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700000007

第7章 钟声楼韵(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昙华林的那批人是幸运的。你们迈过了饥荒岁月,走在青春的大道上。你们充满朝气、拥有理想。你们是以纯洁的少年赤子之身,沐浴于马列文艺理论圣河、于其中膜拜接受灌顶。你们大都做着、或做过作家梦,梦想着诗人的桂冠,作家的华冕。你们自觉参加运动,批判美帝苏修,接受脱胎换骨般的改造,你们上未受日美英法文化的影响,下未被孔孟老庄浸淫,你们是最完整地接受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的一代人……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这一代人上不如胡风集团、右派文人,下不如知青团队、老三届哥儿们,你们的作家梦,真如昙华一现。你们之间,出了教授,出了官员,出了优秀教师也出了一些文人,但让你们汗颜的是:却没出一个叫得响的大作家、大诗人!当年北大学子、复旦精英……也一样全军覆没。要说老实话,当官员的也不过尔尔,当教授的也一般般,你们是当年曾经做过最绚烂的文学梦,尔后,则是遭受最彻底的毁灭的一代!当然,有机会问题,也有年龄问题,还有政策问题和其它众多的问题……回望昙华林,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当年的辛苦,尽付之东流?那么多青年学子,当年的努力、全神马浮云?

你不知哪儿出了错。你写过有关艺术环境论、艺术群落论的文章,你也向冯牧老师请教过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但最后的结论却永远是太复杂,难说清。

你们这一代人,尤其这一代昙华林人,是多么优秀,多么敬业,多么能吃苦,多么能聆听教诲的青春一族呀!然而这一代人承受了太多的磨难,却唯独没有了“自我”,而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这也许算是一种结论吧!

这是你的终生遗憾,也是你们一代人的终生遗憾!文化,是大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五个层次里,艺术只是中间层次的存在。这种“自我”的缺失,并非要人去追求个人私欲,而是强调人生存在的映证意义!思念昙华林,即是思恋一种文化形态,思念昙华林、亦是反思一段岁月中的病态!

即便如此,青春仍然美好。即便如此,过往的岁月仍然令人怀念。在那明清风格的三层回廊加欧陆式钟搂的庭院里,你从婆娑的树影和迷茫的灯光中清晰地看到往昔,看到那身着长袍、脚趿布鞋的古典文学教授,看到那西装革履、手持斯的克的外国文学老师,看到那当时在国内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翘楚:一个以中青年为骨干、著作颇丰、影响甚大的群体。还有那教我们外语课的一对俊男靓女夫妻……你记忆中的老师们,以他们的人品、学识、智慧、风度影响着你,滋养着你,这是昙华林中永远的记忆,树影灯光中的恒远的辉煌。

你忘不了的还有那些青春伴侣!你的永远的那些不管贫贱和富贵,也无论健康或疾病都不将你放弃的铁哥儿们!他们多数来自乡村,却和你这个出自城市的不解世故的人结为朋友,他们多年来对你的帮助,就像昙华林的小溪,悄然自流,老樟树上的秋叶,飘飘坠地。连每次下乡,你笨拙得捆不好被褥,都是由他们代劳。直到多年后,每次由京外出,一清理行囊,你就想到他们的一片深情。

昙华林里有昙花吗?依稀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学神秘地拉着我,在一个并不大的玻璃温室里看到它,在那儿了无生气地开放着。你印象里昙华林里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并不是那刹那即逝、不解风情的昙花,而是那无处不在、四季长青、挺拔高矗、蓊郁密闭的香樟。夏日里,它撑开绿色伞柄,遮挡了日炙曝晒,秋雨中它用厚实丰腴的叶片,和那雨丝沙沙交集,奏响一阕《清凉曲》。冬雪很稀罕,少见积淀,偶有厚积之处,大多在树干阴面和叶面,给整个院子,平添了几分对比浓郁的色彩。唯在春日,叶绿了,花开了,草青了,它却哑然无声,寂静依然。

然而,它却是你的最爱,在你数十年记忆中,它是昙华林中最香醇的酒,最恒远的花,现在很少能看得到像昙华林那样的香樟群落了,但在你的记忆中最深刻的香樟却是那在职工宿舍楼前,小山坡上的一株巨大的樟树。

