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呈上《治黎策》一文。这篇文章富有真知灼见,既涉及海南数万黎族人民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
长期以来,明朝官员对黎族人民的反抗起义采用武力征剿的策略,比如嘉靖二十年(1501年),征讨感恩县崖州黎民的起义,杀害黎民上万人,捣毁黎民村寨数百间,造成几千名黎民无家可归。海瑞认为,对待黎族百姓不能征剿镇压,只能疏导管理。他说:“琼去京师万里,当事请裁,或致迟误。设县立所,限其大概;乘机审势,听其便宜。”又陈:“招民、置军、设里、建学、迁创县所、屯田、巡司驿递事并图说。”可惜的是,海瑞的《治黎策》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不过,海瑞非凡的管理才能却从此出名。海瑞在这次乡试中中了举人,喜报传到家里,其母谢氏喜出望外,邻居亲友也纷纷表示祝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春天,海瑞满怀着母亲的殷切希望,身揣亲朋好友凑集的几十两白银,以举人的身份踏上了进京会试的路程。海瑞参加京城的会试,除了完成规定文章之外,还将《治黎策》抄送给主考官员。几位主考官公认海瑞文章写得很好,有针对性,是缓解海南黎民反抗朝廷的良策。
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繁衍生息于海南岛,是古越人的一支,人口有十余万。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特别是在父系氏族时期,由众多家庭父系血缘关系组成,在头领的组织下,一起做工,团结互助。他们居住在自搭自建的竹楼里,在竹楼下边圈养牛或羊;沿着竹梯而上,到达里边的卧室,有简单的衣食起居的设施,通常在地铺上放两三床粗布被褥。父系血缘维系着的大家庭,多子多女,男子外出打猎,女子采摘野菜,生活困难。男人女人穿着简陋,成年人腰间围绕着一块兽皮。倘若遇见灾荒之年,许多人吃不上饭,只能以野菜、野果充饥。
黎族人民的篝火晚会非常热闹。男女民众在山沟平坝上把野草树枝点燃,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载歌载舞。女青年们因为没有衣裳穿,只好在腰部围上一圈又一圈的树叶,光着脚翩翩起舞。如果她们发现英俊的小伙子,便会热情地围观起来,一边歌唱,一边调笑。大胆泼辣的女孩子甚至会把意中人抢回家去。
海瑞16岁那年,应琼山郡学的黎族学友德宏之邀,到海南岛五指山的山寨去游玩,时间长达半月。在这段时间里,海瑞了解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更加理解了黎族同汉族之间的兄弟关系,深切地体察到黎族民众的疾苦,这就是他作《治黎策》的思想渊源。
海瑞认为,朝廷的屡次兴兵弹压,不但没有征服黎民,反而更加激起民众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的众多汉族人民同时不得安宁。由此,他提出治安政策如下:
首先,要选派得力大员来海南全权负责治理黎民事务,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员,我海瑞愿担当此任。
其次,在摒弃武力镇压的前提下,要从安定海南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在黎族集中居住区建立地方县制,尊重黎族人民的信仰和习惯,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以及人身自由。
再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汉族、黎族人民之间的隔阂,逐渐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其实,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封建社会里归根结底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有关。在明王朝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下,掌握统治权柄的主宰者是不会接受举人出身的海瑞的意见的。况且,当朝天子世宗朱厚熜正忙于斋醮。所谓斋醮,是指皇帝住在西苑,从早到晚拜神求佛的宗教迷信活动。给天神书写信件,叫做“上青词”,祈求天神保佑,健康长寿,永不衰老。由于皇帝专心致志地斋醮,不理朝政,当朝宰相严嵩乘机揽权主政,凡是参加会试的举人都要贿赂千两以上的银子,否则不能成为进士。当然,海瑞没有银子可送,即使有银子,海瑞也不会送,所以他最终会试落榜。与此同时,明朝北疆告急,蒙古酋长俺答率骑兵入侵明朝边界,其势咄咄逼人,扬言攻取北京。在这样的危机下,海瑞在京师戒严备战的前夕,匆忙起程赶回海南。
