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600000013

第13章 带着思想读历史 (1)

第四章 带着思想读历史 (1)

蔡元培说,读历史而得古人知识,以此为基本加以研究,人类知识才能进步。读历史而知古人行为,明是非究成败,借以反省自己,人类道德与事业才能进步。

任何历史,都需要一番思辨和总结,才有灵魂和深意。读史的方法决定着我们读史的效果和收获,作为历史教育家的钱穆,不仅说史,也说如何读史。

一 读史的准备课

学术如榕树,落地生根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一段文字,我们都不陌生,这便是巴金在广州看到榕树写下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进语文课本,叫《鸟的天堂》。一株榕树,可以形成一片榕树林,看不清谁是根谁是枝,这样奇妙的景象,钱穆也用来做了比喻。他说:“学术等于我们在南方见到的大榕树,一根长出很多枝条,枝条落地再生根。”

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一个大根,长出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其中《春秋》这一枝又落到地上,生出了《史记》,如此长出来便是一棵大树,《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桠,往后不断向上长,分出十三类,二十四史,三通十通出来,这是史学的一枝。文学上,《诗经》一落地,便长出了汉代人的乐府,乐府慢慢长成新条,如古诗十九首等,后来又长出律师、绝句这些枝桠。又比方说,诸子百家这一大丛枝桠中,老庄之学落地,生长出了王充的《论衡》,另外变成了一枝。

这棵榕树,虽然新的枝条在不断生长,但是旧的也还在。学术正是如此,虽然新的东西在不断发展,但是旧的基础没有消失,新旧可以并存于世,也可以同时衍生出新的枝条。如一个清代人,既可以在前人衍生出的新枝条上发芽,也可以在六经的老树根上发芽,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学才显得如此繁荣而又复杂。但其中其实有先后可循。

历史本不是一门专门的学术,就是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写史学上的开天辟地之作。虽然《尚书》、《春秋》当中的文字都可以看做是史料,人们并不看重史学。在魏晋时期,经史子集中的史所占的分量与经比起来,还犹如一棵榕树与旁边有三两叶子的小枝桠一样。史学独立成一棵树,并有自己的“史学”之名,正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的。

在《隋书·经籍志》中,史部被分为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钱穆说《隋书·经籍志》中的变化,是历史上一件极大的事情,比汉光武帝、曹操这些政治人物的影响还要大。

了解史学这一株榕树的成长史,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史学发展的大体,也让后人在学史读史的时候明白,史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它的根部,还与其他的文献典籍联系在一起,正如章学诚所说“六经皆史”,读历史不局限于史学这一枝,整个中国古代的文献这一片榕树林都是需要研究的。

钱穆个人最反对的读史和做学问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画一个圈,只去研究圈圈里面的内容,一旦超出这个圈,再好的书也不想读。这就像看榕树,只盯着眼前这一枝看,忽视了旁边的大片丛林,也就看不到这一枝的全貌和整个榕树的形状。

在讲唐代史学的时候,钱穆向听众推荐了《贞观政要》和《通典》两本书。他说要仔细读的书并不多,但重点的几本不能省略,就像游北京,故宫和长城还是要去看一下,而四合院并不是每一个都要走的。读了几本经典的史书之后,还应该看一看《论语》、《孟子》之类的。“为什么要圈出一个小圈圈,在这小圈圈里拼命找材料,作一篇论文,也得二三十万字。这只是现前的时代风气。”

大家不拘于一个小领域,讲中国史也不该只从战国讲起。中国思想,也不止老子孔子。“诸位不要说我不学思想史,这些和我无关。做学问的先把自己关在一小圈子里,坐并观天,所见自小。若说此刻没有工夫,这却不要紧,可慢慢来,此事不争迟早。”钱穆在讲历史的时候,最关心的还是听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方法,他崇拜朱子的博大,反对在学问大范围内,重重筑关筑墙,因为画地为牢,只会将兴趣、理想、抱负关死。面对看起来复杂茂密的国学丛林,从一枝飞到另一枝,便能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如果飞得高一些,还能看到整个榕树的面貌。心有全牛,自能游刃有余了。

历史注脚:

钱穆说朱子

钱穆对朱子特别尊崇。他曾著有《朱子新学案》,赞扬朱子,“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重视读书,后来有人总结为“朱子读书六法”,即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钱穆言中,孔子集古圣之大成,而朱子则集孔子以下诸贤之大成,于儒学、理学都有非凡的创建。

