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沙哈尔老师从塞缪尔那里学到了这个“独门秘笈”,所以后来,每当他要考虑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说:“好吧,就让这个故事变成完美主义的一部分吧。”
沙哈尔老师曾经为同学们介绍过一种理论模型:完美者的实现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直线的,而另一种则是曲线的,是类似于螺旋式上升的实现方案。这两种方案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仔细考虑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种模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就在于中间的过程。有的人很成功,但是在奔向成功中会感到很痛苦;而有些人不然,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依然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沙哈尔老师有一位交情很好的大学同学,现在是一位投资银行家。那位同学从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很努力,毕业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很多单位的聘请,工作多年后又和朋友们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位同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每每当他和别人谈论起来自己的工作,讲起话来总是富有感染力。他很期待每天的工作,每天都会工作很长的时间不知疲倦。在沙哈尔老师的眼中,他简直成为了追求完美人生的典范。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懂得享受过程比得到结果更重要。
这位同学后来说到:但凡是完美主义者大多都惧怕失败。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感到自己无法丢弃完美主义思想,因为与完美相联系的就是成功,所以在潜意识里会紧紧抓住完美主义不放。但是现在,他对于完美主义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不能恐惧失败,因为即便是失败了仍然可以雄心勃勃,仍然可以享受一路奋斗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塞缪尔是完美主义者一个杰出范例。他曾经在写作的时候,经历了完美主义带来的痛苦。因为对于塞缪尔来说,写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由于他太过于担心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就真的写不出好文章了。后来,塞缪尔对自己许下诺言: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一定要写出属于自己的巨著,之前所写的全部都是草稿。这个想法让他得到了解放,因为他不用再为自己写不出东西而担心了。在塞缪尔看来,他从来都还没有开始写自己的巨著,但是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无数对后世有影响力且充满了华丽辞藻的文章。塞缪尔把这些只当成了“最初的草稿”,所以这些对他没有任何压力。
沙哈尔老师从塞缪尔那里学到了这个“独门秘笈”,所以后来,每当他要考虑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说:“好吧,就让这个故事变成完美主义的一部分吧。”
沙哈尔老师在10年前就对自己说:“好吧,在20年之后我会在一个学校里开设很棒的研习班,进行专题讨论以及讲座,在这之前所做的都是草稿。”从表面上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智力游戏,更像是自欺欺人,但是在20年后,这个目标却真的实现了。于是,沙哈尔老师也更有信心为自己设定下个20年的目标了。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被“每天都要让自己做个完美者,没有缺陷”这样的思想所禁锢,那么,所有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从“完美的人”变成“追求完美的人”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遭遇了困难或者是失败,如何来对自己进行调试呢?沙哈尔老师传授了一套“3P”的调试法。
从一个完美的人变成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个过程重在享受,这个过程值得庆祝,尽管曾经失败过、跌倒过。大多数的人往往会陷入“对结果进行奖励”这条道路上,而忽略了对其间的过程进行奖励。实际上,不论做任何事都是个很好的尝试。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遭遇了困难或者是失败,如何来对自己进行调试呢?沙哈尔老师传授了一套“3P”的调试法。
第一个P是允许自己(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当经历了困难之后,是很痛苦的时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允许自己,承认这是一种情绪,承认这是个困难并且接受这个事实。
第二个P就是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positive)。无论情况多么样的糟糕,都要想一下:这件事情积极的一面是什么?这件事对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如果是经历了很困难的阶段,可以对自己说“对,这是使我成长的重要工具,它会使我更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对我将来的发展更有利”。总之,要看待失败的光明一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分心,分心是指去看看未来的某些方面,停下来去分析现在产生的每种情绪,感觉和思想并不总是很好的。当消极的思想或者感觉出现时,很有用的方法是通过某种方式把这种思想从自己的身上抽走,可以去听听音乐、跑跑步,或者是和别人谈谈心。这种方式和逃避完全不同,要知道“分心”也是积极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身边的所有事情。有的时候要对自己说:“好吧,我不要再去想了,没有用的,我的神经已经被禁锢僵化了。一个人想也得不到什么结论,还是让我去做点其他的事情吧,或者是去听听音乐,或者是去跑跑步。”
第三个P就是采纳正确的观点(taking perspective)。这个真的很重要吗?在美国流行一本小书名叫《不要为小事担心——所有的事都是小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小事情。任何人都不应该为小事情而担心,如果是失意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一年以后,为这件事伤心是否值得?”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提问就是在暗示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萎靡不振。
在若干年前,沙哈尔老师的一个朋友问他:“什么叫做心理成熟?”
沙哈尔老师回答的语气就好像是在背诵定义:“心理成熟就是可以自愿地改变观点的能力。”
这个回答或多或少是正确的,不信的话可以去看看那些有关改变观点的能力的研究。什么叫做改变观点的能力呢?可以想象一下,将自己抽身回到过去,回到更小的时空范围,并问自己,以自己现在的状况,当初的那些小沮丧值得自己伤心吗?那些失败真的对自己的未来很关键码?由此可以推想到以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
沙哈尔老师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他是如何来应用3P法则的。
在一个学期刚刚开学的时候,沙哈尔老师带着自己的女儿去了托儿所,由于在路上耽搁了时间,所以再赶回课堂上课一定会迟到。一直以来,沙哈尔老师都有课前准备的习惯,当他估计自己差不多快迟到了的时候开始焦虑不安,因为他没有时间在上课之前把自己的教案再温习一遍,感到压力很大。这个时候,沙哈尔老师应用了3P法则开始说服自己:
第一个P:允许自己。沙哈尔老师对自己说,现在你自己感到不安有压力,即便你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老师,也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