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8900000004

第4章 第一声啼哭

在康德家族的家谱中可以找到简短的记录和简洁的情感表达,如生辰、丧事。在这里,康德的记录是:1746年3月24日父亲安详地离去;他的父亲1737年12月18日的记录是:“爱妻在主的怀抱中安然长眠”;他的母亲在逝世前13年的记录是:“1724年4月22日星期六凌晨5点钟,我的儿子伊曼努尔降生,并于23日接受了神圣的洗礼。上帝以自己的仁慈接纳了他,耶稣基督愿保佑他一生平安。阿门。”

在家谱记录中,出生和死亡的记录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早在他降生的时候,母亲就已经想到了她的小伊曼努尔的死。她是有她的理由的。因为她担心这个瘦弱的孩子不能活下去。她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于1717年出生时夭折了,她的第一个儿子于1722年出生,但不到一岁就死了。当伊曼努尔1724年4月22日凌晨降生的时候,上面只有一个5岁的姐姐。他取名伊曼努尔,不仅是因为4月22日这一天在旧普鲁士历法中是圣名纪念日,而且这个名字的希伯来文的本意—与上帝同在—也很符合虔诚的父母的心愿。这似乎是一个很合适的名字,这位受洗者直到晚年还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康德的母亲另外还生有5个孩子,直到1737年她因患“严重的病毒性感冒”而逝世。当时,她的小男子汉年仅13岁。

康德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和童年,但在70岁以后,已成耄耋老人的他又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他的回忆读来仿佛是他对自己一开始所走的道路的事后反思。在这位哲学家的意识中,他的生活被赋予了意义,这种意义使他最早期的活动通过他后来的哲学得到解释。因为康德从一开始就以为—虽然只是感觉到而不是思考所得,而且仅仅是一种混乱、模糊的感觉,而不是清楚明确的经验—自己身处一个根本的矛盾之中,这个矛盾贯穿并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人类自由的思想与实际经历的各种依赖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传记的关系,在这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中对婚姻和父母权限法所作的法哲学解释,以及在1798年出版的《人类学》第79节“自由倾向作为激情”这个哲学研究成果。在这里,这位哲学家似乎又一次以曾经的孩子身份说话,回忆了他走向独立的自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两个人在通过“性关系”(性交往)“享乐般地”自然地相互使用他们的性器官,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婚姻法权以后,就不可避免地生儿育女。但孩子不是物,而是人,是从自然的因果关系中产生的生物。康德将人的自由高度评价为“唯一的、原始的、每个人凭借自己的人性应当具有的权利”。在他看来,独立于他人的意志是天赋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康德必然将孩子的出生视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会问这个孩子,他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把生育看成是这样一种行为:我们通过这种行为未经其同意就把一个人带到世界上来,而且是专横地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康德认为这在法哲学上是可以理解的。就此而言,父母的权限法即非法。

康德虽然不能直接地证明,新生儿对父母不可避免的暴力行为本能地隐约感觉到的不满;他不能将孩子的意识引为证据,但是,他在《人类学》中至少引用了一个他作为弟弟妹妹们的兄长非常熟悉的证据,那就是啼哭,“刚刚脱离母腹”的婴儿的啼哭,这是在大声表示他的不满。在婴儿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中,康德就已经感受到了人对自由的强烈向往,“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观念”。

康德在《人类学》中没有描述婴儿的实际的早期发育。老年康德没有兴趣对自然对人的改造进行生理学研究。更确切地说,他的《人类学》是对吸引他一生研究人的一切事物的总结。从实用的角度看,康德在晚年希望最终理解,作为自身最后目的的人本身是什么。他的实用人类学知识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对自身作了哪些改变,或者说能够和应该作怎样的改变”。

只有在生成哲学的存在主义看来,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才具有康德所赋予的意义。他知道自己仿佛靠着“想象的翅膀”在行动,尽管他当时已经以经验为指导。康德1786年发表的回顾人类历史的可能起点的那本小册子也阐明了这一点,同时介绍了康德所认为的人类历史发展与儿童发育之间的一致关系。但是,这本册子也没有直接触及人类早期历史的真实情况。相反,康德根据圣经旧约《摩西一经》所讲的故事猜测人类历史的开端,他执拗地将人被驱逐出伊甸园解释为离开“大自然的母腹”,进入自由王国。人类不可能遇见比这更好的事情。

凡是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处于自由状况,却没有自己的意愿。这个矛盾正像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第28节所得出的结论一样,是父母的权利义务的结果。他们关心这个因他们其乐无穷地使用自己的性器官而产生的结果。一方面,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的抚养要求,至少到孩子有能力“自我维持”为止;另一方面,这关系到某种形式的情感补偿。在这里,康德没有忘记补充说:父母必须“尽其所能”地使新生的世界公民满足自己的现状。