那是一个初冬,南方的冬天,潮冷潮冷的。你和中文系的同学们拎着背包,来到钟楼前操场集中,好像是要去黄陂“社教”,系里的老师、领导,和你一道下乡的,也陆续来了,夕阳初度,北风乍起。落日处几束鳞片云,叫人看了心里发毛。这时,带队的老师告诉大家,系里留守的领导来送大家了!你的眼睛当即转向了那个小土坡,以及土坡上的虬枝直干、遗世独立的老樟树和树下站立的那个人。他穿着一袭铁灰色长呢大衣,身材修长,如玉树临风。颈脖处戴一条酒红色的围巾,手上戴着黑色真皮手套。他那时是系副主任还是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你也记不太清了。反正你只在外交场合,比如周总理会见某国元首要人之场面中才能见到类似的装束和风采。

你以为你对老师这种印象过于偏颇,而在生活中不过尔尔,但你问及很多人,都对他的温文尔雅、风流倜傥、和蔼善良的为人异口同声称是。也许,你对他所知有限,也许,你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但不管什么情况,那冬日樟树下的“惊鸿一瞥”却被你脑中的相机定格在那儿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你又和他见过几次,听过他几次讲课,文革中帮他买过烟,他被批斗期间,你还去看过他及夫人。文革后,你去北京读研究生,偶然在回鄂时还和他邂逅过。以后听说他出事了,以后就听说他去了深圳,以后听说他在深圳干得很出色,他的事迹广为传颂,以后就听说他患病去世的消息……你曾经很后悔,没有借个机会去深圳看他,也没有他一张照片。但后来一想,他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非常能自省的人。你在他那些日子里去看他,他或许并不乐意。他在天堂有知,或许会温和的用那种略带吴侬软音的普通话,这样告诉你:就这样很好。

是的,就这样很好……

你有意没有提及众多老师和同窗的名字,是你觉得他们在你的记忆里就是一个群体。就像昙华林里的樟树群落。然而他们在你的印象里,却留下的是印象鲜明、各具特色的个体!别的不说,你在北京数十年从事的文艺批评职业生涯中,就常常在会议中、在写作时,在阅稿、交谈间,想起你的那几位教过你的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们,因为你至今还记得他们的授课笔记。甚至清晰地记得他们在课堂上,以调侃的口吻告诫同学:文章写好后勿轻易拿出手,至少得给你老婆看看。这引起了大家的大笑:因为在座诸生是没老婆的。

然而你却不愿意、或者说不喜欢参加一些校友聚会。因为那一类活动突显了太多的势利、太多的等级观和太多的非校园情感!常常将一些莫名其妙的官员、伪文化名人(文化骗子)之类趋之为上宾,捧上高台,而将那默默奉献一生,忠实于教育事业的广大学友群体漠然置之。

师范大学不以师为范?

你不是要在这儿“惊回一枕当年梦”。你也并非在这儿声讨什么,你只是对你的昙华林倾泻你的思念。你的昙华林就是:樟树、钟楼、文华楼和师友。就是那迷离朦胧的树影灯光,就是那半个世纪不能、也未曾忘怀的岁月。你永远感恩于让你能进入昙华林的长者、使你在昙华林受益颇多的师长、和那些大有助于你的同窗!

昙华林!灯光朦胧、树影婆娑……

(丁道希,1963年入中文系。1978年在北京读研究生、工作直至退休。曾先后任中国文联研究室研究员,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联影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联影视总经理)

寻回当年的文华楼

【杨昌庆】

文华楼被拆掉了,它毁于振兴中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楼龄已过“从心”之年,却未能“从心”,伤心地倒在无情的铁锤和冷酷的机械之下。

文华楼依花园山,面沙湖水。上世纪初美国人设立文华大学,文华楼便是主楼。解放后,文华大学旧址归属华中师院,文华楼仍然保持着主楼的地位。

华中师院校园不大,占二面土坡,据一片平地,建筑布局既规整有序又高低错落。平地的建筑宏伟大气,体育馆、教学楼、大礼堂,前后一字排列;山坡上的小楼别致精巧,用于阅览、办公、教研,亦前后一字排列;沿南坡而下,几座欧式民居如珠玉撒落在绿树丛中。一眼望去,只见重重叠叠楼、弯弯环环路,高高下下树。路是一色的石子小径,楼没有一座相似。

文华楼是一座四面围合的庭院。灰色、陈旧的外墙单纯得除了有几个小窗外,就像四个巨大的水泥块,使人感到稳重、坚固。由石砌的大拱门进入院内,并不觉幽暗。天井宽阔,高大的玻璃窗构成的墙面反射着阳光,既好看又明亮,削弱了围合建筑的闭塞和压迫感。

