下~488页上。]

法藏把圆教分为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二说。所谓同教一乘,是随应小乘、始、终、顿诸教,说圆教一乘教义,使诸教归入圆教境界。就种性来说,同教一乘是统摄前四教所说的种性,给以融通说明。所谓别教一乘,是指区别于小乘、始、终、顿诸教的华严宗的独特教义。就种性来说,别教一乘的种性说与前四教所说不同,它主张因果不二,众生不仅成佛的因种具足,而且果德也具足,又融通依(国土世间)正(众生世间),穷尽三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和三身十佛的智正觉世间),全收一切法门,圆满具足。也就是说,别教一乘所讲的种性是圆满的、广泛的,本来完美成就的。若就众生来说,在信、行、向、地、果的“五位”之中,勤奋修行菩萨的六种善法(“六决定”),才是别教一乘的种性。

法藏的五教种性顺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偏到全、由低到高的系列层次,其间是既互为差别又互为融通的。先是小乘教主张众生无佛性,次是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有佛性,再终教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再进而顿教提倡众生一念不生即成就佛果,最后是圆教的主张众生圆满具足因种果德,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在这五教种性说中,始教是从心识中立种性,而终、顿、圆诸教则都是从真如性中立种性,其中圆教更是从真如性起讲种性,从而把佛性说推向了极致。

法藏的五教种性说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各教对种性有不同的说法?众生无性、一部分众生无性和众生有性的不同说法又如何融通?法藏对此作了解说。如,对于始教的一种人没有佛性的说法,法藏是这样会通的:首先,他也主张种性分先天具有与后天习成两种,但又认为修习所成的种性更重要,“是故有习常恒有,无习自恒无”[注释:《大正藏》第45卷,486页中。]。只要修习佛法就有佛性,反之就没有佛性。再就是说,众生的根机,也就是条件、素质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教化,始教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也是为了警告反对佛教的人,使他们改变诽谤佛教的立场。法藏还说,依道理讲,是一切众生悉有清净佛性,但是按此说法推论,一切众生最终都将成佛,佛和菩萨也就没有教化的对象了,这和佛、菩萨以建立利他功德、化度众生为特性是矛盾的,所以需立一部分众生无佛性说。法藏认为五教的种性论有圆满不圆满、根本不根本的区别,前四教的种性说,并非错误,而是一种“方便”的非究竟的说法,这些方便法门之间以及五教之间,都是互相圆融的。至于圆教的种性说,是圆满的根本教义,可以统摄圆融其他各教,或者说,其他各教最终要以圆教的种性说为依归。

自性清净圆明

华严宗人智俨,尤其是法藏对佛性作了系统的论述,强调佛性的清净性和圆明性,后来澄观和宗密则进一步强调佛性的灵知性。

华严宗先驱智俨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注释:《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532页中。]又说,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注释:《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大正藏》第45卷,532页中。]。这是说,佛性、如来藏是四圣六凡即宇宙间一切生类的共同本体、体性。法藏就佛性也展开了论述:

《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并就本觉性智说为性种。[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2,《大正藏》第45卷,487页下。]

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体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以来,性自满足。[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

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况所说教?是故唯是佛心所现。此义云何?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如来藏即是佛智证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总在佛智心中。[注释:《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卷,118页下。]

这里,佛性、本觉性智、自性清净圆明体、如来藏、佛心、佛智心,都是相通的概念。从法藏关于佛性的表述来看,其内涵为:(1)自性,佛性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我本性;(2)智慧,觉性,这种智慧能真正观照宇宙万物的真空;(3)清净,佛性处染不垢,始终是清净的,善的;(4)圆明,佛性的体性遍照一切,无不光明。在法藏看来,佛性是众生一种非常神秘的内在本性、本体,它具有先天性、觉悟性、清净性、光明性和遍在性的特征。

法藏认为,众生的佛性永恒存在,不会消失。他说:

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499页上、中。]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注释:同上书,499页中。]

这是说,众生的佛心随缘而表现为染或净,但是其中净性是恒常不失的。同时,染与净也是不即不离、圆融无碍的。净性只有成于染净,才能成其为清净,离了染净,也就无所谓清净。强调性净是处于动态中的,是在染净中成就自性清净。

法藏的论述表明,佛性与众生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众生为佛心所现,众生由如来藏而成;二是众生都在佛智心中,即众生都具有佛性。既然佛性为众生本来圆满具足,由此法藏又推论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生佛相即论,他说:

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生心无别佛德故。此义云何?佛征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亦以始觉同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注释:《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卷,118页下。]

法藏还说:“见诸佛于众生身,观众生于佛体。”[注释:《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卷,597页下。]这都是说,佛的功德在众生心中,众生心中的真如发挥作用,成就为佛的应化身,佛是众生证悟心的真如而成。众生和佛本来一体,众生和佛有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妄念:“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众生有妄念,而佛无妄念,如若舍离妄念,众生本来就是真如佛。

