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5400000005

第5章 印刷术——文化传播的革命(1)

当我们翻开书籍,打开杂志,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当我们走在街上,绚丽的广告牌,印有搞笑图案的服饰,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们的双眼。而这些精美的文字和图案之所以能够呈现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上,还要归功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诞生到发展,印刷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一)印刷术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的书籍。手抄不仅费时、费事,而且又容易抄错、抄漏,书籍抄本的数量有限,更无法大批量复制,严重制约着信息的传播,给文化发展带来了阻碍,这种情况一直到印刷术的出现才得以改观。

印刷术是一门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进行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印刷术最早始于我国隋朝的雕版印刷,后来经过宋仁宗时期的毕昇大力发展、完善后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到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印刷术的起源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许多复制文字的技术,比如用印章在泥土和纸上盖印文字,用镂花版在纺织物或纸上取得重复的文字和图案,在石碑上拓取碑文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先导。

1. 印章

我国古代的印章是雕版印刷的源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启示。印章是一种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如果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干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有些则是用力压印于纸上,令纸的表面有凹凸。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所用材料有铜、石料、骨料和木料等。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饰物佩带或用作封泥。秦汉时,由于雕刻工艺的发展,反刻文字的印章已经非常普遍,人们还学会了用木戳在铜范和陶量器上印制铭文,有的多达数百字。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黏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用印章进行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样的印章已经相当于一块小型的雕版了。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方便得多。

2. 印染

中国的印染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将图案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早在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之前,我国就一直拥有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制的。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染工艺中,不仅有染有印,还有依稀可见的刷印。而这些织物的刷印,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3.拓印

远在公元前2000年,重大事件的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青铜、砖瓦、陶瓷、木料以及玉石之上,用以保存文字和图像,而镌刻长篇碑文最多的质材当推石料。

东汉时期石刻流行,出现了刻字的石碑。有人看到互相传抄的书籍错误很多,就决定利用石碑来补救这个缺点。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和一些官员一道要求朝廷把一些儒家的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宣扬儒家思想。于是刻有七部儒家经典的46块石碑,竖立在了当时的最高学府——洛阳鸿都门外的太学前面,石碑上共二十余万字,分刻于正反两面,每块石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工程历时八年,全部刻成。

这样一来,许多人都赶去抄写石碑上的文章,或者拿着书去校对。石碑刚刚立起来的时候,每天都有一千多乘车辆,载着人前来观看摹写,车水马龙,十分拥挤。

后来人们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碎布、帛絮包扎成一个小拳头样的槌子,在石碑上轻轻地捶拍,使纸陷入碑面文字的凹陷处,待纸干燥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上的字迹一模一样,这就是拓碑,复制下来的纸张称为拓片。这样复制的方法比手抄简单、便捷,而且更加可靠。人们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收藏和出售,使拓印广为流传。石碑越来越多,拓印的方法也越来越普遍。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加以拓印。这当然比把字刻在石碑上更加经济方便。

拓印术的出现,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在纸上刷印的复制方法,已经具备了印刷术中的基本要素,是一套完整的、有刷有印的工艺技术。与雕版印刷相比,它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原版、纸、墨等条件,其目的也是大批量地复制文字和图像。然而,碑刻的文字是凹下的阴文,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阳文,复制下来的拓印品为黑地白字,雕版印刷品则为白地黑字。拓印品的幅面往往比雕版印刷品的幅面大,在速度上也远不如雕版印刷,所以拓印术还不能看做是一种印刷方法,而只是雕版印刷的雏形。

(三)雕版印刷

1. 雕版印刷的产生

在印章、印染和拓印技术的相互融合、启发下,大约在隋朝,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比如枣木、梨木等等。雕版时,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薄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覆上纸,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了纸上,印出了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一页书就印好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完成了。这种印刷的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典型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当时民间可能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应该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2. 雕版印刷的发展

到了9世纪时,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非常普遍。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炫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这部《金刚经》卷首刻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宋代的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繁多。技术臻于完善,尤其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最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总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以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的规模之大。宋朝雕版印刷的书籍,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为人们所喜爱。

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后,得到了广泛运用,历朝历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制版刻书之风延续不绝,直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雕版除用于印刷文字外,还广泛用于印制各种图画。宋代开始,雕版还不时用于印制纸钞。此外,除传统木刻雕版外,历史上也还出现过金属材料制作的雕版。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已经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与木版相比,金属雕版虽然坚硬耐磨,但制版困难,着墨性能不佳。因此,传统印刷中,使用的大都是木刻雕版。

3. 彩色印刷

雕版印刷在开始时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

同类推荐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罂粟的咒

    罂粟的咒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快捷粥品

    快捷粥品

    本书精选粥品的10种技法及100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粥品的100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粥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粥品来。
  • 从零开始学开店

