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31

第31章 寄情教育事业的昌圆法师

寄情教育事业的昌圆法师

冯修齐

内容提要:昌圆法师作为出生于四川郫县的高僧,一生致力于护持佛教,戒律精严,忘身殉法,业伟功高。同时,法师还倾力僧俗教育,在四川创办佛学院、佛学社、念佛会等佛教团体百余处,鼎力支持在其住持的金龙寺中办新式学堂,其重道乐善,宽厚大义的助学精神,被誉为"尊佛崇儒"的典范。昌圆法师之一生,群情向往,眷恋依附,法化之隆,为百余年间四川佛教界所少有者。

关键词:昌圆法师;尊佛崇儒;僧俗教育;忘情护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王朝实施新政,下令"废科举,办学堂"。要求各省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四川省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当时,州县乡村办学困难,大多借用佛教寺院为校址。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及一些寺院住持有感于此,也积极倡导佛学,兴办教育,培养僧伽人才。成都市郫县籍僧人昌圆法师(1880-1945),即是其中之领军人物。

一、出家金龙受戒宝光

昌圆法师法号道静,俗姓武,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郫县三元场沙墩堰武家林巷子(今郫县友爱镇积善村八组)。武家世代业农,生活清贫,勤劳所获,仅足自给。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很贤惠,明白事理,对孩子的教育和督促十分严格。她把这个儿子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又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儿子才十五岁时,便到郫县花园场竹隐寺当长工。由于他淳朴勤劳,为寺中住持僧所看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瞻佛像僧仪,听僧人念经,虔诚向往,渐生出家之心。于是在三元场金龙寺觉成和尚座下披剃为沙弥,师父为他取法名"昌圆"。

昌圆尊师重道,侍奉师父体贴入微,常以小车推载师父往返于城镇与寺院之间。他出寺总是随带小锄,见道路桥梁有损坏之处,立即进行修补。其后,他建修桥梁多至40余座,这都是起于他携锄培路的初衷。宣统二年(1910),觉成和尚圆寂,昌圆以沙弥身份主持金龙寺事务。他把师父遗下的白银7000余两,全部作为布施,以济贫穷。

按照佛门规制,年满20岁的沙弥,即可在佛教丛林受具足戒,以成就威仪。这时,恰逢新都宝光寺退隐方丈宗兴老和尚(?-1914)讲经来郫县,在金龙寺见到已经"而立之年"的昌圆。因昌圆行为仪表殊异,非同凡辈,遂劝他到宝光寺受具足戒,以求佛法圆满。宣统三年(1911)春,昌圆在宝光寺应明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又入戒堂学戒三个月。他虽然常听禅师的开示,由于过去读书太少,对高深的佛教教义禅理理解不多,但只觉得身心清静,口齿馨芬,因此追求佛理的信心更加坚定。

二、入读华严助学桑梓

1915年,宝光寺为僧伽创办华严学校,昌圆入校执经受业。当时,普殊法师主讲《华严经·起信论》,昌圆蒙然不解其意,好像坐在云雾之中,但他专心虔听,从不缺席。听讲之余,每天坚持静坐念佛,礼拜忏悔,历一年半,不曾稍懈。一日阅《华严经》,至"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句,豁然开悟,顿契深理。于是经论妙义,逐渐通晓。1918年,昌圆从华严学校毕业,成绩优异。开校时同学者四十人,毕业时仅有他及传印两位学僧而已。

在此三年中,昌圆兼任金龙寺住持,每逢假期和沐浴日,则返寺料理,风尘仆仆,往来不辍。新都郫县之间,途程100余里,他都是徒步而行,学校上课前必定到达,从未耽误过学业。他这种守约好学的精神,乃是常人难以办到的。华严学校办学经费困难,无力购置桌凳等教具,昌圆独任捐购,而供养法师,更极其能力为之。

民国初年,四川地方兴办学校,多借寺庙为校址。不少寺庙僧人考虑自身的利益,常加阻挠,昌圆法师则鼎力支持在金龙寺中办学。学校无教室,法师为之修葺;教室无用具,法师为之制备;师生伙食差,法师为之补给。他把学校的教师当成是自己所聘的教师,把学子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数年之间,郫县各小学学生的成绩,以金龙寺小学为第一。县中主管教育者,为褒扬昌圆法师重道乐善,宽厚大义的助学精神,特赠送"尊佛崇儒"金匾,悬挂于金龙寺。

昌圆法师从宝光寺华严学校毕业后,仍然常住宝光寺,向高僧请益。1919年,法师在寺中闭关百日。经行打坐,昼夜不绝,其功夫绵密,已得所谓"心一境性"的境界了。出关后,法师任宝光寺华严学校监学。年底,他代表宝光寺出席在成都草堂寺召开的佛教会议。席间,有一位颇具名望的居士批评省内佛教界僧人不重视兴办教育,培养僧才。昌圆法师惭愧不已,遂发心思变,以创办僧伽教育为己任。

