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眼前,你没有看到吗
人常常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他总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沙哈尔老师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的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的人生开始了忙碌奔波。父母和老师总会告诫他说,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然而却没人告诉他学校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成绩不好,蒂姆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在家长的训诲下,蒂姆接受了那些大人们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每当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父母的训诲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总是会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名牌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大学的学习生活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感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在同学当中出类拔萃,自己将来就会找不到好工作。
整个大学4年中,蒂姆一直奔忙着,努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当他进入公司之后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在职场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这是他曾经多么渴望的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快乐。尽管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蒂姆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的方式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另人感到快活,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在外人看来,蒂姆已经很幸福了,但是为什么蒂姆自己却感觉不到幸福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蒂姆总是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但是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当员工工作出色的时候,老板就会发给他奖金;当孩子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时候,家长就会给予奖励。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习惯,人们总是习惯与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眼前的事情。
当人们追求的目标达成之后,人们常常把放松心情解释为幸福。虽然这种解脱让人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快乐,但也只是“幸福的假象”而不是幸福。
珍惜眼下,寻找能够让自己快乐且有意义的目标,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感激是最美好的习惯
感激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感谢便条,也并不是“亲爱的,我爱你”之类的话,而是需要静静地坐下来,好好想一想。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时,所有的人都会仰望,都会祈祷。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有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如果把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应当,那就不懂得感激与珍惜,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生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沙哈尔老师曾经认识过这样一位朋友,他有一段时间到了无家可归的境地,身上没有钱,没有朋友,境况十分的凄惨。在他悲观地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他对自己说:让我来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可值得感激的。于是,他拿出纸条写下了这些话:
贝多芬:我热爱的音乐;
父母一种现在很受欢迎的冰淇淋;
在家乡的朋友们:
……
他列下了所有值得他感谢的单子,足足有一大张。这些使他重新点燃了希望,他有勇气开始去想生活中那些正面的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关注那些不可能的事了。他现在已经55岁,可是这张小纸片他至今保留在了身旁。
所以,沙哈尔对他的学生说:关键是审视当下的自己,应该要懂得感激才行。
在上一节课中,沙哈尔老师讲到了关于感激的联系,每天写下自己可以感激的人或事物,从而让自己慢慢变得关注积极。很多人就是一个常常习惯于关注不利方面的人,这些都需要去改变。
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时曾经说过:“人需要用21天来改变一个习惯。”这种说法或许多少有点估计得过于乐观,也许想改变一个习惯,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可是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感激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们所关注追求的东西,会变成现实。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问的大部分问题是“做错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还有什么缺点?如果人们满脑子关注的都是这些问题,那么美好的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人们反过来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样的优点?”哪怕只有一次,也会使生活发生改变。当人们开始做这样的练习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那些令人产生积极情绪的事情。
感激并不只是一张简单的感谢便条,也并不是“亲爱的,我爱你”之类的话,而是需要静静地坐下来,好好想一想。例如,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妈妈都为自己做了些什么?爸爸都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自己却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再比如,感激自己的老师,也不是说声谢谢就可以了,而是要仔细想想,老师给了自己什么?哪些教诲让自己一生难忘,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真正地去思考,在生命中那些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他们都给了自己哪些帮助?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这些,就不会把这些生活中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应当。
当了解到这些时候,可以通过写信、电话、送祝福等等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把感激表达出来。这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不仅自己会觉得开心,那些被感激的人也觉得舒心,也会被这样的精神所感染,对其他的人表达他的感谢之情,大家的幸福基准线都有所提高。
有的时候,感谢信不一定要寄出去,只是写下来而已,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
生活就是心态的反光镜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看世界,它就会给人更多的心情。
在生活中不难听到一些人的唠叨抱怨:生活就像是白开水一样,无色无味,每天的生活总是千篇一律,遇见同样的人,无论是高矮胖瘦,或大或小,总之一点新意都没有。生活本身确实是个重复,真正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并不多。
但是有一些心理学家说: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心怀厌恶,那么看到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惹人厌恶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心怀快乐,那么眼中的世界同样是明快鲜亮的。英国的著名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
杰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他每天早起晚睡,学习十分刻苦,遇到任何难题都会尽心尽力地想办法来解决。由于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他的生活费也很有限,花钱很节省,除了在买书上花钱之外,几乎不再买任何东西,所有的同学都佩服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杰瑞会把节省下来的钱定期邮寄到一所乡村小学,希望能够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他的这些举动感动了很多老师和同学。到了学期末的时候,他获得了奖学金,但是他只是留下了一部分作为生活费,杰瑞认为,自己能够上学,就是因为受到了大家的资助,所以现在,在自己能够有一点力量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会去帮,而他这样的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多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就是这种感恩的力量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动,虽然他在物质上和同学相比过于简单,但是还是觉得生活很温暖很有希望。
感恩常常能够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是一种良性循环,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助人行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积极心理学中一直较为提倡,研究表明,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激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可见,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看世界,它就会给人更多的心情。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以抱怨来度日,那么他一定会被这个念头日夜折磨,同时也多了更多可以抱怨的事情;反之,如果一个人以感激之情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将会收获到更多可以感恩的爱意与幸福。
可以找出一个曾经对自己有过很大帮助的人,写一封感谢信。最初这样做会感到很难,但是想想那些帮助对于自己成长的作用,也许就可以心怀感激地写下这封长长的信。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示感谢,比如邀请他来自己家里做客,或者是和他一起出游等等。
感恩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但是要记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觉,而是要把它当作是一种习惯。用心去做,慢慢地从心底深处去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