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5400000009

第9章 每天读点生活哲学(3)

在《红楼梦》的第十三回,王熙凤梦中与秦可卿有一段对话,颇值得人寻味: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佩,忙问道:“这话虑得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保永全了……”

此时,宁荣二府尚属鼎盛之期。秦可卿是贾蓉之妻,在贾府中是一个善于思索、怜贫惜贱、慈老爱幼的重孙媳妇。她从辩证的观点提出了贾府“荣”时防“衰”的价值信念——“否极泰来”,可谓深谋远虑。

唐朝有一个督运官,功不显,名不就,史书却有专门记载,实属罕见。相信人们看过“罕见”的理由,会多一些对人生的思考。

据《唐书》介绍,这个督运官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遇不测风云而翻船,粮食损失颇巨。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没说,从容地笑退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名人中,一个小小督运官的一件小事能引起特别关注,正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的心态和修养。

《幽窗小记》中的一副抒情对联写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其大意是,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联中“看庭前”三个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而“望天上”三个字,则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小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却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这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待名誉和地位应持的正确态度。古代那位运粮的官员,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就是因为他具有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自始至终保持了心平气和、淡泊自适的境界。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越来越重,精神越来越空虚,思想也异常浮躁呢?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然而文明社会却使得很多人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但这样又何苦呢?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面对一生中N个过错与得失,一些人往往准备着N+1个理由。在这N+1个理由中,又可能没有一个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或怨天尤人,或叹世事不公。还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把得失与过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在得失和过错面前,或疯或狂,演绎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范进中举”为例,在国外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也是大有人在。意大利著名音乐家科莱利,在一次规模很大的音乐会上,因其出色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持久的掌声。掌声过后,一位行家指出他搞错了一个音符,这犹如重磅炸弹在他脆弱的心灵深处引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一世英名因一个小小的音符而留下瑕疵,从此一病不起,郁闷而终。

看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在名利面前,看淡的少了,所以痛苦的多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类明证。有些事情不容易做到,就证明我们更需要修炼和学习,应学习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能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和崇高。

有所忌惮——常怀敬畏之心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少女,有时候,我们好像掀开了这层面纱,看到了庐山真面目,但蓦然回首,却发现她离我们其实很远。

虽然现今人类可乘航天飞船冲出地球系,但人类对地球以外的事物还未曾了解或了解不多。人类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所谓的人定胜天,只能看做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绝不可能在某一个点实现,最起码不是现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对她的敬畏之心,时刻警醒自己,人类不是无所不能的。因为,对于大自然,人类永远都是有所希求的。”正因如此,古代的先哲们经常告诫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孔子说:“吾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也说,“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正因为对这个世界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获得了尊严,才加速度地离开了动物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人类开始趾高气扬起来,总是感觉自己能把所有的东西践踏在脚下,总是消解任何所谓神圣的东西,他们对大自然、对人、对道德不再敬畏,在行为上也开始肆无忌惮起来,甚至感觉自己能够倒转、扭曲大自然最一般的规律,认为大自然可以为自己所玩弄,并在这种玩弄中获得一丝快感。

前几天看新闻,说在某公园一位6岁女童跟老虎照相,被咬致死。我不知道该愤怒还是悲哀,为了钱,人可以忘记老虎吃人的天性,利用它做赚钱的工具;为了玩,人可以忘记老虎吃人的天性,宁愿花钱也要玩一玩。老虎失去自由,被关了很久,表演完了还要卖笑陪人照相,终于恼羞成怒了。俗话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真应了这句话,老虎一发威,悲剧就上演。人为什么就丧失了敬畏之心?

于此,我又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本画册。画册里讲一个法国小女孩和非洲野生动物的故事。小女孩的父母是专门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常年在非洲野外。小女孩因此结识了很多非洲野生动物朋友,留下了一张张亲密的照片,比如和蛇、大象、金钱豹、鸵鸟在一起。照片拍得很美,堪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可我却感到一丝不安,我担心她总有一天会死在这些动物手里。真的,上的山多终遇虎。兽性是不容揣测的,永远别丧失了敬畏之心。

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却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特殊位置,他在经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此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的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一场大火使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这位学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了褒奖,然后按照校规将他开除。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作任何解释,他只亮出哈佛大学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作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会百分之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阳奉阴违地作对。

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中国人的表现可以说是最差的。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还是车站、机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胜。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排队或者插队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是“能干”、“机灵”的体现。而在德国,有人为了考验德国人是否守规则,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标志,结果,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分成男女两队各就各位,就算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空着,也没有人会打破这一规则。

敬畏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敬畏感的消失就是信仰的缺失,因为有信仰,人才会有所忌惮;有所忌惮,才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有规矩,有目标;而有目标的人,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没有忌惮,必定是群魔乱舞,欲壑难填。欲望就是没有尽头的。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而黑暗的虚无,会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有信仰,有所忌惮,人才能活出一种更高的境界。

宁静致远——“慎独”的功夫和境界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哲学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按照郑玄先生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慎独”就是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行为。如在《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语后,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按照现在人的话来说,“慎独”就是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慎独”指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佛家讲:“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在这里,观心,指观察一切事物,当自我反省解。据《辞海》注:“观察心性如何,谓之观心。”“妄穷而真独露”中的妄为妄见,妄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见。真为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盘境界。机趣中的机是极细致,趣,当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大惭忸”,惭忸是惭愧、羞愧,此指很惭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一个人独坐静思省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心旷神怡,精神十分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而偏又感到真心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到惭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

