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异食提示体内缺少微量元素
婴幼儿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地咀嚼与吞食。比如某些孩子总爱吃煤渣、墙皮、土块、纸张、毛发等“怪”东西,这种现象被叫做“异食癖”或“嗜异症”。异食这种现象大多发生于2~6岁小儿,男孩多于女孩。
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临床观察发现,某些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小儿部分有嗜食异物表现,当他们的贫血和锌缺乏纠正后,嗜异症状亦随之消失。临床上给那些嗜异症小儿服用铁剂或在膳食内补充锌剂后,许多小儿嗜异现象也消失了。因此认为本病与小儿体内缺铁、缺锌有很大关系。
另外,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等心理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医生们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异食的危害性大小主要与吞食物质的类型及数量有关。异食对患儿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合并症上。如吞食灰泥,可发生铅中毒;吞食污物,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吞食黏土,可阻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高血钾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吞食头发、石头,可造成肠梗阻和食物中毒。随着年龄增大,异食癖症状将逐渐消失,很少持续到成年。
如果你的孩子有此现象,不妨给服他点铁剂或硫酸锌。同时还要注意,小儿嗜异现象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忽视和环境不正常的现象有关,初期可因无照顾,擅自拿取异物。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出现这种情况,可多给孩子些关心,切忌简单粗暴,不可对小儿责罚和捆缚孩子的手足。
揭示孩子贪食的秘密
贪食是指一种发作性的、不能自控的、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的异常表现,要注意区别于一般的喜欢吃某种食物而吃的过多。它的主要症状表现在:
至少在最近三个月内,每周出现两次以上的暴食行为;发作时,常在数小时内即吃掉整瓶的果酱,或整盒的饼干,外加一大块面包。
患儿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正常的,但无法自控,所以或是自己躲在房间角落里大量吞食,无暇品味或细嚼,或是在公众场合乘人不备偷偷拿走大量细巧糕点,然后躲在暗处迅速吞吃。进食冲动过后会感到悔恨、内疚和情绪抑郁,故又多次诱发自己呕吐,或长久不吃不喝。可因体内水电质平衡失调而引起低血钾、心律紊乱,甚至肾功能衰竭。并常对自身的体型和体重表示过分关注。
有脑电图异常。治疗后多数患儿症状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引起小儿贪食原因与异食癖一样,同属心因性障碍所引起。对贪食症患儿,应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环境,家长可通过学习班向医生请教。
如果采用行为疗法也有明显疗效,如:对贪食症者,着重采取以自控方式为主的认知行为治疗。首先通过心理治疗,让患儿明确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饮食,然后每天记录进食次数、食物品种和数量、呕吐次数等。找出与自身贪食有关的环境和情绪因素,再帮助其有意识地消除或回避。如能达到治疗初设置的阶段预期目标,则进行自我奖励。
排泄
孩子的尿液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新鲜尿液为淡黄色,如果孩子发生了泌尿系统或者其他系统疾病,可能表现为小便异常,而观察孩子的尿液颜色是简便可行的方法。常见的孩子尿液的颜色有以下几种:
1.孩子的尿液呈红色。可能是因为吃了甜菜,服用了利福平、水杨酸、酚酞等药物。这是正常食物或药物代谢的产物,只要停食、停药后尿色就恢复正常。因此,当发现孩子有红色尿时,首先要检查孩子是不是服用了上述的药物或食物,排除了能使尿液变红的药物和食物后,最常见的小儿红色尿就是血尿。
血尿是指尿里有红细胞,当红细胞量多时,一眼就能看出如“洗肉水样”尿,称为“肉眼血尿”,红细胞量少时,需借助显微镜才能查出红细胞,叫“镜下血尿”。整个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任何一个部位出血,都能引起血尿,这时需要及时就医。
2.有些孩子尿色变为酱油样,这绝对是不正常的,一般是由于体内发生溶血,红细胞被大量破坏,使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所致。当血红蛋白的含量过高时,血红蛋白即能从尿中排出,这种含有血红蛋白的尿颜色就呈红褐色。因此,红褐色尿多位溶血性贫血的表征。
3.当孩子尿色呈金黄或深黄色时,要注意鉴别是由于食物或药物引起的还是患了某些疾病。
吃了过多的胡萝卜、蜜柑或橘子时,由于这些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等物质,可使尿液和皮肤变成深黄色,停吃这些食物后,尿液就会正常。
服用痢特灵、核黄素、黄连素及某些中药后可引起尿黄。这是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正常变化,家长不必紧张。
但是如果孩子的尿色深黄似浓茶,震荡后表面的泡沫颜色发黄,便盆或尿布被染黄,则一定要警惕肝炎、胆管疾病及溶血性疾病等。发现这种情况就应赶紧去医院。
4.蓝色尿多见于当孩子误服亚硝酸盐、氯化物时,医生用美兰治疗,因美兰的代谢产物是蓝颜色的,小儿的尿色就变为绿色或蓝色。这种蓝色尿属正常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蔬菜如小白菜、青菜、韭菜、菠菜、灰菜、芥菜、甜菜,还有腌制时间短的咸菜等均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如不新鲜或食量过多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另外,氨苯喋啶、苯胺、靛脂肪等药物也可使尿变蓝。
