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前途工作VS为钱途工作:前途=卓越,钱途=平庸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品牌卓越的人,他们在低微的薪水下工作多年后,突然像变魔术一般,跳上一个高级而负重任的岗位,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老板每月只给他们极少薪水的时候,他们正在积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工作经验、办事能力和经营手段。
许多人会因为所得的薪水低于他们的应得报酬,便刻意在工作时,使工作的量与质与老板所付的薪水相等,就这样将薪水以外的种种巨额回报给抛弃了。他们对工作,唯恐躲避不及。长此以往他们的才干,他们独当一面、筹划设计的能力,他们的机智,与那些使他们居人之上、使他们成就价值的一切品质,都会处于休眠状态。他们只是提供吝啬的服务,刻意使之和薪水相等,却是在阻碍自己的生长,阻拦自己的前程,从而使他们自己终生只做半个人,而不是整个人;使他们自己成为一个卑小、狭隘、无用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品牌、精神、崇高、完备的人。
一个人一旦只是为了“钱途”而工作,便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宁愿少说一句话,少写一页报告,少背一个行李,少走一段路,少干一个小时的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目前的薪水,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将来的薪水,甚至是将来的前途。
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薪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
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0年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员工工资外,一无所获。
也许,这个老板对这名员工的判断有失准确和公正,但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年代,这名员工既然能够忍受10年的低薪和持续的内心郁闷而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的确没有得到更多公司的认可,或者换句话说,他的现任老板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
这就是只为“钱途”而工作的结果。
许多卓越人士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顶峰的兴奋,也有坠落谷底的失意,但最终都能重返事业的巅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因为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为钱途而工作,得到的最大收获是钱;为前途工作,得到的却不只是钱,还有能力、人脉、品质等升值元素。
小刘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与其他员工一样,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策划编辑。每个月拿固定的工资,每个月策划几个选题,如果不出大的问题,他完全可以安逸地过下去。
但小刘与别的员工不同,当别的员工消极怠工的时候,他总是在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未必能为他带来更多的薪水。他懂得为自己前途工作的道理。与其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浪费时间,为什么不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学一些业务知识,多策划几个选题呢?
其他员工工作的时候只是完成老板的任务,他们想,即使书畅销了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何必那么费劲呢?而小刘不这么认为,虽然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但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够策划一本好书,以后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策划一本好书会给你带来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你的下一本书。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小刘为公司做了很多好书、畅销书,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管小刘的工资一直没有上涨,但他并不后悔。同事都认为小刘这样做太不值得了。
突然有一天,公司的老总上调,由于匆忙不可能向社会公开招聘本公司的总经理,他前思后想,最终把总经理的位置给了小刘。这时候,同事都说小刘值了,因为他以前为公司赚的钱现在都成为他为自己赚的了!试想一下,如果小刘和其他员工一样也抱着为薪水工作的态度,那么他现在的结果会有这么好吗?
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会被忽视,应该相信大多数的老板是明智的,是有判断力的。为了最大化实现公司利润,他们会按照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来晋升积极进取的员工,那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员工,终有获得晋升的一天,薪水自然也会随之高涨。
在职场中,能力比金钱重要,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走。工作中,仅关注薪水的员工是卑微的员工,只看重利润的老板是平庸的老板。那些发展顺利的企业往往奉行“利润之上的追求”,即要求公司的员工将目标放在为顾客和社会创造价值上,放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这不仅没有妨碍他们获取利润,反而使他们赚取到了比那些一心只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多的利润。自我经营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就顾客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办公司如此,做工作亦是如此,为了前途而工作,你的个人品牌也就随之树立起来了;相反,要是仅仅为了“钱途”而工作,你收获的就只有平庸。
打造职场通行证:从追求“铁饭碗”到追求“终生的就业能力”
人人都渴望成功,期待能在职场上不断得以提升。但提升的机会并不会从天而降,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升职的机会,换言之,升职从你的升值开始。
有一位勤劳的伐木工人,被指令砍伐100棵树。接受任务以后,他毫不拖延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是渐渐的,他发觉自己砍伐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于是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伐树,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砍伐的数量反而有减无增,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一天,他把这个困惑告诉了主管,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都用这把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没有它我可什么也干不了。”主管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呢?”工人的回答是:“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干别的?”