中国读书最多的人

谁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在古代应该是康熙朝的陈梦雷,主编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可以说是读尽了当时的天下书。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里,钱钟书当属读书最多的人。钱钟书80几岁还在读书,终其一世,手不释卷,出中入西,博通六七种西方语言,他的读书量之大,在现代学者中应该无出其右者。

有灵魂的材料才是历史

一纸《报任安书》,让太史公的两难和诚恳名垂千古,如果换做另一个人来写这个为著书而忍辱负重生活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文章?断不会有司马迁自己体会到的那般深切残酷。

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人笔下,便会有不同的故事。写书如缝衣裳,虽然都是用的布,但是不同的裁缝能做出袍子、裙子、裤子,这便是方法的不同。《尚书》、《春秋》、《史记》,是中国史书中三个阶段,也是三种体裁。它们虽然都是写的历史,但是《尚书》是记事的,一件一件事地写;《左传》是编年的,一年年地记载;而《史记》是传人的,一人一人地写下来。

不仅是记事的方法可以体现作者的见地,对历史的取舍也同样体现了一个人的立场。四千多年来的历史,要变成书,史家做得最多也还是删减故事。

司马光在编辑《资治通鉴》的时候,他的工作室还包括刘恕、刘攽、范祖禹和儿子司马康。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在具体分工上,司马光当然是总编和录排编校总指挥。

在编书时,为了突出自己的劝上意图,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虽然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人,但是司马光认为他对当时的政治没有什么影响,因而不取。不仅参考了大量的正史,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也不下300多种。初稿长编长达3000多万字。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

编完一部《资治通鉴》,剩下没用的材料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身患编辑职业病,“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

司马光对史材的把握,紧紧扣着劝诫君王的主题,因此《资治通鉴》后来成为一部帝王教科书。欧阳修与薛居正同写《五代史》,但是欧阳修凭一己之力编出的《新五代史》却受到钱穆的称赞,认为它要高出旧史很多。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与薛居正主编的旧史不同,他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他常以“呜呼”开头,“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抨击那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于是他模仿春秋笔法,自编新史。

司马光与欧阳修,都是将材料作为自己的工具,赋予它们灵魂。钱穆所担心的,则是在他那个时代,写书的人只把众多材料凑配,写史者自己变成了工具。“做学问该以自己为主,做那使用材料的人,不是为材料所用的一个工具。”

在周公时,中国古人本没有所谓史学、经学的观点。一切创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章法可循。孔子作《春秋》,后来被奉之为六经之一,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但在孔子脑子里,也没有如我们所谓“编年史”三字。

像周公和孔子,才是钱穆所说的“真创作”,如果要别人来找材料,就不算用心,而学习贵在用心。书人人能读,文章人人能写,材料人人能用,但是各人的用心不同,读书、作文,都会有高下之别。

钱穆比较推崇清代章学诚总结的史学三要,也就是有史才、史识与史德。

史才,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如汉末黄巾之乱,可以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学术思想民间信仰种种角度去看,然后才能明白当时的社会情况;另一方面要有综合的本领,能将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能看成一事的多面,这种才智就是是史才。

史识,用钱穆的话来说就是“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如一块石头有坚固和洁白两种性质,这本是不能分开的,而我们的思想能把捉住这两种不同,看历史也要这样来把捉。这样的能力,就是史识。

史德是一种心智修养,要从史才与史识中逐渐培养出来。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这些心理修养就是史德。

综合这三种能力,材料便不简单只是材料,而可以成为研究历史、走进历史的阶梯。最后也是提高心智修养,加深我们的见识和智慧。

历史注脚:

司马迁的痛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自己的尴尬处境:“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章学诚

章学诚,乾隆43年(1778)进士,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字实斋,又称为章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官国子监典籍。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力倡史学,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

无门户之见,但慕大师遗风

南北朝时期的大思想、经学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这是中国历史上名人著家训教子立说的先河。颜之推之子颜思鲁,也是博学之士,思鲁的儿子中又有颜师古,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小学,并成为贞观年间一大经学家。颜氏的后人当中,还有大书法家颜真卿。颜氏一门成为后人研究家学传承的范本,这一个庞大的学问之家被称为“琅琊颜氏”。

中国历史的学问极讲究师承,而师承莫过于家学渊源。在古代,几乎绝大部分的著名的学问家都是有家学根底的人,“学术父子兵”比比皆是。

在经济和交通都还不甚发达的古代,口耳相传,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家学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包括做个打铁的生意,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被称为“畴人之学”。

