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书店,我都要在美食书籍那块区域多待上一会儿,总是试图着寻找一些能看得上眼的书。我把阅读此类书籍看成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美食记者,读此类书籍就等于充电,等于给自己的角色加血,增强战斗力。
我最不喜欢的是两种类型的书,一是菜谱,某些煞有介事的人教给劳苦大众如何煲汤,如何做一道鱼香肉丝,每一道菜谱写得都像是标准说明文:主料,配料,操作指南,注意事项,然后配上一张图片。我试着按照其中的步骤做菜,但是做出来的都不怎么好吃,估计是我基本功比较差,就算给我真传的《九阴真经》,我也练不成郭靖。以前见过一个台湾女人,她说要给她家的菲律宾女佣准备某某人的菜谱,叫女佣严格按照菜谱做菜,就算换个女佣,她依然叫后来者按照那本菜谱做饭,只有这样,她们家才能吃得上不变口味的菜。我估计她的口味的确算得上着实刁钻。
再有不讨我喜欢的一类书是美食指南。此类书也类似说明文,罗列着餐厅地址、电话、人均消费、特色菜品。只有编者,没有作者,其信息多半来源于网络,不少信息已经过时,要是按图索骥,说不准那些餐厅早就关门大吉了。尽管如此,我后来还是写了一本《100 元吃遍北京》,力图扭转一下我对这类书的失望之心。
我所眼见的美食书籍,最爱看的是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有一阵子每天带在身上,纯粹当教材看。有一次我去蜀国演义,见到老板的办公室里摆着十几本《我的川菜生活》,一问老板才知道,他把这本书也当成教材,叫餐厅每一个厨师认真学习,每人还要写一篇读后感。当教材看的书就有点正襟危坐,虽然字里行间透着散淡,但是学生看着还是有点严肃,适合放在书包里,随时随地地拿出来观摩一番。
蔡澜的书好看,有烟火气,有观点,有意思,可以放在床头;沈宏非的书更多是拿美食说事,文字花团锦簇,每一个字都是武林高手,顾左右而言他,看着看着,似乎可以见到一个胖子对着你窃笑,这种书我一般选择放在厕所看。
我从来没有在美食书籍中找到一本可以下酒的书。
《水浒传》倒是一本可以拿来下酒的书,大块分金的架势很有草莽气,类似在晚上 12 点之后的环路桥底下吃一碗凌晨的卤煮火烧。从丝丝缕缕中也能辨别出不同汉子的美食倾向:比如李逵更喜欢吃牛肉,他在在亭子上骂小二给他羊肉吃,说自己只爱吃牛肉,但是后来上了两斤羊肉,他喳喳手便吃了,看来李逵并不忌口。武松似乎喜欢吃鸡肉和鹅肉,凡武松吃东西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有鸡,先在牢里吃鸡,后打孔家兄弟的时候先抢人家鸡吃,后来在飞云浦又吃了两只鹅。 只有在景阳冈武松没有吃鸡,而是切了两斤牛肉,于是吃完了就遇见大虫了。爱吃鸡的似乎还有时迁,他偷过人家的报晓鸡。
而宋江爱吃鱼,吃到闹肚子。张顺送他鱼,“宋江因见鱼鲜,贪爱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里绞肠刮肚价疼,天明时,一连泻了二十来遭,昏晕倒了,睡在房中。” 鲁达吃过半条狗,严重怀疑这花和尚嗜吃狗肉。
从来没有觉得《红楼梦》适合下酒,倒是适合喝茶。
而看今人的文字,一般酒鬼写的文章更适合下酒。
比如,狗子自喻“啤酒主义者”,写的文字就挺下酒的;胖子张弛把酒桌上的机灵话全写到文字里,比如,他的“混报菜名”系列,说的什么“苦闷羊肉”、“西红柿炒自己”、“牢骚汤圆”,都不是美食,都是酒桌上俏皮话。但是这些人的文字不适合独酌,带给我的冲动就是,给他们打个电话,问他们在哪里吃饭呢,然后杀将过去,混入茫茫无边的酒肉生活。
适合独酌的都是诗。
我的最佳下酒诗是李白的这首: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曾经对着这首诗“一杯一杯复一杯”。紧随其次的还是李白的: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可以干一杯,然后对着自己笑笑,感觉不是跟自己喝酒,而是跟李白对饮,一千多年的酒鬼忽然现身房间中,那感觉就像鬼,但一点也不突兀或者阴暗,似乎李白坐在我对面,还在笑话我贪杯。
一 千 多 年 的酒鬼忽然现身房间中, 那 感 觉 就 像 鬼,但一点也不突兀或者阴暗,似乎李白坐在我对面,还在笑话我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