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12

第12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4)

第三章 远近高低看历史 (4)

中国的学术传统,喜欢讲会通,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没有像西方般那种分道扬镳、百花齐放的情形。可以说孔子是一政治家,或说他是一哲学家,或教育家,或史学家,甚至说他是一个社会学家也未尝不可。但孔子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某一项专门学问上,而在于他的博学和思想。历来文人以博为荣,如果能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夸赞。

传统文人的信仰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然而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盛衰得失辨英雄

史家的功绩,不仅在于完成了一部史书,而在于这本史书将会带来的作用——催生新的历史人物。比如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后来毛泽东在年少时期遇到了这本书,反复研究,最后成为一个开天辟地的历史人物,可以说这其中便有司马光的影响。

我们研究历史,最终是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到最后,还是想将现在的人培养成“历史人物”,不断地开拓创新,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人是历史的主角。研究历史,应该从人入手,然后回到人身上。

在文学史上,最受后人推崇的三位是屈原、陶渊明与杜甫。屈原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最后吟诗上下求索、怀沙自沉汨罗;陶渊明宁肯带月荷锄、东篱把酒,也不想在官场樊笼中多停留一日;杜甫更是“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一个注解,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豪情,却只能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现实,仰慕诗仙李白却得不到热情的反馈,虽立誓“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有生之年没有感受过一天文豪的得意。这三个人都是失意的人,却均以赤忱之心,神来之笔,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

熟语中有“志士仁人”一词,人若无志,纵然有才也不能算贤士。但其所志,也正贵在此“仁”字上。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匹夫不可夺志”。有仁志便是立德,不论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是如此。而且,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没有机会立功立言,往往更能体现出他的志与德来。

中国历史上首推孔子,但他生于春秋末期的衰乱世,霸业已尽,时代将变。孔子以后,如孟、荀、庄、老诸子生于战国,他们的时代更不如孔子。两汉社会胜过先秦,但论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较多出现在动乱的东汉时期,如经学大师郑玄,身经党锢,下接黄巾之乱,而死在献帝建安五年。唐代人物,开元以前不如天宝以后。宋代衰贫,但文豪大家辈出,以朱子为最。元初有王应麟、胡三省与马端临三大史学家,王阳明出世时的明代,已是衰象呈露,大乱将起。明亡之后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以上林林总总的人物,都生于乱世,却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局限,影响到后世。这便是钱穆所说的“能主持一时代,而又能开创一时代之大人物。”钱穆自己也生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的观点不仅超越了当时人对历史的认知,将来还会帮助中国人重新认识传统,重新找回适合我们的道路。

研究历史人物,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现实的人生上。“彼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既然同样有这样不短不长的一生,我们也应当相信人皆可为尧舜。如果没有见贤思齐的志向,那么古人是古人,历史是历史,与我全无关系,这样研究也不会有结果。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衰更乱。可是我们的处境,比起古人来,实未见困难更甚。”内乱刚刚平息,国家未来尚一片迷茫的五、六十年代,钱穆如是说。但他相信,如果当时的中国人都能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去研究历史上那些处于衰世乱世的人物,那些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甚至是那些如颜渊般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就会知道今天的天下兴亡与否,匹夫有责。脱离现实的空想,飘渺空疏的学术,只会让人嗟叹终老,辜负这乱世赋予每一个人的那份责任。

叔齐伯夷之志、阮籍嵇康之狂、王安石司马光之争辩,似乎都与我们的生活相隔太远。这些人不写进历史,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但历史的大命脉在正在这样的人身上。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与可爱之处,正在于有这样的人来解释人生的精髓,或许我们的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能感受到那些藏在史书中的人生,能感受到时代的责任。

历史注脚:

人生三不朽

汉朝时的公叔段提出了“人生三不朽”,也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一直是文人政客的人生标准。立德、立功与立言是三种人生不朽的档次。德指的人格方面,功指的事业方面,言指的思想与学术方面。树立高尚的品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建功立业或是成一家之言都在其次。

无作为的颜回

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字子渊,亦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论语》中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创新,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他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自汉代起,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地理与文化的相互成全

我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要说着这样的话,穿这样的服装,有这样的饮食与习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同样是面粉,西方人用来烤成面包,我们却揉成包子馒头,这绝不仅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地域差异也是一个潜在的操盘手。

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认为可以办成大事的条件。人在天地之间,如果说天代表着一种共同性,地就代表着一种差异性、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不同的文化,非洲人不同于爱斯基摩人,希腊人迥异于蒙古人。不同的地域也只能培养出特定的人物。孔子不能出生在印度,释迦牟尼不能出生在耶路撒冷,耶稣亦不能出生在中国,地理和历史是人的双重限制。