钱穆对这种学问继承的现象,有一个批语,叫做“门户之见要不得,而师承传统则不可无。”做学问既要知一家之言的来龙去脉,又要防止门户之见、狭窄短浅。

同类推荐
  • 恋上唐朝公主

    恋上唐朝公主

    裴宇翱在一次好友的聚会上,他偶然发了一枚很特别的玉佩。裴宇翱有了一次,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的机会。时空穿越,让他来到了唐朝。无奈之下成为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并与当朝公主苏瑰相遇。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磨合,两人渐渐暗生情愫。爱情的火花就此点燃,两人之的故事也就在此展开......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鹰扬三国

    鹰扬三国

    血与火的洗礼即将降临!战与乱的序曲已经奏响!潜伏在深渊之下的蛟龙,是为了等待时机,静候那翱翔天际的时刻!盘旋于云雾之间的雏鹰,是为了磨尖利爪,展现那雷霆一击的雄姿!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大时代即将来临!留给后人的,将是数不尽、道不完的评述和追忆!
  • 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2

    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2

    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帝国和伟大历史人物,从政界领袖到军事强人,从历史学者到商界精英,持续地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和阅读。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所引领的法则,至今仍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今天的现状。《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中,著名元史专家孙钥洋在新近权威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权威、全面、立体地再现了历史上最庞沛的帝国--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的历史,也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兴衰史。
  •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通史,为纪传体史书的创始。《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内容浩繁,艺术精湛。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帮助青年朋友学习历史、增长智慧,《史记鉴赏》选取了包括述事、人物、议论、典故在内的章节予以注释、翻译,鉴赏精辟,深入浅出。文白对照,译文精微,详而不繁,阅读方便。
热门推荐
  • 我和侦探伯爵

    我和侦探伯爵

    新太遇到了神秘的伯爵,伯爵自称是一名侦探,二人因为新太的同学哈里的失踪而联手冒险,用实用性推理寻找破案线索。随着扑朔迷离的案情发展,新太身边又陆续失踪了两名朋友,根据案发现场三张扑克牌的指示,凶手最后一张扑克牌的目标就是新太。为此,他必须在神秘的伯爵、伯爵年轻漂亮的女秘书查尔弗拉、随时注意自己的警方、自己的妈妈等诸多人物中周旋,一边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一边要找出幕后真凶。——新太渐渐地发现了悄悄接近他的罪犯的身影!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冒险悬疑巨制,每一本皆由日本顶尖小说名家倾力打造,知识涉及面廓然广旷,跨越时代的奇案,横贯东西的历史,激发你们知性细胞的急速分裂。
  • 凶手眼中的红纱巾

    凶手眼中的红纱巾

    年轻的刑警刘元从小酷爱《福尔摩斯探案》,一直梦想着能够像自己的传奇偶像福尔摩斯一样侦破一个又一个的疑难案件,但是机会却一直没有降临到他的身上,直到有一天晚上,外面大雨倾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冲进了刑警队,向刘元坦白:“我杀人了。”并拿出一条红纱巾……
  • 红楼之黛妃难宠

    红楼之黛妃难宠

    ★★父亲病重,黛玉回南奉亲,亲聆父亲的教诲,迅速成长蜕变。父丧回京,太后赐婚,黛玉奉旨而嫁。她的夫君:人前亲昵地唤着娘子,人后却一把长剑抵着她的脖颈,是她看走了眼,还是他伪装得太深?原来,他娶她,只为报复,父债子还,天经地义!面对他层出不穷的算计,戏弄和羞辱,清傲的她终是无法再淡定。他狡诈阴险,步步为营;她沉着冷静,巧妙还击。权术与“仇恨”之间,且看聪慧机灵的林妹妹,如何智斗阴险狡诈的北静王!真相大白时,情何以堪,在彼此的目光中,还剩几分美好?恨,消失,爱,能否再开始…(此文非虐,主旨:有些缘因爱而起,有些缘由恨而生!风格轻松诙谐,请放心跳坑!)★★共分两卷:上卷溶心玉意;下卷江山美人★★本文男主:聪明、阴险、腹黑、无赖、霸道女主:冷静、理智、聪颖、机灵、俏皮★★推荐好友红楼佳作:栖霞公子:《红楼之情满潇湘》长天一啸:《水沁玉润红楼情》雨彤喜欢的文:《三段锦之醉红楼》(潇湘奇文,错过遗憾!)
  • 求败

