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5400000006

第6章 印刷术——文化传播的革命(2)

这种单版复色印刷的方法,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版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

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版印刷广泛流行,在明代获得了较大发展。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生产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四)活字印刷

1. 活字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的速度,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雕刻。第二,大量的版片存放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如果遇到印量少而又不需要重印的书,会造成版片的浪费。第三,印制过程中如果发现雕版有错别字,更改起来非常困难,需要把整块版重新雕刻。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雕版印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相当可观。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简便、更加经济的印刷技术。直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家毕 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实行排版印刷,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北宋平民出身的毕 ,用质细且带有黏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一个铁框,然后按照文章内容,在铁框内将要印的字依顺序排好,摆满就是一版。排好后将版用火烘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进行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就叫做活字印刷术。

为了提高效率,常准备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效率非常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每字制成二十多个活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次继续使用。为便于拣字,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问题,后改用胶泥。用这种方法在进行大批量的印刷时,效率非常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的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2. 活字印刷的发展

元代著名的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随后发明了木活字,在他留下的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中记载了关于木活字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的方法。他将木字雕刻完成之后,用小刀修成一般的高低大小,排字时用竹片和小木楔加固,这种木活字的印刷、使用效果都很好。王祯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就是留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做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王祯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可以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转盘排字方法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到明清两代,木版活字印刷更加盛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二十五万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共计两千三百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版活字印书。

木版活字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属活字,铅、锡、铜都被用作造字的材料,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出现了铜活字,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16世纪初,出现了铅活字,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后,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广泛,大大提高了书籍复制和传播的速度,成为现代印刷术的鼻祖。

(五)印刷术的传播与改进

中国的印刷术诞生之后,朝鲜在10-11世纪首先从中国引进了雕版印刷,印制了很多书籍。元朝统治者在征服朝鲜后,中国和高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据朝鲜的文献记载“活板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昇的发明。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到了13世纪,朝鲜首先使用了铜活字,之后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对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8世纪,我国的雕版印刷传入日本。日本至今尚保存有770年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16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开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汉字外,又依民族特点发展了日本假名活字。

我国的印刷术不仅向东方传播,而且远播西方各国。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2世纪又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用铅锡合金制作拉丁文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印刷《圣经》等书。当时,中国和朝鲜已经出现了铅活字,但古登堡不仅使用铅、锡、锑来制作活字,而且还制作了铸字的模具,因此制作的活字比较精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进。不仅如此,他还创造了压力印刷机并研制了专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登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和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

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的效率,1887年,美国人托尔伯特·兰斯顿发明的铸排机代替了手工排版。19世纪问世的采用滚动方式印刷机器代替了早期的平压式印刷机,为世界印刷业迎来了大发展。

(六)印刷术的深远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人类思想的进步带来了机会。现代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印刷术的应用和传播密切相关。

1. 印刷术与书籍的传播

印刷术诞生后,书籍的生产速度得到了较大提高,生产成本也明显降低,这些优势使书籍的产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印本的大量生产,书籍留存的机会也增多了,减少了因为手写本收藏有限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

印刷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书籍的外在形式得到统一,版面标准化、字体固定、校勘仔细,在雕版印刷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好版本。这些都使读者养成了系统的思想方法,使各种不同学科组织的结构方式得以形成。

这些对书籍传播的思想结构、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等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社会变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2. 印刷术与教育的传播

印刷术使书籍的数量增多,同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便宜,图书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了,书籍普及使更多的人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求。这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也因此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垄断的状况结束了。学术、教育从统治阶层中解放出来,更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文学、艺术、科学的读物迅速增加。

3. 印刷术与思想的传播

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和读者数量的增加,统治阶级对学术的垄断开始遭到世人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被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新学问、新思想得到了建立、发展的基础。神学的垄断地位受到掌握着传播手段的人文学者的极大冲击,预示一场时代变革的来临。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它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为社会文化面貌的改变带来了可能,它将人类的经验知识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文明的甘霖撒播到每一个人的心田,至此,人类告别了蒙昧闭塞的时代,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