提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我们可能没有准确的概念,但若说我们的四川面积相当于法国,陕西的面积相当于英国,云南比德国略大,上海市可比荷兰,可能就又能体会得深一些。有人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不容易分成小国,但看一条多瑙河可以流经欧洲10个国家,为何长江黄河,秦岭太行没有将中国四分五裂呢?可见这也不仅是天然屏障的关系,地理背后文化的粘合性更加强大。

在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中,法国的伏尔泰是最关注中国的思想家。他称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政治开明、道德高尚……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对中国的赞美更是热情:“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奖给中国人。”

对于习惯各自为政的欧洲人来说,中国最能冲击他们的便是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差异。中国没有宗教,但又似乎有很多信仰,中国文字在欧洲人眼中非常难懂,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导致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中国不是另一个国家,而是另一个世界,这种文化巨大差异,也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地理传播来看到一条脉络。

一种文化长久停滞在某一个区域内,便很难突破和前进。但如果像流水一样随时变动,就能产生出新的浪花来。历史上每经一次大乱,必有大批人士,由其原地址流亡迁徙到新的区域去。这种迁徙,就成为文化的流动。

西汉末年,长安残破。东汉末年,洛阳又一片荒墟。五胡之乱,一部分中国人迁往辽东,一部分迁往西凉,待到北朝兴起,此两支人再汇合起来,便产生了新生命。其大部分迁往长江以南的,则成立东晋与南朝。此下南北朝再经汇合,即有唐代新盛运兴起。

文化的新生,需要新地域的培养。佛教传到中国,在慧能的弘扬下形成的禅宗南派,成为佛教后起的一大派。儒家从北方传到南部,便在宋代之后产生了一批新儒家。可以说朱子就是南方人物中最有影响力者,而此后重要的思想家,也多出自南方。至近代,南方影响更大。如太平天国起于粤,而平定太平天国的多是湘人。民国开创,孙中山、蔡锷,都生在湘粤,毛泽东也是湘人。

在人文兴衰的这条地理路线上,我们便可看出中国文化能绵亘四五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化的新生与新力量,大体都在新地面、新疆土上产生的。因此钱穆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正是随着新地域的转进而扩大的。

历史注脚:

中国式文化扩张

中国文化的扩张,与西方的殖民扩张不同。西方文化发生在都市,都市中的工商业,必须通过向外伸张来以求维持繁荣。中国文化产生在农村,农村与都市之间相互依赖,都市吸引农村主动与之联系。西方的帝国主义,是向外伸张。而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推扩,则只是一种向心凝结,也因此,我们的文化扩张自觉而且牢固,不仅将地理疆域不断扩大,最终也将不同的地域之中的文化囊括在了整个大的文化之中。

新疆的汉族文化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也是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从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有不少内地居民来到新疆。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开始在天山以南的轮台、尉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和家属等人大批来到新疆,汉人逐步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个屯田点小集中相结合的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延续到东汉和魏晋时期。

汉人将韭菜、葱、白菜、桃子、枣、梨等原产内地的农作物带到新疆,汉人的能工巧匠则开设了规模巨大的造纸、制革、丝织作坊。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从内地调来数万以汉、回族为主的绿营军队,携带家属在天山以北长期驻防,并从事屯田生产。到19世纪初,天山北部民屯加上军队、军屯和商人,汉族人口超过30万,成为仅次于维吾尔族的新疆第二大民族(当时维吾尔族人口约57万)。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自建城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城市。

新中国建国之前,新疆省内的汉人不到6%,1970年代达到40%左右,其中1990年时由于汉族回归内地,汉族人口比例又下降到37.6%,至2006年又上涨到40%左右。1990年以后,新疆地区的发展吸引了新一批内地经济移民。而且伴随汉人移民的增加,汉人分布区也从北疆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区往南的扩展。有数据说,1990年以后的15年里,北疆汉族人口增长了29%,南疆则为58%,比在北疆快一倍。新疆文化中,汉族的贡献和成绩都不可磨灭。

同类推荐
  • 大清王朝4

    大清王朝4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曾纪鑫读史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曾纪鑫读史

    那当然是史家的难言之隐。但其实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入目但是鳞纹交错、毛孔贲张、瑕疵毕露。历史如何能够细看?一细看,还需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王避、为时政忌。于是,往往藏着许多细节的真实。更何况,历史不忍细看。,便好比用高倍放大镜看美人。因此,光洁圆润全然不见,读史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大处着墨,常常会读出几分含混、几分闪烁
  • 清代宫廷社会史