每个员工都是那位伐木工人,那把斧子就是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每天吃老本,只能让工作越来越吃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盛衰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获得成功。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已从追求“终身的就业”变成追求“终生的就业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提升价值,创造业绩,成就个人品牌。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力帆集团最年轻的高管杨波从普通员工开始职业生涯,是如何提升个人品牌价值,一步步走向成功,并最终从集团中脱颖而出的呢?答案就是不断在工作中学习。
1997年,杨波进入重庆力帆实业有限公司技术质量检测部门工作。
当时,公司正在筹建进出口部,为拓展海外市场做准备,急需一些懂外语、懂贸易的年轻人。而因为喜欢英语,在工作空闲的时候,总会看随身携带的英语书刊的杨波恰好被尹董事长发现,董事长认为这是一个好学的青年,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就这样,杨波弃工从商。
虽然得到了董事长的欣赏,但杨波心里明白,自己仅仅是懂一点英语,凭此就想做外贸是远远不够的,对外贸易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自己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因此,杨波向自己提出了严格的学习要求。
首先,从事贸易工作,必须要学习外贸、商业基础知识,因此他买了很多有关外贸、商业知识的书籍阅读。同时,遇到不懂、不明白的问题,他还虚心地向一些具有外贸专业素质的同事请教。
另外,为了更好、更系统地理解商贸和经济知识,更有力地开展工作,他还自学了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知识。
那时正是拓展海外市场的初级阶段,整个进出口部门对市场的情况非常不了解,初期成绩很不理想,但60多岁的尹董事长从未责怪过他们,反而不辞劳苦,亲自带头扑向海外市场。
尹董事长的行动和精神让杨波格外感动,在杨波的眼里,尹董事长是一名儒商,极具个人魅力。他要求自己时刻以董事长为榜样,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外,杨波还从尹董事长和总裁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
公司于2000年秋全额资助杨波进修MBA,让他把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管理及实践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学习、再学习,杨波努力而贪婪地汲取着各种知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通过认真、努力地工作,把知识化为力量和成果,以回报力帆集团及尹董事长的培养。
这几年,杨波前前后后去了20多个国家,每年,他都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奋战在国外。
杨波和公司的劳动没有白费。2001年、2002年、2003年,力帆进出口公司的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13亿美元、117亿美元和203亿美元,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出口创汇第一,全国摩托车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出口国家达到了89个。
同时杨波的个人付出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1999年9月,杨波被任命为进出口部副部长。
2000年3月,杨波被任命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助理。
2000年7月,杨波被提升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成为力帆集团最年轻的高层管理人员,并成为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理事。
2003年,经公司推选,杨波被评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十大杰出青年”,成为当代同龄人的榜样,也成为公司里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
杨波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一步一步走上了事业的高峰。回首在力帆的成长与奋斗之路,如果说公司所提供的这个平台是杨波向人生理想远航的那面帆,那么学习和进取则是扬帆的风,为杨波人生的前行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
可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就能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成就个人品牌。作为一名员工,无论你目前的学历有多高,都不能成为你一劳永逸的资本;无论你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歇,都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
职场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拼搏场,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每个人的技能、思维方式和知识点也必须随企业的发展而时刻处于一种新旧替换的状态。我们只有像杨波那样,做一名学习型员工,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担负越来越重的责任,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
让个人品牌在思考中升值
思想决定出路,头脑决定成败,善思考、有头脑的员工是最容易成为具有卓越个人品牌的员工。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思考,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效,并且让自己的价值在思考中不断提升。
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如果员工不动脑,就意味着将被淘汰出局。
因为懒于动脑,所以创造力消失了;因为缺乏创造力,所以构想消失了;因为缺乏构想,所以产品消失了;因为缺乏产品,所以客户消失了;因为缺乏客户,所以生意消失了;因为缺乏生意,所以企业消失了。所有这些结果,都只因为员工懒于动脑。所以说,善于动脑筋可以影响到你的成败、前途和命运。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上,都会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THINK”(想)。
这一字箴言,是IBM的创始人汤姆·华特森创造的。
1911年12月,华特森还在NCR(国际收银机公司)担任销售部门的高级主管。
有一天,寒风刺骨,淫雨霏霏,华特森一大早就主持了一个销售会议。会议进行到下午时,气氛沉闷,无人发言,大家逐渐显得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