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不为物所累,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方能安之若素。人生总是如此,愉悦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因为物质而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
从前,菩萨化身为鸽王,带领着自己的属下500只鸽子在国王的花园中寻找食物。
国王见后,便命人张望张网来捕结果,结果鸽王与这500只鸽全部落网,国王命人将鸽子们装进笼里,有粳米和肥肉喂食,作佳肴之用。
鸽王被关进笼后,一心向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兴起行善的念头,希望能让众鸽得以逃脱。
它对其他鸽子说:“佛经中说,戒贪是第一重要的,因贪而富贵着,就像饥饿的人得到有毒的饮食一样,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你们只要绝食,不吃那些美味,就可保全性命了。”
众鸽说:“都已经被关在笼里了,还有什么希望呢。”
鸽王说;“贪婪着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它开始拒绝食物,慢慢地就瘦下来了,到了可以从笼中缝隙飞出去时,它又对众鸽说道:“如果你们能够绝食,变得像我一样瘦,就可以自由地飞走了。”说完,就从笼中飞了出去。
生活中,最难得的是在痛苦的环境中学会享受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学会享受诗意人生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才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生存的空间。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
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然壶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六十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种生活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没有说什么。他招来了左右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栓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6岁了。
林语堂先生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 保持一颗平常心,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超脱眼前得失,不受外在情感的纷扰,喜怒哀乐,收放自如,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
宠辱不惊,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长,就在于人能用物而不为物用,不为物累。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其宠辱境界的根本症结所在,皆是因为有身。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若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
古今中外,无论是官场、商场,抑或情场,都仿佛人生的剧场,将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看得一清二楚。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意在鞭策我们要看淡荣辱而保持道义,所谓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宠辱不惊,便是此意。
“宠辱不惊”这四个字来源于唐代一真实故事。一人名唤卢承庆,字子余,为考功员外郎,专司官吏考绩,因其秉事公正,行事尽责,广受赞誉。一次,有个官员发生了粮船翻沉的事故,应受到惩罚,于是他给这个官员评定了个“中下”的评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受到惩处的官员听说后,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员外郎继而一想:“粮船翻沉,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能力可以挽救的,评为‘中下’可能不合适。”于是就改为“中中”等级,并且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激的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员外郎见他这般,非常称赞,脱口称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于是又把他的考绩改为“中上”等级。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宠辱不惊”这句成语故事便流传到了今天。
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也是一段妙趣横生的奇闻轶事,以风趣的口吻将宠辱不惊的修为之难娓娓道来。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因其能侵扰人心情绪,故称之为风。
佛印禅师从书童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说:“言说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东坡闻言惭愧不已,自认修为不够。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摈弃“贪”的念头,杜绝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什么是贪?“贪”为人生三毒之首,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贪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所引起的欲望阴云会彻底覆盖一个人的本心,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贪的习气,就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积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他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很大。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
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阎王”。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只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光里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给和尚铐上。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盂往地上一摔,说:“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一下,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个故事,足以说明除贪之难。
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美好的生活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不劳而获的东西得之容易,用之却难——它往往不会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