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食补最健康
我们经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我们在生病时又需要药物。那么,“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其实,这里的“毒”是指毒副作用。比如,一般去火的药物都有泻下的作用,但服用适量是不会有毒的。另外,一些药物在治愈某一种病的同时会引发另一种病,最典型的事例就是2002年时的一则报道:日本发明了一种能治疗肺癌的药物,效果不错,但在肺癌得到治疗的同时,很多人又患上了间质性肺炎,造成80多人死亡。这就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也有观点认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只是针对西药而言的,而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毒副作用,这是错误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就曾说过“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所偏也”,这里就把药物的毒性看做偏性,而这种偏性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机理所在。所以,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如果服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歌》,就是依据相生相克的理论,讲药品配伍不当也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说,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服用西药还是中药,都要严格遵照医嘱和用法用量,否则很可能会遭到药物毒副作用的侵害。
所以说,“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主要功效与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相伴相生的。而食物没有类似药物的毒副作用,通过食物强健自身就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所有的药物都不能补我们的先天之本——元气,充其量只是不断往上调元气,只有食物能补益元气,天天吃东西才可以补益我们的身体。
食补既方便又实惠,人们都乐于接受,一般没有副作用,而且对于某些症状可以起到比药物更好的作用。比如一个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的气虚体质者,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只要适量食用羊肉、牛肉、蛋类、花生、核桃之类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改善体质。如果不分轻重地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大补药物,反而会引发体内其他功能的失调。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食补来改善体质,必须根据体质情况适当进补,如人老肾虚可多吃些补肾抗老的食品,如胡桃肉、栗子、猪肾、甲鱼、狗肉等;防止神经衰弱,推迟大脑老化,可多吃些补脑利眠之食品,如猪脑、百合、大枣等;高血压、冠心病应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带等;防止视力退化应多吃蔬菜、胡萝卜、猪肝、甜瓜等。通过食补能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和防止病邪侵袭,即中医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民以食为天,食物要天天吃,药物只是用来救急的,要想身体好,还是要靠日常的食物滋补,把身体养好,这才是养生的根本之道。
重“补”不会补,等于没事吃毒药
用食物来进补身体有很多好处,但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遵照一定的法度,逾越它就可能达不到原始的目的。尤其是现代人,做事总是急功近利,什么事情都恨不得一步登天。这个态度也被人们用到养生上,很多人听说食补好处多,就吃一些膏粱厚味、肥腻荤腥,再不就是买一大堆保健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身体补好,其实这些进补的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对身体没好处,还会伤害身体。所以说,重“补”不会补,等于没事吃毒药。民间谚语也说:“进补如用兵,乱补会伤身。”进补就跟用兵一样,要用得巧、用得准才能击溃敌人,否则反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下面我们就明确一下进补的几个误区,给大家提个醒。
1.胡乱进补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补,所以在决定进补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到底需不需要进补,若需要进补,究竟是哪个脏腑有虚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起到进补的作用,否则不仅浪费钱财,还会扰乱机体的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
2.补药越贵越好
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也会成为毒草。每种补药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实用有效才是最好。
3.进补多多益善
关于进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点很流行,其实不管多好的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成为毒药,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
4.过食滋腻厚味
食用过多肉类,就会在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胆固醇等,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食滋腻厚味,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在适当食用肉类进补的同时,不要忽视蔬菜和水果。
5.带病进补
有人认为在患病的时候要加大进补力度,其实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及急性病发作期时,要暂缓进补,否则,不光病情迟迟得不到改善,甚至有恶化的危险。
6.以药代食
对于营养不足而致虚损的人来说,不能完全以补药代替食物,应追根溯源,增加营养,平衡膳食与进补适当相结合,才能恢复健康。
7.盲目忌口
冬季吃滋补药时,一般会有一些食物禁忌。但是,有的人在服用补药期间,因为怕犯忌,只吃白饭青菜,严格忌口,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盲目忌口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失衡,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反而起不到进补的作用。
越细碎的食物越能滋补身体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都必须先从消化道经过,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使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被称为“消化”。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断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化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即使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这种方法是在不能吃饭的重症病人配鼻饲营养液时常用到的。由此看来,消化、吸收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所以说,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全身的各个器官。而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我们就应该往胃肠输送液体或糊状的营养物资,这样才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又滋养胃肠。
所以,在喂养婴儿或者大病初愈、久病体弱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时,都应该给予细碎的食物,这样才能加快其气血的生成,促进其身体的健康。
气血最易“两虚”,两款中医经典方可双补
我们经常听到中医说:“你需要补气血。”这个气血是合在一起说的,没有分开,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气血很容易“两虚”。中医讲气是人生命之本源,元气充盛,才能防病健身,延年长生。一个人一旦气不足了,就会出现各种各种的疾病。
当人体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后,就要补气,以使正气充足旺盛。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气不足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不但达不到补气的目的,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这里还牵扯到了血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如果你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血不足造成的。血虚无以载气,气则无所归,故临床常见气血两虚的病症。如果真是因为血不足,那就需要先补血,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了;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目的。
气血双补需以食用补血、补气的食物、药物慢慢调养,切不可操之过急。《本草纲目》里记载的这类食物有猪肉、猪肚、牛肉、鸡肉等,常与之相配伍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调理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补足了血再补气,或者气血双补才能达到补养的目的。
这里介绍两款气血双补的中医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十全大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