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股市和楼市:
希勒教授对美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回顾,从中我们学会了俯瞰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方法。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蔓延开来,这使中国的股市和楼市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2000年以后,我国的股市大概出现了两次牛市和一次熊市。1999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股市繁荣,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公司上市的股票疯狂雄起,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使上证指数高到2000点以上,中国的牛市顺势出现。这次牛市创出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随后,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由于“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解决股权因此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从极高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2005年到国际金融海啸袭来之前,我们的股市正在步步上扬,国家也采取了“印花税”等政策来抑制股市泡沫的变大。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金融海啸让中国的股市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008年的中国股市注定将是历史上最悲壮、最沉痛的。在一个GDP以年均9.8%连续增长3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指数竟然发生了73%的跌幅。它的发生使我国的股市深受创伤,而且至今,还在探底徘徊之中,这是严酷的现实。中国政府苦心救市,可是效果一般。金融风暴对中国这次的冲击可谓不小,尤其是出口贸易方面。浙江、广州等地有很多的加工企业,专门生产各种各样的纺织品、玩具等,他们每年的出口额名列中国前几位。金融危机使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降低,中国的很多外贸出口企业被迫关闭,中国出现大量失业人员。
总的看来,中国的股市也是一波大折,起起伏伏。每一次牛市过后等待我们的是熊市,此时,不计其数的股民们的钱会被套住。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由于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措施,股市才会慢慢趋于繁荣。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的股市遭受了损失,究竟有多少钱被套住,多久以后股市才能由熊市走向牛市,一切都是未知数。
楼市方面,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俗称为“新国十条”。“新国十条”再次重申严打“炒房”现象,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北京为例,新政后北京房地产市场成交持续低迷,5月商品住宅期房日均成交套数连续3周跌破100套,此轮持续的低成交是北京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前奏还是新一轮市场疯狂的序曲,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市场与希勒所描述的美国的股票和房地产一样,都有着泡沫,而且恰是这些泡沫的作用,使这些市场不停地经历了高潮和低谷。本章总结了希勒所提到的引起泡沫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对中国的投资者同样适用。
正确认识能够导致投机性泡沫的因素——
结构因素
本文列出的12个基础因素,总结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各方面如何能导致投机泡沫。事实上,诱发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放大机制发生作用的基础。这些因素的共同点就是某个因素导致我们的投资都对股票或者楼盘的需求增加,从而带来了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局面。对于投资者来说,作出投资决策一定要保持冷静,尤其注意那12个诱发因素,要正确认识生活中对投资的夸张性宣传和炒作,不要被那些因素所干扰。对于放大机制来说,诱发因素好比传染源,如果传染源能够有效遏制,那么作为传播途径的放大机制也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放大机制有着“放大镜”的效果,所以要从根本上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即使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些发挥了作用,我们也要试图让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循环链由于某一环节的脱节而消失,这样“非理性繁荣”的程度才会大大也不例外。
文化因素
新闻媒体是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生活现在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媒体了。媒体在对股票和楼市的宣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报纸、电视和网络会利用专门的财经板块让人们对股票的走势有时时刻刻的了解,知道每一天大盘的走势,并且有专业人士为我们提供分析,分析政府新近发布的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人们对股票的了解多了,就会产生想从事投资的愿望。楼市也如此,很多的人都在谈论他们得知的有关房价的消息,这些信息的获得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消息在不停地变,所以给了人们讨论的空间。对于新闻媒体,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利用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适合自己的决策。有时更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过于相信电视和网络中从事分析房地产和股市的分析家们。要知道他们有时并不是从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出发的。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为经纪公司、投资银行说话的。他们身上承担着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完成了任务,他们会得到很多报酬。
心理因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影响人的思想,一个人对于文化的认同会影响个人的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此外,自信是人的心理产物,一个人的盲目自信有时会让自己的投资决策缺乏理性。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思想观念的左右,从众倾向和思想传染会使自己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听从了别人的想法,还让自己少了一些从实际出发思考的机会。对于投资者,我们应该尝试克服以上的缺点。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让自己形成更适合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观念。以买房为例,很多的人认为即使一辈子省吃俭用也要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子会有一种安全感。
而且有的人认为,房价太高最好租房子,而不是买房子,因为买房子的这笔钱如果用来投资,所赚的钱不仅够交房租,还能让自己有剩余。其实两种观点各有其正确性,关键是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家的感觉,或者是理性的投资回报。享誉中外的“打工皇帝”唐骏,他就是一个“理性投资回报”的典型。他在上海交通作演讲时曾经这样说过:“房子的价格达到了‘唐骏系数’时,他才会购买中国的房子。这个系数是房子每平方米价格除以月租金,如果这一比值大于5,就不应该用资金来买房。”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上海人民广场地段,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至少1000万,但在那周围的五星级宾馆年租金也不到200万,如果他用1000万来投资,他的投资回报率一定高于20%,于是他的投资回报至少为200万,200万付了房租,赚的钱可以进行下一轮更大的投资。所以他认为,在上海自己租房而不是买房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的楼市价格一直在上升,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文中谈到了心理因素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这些影响继而导致需求增加、价格上升甚至会产生“非理性繁荣”。我们要正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克服自己的过度自信。不要总是跟着“感觉走”。自信可以让自己抓住一些赚钱机会,但是过度自信,也会让自己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里又不得不回到2008年前中国的股市。这段时间中国的股市一直处于牛市,而且所谓的“羊群效应”十分严重,人们盲目跟风入市,企图都想快速上市然后增加市值。正因为有些人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没有综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来抓住入市退市的最佳时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多少股民的钱被套住了。很多的人在牛市时入市,这时的价格严重高于真实价值。所以说,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别人的意见再有用,也只是一种参考,不可全信。有时,所谓的“内部信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无法识别真伪。我们的“慧眼”就是冷静下来,独立分析,适当借鉴。不要让别人的思想左右了自己的投资行为。即使我们不能像书中的这些国际投资大师一样,拥有雄厚的入市资金,在股市中有着较高的收益率,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投资精神,把他们的优秀经验融入自己的投资中。
“宏观投资家”阿瑟·莱维特本书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国际上非常成功的几名投资家的投资理论,并且探讨他们的投资理论对中国投资者的现实意义。前面的几个人,可以算是从微观层面来向大家介绍每个人的投资理论,这些人的投资理论都是局限于个人投资者的,让个人投资者学会如何投资。现在将要谈到的阿瑟·莱维特,他虽然在人生的前一段时间算得上是一个投资者,但介绍他的更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宏观投资家”,这里的“宏观”是说他将自己的努力“投资”于为广大的散户投资者的谋福利这个伟大的“事业”上了。这个人对宏观投资环境的努力让更多的微观投资者保护了自己的权利。
阿瑟·莱维特:美国证交会主席
预言安然公司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