5.还有一些药物可使尿液改变颜色。如孩子口服硫酸亚铁、灭滴灵、非那西汀等药物后,尿液可变成黑色;服了呋喃坦啶、氯奎、伯奎、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后,尿变为棕色;服苯妥英钠后,尿变为粉色;长期服用消炎痛,肝脏被药物损伤,引起胆绿色素血症,可导致尿液变成绿色。
孩子尿量异常可能和哪些疾病有关
正常儿童每日尿量:婴儿为400~500毫升,幼儿为500~600毫升,学龄前期为600~800毫升,学龄期为800~1400毫升,青春期接近成人,为1000~1800毫升。新生儿一般在出生24小时以后开始排尿,少数可能延长,但最迟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
少尿是指学龄儿童每日尿量少于400毫升,学龄前儿童少于300毫升,婴幼儿少于200毫升。无尿则为每日尿量低于30~50毫升。如果孩子尿量突然比平日减少,应首先考虑是不是孩子喝水不够,天气太热的原因。如果排除了这些原因仍然出汗过多,就有可能是患有疾病。
病理性尿量减少可见于因严重腹泻和剧烈呕吐,孩子发生脱水时;而更多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如小儿尿道狭窄阻塞、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功能衰竭期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果出现无尿,则说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多尿现象大多是因为孩子饮水太多或吃了大量的瓜果后,出现暂时性尿量增多。另外,因为小儿的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还会出现精神性多尿,精神越紧张,就越想小便。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耐心用疏导的方法,如给孩子讲故事、说歌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不紧张也就不会多尿了。
如果孩子每日尿量过多,持续超过3000毫升/平方米,就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因疾病带来的尿量增多是因为肾脏储水的能力受到损伤,而肾脏储水的能力和其他脏器的功能又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以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和糖尿病等。所以当发现孩子尿量持续增多时,应该连续3天准确收集孩子每天的总尿量,记录下来,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此外,服用了某些利尿药以后也可出现尿量增多,停药后多尿现象自然会消失。某些电解质发生紊乱如血钾过低、血钙过高时也会出现尿量增多现象。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孩子在不同年龄,尿量并不相同。刚出生的孩子在头几天时,由于进食量少,尿量可以很少,约80毫升以内;3~4天尿量为30~300毫升;10天到2个月尿量约在400~500毫升;1~3岁尿量约500~600毫升。由于受到个体差异、每日饮水量、气温高低等因素影响,尿量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孩子尿气味异常应当心疾病
孩子尿多气味一般比大人尿多气味要清淡的多,如果小孩尿味不正常,那么很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
如果孩子排除的尿有一种刺鼻的如同氨水的味道,可能是尿潴留、尿毒症。
如果孩子的尿有腥腐味,多为尿路化脓性感染,比如换脓性肾盂肾炎、化脓性尿道炎等疾病。
如果孩子的尿有苹果味,那么可能是糖尿病、铜酚中毒症。
小儿粪便异常说明大问题
在孩子出生24小时后,体内会排出一些黑绿色、黏稠的焦油状物质,我们叫做“胎粪”一般仅在孩子出生的2~3天内出现。孩子进食后,大便开始转成棕绿色,半流体状,几天以后,大便颜色转成淡黄色或棕黄色,大便的性状也开始逐渐变得比较干,次数也由毫无规律(几乎每块尿布上都沾满),逐渐变得有规律、有次数可循。因此,孩子的大便的次数和质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状况,如果大便出现异常,那可能是孩子患有某种疾病了。
母乳喂养儿粪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有酸味,每日2~3次。即使每天大便达到3~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状,也视为正常。
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养的婴儿,粪便呈淡黄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量多、较臭,每日1~2次。
母乳加牛乳者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在没有改变食物量及种类的情况下,孩子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应视为异常。
如果孩子出现泡沫样大便,说明偏食淀粉或糖类食物过多,可使肠腔中食物增加发酵,产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样便,并带有泡沫。
如果孩子大便奇臭难闻,说明偏食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这些蛋白质可中和胃里的胃酸,这样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肠腔内细菌的分解代谢,就使得孩子大便奇臭难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