同类推荐
  •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产业研究性学术期刊,以理论分析、政策解读和前沿观察的形式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展开理论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研究论述,倡导跨学科的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现象和趋势,希望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发表的论坛,成为凝聚华人学者文化产业研究通向国际学术前沿的桥梁
热门推荐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
  • 穿越火线之AK传奇

    穿越火线之AK传奇

    【巅峰聚焦——品牌佳作,强力推荐】他以一人之力托起了整个战队,他用一把AK47横扫CF界,他用精准的点射和犀利的压枪扫射称霸主道,技惊四座。他以惊人的天赋击败众多枪王,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属于AK的传说!他率领战队获得了无数荣誉,俘获众多美人心。
  • 改嫁记

    改嫁记

    年二十有二,沈月婵为先夫守孝三年期满,只因被兄长欺凌,去无可去之处,只得改嫁做他人妇。怎料一颗心儿,竟就此沉沦。
  • 教育宗旨

    教育宗旨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剑戳

    剑戳

    那一剑,醉梦红尘;那一剑,剑断苍穹;那一剑,闪亮了星空;那一剑,照耀了来世;那一剑,开辟了宇宙;那一剑,挥别了过往;那一剑,横向她心;那一剑,唤醒了她容颜;那一剑,不为仙,不为魔,不为灭,不为生,只为她重现昔日的温情。剑动星空数万年,怀抱伊人。人生若只初见,二世情怀。人生若只初见,你可还记得,当时的微笑;人生若只初见,你可还记得,那永不曾逝去的容颜;人生若只初见,你可还记得,那躲在课桌后面的我;人生若只初见,你可还记得,泯着嘴悄悄偷笑的你;人生若只初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人生若只初见,昔日温情犹在身畔;人生若只初见,一切可又如愿。
  • 红楼之潇湘辞

    红楼之潇湘辞

    风霜刀剑相逼,湘帘虚垂,泪眼蹙眉。望断天涯,故乡远隔天涯。叹今生、谁舍谁收。心已碎、寒塘冷鸦。遣情伤,花魂默默,鸟梦痴痴。相遇,疏疏翠竹,阴阴绿树。静临烟渚,痴心对付。衰草寒烟无限情,念双燕、难凭音信;情不了、早遇佳期。喜相望,一双鸳鸯、并蒂莲花。她是姑苏林家的女儿,列侯之后,书香世家,出生清贵。无可奈何,命运不济。早年丧母,客居外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风华绝代,命运坎坷。不屈不挠,终得善果。且看黛玉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是如何玩转红楼,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本文虽然假托康熙年代的历史演绎故事,但是故事情节属于虚构,请不要和历史事实挂钩。【脂砚斋最新出品红楼文系列】《水润珠华点绛心》作者:沧海明珠《红楼之潇湘辞》作者:夏轻尘《红楼之玄黛情浓》作者:泪语忧潭《红楼逸梦潇湘情》作者:长河晨日【脂砚斋出品种田文系列】《继室谋略》作者:瑾瑜《嫡女谋略》作者:月色阑珊《小妻大妾》作者:沧海明珠《庶女无敌》作者:雁无痕号外,号外:强力推荐一部虐文给大家,虐虐更销魂哦!《鸩妃》作者:鹤梦竹影推荐好友红楼文《玉漪碧水续红楼》作者:月下菊《一水溶玉梦红楼》作者:人幽若兰
  •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以袁世凯为主人公,描写了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事件、义和团运动、立宪之争等政治事件,展示了袁世凯由发迹到下野的宦海升沉历程,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关头,清季朝廷和官场的惊人黑暗和腐败内幕。
  • 御用太子妃

    御用太子妃

    他不会让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所以,他封她为太子妃,太子地位悬空的太子妃,他,是当朝皇帝,她,是被禁足的王爷之女。乱世的喧嚣,兵荒马乱的尘埃,都会落尽,最后的盛世,却是相残的帝位之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丈夫是豆丁

    我的丈夫是豆丁

    爱情是什么?是命运赐予女人的万劫不复,是怯懦者遁世的垫脚石,是权谋着悬于胸前炫耀的勋章,是开在我心上的一朵金莲,它跌落尘埃,堕入地狱,在我心深处并蒂莲理,随我尝尽孽缘苦果,看一段人世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