营养和照料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教育。康德认为,人是必须受教育的唯一生物,这不是偶然的。他没有回避这种教育的矛盾的一面。康德在《论教育学》的演讲中问,“在这种处处受约束的情况下,我怎么培养自由?”并作为一个问题回答说:“我应该使自己的学生习惯于对其自由的约束,同时引导他们完美地使用自己的自由。”

如果教育是人性的话,那么,教育就必须以康德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为取向。教育以培养成人,摆脱“受监护”的状况为取向。“监护”(Mu nt)这个古代高地德语单词最初表示日耳曼民族家长威严的保护者地位。凡是已经成年的人就不再受“监护”,就是摆脱了家长的监护,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法律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哲学上,康德将这个法律概念上升为人的本质规定。因为孩子成年后,应该认识到他作为人这种生物本来应当得到的东西—与生俱来的自由。最后,他的“可爱的自我”也能自信地发挥作用。任何事物都不能阻碍他继续走自己确定的这条道路。

老年康德在哲学上如何思考自我决定的自由向往与外在规定的此在束缚之间的永恒斗争,可以反映他本人的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昭示了他的生命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1724年非自愿地诞生开始到1746年父亲去世后以规定自我的行为而暂时告终。他在晚年抽象论证的东西,在他的童年和青年都有具体的根据。真实情况如何,无法断定,但进行这种追溯对于说明青年康德的自我意识具有传记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妃常狂野

    妃常狂野

    她,二十一世纪最顶尖的冷血女杀手,一次误会杀死自己的挚爱含恨自尽。他,傲视群雄威震天下。一场轮回她成了他的王妃。“本王要你生你便生要你死你便死,你的全部都是本王的?”他的狠绝深深扎进她的心里,而冷血狂傲的她却甘愿为了他付出一切:“你的心愿我帮你,哪怕是万劫不复我也心甘情愿。”乱世狼烟,喋血对峙,他便是她的一切,天下谁主沉浮!修罗地狱之中谁能救赎谁,谁能降服谁。??????
  • 末路求索

    末路求索

    他,一个农村少年。高考的意外失利,让他进入了一所二流大学。经历了父母的伤痛,他想试着挑起生活的重担。做民工、收破烂、倒古董,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而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女友的离去,同学的误解。一切似乎是越挣扎越苦难,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自己的人生。他,名叫鲁力,他想跳出无形的漩涡,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知识、凭勤奋,相信终有一天会化蛹成蝶,飞向蓝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白手创业,起点低,风险小,回报率稳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关注市场,不在乎形式。当人们都在一味地追求“最好”时,温州人重视的却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温州商人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注目,吸引着许多人学习他们的经商模式,探寻他们的创业致富精神。《温州人:凭什么发财》从温州人生存理念、思维方式、经商手段、金钱观念、创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创业致富的风雨历程。事例生动,故事感人,文笔清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立志从商者必读宝典。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穿越之下堂妻的春天

    穿越之下堂妻的春天

    郁晓晓:孤儿,商业间谍。意外穿越,成为大禹国相爷三女儿,名字也叫郁晓晓。传闻相爷三女儿软弱无才,但却嫁得天下女子都妒嫉的少陵王司马无忧,岂知大婚当天便被强人所辱,少陵王未让她进门,只给了一纸休书,她成为了大禹国的笑柄。回府后投湖自尽,两日后苏醒,便像换了一个人,醒前想以死明志做个烈女,醒后却一派不知羞耻的样子四处游玩,而且还‘故意’认错人,说错话。小公子庆生宴上,少陵王不计前嫌光临,装作不认识她,几次无事找事,要她施展才艺,都知相府三小姐有貌无才,她姐妹也出言相讥,认定她会出丑,却不知她打扮得空灵如画,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更是巧笑嫣然,一曲《枉凝眉》伴着高难度的舞蹈艳惊全场。片段一:阳光里的南宫无忧开了口,声音柔柔的:“我来瞧你,你开不开心?”“瞧我什么?瞧我这个弃妇怎么再死一次?”郁晓晓犀利地道。片段二:白云城堡堡主令狐一白指着正吃得不亦乎的郁晓晓道:“本堡的女主人在那里。”郁晓晓扔掉鸡腿:“不关我事,我是打酱油的。”片段三:闻人允清眼底含冰:“你走,我不想看到你。”郁晓晓早已泪如雨下:“闻人,你不要死!”如果爱情只是一场谎言和利用,堪破后又如何驻足?看郁晓晓如何从大禹国的笑柄,华丽变身,成为一个风华绝代的奇女子。****某青的其它两篇文:http://m.pgsk.com/a/226771/相公个个都难缠http://m.pgsk.com/a/190311/丑妃翻身
  • 听心痛的声音

    听心痛的声音

    是最好的朋友,曾经靠过对方的肩,握过对方的手,亲过对方的脸颊,抱过对方柔弱的身体,我们手牵手,也曾不断地在对方耳边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可是。小甜,丢丢,又从什么时候变得分隔两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