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敏捷。遇到问题,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思考,找办法去解决它,这样的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成功者都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坚强地面对问题和困难,积极地寻找办法,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而不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在职场中打拼的人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拒绝借口。我们要为解决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为逃避找借口,就算困难重重,也要继续努力,从绝望中找出希望。这样的话,困难将不再是困难,而是你能力展现的机会,你也将因此被老板视为自己的“上将军”。
不要找任何借口,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地工作,诚实忠诚,带上一颗负责任的心去完成你应完成的每项工作,想尽一切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继续努力,你将树立起卓越的品牌,并因此获得非凡的成功。
不要坐等指示,请做需要做的事
职场之中,常见有些员工把工作当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方面,他们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出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做这份工作。殊不知,心不甘情不愿地工作,对企业和员工个人来说,都是毫无裨益的。
著名企业家奥·丹尼尔在他那篇著名的《企业对员工的终极期望》一文中这样说道:“亲爱的员工,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如果没有你也能顺利满足要求,我们就不必费这个劲了。我们深信需要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于是,我们给了你这个职位,而你欣然接受了。谢谢!
“在你任职期间,你会被要求做许多事情:一般性的职责,特别的任务,团队和个人项目。你会有很多机会超越他人,显示你的优秀,并向我们证明当初聘用你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然而,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或许你的上司永远都会对你秘而不宣,但你自己要始终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就是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
这个被丹尼尔称为终极期望的理念蕴涵着这样一个重要的前提:企业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你绝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漂亮出色。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的老板是谁,管理阶层都期望你始终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为了公司的成功和个人品牌的确立,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事实是,每一个老板要找的人基本上是同一种类型,即那些能够不等老板吩咐就可以出色主动地完成任务的人。当然,不同老板的需求因人而异,正如他们所招聘的员工的技能各不相同,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们要找的是同一种人。那些能沉浸在工作状态中、独立自主地把事情做好的员工,无论他们的背景、训练或技能如何,他们都会成为老板需要的人。
李斌的履历并不复杂。初中毕业后李斌在上海电气集团液压泵厂技工学校学习,此后至今,分别在上海液压泵厂二车间、斜轴车间任工人、工段长。再看看他的荣誉,10年来,李斌几乎荣获了国家和上海市所有的最高荣誉称号: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4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上海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199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7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一个初中毕业生是怎样成为一名具有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职称的专家型工人的呢?种种荣誉的背后,是李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奋斗经历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李斌认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部就班,也不是简单的勤勤恳恳,更不是死板的依样画瓢,而是要主动工作,做企业最需要的事。
1980年,刚从技校毕业到液压泵厂当学徒工的李斌,看到一位工人师傅正在铣床上以较低的转速加工高精度的零件,突然对这位师傅说:“让我试一试,把加工转速提高一挡,是不是也可以保证加工的精度。”恰巧这位师傅要出去开会,李斌代他操作只用慢速加工了一个零件,加工第二个零件时就提高了一挡转速,居然加工出了完全符合精度要求的零件。第一次主动工作使李斌受益匪浅。
1986年8月,李斌远赴瑞士学习培训。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一批复杂零件必须立即加工,而外国技术人员都不在,机床编程调试无法进行,急得车间负责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这时李斌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以自信的语调说:“让我试一试。”在疑惑的目光下,李斌从容地拿过图纸,一番计算,一阵书写,不一会儿就把工艺编制出来了,接着制定数控程序,随后准备刀具,按动电钮,输入程序,四大技术要素一气呵成。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零件加工开始了。当车间负责人拿到经过测试合格的零件时,满脸兴奋,对李斌的高超技术深表敬佩。“让我试一试”使李斌成为这家瑞士公司的第一个中国工人调试员。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让我试一试”让李斌走向一个新境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李斌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8倍以上,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他设计制造了196把数控机床的各种系列刀具,节约外汇22万美金;制造改进了105副各种工装夹具,节约工装制造费115万元。
像李斌这样热爱工作、热爱企业的员工,有两大特点:第一,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绝不会等待,而是立即行动,想方设法加以解决;第二,他们眼里总有活可干,而不会泾渭分明地划分分内分外,更不会想这样的活自己干会不会有失身份,凡是企业发展需要的事,他们都会看在眼里,抢在前头。难怪他们总能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总能保持卓越的个人价值!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说过:“有两种人永远都会一事无成,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去做,否则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做的事,而且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将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付出一点点,而且比别人预期的还要多。”