华严宗与天台宗都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视佛性为众生成佛的根据,但两宗对于佛性的涵义和范围却存在重大分歧。与天台宗宣传佛心中具有善恶净染的说法不同,华严宗认为佛性是纯净至善的,无染无恶的。又与天台宗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同,华严宗人认为有情众生圆满具足成佛的可能性,即佛性,而无情识的草木瓦石等万物只具有真如本体的理性,即法性。佛性与法性是有区别的,佛性仅为有情众生所具有,法性则为无情识万物所具有。无情识万物不具有佛性,也不能成佛。

华严宗与天台宗也都依据《华严经》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大正藏》第9卷,465页下。]的思想,说心、佛与众生三者无有差别,但两宗的解释并不相同。一讲相即,一讲互具。华严宗讲三位一体,心、佛与众生同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原无差别。天台宗则认为三者是同格互具,有一即有其二:心具众生与佛,佛具心与众生,众生具心与佛。此外,两宗所讲的心的内涵也不一致,华严宗所讲的心是指真心、清净心、本觉真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天台宗也主真心说,但所讲的真心,不排斥妄心,也即心具真妄两种性质,这与此宗主张众生乃至佛的本性同具善恶两性是一致的。

无住心体

同类推荐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乱世猎人第一卷

    乱世猎人第一卷

    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其武功与智慧突起江湖,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而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凭其机缘运数,突破武学与智慧的极限,终成乱世之中真正的猎人,而使整个武林以至天下的局势运于掌中……
  • 末世妖娆之腹黑狂女

    末世妖娆之腹黑狂女

    然而再睁开眼,丧尸遍地,其实就是写女主在末世的逍遥成长史。游走末世,都到哪里去,快到玉镯里来吧!●丧尸可怕吗?可我家小尸会无耻卖萌!●变异动物吓人吗?可我家小黑经常眼巴巴求虎摸!末世降临,不料竟招惹一群痴情美男,动物变异,植物异种,好吧,而她竟在此时奇迹般的觉醒了混沌异能。凭借着无尽的物资和逆天的能力,既然来了,她,当末世降临,那本小姐就照收不误了,那还等什么,肉啊,反正本小姐养得起。,她在末世风华显露。●植物异种恐怖吗?可我家小花却死皮赖脸求包养!清纯的外表,腹黑的内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对朋友,深爱的男友用她换了一袋饼干,最终害的她受尽欺凌,她护短,她却回到了末世之前,而且随身多年的玉镯也成为了生命空间,对仇人,粮食啊,她决不手软简介无能,人们变的恐慌绝望,内容精彩,含恨而终。铸造辉煌。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上)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上)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宏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记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
  • 骨质疏松(贴心大夫丛书)

    骨质疏松(贴心大夫丛书)

    通过临床病症的表现,并介绍了他们所在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出诊等时间等,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俗性:采用大众语言讲解医学术语,用得上。一人读书,便于联系,讲基础理论,又成了就医指南。贯彻“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讲解、诊断和治疗,避免绝对化不会使群众无所适从;4权威性:这套丛书的作者,患者及家属能看得懂,并以生活“比喻”帮助了解;2实用性:学以致用,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临床医生,全家受益,其中多数是某一专科的专家,还要了解其所以然。,成为“家庭小医生”、左邻右舍的“健康小顾问”;3科学性:不仅知其然。理论与实际结合
  • 裂锦(新版)

    裂锦(新版)

    这是一个悲凉的传奇。傅圣歆为了避免家族企业的破产,不得不依附于曾有宿怨的商界巨子易志维。他们在彼此的试探与挣扎里,慢慢陷入与对方的情感纠葛中。只是现实严酷,容不得她奢望爱情或是幸福。悲情小天后匪我思存感动经典,再续三世纠葛情仇。这一刻的爱情情深似海,而人生,注定寂寞如雪。当文字也开始哭泣……再见记忆中那些明媚的忧伤,觅一个云淡风轻的闲暇午后,在匪我思存的文字里体验一次畅快淋漓的文字之旅!
  • 中国古代帝师传

    中国古代帝师传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的着名论断。随着《师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历年讲授,这一论断也一代一代地深入人心。韩愈说得很清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师是指启蒙教育,知识传授方面的老师。
  • 推销员定律

    推销员定律

    指导个人成功与组织成长的完美手册。本书收集了在推销领域中广泛应用的81个定律。这一些定律一部分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发现的一些人类社会基本规则,一部分是推销名家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并行之有效的真知灼见。它们如同人类智慧的一扇扇窗户,通过它,可以了解纷繁复杂世界背后的真相,并掌握解决推销工作中复杂矛盾的利器。这些定律堪称推销的黄金法则,曾改变过无数人的命运。阅读它,你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