    求败

    “剑境有三,身剑,气剑,意剑!身剑者,以身合剑,身即为剑,气剑者,以气御剑,气冲星霄!意剑者,剑与意合,执剑通灵!我平生宏愿,是为凭借手中之剑,败尽天下,将剑之一道证遍诸天万界,彼岸虚空……” …… 剑修云羲,跨越时空界限,登临而来! …… 已完本《剑噬天下》《无上真身》《星神祭》三本小说!请各位放心收藏,放心阅读! 书友群号1:162288261!(已满!) 书友群号2:87966951! 剑阁官方群:⑤①②①①⑦⑨② 求败VIP群:170825559(VIP加入)
  • 凤府选婿

    凤府选婿

    什么?与学长阳台接吻,竟然摔回古代?好吧!横竖都是活,那她继续玩强的生存吧!活一次也不容易,据说古代流行三妻四妾。那。。。那她一女多夫可不可以啊!某女一脸色相贪婪的问老天。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努力就是一定有收获,事实证明这句话是真理,通过吭蒙拐骗色诱俱全,加上软磨硬泡带粘性,美男是一定逃不掉的。。。不管你是王室贵族,还是江湖杀手,管你是黑白两道,或是武林剑客,她通杀。吃干抹尽的下场一般很惨,当九个出色男人摸上她家时,只有一个要求,负责。可怜的她只有泪流满面,乖乖将九男送入后宫,今后,慢慢侍奉。。
  •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

    寓言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是一盏直抵心灵的指路灯,更是培养品行的一种极好方式,通过一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可以把做人的道理以最质朴、最形象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少儿喜爱的寓言故事》由李鹏和张茗馨编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人物故事;中篇:动物故事;下篇:人与动物故事。
  •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天价新娘之村姑皇后

    这故事缘起五百年前的恩怨纠葛,却牵扯出一段斩不断的现世情缘。她是现代市长的千金,学校里人人羡慕的优秀学生+校花,老师眼中的乖乖女,老爸老妈捧在手心的宝贝女儿。原本可以拥有一段幸福而平凡的人生,却因一场莫名其妙的际遇来到这无人相熟的异世。狠毒姨娘,脑残姐妹,扑朔迷离亲情,真真假假人心,古老神秘的家族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隐秘之地沉寂了百年的时光,却因她的到来而再度开启,沧溟大陆,风云原来从未止息、、、情景一:玄月高起,深竹叶疏影,高崖万丈凝息,飒飒风动竹林,夜独凉,吹动一地心悸。一袭银色长袍似水流云,男子身后花开成雪,恍如昨夜。女子眼中无晴心也离殇。月未央。“昨昔千般事,独忆白雪月光,一如今夜。”他的声音如山涧清泉不急不缓依旧,也曾令她心动无数。“雪花开在冬夜,既已消融,纵然凝结,再不是从前的雪。”她淡然宁静,心如止水。“你我曾经相爱!”他步步紧逼,不容她逃窜半步。“曾经。”她眼眸似深潭冬水幽深,波澜不惊。转身,纤弱身影消磨在黑夜,他伸出的手心微凉。还能挽留什么?开错季节的花,来不及凋谢已先枯萎。情字同解!情景二:“江湖纷乱,你看不清这人心,还是呆在山中为妙。”“江湖有她。”“可她心中并未存下你的半分影子!”“我作她的影子。”“如影随形?”“不,”他微微一笑,“相伴而生,血肉相融!”万丈冰崖如镜光滑,稍不留神即粉身碎骨。两道身影斜斜刺入,如履平地。“你为何跟着我?”她平静眼波对上他的无神的双眸。他满腹柔情:“我要当你的影子。”这是一个关于江湖+朝堂、俗世+物外、诡异穿越+浴火重生的故事。诉江湖事,延武侠情,谈朝堂变,稍带异能和玄幻,不理解的朋友请表示跳过。
  •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和公司的成功一样,都来自地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责任胜于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 祸妃倾城:妖逆天下

    祸妃倾城:妖逆天下

    孟琦夏,在一次车祸后被一只千年修行的猫所救,人身虽死魂却穿越到北辕王朝,成了当朝丞相的嫡女——闻人七夏!可是娘亲早逝、爹爹不疼、姐姐陷害的,这嫡女怎会是这般的待遇?无所谓,她体内有猫妖内丹一枚,能懂所有动物的语言,养只麻雀当宠物,没事给她收集信息去,再有猫妖来相助,她要一步一步的变强大,好让那些欺负她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好惹的!一副天真无邪可爱无敌的模样,却是腹黑无比,在别人要嘲笑之时,她让那些嘲笑的人无地自容,在别人要陷害之前,她就先陷害过去,总之,一切都是先下手为强!好吧,她这是要逆天了!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