    从零开始学开店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开店不只有勇气,还要学经验。致富不只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开一家什么样的店?如何选店址?怎样让你的店从不起眼摇身一变成焦点?怎样经营店铺?怎样管理店员?开店前,做足准备工作很重要。《从零开始学开店》广征博取,汇集经商入门的多种经验;条分缕析,介绍开店的经营流程和运作程序、开店的筹划与准备、选址与布局、营销与服务、管理与理财等创业者迫切关心和急需应用的经营智慧和赚钱艺术,《从零开始学开店》是经商创富人的首选生意经指南。
  • 梦续红楼之花落花开

    梦续红楼之花落花开

    此文是依红楼故事为背景而展开的故事,非曹公红楼。莫以曹公论灯芯竹。愿同道者共享,不喜者请一笑置之。尤其钗迷们,看了要生气的。花落花开,是花的一生。滴尽了碧绿,泛起了微黄,随秋风萧瑟,落寞于她的锄下。质本洁来还洁去,葬花,葬心,葬泪人。前世欠的泪已尽,今生欠的情怎还?冷眼望着旧物化作清烟,飘飘洒洒的泣尽泪绝。炉中物已不在,眼前人心惶惶…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花魂逝作凝望的目光,该,何去何从?第一卷缘落潮起—玉缘尽,钗美姻他成亲了,新娘不是她—林黛玉她嫁了,虽不称心如意,却是她最后的选择,即使是闺友的知己—贾宝玉她,林黛玉,花落在贾府,情归何处?她,薛宝钗,牡丹花刚刚绽放在贾府,纵使得不到他的情,她何偿在乎,情是何物?花轿迎门,黯然泪下。脂红眉细画,颦笑皆非她。任你贤良淑德,我已面冷心冷。凭你软言娇语,我谈笑只为她。随是缘落潮起,我心只祭她。指尖轻柔,洒下旧稿断痴情,她,漠然退出。他,贾宝玉,一生的情爱逝在贾府,怨谁?恨谁?原是爱他的两个人,娘亲和姐姐,以爱他的名义毁了他的幸福。爱了,伤了,从此还有爱吗,黛玉的心已累。第二卷清冷笑颜--枉笑语,溶秋心她,落花载着愁心滑入水中,凝神渺望,不再是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心寄在远方……堆成的笑容难以消融,淡然一笑,愁绪凝作秋思,心飘然世外,悠然南山。她,王夫人与她的外甥女,打点起笑颜,风刀霜剑化作了和风细雨,对她,她是看到了她名字头上闪耀着的光环;而她终于看到了她外甥女的笑容下怎样的寒霜!她,薛宝钗,府里的娇子,如何的付出换来当家主事之权,为了她的家人,为了她在府中立足。他,云上公子,这一生眼中,心中只有她,霸道地只想守在她身旁。她,只能做他的娘子。他,北静王,孤独而寂寞地转身,心终于放下,他看到她眼中的一抹温柔,不是为他。时间去消融他心中的痛,身边有她默默相伴。(此卷并不是写水溶心移,溶秋心者,溶化了黛玉的愁心,只剩下舒心的笑意,而非水溶之心,亲们莫要误会了。)创建和谐环境,留言发人身攻击一律删除~~~~~~~~~~~~~~~~作品相关~~~~~~~~~~~~~~~~~~~~~~本文的简介<花落无痕开有声>?pstyle=1欢迎大家去看~~灯芯的群:68639080~欢迎加入讨论~
  • 惊世异闻录

    惊世异闻录

    蟠龙古镇的宝珠与皇坟两山下有一处千年古墓,在墓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遗传千年的秘法,埋藏千年的秘密,守护千年的宝藏……千年之前,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众主角将回到那座谜样的古墓里,探索一段惊世骇俗的异闻……
  • 甜田农妇很可餐

    甜田农妇很可餐

    成亲当日,新娘半路跟着别的男人跑了,众人都等着看他笑话。她却一身嫁衣,上了他的花轿。倾城之貌,众人羡煞。公婆吝啬贪财,兄嫂尖酸刻薄,财主刻意刁难,何妨?有夫如此,妻复何求?白手起家,一遭致富。逃嫁新娘想吃回头草?她笑:“不好意思,农药已打,想死趁早。”各方亲戚上门打秋风?他笑:“媳妇有旨,慢走不送。”“我只知道,与我拜堂成亲的是你,我疼着爱着的也是你,其他的什么,我都不在乎。”“我既然已经嫁给了你,本该与你同甘共苦,你疼我爱我,我便知足。”大嫂污蔑:长得就是一副狐媚样子,专门勾引男人,一看便知道不是清清白白的良家女子,谁知道是不是被人用烂了的破鞋。她却道:照这个说法,以大嫂的容貌,一定是世上最清白的良家女子了。二嫂忠告:都说男人一有钱就变坏,你家那口子你可得看紧点儿。她轻笑:我宁愿相信母猪能下蛋都不信他会对我变心。她问道:相公你会一直这样宠我爱我事事顺着我吗?他宠溺道:娘子请下旨,若是抗旨不尊,就地正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