文华楼南、北面是对称的二层,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东面二层,皆为宿舍;西面三层多作教室。东西南北,有走廊相通,去上课,回宿舍,均在数十步之内。西面三层以上钟楼高耸。天井中有树二株、井一口。树是中国庭院中常见的桂与梅;井水清澈,供同学洗漱、浣衣。东北角有一甬道,墙角处镶着一块刻有“1903”的石碑,标志着文华楼生命的开始。向左拐是利用楼的外墙搭建的浴室。向前数步则是厕所。再右拐,有一条短而窄的走廊直达食堂。这里还是信息中心,墙上挂着班级信箱,黑板上写满通知、启事。各种生活设施,紧密相连,结为一体。要说这儿的生活,那真是太方便了。近乎封闭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容易养成恬淡闲逸,心气平和的人生态度和不急不躁、不徐不疾的生活习惯。

住在文华楼,冬天,没有寒风冻指裂肤,但也很少能晒到太阳,感觉十分阴冷;夏日,风吹不进院子,白天还有点阴凉,夜间却格外闷热。宿舍成了蒸气的浴室,蚊子的酒吧,臭虫的饭店。热得人难耐,痒得人心烦。不过,办法也还有,更深夜静时,悄悄遛出宿舍,提一桶井水,从头上淋下,在走廊上席地而卧,于是,凉爽爽浑身舒坦,乐滋滋半宿好梦。

文华楼里,同学们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历史的发展和文艺作品,用**的日记规定自己读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反修防修”、“兴无灭资”、“又红又专”、“改造思想”成了每周班会的一贯议题,组织和个人谈话的不变内容。文华楼就像一座熔炉,要把我们炼成钢铁,化作螺丝钉。

谁也说不清同学们的思想是否被“统一”了,行动是否被“革命化”了。但是,同学之间的互助友好却是具体的、真实的。如果你有事,总会有同寝室的同学帮你去食堂打饭;要是你因病缺课,总会有同学将整理好的笔记送到你的面前;一日三餐,总会有女生主动将自己定量的粮食分给男生一半;每到开学,同学总会把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品拿出来让大家分食共享,从此,我才知道了沙洋的花生大而香,孝感的麻糖甜又脆,巴东的香肠麻且辣。

生活在文华楼,各人有各人的故事,但让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的当数《文华楼里看风景》。那风景就是每当午餐,楼上楼下的男生端着饭碗,或倚墙,或凭栏,满脸兴奋,目光贪婪,屏息欣赏一位女生从楼下走过。她是才女,据说是老师们的评价,口耳相传;她是美女,那是亲自目睹,眼见为实。有人说她友善、温和,让她的美丽更有魅力;有人说她矜持、高傲,使她的俊俏越具神秘。除了赞美,还是赞美,只有赞美。不管怎么说,从文华楼走过的她的确值得一看。那轻盈,那优雅,清丽端庄,娴静从容,像一缕清风徐徐吹来,又像一朵白云轻轻飘去……观景的人只顾观景,哪里知道他在欣赏美景时,也成了风景,被另外一些人欣赏着,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故事。真是非常的有趣。

文华楼被拆掉了,它的一砖一瓦都当作垃圾而被清除,未留下一点痕迹。我希望能寻回当年的文华楼,哪怕只是几块记忆的碎片。

(杨昌庆,1961年入中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曾任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静静的昙华林

【周涤非】

昙华林地处武昌东北隅。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55年到56年的那第一个学年得与昙华林朝夕相伴的。那一年多的岁月似乎应该是此生很珍贵很难得的一段时光。那时的武昌城区很小,仅褊狭的一绺,昙华林几乎已是城区的边缘地带了,记得校区院门外数步之遥就是一畦连一畦的碧绿的菜地。她与粮道街、胭脂路接壤为邻,但她既不蘸“粮道”的繁嚣,也不染“胭脂”的氤氲,实在称得上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栖宿昙华林一年多,实在没亲见过昙花,更不用说其“林”了,镌刻在我心中的昙华林,给我留下不泯印象的昙华林就是一个字——静。

同类推荐
  •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是一本随笔集,按照余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评论家将之视为标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归结为历史文化散文。 汇总完该书,一向不愿算账的我居然拨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盘。入选进来的作品全是近15年写下的,而自以为还耐读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获。算起来自己走进写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间有半数时光都没涉足这个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后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近乎练笔。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散文还真不是轻易就能摆弄成的。我有些胆大了。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

