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比对联想、海尔与英特尔、微软的经营状况。1998~2004年期间,英特尔和微软的累计R&D(研发)投入分别高达约258亿美元和294亿美元,R&D投入各占销售额的12.5%和16.3%。凭借在技术创新上的巨大投入,英特尔和微软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这种持续创新能力所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优势不仅有效地压制了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而且成功地挤占了竞争对手的赢利空间,占据了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和技术制高点,几乎攫取了计算机行业的全部利润,构建了“丰厚赢利-巨大研发投入-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与优势-占据价值链高端-丰厚赢利”的良性循环,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高达20%和30%。
反观联想和海尔,尽管是中国目前领先的家电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增长迅猛,然而2001~2005年期间二者的累计R&D投入分别仅占各自销售额的2.27%和4.97%,而且从2002年开始有下降的态势,与R&D投入不断增加的世界潮流相左。即使是对产品研发非常重视的格力,其研发投入也不过3%左右,投入比例仍嫌微弱。不过,由于格力是专一化经营,和其他企业相比,格力不管投入多少,最后都落实到了空调研发上,所以它的实际效果要比其他公司好许多。
研发投入低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技术创新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005年,我国彩电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但是,我国彩电企业普遍面临无法生产高端液晶面板的技术瓶颈,因而不得不将彩电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拱手让于国外的竞争对手,自身利润被摊薄,甚至亏损。我国手机产量占全球的36.8%,同样由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有限而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增长乏力,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55.82%下降到2004年的44.5%、2005年40.6%。
可以说,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的发展失去了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一“重心”,缺乏技术的单一市场导向,并不一定能让企业走向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董明珠在解释为什么能够成功时,强调创新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的原因。
企业要想持续增长,最起码要同时具备技术和市场的优势。
过往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和市场并重。缺乏技术支撑的需求不能提供长久持续的市场,甚至会成为机会陷阱。这种例子在我国俯拾皆是。但另一方面,背离商业价值的先进技术,也可能将企业导向失败。被称为科技领域奇迹的摩托罗拉铱星移动通信系统,英法联合研制、被誉为人类航空技术史上传奇的协和式大型喷气式客机,拥有贝尔实验室这一科技王冠而成为百年通信帝王的AT&T,都饱尝了这一恶果。
在我国,华为公司算得上是对技术、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最为重视的企业之一,其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超过40%,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3%~19%。华为对技术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第一,核心技术是指能创造机会引导消费的技术,而不是寻找机会抓住机会的技术。第二,企业不应当以技术为导向而应当以商业为导向。这种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华为顺利地度过了“IT的冬天”,而且培育了国际竞争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我在前面曾提到,要想分析格力的自主创新之路,就要分析四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创新的持续性”。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并不是中国企业不清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品牌能够创造更高附加值,也不是中国企业不知道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品牌塑造上。关键在于中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还积累不足,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一夜之间打造出国际品牌。因此,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以积小胜而成大胜的“持续创新”最为现实。
通过持续创新而获得成功,Google大约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了。
Google从创办开始,血液里就流淌着创新的基因。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9年的时间里,在变化迅速、需要不断创新的互联网产业,它从斯坦福大学两位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创办的小公司,发展成了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拥有7,000名员工的企业。
Google是凭借什么优势,一直保持着持续创新的动力呢?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这个庞大创新永动机的一角。
一、轻松愉快的创新环境。
风景如画的硅谷山景城,是Google的总部所在地,在这个像游乐园一样的办公室里,巧克力、懒人球(一种开会用的座椅,球状)以及巨型积木随处可见,往来于办公室之间的员工骑乘着电动滑板车,或者GreenMachine车——一种适合于11岁儿童的玩具车,甚至有些宠物狗也穿梭其间,看上去其乐融融,根本不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科技公司。
但在当年Google最初创业的那段日子里,可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家忙碌紧张,有时候为了工作,吃饭都是用快餐随便应付一下,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没有时间洗衣服。所以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Google给员工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免费餐饮,在公司里随处可见的是各种体育器材和休闲设施,还有专门的洗衣房和按摩室。
除此之外,公司还提供免费的班车和渡轮服务接载雇员上班,这些交通工具都有无线互联网服务,方便员工在上下班时也可以工作。在Google,工作就是生活,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成为创新意识的孵化器,造就了无穷的创造力。
二、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