在现代社会,虽然服从与执行能力相当重要,但个人的主动进取精神更受老板的重视。
工作中,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老板不在的时候正是可以放松的时候。每天紧绷着的神经似乎要断了,现在老板要出去参加什么会议了,或是出去考察、谈判项目去了,自己总算可以趁机放松一下了。
暂时的放松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偷懒时机,那绝对是一个错误。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知识、才能、应变能力等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在这个龙腾虎跃的舞台上,多一分主动,就能多创造一分价值。
不管老板在不在,看没看见,我们都要自动自发地去工作。只有率先主动,才会让老板惊喜地发现我们实际做的,比我们原来承诺的更多,我们才有机会获得加薪和升迁,才能树立个人品牌,才能为企业和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多一些准备,就多一份价值保障
拿破仑·希尔说:“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准备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工作得以完成,而且做起来更容易。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树立个人品牌,就应该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缺乏准备只会让自己的工作差错不断,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它更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职场中打拼的我们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才能成就个人价值,机会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春秋时期,齐顷公进攻鲁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只占领了鲁国大片土地,连前来救援鲁国的卫国都成了其手下败将。两个战败国家连忙向晋国求救,合三国之力,准备与齐国决一死战。
晋国意气风发,千里迢迢率领着八百辆战车来与鲁、卫两国会合。然而,齐国的大将高固骁勇善战,根本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他连夜摸黑独闯晋军大营,不但引起晋军一阵慌乱,还夺得一辆战车回营,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大挫其锐气。
齐顷公眼见手下大将如此足智多谋、身手矫捷,自觉天下无敌,便与三国联军约定次日清晨决战。
到了第二天清晨,三国联军已经严阵以待,齐军却逍遥自在,连阵局都未布置好。但是,齐顷公毫不为意,下令开战,并轻蔑地说:“等我消灭了敌人之后再吃早饭吧!”
身边部将见状,连忙劝阻道:“我方阵势尚未布好,不妨再多等一时半刻再下令开战。”
但是,齐顷公根本听不进去,笑着说:“怕什么!他们不过是我们的手下败将,随便派几个士兵杀过去,他们就会抱头鼠窜、全军覆没了。”
于是,他亲自擂击战鼓,发动攻击,但因为缺乏准备,还没到达敌阵,就已被杀得片甲不留了。
齐军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是因为齐顷公太轻敌了,以至于完全不去做准备工作,致使齐国大业功败垂成。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多一些准备,就少一些风险;多一些准备,就多一些胜利的希望。重视并善做准备工作,就能造就一个价值卓越的员工、一个品牌一流的企业;而忽视准备工作,只能产生一个无能的员工、一个衰败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限,最终却因漠视准备而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只有那些重视市场调研,具备危机准备意识,能够在生产、市场、资金、人力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的企业,才能将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企业中也有许多员工,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因为缺乏准备而经常差错不断,很难把工作做到位。只有那些在工作中,不但积极主动、勤奋敬业,而且懂得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效率最高的人,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由此,我们可以说,准备决定差距!我们都知道史玉柱的经历,1997年他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最后造成了中国第一“烂尾楼”。但他痛定思痛,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2000年靠脑白金东山再起,第二年脑白金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元。对史玉柱来说,真是成也准备,败也准备。
同样一个“准备”,当忽视它的时候,失败来了;当重视它的时候,成功来了。所以说,“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是对准备的最好注解。无论在哪个领域,这样的例子都俯拾即是。
林白,美国著名的飞行家,第一个驾驶飞机单独不着陆横越大西洋的人。
他当时仅仅25岁,冷静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打赌,将别人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他从纽约长岛驾驶着一架单引擎飞机起飞,这架飞机里挤满了汽油桶,几乎没有他坐的地方,汽油的重量使得飞机负担太重,在从纽约飞往巴黎的途中,想空降那是不可能的。
一路上大雾遮挡了他的视线,当时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让他同地面保持联系,不过,他身上早已准备了指南针。最后,他在起飞33个小时后横越了大西洋,终于在巴黎机场安全降落了。
“幸运的林白”,新闻媒介这样称呼他。不!他的首次试飞成功并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在冒险之前,他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其实,林白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单独不着陆横越大西洋的想法,但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做了为期几年的准备工作,不断地训练自己,调试自己的飞机“圣路易精神号”。他从威斯康星大学退学,加入了飞行训练队学习飞行;得到空军批准,可以在闲余时间进行飞行;他作为美国航空邮政飞行员可以在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飞行,行程多达几万英里;他曾遇过险情,飞机被迫降在农田里,他学会修理飞机引擎并懂得每个零件的工作原理。
在企业中,只有像林白这样能够为每件工作做好准备的员工,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成就卓越的个人品牌。有人可能会说:“我没做准备不也完成任务了吗?”有时候运气可能会使你暂时有所收获,但你不可能永远只靠运气去完成任务。
准备赢得一切。你如果想在自己的工作中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品牌,只有依靠充分的准备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你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