三、办佛学院建佛学社

1922年,龚缉熙居士(即能海法师,1887-1967)等人,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创立成都佛学社,昌圆法师代表宝光寺赴会。众请讲演,法师登座说偈,众皆信服。同年,成都文殊院开办教经室,请法师任监学,遂移住成都。1924年,四川省佛教会创办四川佛学院,也请法师任监学。他三年与学僧同起居,共甘苦,身教肃然,群情悦服,道风既播,四众敬礼,求三皈、受五戒者络绎不绝。

从1925年起,昌圆法师弘法于川西一带,组建罗江佛教社、崇庆怀远佛学社。1926年成立郫县佛教会,四众推举昌圆法师为会长。同年继方玉法师就任成都大慈寺方丈,又成立成都东郊净名佛学社。1927年成立成都宝慈佛学社。随后赴上海、返重庆,为四川佛教事业奔忙。1928年,四川省佛教会开办教务传学所,法师任监学。1929年任爱道念佛堂堂长,建两廊、修四院,由是念佛之风日盛。这时,法师深得四川省主席刘湘及川大教授林山腴等人的推重,开始在成都主讲《金刚经》。省垣党政军及社会上层人物与家属纷纷前来听讲,法师一时威望大振,誉满锦城。1930年昌圆法师弘法于郫县、灌县、崇庆各地,创立郫县佛学社、犀浦觉觉佛学社、崇庆普净佛学社,创办成都爱道学校、成都地藏庵尼僧学校、温江爱道学校等,法师亲理其事,讲经说法,为四川尼众教育的开始。

此间,四川省佛教会改组,昌圆法师任常务委员。这时四川第28军军部在所辖川西南各县,强提各寺庙田产以充军饷,佛教面临严重困难。法师不辞辛劳,奔走于郫、彭(今彭州市)、灌(今都江堰市)、崇宁(今属郫县)、温江、新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都等县,聚集川西僧尼,善巧应付,苦心措置,庙产得以保全者不少。法师更组织"川西南被害僧尼赴蓉请愿团",向当局请愿,竭力抗争。几经周折,当局终于允留部分田产,为僧尼争取了一线生机。

1931年昌圆法师到南京参谒海内著名高僧、佛教教育家太虚法师(1889-1947)。太虚以昌圆学识精深,举荐其任中国佛教会副会长。同年,著名佛教学者、南充王恩洋居士到成都讲经,昌圆法师曾对他说:"昌圆幼读儒书,尊崇孔圣,长而学佛,皈依三宝,闭关既久,悟解《华严》,兴寺兴学,劳而不倦,每当功成之日,众共称贺,皆谓此事为昌圆之功,昌圆则思此实百家众姓共同之业,归之一人不敢受也。更念梁柱瓦石,合以为室;五蕴四大,合以成人。因缘生法,宁有实我;诸法性空,此其义也。用是不敢自是矜慢,唯力行佛道而已矣。"王恩洋回答说:"师诚得缘生性空之理,布施不住之行者也。"1933年秋,王恩洋的父母避乱来到成都,在昌圆法师座下皈依受戒。

1936年,昌圆法师继成都文殊院方丈禅安和尚任四川省佛教会主席,更加重视四川的僧伽教育和地方佛学社的发展。7月,郫县佛学社举办盂兰盆会,法师回郫县讲《盂兰盆经》。他在讲经中指出,佛门中人可分三等:"在各州府县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者为上等;在文殊院、宝光寺等大寺院参禅打坐者为中等;生活无着、靠念经吃饭者为下等。"意在提倡和鼓励僧人努力深研佛经,弘宣佛法。9月,省佛教会建四川佛学院于成都武胜街十方堂,学僧40余人,法师任院长。同年,法师复往资阳、资中、内江、富顺、泸州、宜宾等处弘法,化度甚众。

1937年,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任编译的游永康(1909-2006)小姐在成都爱道堂皈依昌圆法师,并受居士菩萨戒。她后来又在昌圆法师座下披剃,昌圆法师为其取法名"隆莲"。隆莲法师后来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荣誉会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四川省尼众佛学院,成为僧俗敬仰的当代世界第一比丘尼。

1939年,四川佛学院学僧毕业,学院因抗日战争战事紧张而停办。1940年国家征兵,昌圆法师以省佛教会名义呈文省府当局,请求沿蒙藏僧伽先例,免除四川僧人的兵役。面对省府要员,法师慷慨陈词,词尽而继之以泣。最后终如所请,全案通过,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全国。

四、办学兴善死而后已

1942年,时任四川佛教会会长的佛源法师、成都大慈寺方丈圣钦法师(1869-1964)和昌圆法师等人,响应太虚法师兴办教育、培养僧材、革新佛教的号召,在成都文殊院恢复四川佛学院。由佛源法师任院长,圣钦法师任院护,昌圆法师任监学。同年,昌圆法师在成都十方堂创办四川莲宗院,并担任院长;昌圆法师又办莲宗女众院,聘请隆莲法师担任女众院的教务长。

1943年春,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1840-1959)莅临重庆,为抗日战争举办护国息灾法会。成都佛教界共推昌圆法师及袁焕仙居士(1887-1966)为代表,往重庆礼请虚云老和尚,在护国息灾法会圆满后来成都弘法。法师因病未能成行,袁焕仙居士携高徒南怀瑾赴渝。同年,郫县兴办"慈善事业委员会",法师为主任委员。此会对城乡贫苦大众开展了施粮、施药、岁末济贫等项善事。冬,法师赴新津弘法,上流人士皈信者尤众。