    清代宫廷社会史

    罗友枝,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高足,专攻中国明清的社会史和经济史。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专著,是一部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做出了我们能够期待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给出大胆的概念和论点,同时为未来几代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过艰苦的档案搜集工作,罗友枝发掘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的专著是一个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国的新历史学的开端:本书是对远比我们以往所知更为复杂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国的精深研究。
  •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4:袁氏称帝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4:袁氏称帝

    独家史料,新锐观点,中国版维基解密“幽默讲史新掌门”雾满拦江彪悍开讲民国史历史长河波涛汹涌,传奇人物各领风骚!民国这趟列车,在历史的轨道上,高速行驶着!汽笛长鸣,呜民国列车驶入了“袁世凯时代”。称帝前异象连连,是天命所归,还是北洋集团运作的结果?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到底签署了没有?孙文运作的“十一条”,又是怎么回事?明知称帝违背历史潮流,袁世凯为何依然称帝?小凤仙因蔡锷而出名,史上真实的小凤仙究竟是怎样的?袁世凯最器重段祺瑞,两人后来又为什么有了激烈的冲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洪宪帝国”轰然倒塌?这所有所有的疑问,“幽默讲史新掌门”雾满拦江将用他特有的麻辣、幽默、深刻,向你道来。
热门推荐
  •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的引导支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双魂圣

    无双魂圣

    有幸的觉醒圣魂获得求生机会,为了生存,金华帝国,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纷争中,百姓民不聊生。重生到这个世界的十三岁少年夜宁,圣魂大陆,最终走上了一条至尊至强的道路……,边陲小城突发天灾。带着相依为命的孤儿少女莲儿共同逃难到了大宁城
  • 西桐情事

    西桐情事

    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在日光迟缓而雍容的冬日里,桐河路的悠闲与安详是西桐最淋漓尽致的浪漫。沿河的步行街畔有白墙黛瓦的江南小院,样式精巧的路灯伴着枝叶斑驳的梧桐树,粉嫩的梅花在岸边开得肆无忌惮,连呼吸都能闻到那柔软的馨香。王子扬就是在这年空气微凉的冬夜里,在月光柔和的桐河路上,在那个叫作“玉楼春”的画廊里,初遇了穿着灰太狼棉拖鞋安静地作画的章慎择。这样热和的画面呵,该是每一个淡然如菊的女孩的梦境吧?她不自觉地就与他越走越近了。而他待她也尤其地温顺细致。他同她一道走过漫长的街讲似乎无尽的话,给她送往自己亲手炖的汤,救她于最尴尬的境地,也在最黑暗的夜里递给她一双最热和的手。她在他的陪伴下,渐渐丢弃那些自以为是的理智,也放手那些一厢情愿的感情。所有那些由不甘而衍生的爱怨,都随风而去吧。在西桐,唯有爱,才值得珍惜。
  •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痞妃惊华:惹上凉薄王爷

    痞妃惊华:惹上凉薄王爷

    本领高强的她,一觉醒来居然成了一个5岁拖油瓶的娘亲?她的名字居然成了“如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狂女欺大神

    狂女欺大神

    洪煌大地,神魔关系不和谐,驱魔人尽力了上古时期的神魔大战之后,都在调养。上万年后上古玉帝预言,当洛河神书和十大神器重新出现之时,将有天地浩劫。……当魔尊沫雪和驱魔人白月茹联手,在魔尊沫雪的异党手中抢回洛河神书。当白月茹将洛河神书给了上古真君傅子静,然后傅子静神奇的在洛河神书里看到了五位救世之人……可,目前只找到两位,而其他三位仍在猜想中……且看女主如何翻云覆雨,找寻伟大的救世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憋宝人(江河湖海里的诡异事件)

    憋宝人(江河湖海里的诡异事件)

    南派三叔极力推荐的作家,一部带您认识真实存在的水怪,追溯水怪源头、种族、习性的禁忌冒险小说 !20年前,晋陕黄河大峡谷中惊现一头房子般大的巨龟,古老神秘的憋宝人重出江湖,身怀绝技的白袍少年,一座由死人组建的鬼魅阴城……黄河古道中潜伏的铁头龙王,长江三峡神秘的蛟龙,雅鲁藏布江食人怪兽,新疆喀纳斯湖巨型水怪,种种迹象,全部指向出那个水下隐藏了数百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