三年后,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春,海瑞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此时的朝政仍然把持在严嵩父子手中,肆意贪污,横行无忌。世宗朱厚熜更加昏庸无道,会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海瑞又不第。但按照明代科举制度,举人会试不第可参加下次“春闱”(举人赴京赶考进士每三年一次,均在阴历三月举行,故又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海瑞实在不愿再次会试了,便听从明代吏部的选调,于同年的春天,被任命为福建南平县的教谕(明代各州、府、县设有儒学,管理本地的学务,县学的正教官,叫教谕,副教官叫训导。)年底,海瑞把母亲由海南海口镇接到南平县居住,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之途。
南平县地处福建省的中部,比海口镇大多了,生活条件也比较好。但县里的县学管理混乱,上学难、学费很高,而且行贿送礼之风盛行,不少穷苦家庭的孩子念不起书。海瑞走马上任县学教谕伊始,颁布《教约》,雷厉风行地整顿学校规章,坚决反对滥收学生、家长礼物的不正之风;告诫教职人员不许索取非分之财;发布告示,广招学生,对富家子弟与贫困人家的孩子要一视同仁。海瑞言传身教,对送礼者一律拒绝。
还有一次,福建省延平府的官员到南平县学来视察。县学里的官员都在跪迎这些尊贵的上司,而唯有前排一个清瘦的人,只作揖行礼,与左右两位早已跪倒在地的训导形成了左右低中间高的笔架势态。延平府的官员们大喊:是谁不下跪?哪里来的山字笔架竖在这里?做出这一惊人之举的正是南平县新来的教谕海瑞。后来,人们便称其为“笔架博士”。
此后,还有巡按视察御史到南平县学视察,海瑞仍是作揖而不跪,赢得了“海强项”的赞誉。海瑞主张县学、府学皆是朝廷培育人才的圣地,身为教谕应尊师重教,首先要维护教师和读书人的尊严。县学、府学又是师长“传道、授业、解惑”的殿堂,不应该在这里给外来视察的官员们下跪。
更值得称赞的是,海瑞在南平县担任教谕期间,他非常关爱学子,既能与学生沟通,又能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帮助;海瑞主张教学既要“学然后知不足”,又要“教然后知困”。只有这样才能奋发图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海瑞大力倡导伦理道德,亲作《规士文》,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特别提出做人行事乃至读书写文章,都要以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或“精忠报国”,或“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平县学在海瑞的整肃下,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就办得红红火火,远近的学生皆慕名来求学,南平县学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海瑞在南平任教谕期间,还写成了《驿传申文》。《驿传申文》对延平府所辖的将乐、沙县、大田、龙溪、永字、顺昌、南平七个县的驿传混乱的现象,提出了必须要整顿的方略,方略中说:“为今之计,只当议裁革,不当议官苗当。盖当裁革,苗当国禄行之而验,官当则正统年行之而验,必无利于前不利今日之理。不能裁革,苗当时无染指之患,后无冒破之忧,若差胜矣。然应付不堪,必至逃避……然剥削贪难称过使客,彼此观效,日私日贪。”
这段文字意思是说,百姓深受赋税之苦,家家贫穷,村落残破,没有安居之所,必然要流浪逃避他乡。为黎民百姓之生计,就必须整顿、改革。
《驿传申文》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海瑞忧世爱民的情怀。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方略却遭到冷遇,无人问津。
公元1553年—1557年,担任南平县学教谕的海瑞,坚持兴学育人的方针,经义治事,济世爱民,以身作则,不为俗习所染,赢得了海南道巡按监司等正直官僚的赏识,多次向朝廷推荐海瑞。海瑞遂由南平县学教谕升迁为浮安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