    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遴选出近200篇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中外 散文名篇。本书选文作者多为名家。中国作家中有蜚声中外的现代散文家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梁实秋 、丰子恺等,当代散文家季羡林、刘白羽、秦牧、贾平凹等;外国作家中既有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如萧伯 纳、纪伯伦、雨果等,又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聂鲁达、川端康成等。《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将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兼收并蓄,力求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阅读需求。
  • 再见,好时光

    再见,好时光

    苏善生编著的《再见好时光》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书写了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图书。爱,原来是需要爱来当参照物的,年少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常常看不到父辈们那份深沉的爱,是因为那时我们自己根本就不会爱。长大后,我们懂了,那个这样爱了我们一生的人,却是渐行渐远。花开当珍惜,爱也要趁早。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成大事必备的99个领导技巧

    成大事必备的99个领导技巧

    毫无疑问。现如今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倡导合作、倡导效率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而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如何通过领导来提高团队效率,这是每一个成功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 重生之歌声嘹亮

    重生之歌声嘹亮

    穿越到平行空间,变成一名艺术学院音乐系新生,写剧本、唱歌,一步一步成为最知名的“女王陛下”
  •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与人类接触最多的,能够帮助您成为人际关系达人,恐怕就是随处可见的猫猫狗狗了。有的人喜欢它们,最终实现职场上的成功。能让身处职场的你学到精妙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实用的工作哲学,但是万物之中还有其他许多可爱的生灵。 本书将向您呈现猫咪身上特有的处世哲学和狗狗身上独有的工作哲学。有的人讨厌它们,人是万物之灵,不管怎样,它们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
  • 误惹不乖小病妃

    误惹不乖小病妃

    “嗯!”见两个男人点头,凌小珏的额头已经黑线密布,但她依旧表现着极为亲和笑颜,柔声道:“那两位不如就把我这个混世小魔女送回人间吧,这样天堂和地狱的安宁自然永葆了!”“这……”听了她的话,上帝和魔王微微一愣,随后似达共识地相视一笑,道:“我俩已决定了你的去处!”望着两人脸上那抹似有若无的淡笑,凌小珏顿觉不妥,大有被人算计之感!“你们确定?”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凌小珏半信半疑……
  • 每天懂点买房风水学·居家装修学·生活创意学

    每天懂点买房风水学·居家装修学·生活创意学

    如果你手里有2000万以上,买房前可以不看这本书;如果你不介意装修后处处都是遗憾,装修前可以不看这本书;如果你家里有保姆为你收拾得窗明几净,你可以不看这本书!否则,这是你的必读书!
  • 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我愿以手中七尺长枪,荡尽天下……李恪,已经是封无可封,李治改封李恪为逍遥王并且世袭罔替,他麾下的部队为忠勇护国军……
  •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2:龙族的后裔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2:龙族的后裔

    神秘怪圈,实地勘察,一个调查员用生命探寻真相的冒险历程。战火蔓延着燃烧到我的故乡,我身边所有的亲人部在我的面前倒下,死亡就像魔鬼一样让所有人战栗,但是却无法逃避,雄鹰啊,请将我的诅咒带给天神,让他知道我是多么痛恨这些略者的战刀……
  • 绿茵教父

    绿茵教父

    那一年,意甲七姐妹如日中天,德甲豪强傲视群雄,西甲高唱黑马当道,英超遭遇红魔霸权。那一年,巴塞罗那持续动荡,皇马迎来世纪变革,曼联迎来创造历史的巅峰,拜仁横扫欧罗巴所向披靡,切尔西还没有等到俄罗斯人的卢布。那一年,穆里尼奥还在巴塞罗那当助教这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博斯克还在卡斯蒂亚带二队,偶尔客串一下救火主帅;瓜迪奥拉在为自己的前途迷惘和踌躇;贝尼特斯还在意大利和英格兰游学。那一年,有一个叫做叶秋的中国人,来到了阿贾克斯的德托克莫斯特训练营,开始了一段传奇之旅。
  •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到底怎么吃才健康

    红色警告:你习以为常的膳食习惯很可能是错的。吃得不健康,你就不健康。膳食能“治病”也能“致病”。到底怎么吃才健康,告诉你哪种食物与你的体质最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