1944年春,著名高僧能海法师倡议重建彭县龙兴塔,成立了以法光老和尚为主任委员,能海法师、昌圆法师为副主任委员的"重建益州(彭县古属益州)龙兴舍利宝塔筹备委员会"。同年秋,昌圆法师赴灌县灵岩寺,对寺宇培补修葺,不辞辛劳,面貌一新,僧俗敬仰。而法师以终日劳顿,饥饱不顾,乃致胃病。拖延年余,直至卧榻不起。临终前说偈示徒曰:

参禅念佛悟真空,三世诸佛在其中;

慈悲喜舍离五欲,普利冤亲畅宗风。

这时,法师见卧毯上有艳色花纹,不符合出家人的要求,遂说:"此非我所宜,速易素毯。"徒众回答:"已经给师父准备了,等待明晨再换。"法师又说:"不能再等了!"于是强命徒众将花毯更换成素毯。法师静卧片刻,继而起身,盘腿趺坐,安详入灭。时在1945年12月12日(农历乙酉年冬月初八),著名佛教教育家、一代宗师昌圆老法师示寂于成都十方堂莲宗院,世寿66岁,僧腊46夏。四众弟子同声哀悼,如失去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法师灵前,每日来虔诚礼拜、念佛诵经以资回向者达千余人,匝月不绝。应其弟子广文、仁宽、隆溥等所请,王恩洋居士撰写了《昌圆老法师行状》。昌圆老法师荼毗后,建塔于他受戒、学法、任教的新都宝光寺,其弟子隆莲法师为撰《昌公老人塔赞》六首,下录其中一首:

卜云其吉,塔于新都。丽日属车,香云载途。

武乡归葬,仕女空闾。二千年来,无此壮夫。

法师之学佛,以《华严》、《弥陀》为宗,晚年专修净土,持戒精严,而待人慈悲,信众供养,还用布施,自奉俭约,老犹不改。法师常教人少欲知足,敦崇伦常,力行善道,中正通达。老师硕儒,亦见而生敬。法师事佛虔诚,前后出资出力,培修德阳孝泉舍利塔、新都宝光舍利塔、彭县龙兴舍利塔等,有不可思议功德。其临终说偈,佛理从容,万众哀悼,岂为偶然。

法师之一生,护持佛教,戒律精严,忘身殉法,业伟功高。法师总计收皈依弟子男女十数万人,剃度比丘三十余人、比丘尼四十余人,得法弟子有定九、普坤、广文、仁宽、隆溥、隆光等数十人;法师任文殊、宝光两寺羯磨阿阇黎历二十余年,得戒弟子七千余人;法师致力僧伽教育,在四川创办佛学院、佛学社、念佛会等佛教团体百余处。法师之一生,群情向往,眷恋依附,法化之隆,为百余年间四川佛教界所少有者也。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同类推荐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世界风情(求知探索)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富有风趣的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些民情,就像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灿烂瑰宝,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宝库,显示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女主冷艳高贵

    女主冷艳高贵

    悲催的是唐宁发现,她不在原著,女主的光环和作者赋予她的外在资本。她在女配逆袭上位的小说中!--情节虚构,同为小说女主,她尤其与众不同,拥有明艳的外貌傲人的身世。但是,女主是一朵彻彻底底的小白花!小白花也没关系,请勿模仿,她注定会有无数美男的痴情守候
  • 网游之重生剑神

    网游之重生剑神

    自从重生之后,丁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究竟要怎么才算活的精彩呢?财富?美女?地位?抑或是其他?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直到很久以后,蓦然回首,丁强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尽在手中。在那一刻,他才突然明白,原来,他就好像黑暗中的萤火虫那样……那样鲜明、那样出众,那风骚的走位,那淫荡的技术,那神乎其技的操作,让他想不强大都难!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大宋遗民的亡朝岁月

    大宋遗民的亡朝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替身娘子倾天下

    替身娘子倾天下

    她是替身新娘,身负血海深仇;她哪怕被阻隔在他心门之外,也只想做他真正的娘子;三界不容她,天地遗弃她!吾爱,你是否可以坚定不移的守在我身后?那么,我为你开天辟地,毁世灭神魔又何妨!
  •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课

    本书讲述了老卡尔·威特如何将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故事。
  •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 漂泊中的温柔

    漂泊中的温柔

    本书主要讲述寓居于海外的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中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智慧,是作者多年海外生活的积累。通过《等待花开》、《古巴假期》、《凌晨4点58分》、《情人节的玫瑰》等短篇故事诠释浓烈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并向读者展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如何坚守责任。寓居加拿大多年的才女陆蔚青,带着她的多年作品回到故里,从最早的动荡不安,到现在的安之若怡,作者的内心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出故里、走向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外边的世界收回目光,审视自我的过程。在漂泊中守候着一份赤诚,在追寻中坚守责任,在温柔中挥洒坚强,在爱与自由的包围中释放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