创新的意识还源自于灵活的小团队工作方式。“将有智慧有激情的员工针对关键问题,分成3~5人的小团队,扁平化的组织,以海量的计算资源和数据作为支持,同时允许工程师抽出20%的时间,根据兴趣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这是Google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小团队的工作方式看起来平常,其实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庞大的组织中,总有很多“聪明人”,他们可以轻松地找到“混”下去的方法,即便是复杂的绩效考核也对这类人束手无策。但是在有3~5人组成的小团队中,却容不得“聪明人”再浑水摸鱼,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被大家认可。这样在激发了全体成员创造力的同时,进行小范围的绩效考核,所得的结论就会更加客观。
正是通过这种小团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Google着名的“自下而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方式给Google带来了很多新奇的点子,带来了新鲜的创意和活力。而这些特质正是一家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最宝贵的创造力所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Google互联网民主观念在公司内部的一种贯彻。
三、新颖实用的创新工具。
Google有个内部交流的网络平台,但这个平台不仅能实现信息交流的功能,还鼓励工程师们将自己的创新点子放在这里,由其他人对这些点子做出评价和建议,使这些在20%的时间内自由发挥的结晶有可能落实为具体的产品。当由这些好点子发展而来的产品足够完善的时候,就会被放在GoogleLab里,通过这个向用户展示Google创意和产品的工具,征集用户体验和反馈,以便对尚未正式推出的产品进行修正和补充。
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小团队的工作方式、20/80法则的运用、以及每年1,000万美元的创业大奖,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Google团队不断创新,产品已经从当初单纯的搜索服务扩展到新闻、地图、图书等多个领域,并且开始全球化运营。诞生了一系列如Gmail邮箱、orkut等等这些对Google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品和项目。
丰田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渡边捷昭,对持续创新的重要性,有着更深刻地认识。
中国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在开始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一些人则把丰田模式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程序。对此,渡边捷昭认为:
丰田模式远不止这些。今天,丰田公司可以创造出比其他公司更高的生产效率,并成为其他公司学习的榜样,并不是因为丰田模式仅是生产程序。如果丰田模式仅停留于生产过程,可能早已经过时了。因为汽车业是强调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产业,所以仅仅提高生产效率,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批量生产已经不合时宜。在我看来,丰田模式是一种不断改进、强调持续创新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渗透到丰田的各个层面,而不仅是生产层面。
我在本章开头部分曾提到过,创新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而不仅仅是它最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与渡边捷昭所说的丰田模式是一种不断改进、强调持续创新的企业精神非常相似。而渡边捷昭队丰田模式的解读,也恰恰证明了我在前面所说的“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向中国的企业学习”,原因就是“懒惰心理”。很多企业通过“拿来主义”,自以为把别人家的精华弄到了手,岂不知所得到的恰恰是最肤浅、最表面的东西。对此,渡边捷昭下面的这段话更能让一些企业惊醒:
“尽管有那么多关于丰田模式的书籍,降低成本、看板生产、共赢等可能都是丰田模式的内容,但丰田公司内部并不是提倡用数字和条条框框进行管理的。因为,丰田毕竟是从日本发展起来的,管理过程中的量化流程是西方的东西,我们更强调一种思维,即持续研究和创新的思维。从我加入丰田公司以来,这些字眼就不停地重复。”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在中国本土总是难以开花结果的原因——仅仅学到了对方的行为,但对行为背后的理念却不了解。
如果我们明白了“丰田模式”的精神就是“持续创新”,而“丰田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管理技巧,都是“持续创新”诞生出来的工具,我们还会不会去学习“工具”?
换句话说,我们是想学点石成金的本领还是想要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答案不言而喻。
我认为,就普遍意义而言,能否持续创新,通常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使命与信念。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不思创新,还有一部分企业是不敢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没有明确的使命与信念。格力电器的管理理念是什么?就是“创新永无止境”。这种管理理念决定了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它应该融入到格力的日常管理中去,成为格力成长的动力。
格力电器的使命是“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正是这种工业精神,以及对完美质量的追求,决定了格力在创新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持续创新。
二、冒险与价值。
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因为任何创新都要冒风险,一个创新型企业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创新与敢于实践。但一个靠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又是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冒险又能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愿赌服输绝非滥赌赔光,赔尽输光也就没了创新的基础,格力在营销模式上面的突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如果企业不能不断地得到创新的回报和利益,也不可能持续创新。企业不可能仅凭信念支撑到底,一个人可以凭信念屡败屡战,但企业是一个赢利组织,各方压力都不允许。只有在创新中不断获益才能不断去冒险,最终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而格力正是从创新中获得了利润,然后再把获得的利润拿出来去进行更大的技术创新,最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战略与文化。
以创新为战略导向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不确立创新战略,不可能目光远大,不可能高瞻远瞻,不可能调动企业内外所有资源去创新;同时创新的文化也在营造一种氛围,更易于全体员工对创新达成共识,形成整体一致的创新行动。
以微软为例,比尔·盖茨每年都征集所有员工的论文。三五页也可以,20页、100页也可以,只要你写出你关于新的发展的想法。盖茨会花两个星期什么都不做,专门去读这些文章,读过后都会作出反馈,然后把这些关于创新的文章发到网上给大家看。这就是微软重视创新的文化。微软把这些文章归纳起来,整理出60个课题,每1个课题都有像全球副总裁这样的人带领,从各个事业单位中抽出精英架构组成60个课题的工作小组来研究如何做创新。
在其他公司,比如IBM,也要求全球员工都提创新设想,筛选出几万个想法,这也是创新的文化。
在“格力实文化”里面有一个“新”字,这个“新”字,指的就是创新、开拓、进取。
像微软、IBM、丰田、格力,它们正是拥有了持续创新的能力,才具备了持续成长的能力。持续创新的精神,才是它们成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