“慎独”须静。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如是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朝的洪序明也说:“淡泊明志,肥甘丧节”。所谓“明志”,就是说不会被利欲熏心,而能保持高洁的志气。而“丧节”是指丧失节操,节本来指“竹节”,在此则用以表示人所应该遵守的本分,凡是有廉耻心的人,都不能为了名利,而出卖自己的节操。

“慎独”须有一颗超然物外之心,若被外物羁绊则难以淡泊。明朝洪应明的《一日一禅》里有这样的描述:“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意思是说:能过着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纯洁;而讲究穿着华美服饰、饮食奢侈铺张的人,他们在显贵们面前,往往自甘作出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相。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往往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

淡泊之人,没有任何的羁绊和约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不从众,不受他人之惑,明是非,知廉耻,立身处世能登高望远。即使不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也能严谨操守。其胸襟空明博大,自有别于势利小人。衮衣玉食者则反之,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人格,不辨是非,不知廉耻,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极尽谄媚之能事,说的是官话套话,就是不会说人话,吃的是民脂民膏,干的却是危国害民的勾当。

“慎独”讲反省,这正是儒家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春秋战国时期,宋昭公众叛亲离,只得架车出逃。在路上,宋昭公就对车夫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逃了。”车夫就问是因为什么呢?宋昭公说:“以前,不管我穿什么衣服,别人都说这衣服华美;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别人都说我英明。这样我内外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错,所以今天才会这样狼狈!”从此,宋昭公改弦易辙、以仁善治理国家。他死后,谥为“昭”,昭就是明显,就是能够自我反省。所以,一个人有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反省的勇气和智慧。“慎独”,强调人的自我反省,增加修养,与人为善,从而使他人愿意亲近你,人际关系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慎独”的功夫需要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休闲的时间。这是修养的外在条件。独处之时,更要分清善与恶。“善”与“恶”都源自人的“一念”,同时人的许多欲求也随之而来,而君子则能够在没有行动之前考虑再三,绝不能贸然进行。若不然,就有可能走上“恶”的极端,这就很可能违背了“中庸”思想。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残女难为

    重生之残女难为

    一朝穿越,身份转变,现世普通女子成为古代名门庶女。掉落悬崖,几乎是粉身碎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她被神医救起。没有什么萍水相逢、路见不平,有的只是刻意的“巧合”。神医世家,相府之后,哪个名衔似乎都是无限荣光,可是,又有谁能够看清那光鲜下的人心斑驳……残就残吧,反正也无所谓了……坐在轮椅上,她坦然异常。和睦相处,本来以为的亲人却总在不着痕迹的利用;遇见倾神,本来以为的良人却原来是邪佞画皮;隐居山野,本来以为的宁静也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身在异世,面临暗涌不断的生活,她又会如何自处?********片段一********“怎么自处?!当然是去死了!估计还能在投胎一个好人家呢!”苏琪很是不屑的看着有些期期艾艾的艾九,表示鄙视。“……你这次来不是来安慰我的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吗?艾九无语……“不想死是吧?!那就好好活着,不就这么简单的是吗?至于吗?!”……********片段二********“吴公子是吧?不知找在下有何贵干?”主座上的艾九有些疑惑,这人来干什么?“在下吴清。口天吴,三水清。此次是特意慕名而来!”下首那位翩翩一拱手,很是倾城。“……”慕名而来?!不会慕的是她的残疾之名吧?!艾九无语,果然用假名字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片段三*********“你的眼睛虽有旧疾,却早已痊愈,无需如此!”撇了撇对方眼睛上的白布,艾九已经无力吐槽。“嗯。可是我喜欢这样!”白衣男子温和的一点头,轻声说道。“……为什么?”“因为看得见人心!”“……”久久无语,最终憋了半天艾九还是说了一句,“应该是脑袋有毛病吧?这个我治不了,不好意思!下一位!”**********************本文一对一,有些慢热,作者经常抽风,可以无视。简介无能,欲知详情,请点击进入,欢迎吐槽,谢谢支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辽金西夏:边域称雄

    我国宋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辽、金和西夏。这三个政权称雄边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辽也称辽国、契丹,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金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西夏原名大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长达190年,最后亡于蒙古。
  • 终极剿杀

    终极剿杀

    某军区特务连二级士官展力伟,在参加完最后一次沙漠反恐任务之后退役……在一次押运巨款的行动中,运钞车突然遭遇匪徒袭击,其他队员全部炸死,唯有展力伟冒险生还,因此被公安部门怀疑;为了洗清冤屈,他假装生病在医院逃走,然后偶遇当地副市长蓝田玉的女儿蓝小雅。而后,他又潜入与这起案件有关的矿场,结识到案犯之一三眼,三眼告诉展力伟劫持运钞车是银行行长高山一手操纵。随后三眼突然离奇死亡,高山也畏罪自杀,一切又陷入一个大的谜团。
  • 重生之娇妻刚成年

    重生之娇妻刚成年

    她前世豪门大族小姐,因为男友劈腿,发生争吵,被雷给劈死了。她今生重生为一个小奶娃子,势必要报当年被雷劈之仇!奈何报仇之路何其漫长,仇还没报完,就已经被某只豺狼给困进狼窝了…片段一:麦倾倾三岁,乖宝宝一枚,但只要到安家做客,就鸡飞狗跳…“安叔叔,被雷劈死了是什么样啊”小娃娃明亮的大眼好奇的发问着。对面的俊雅男子一愣,随后尴尬笑道“倾倾还小,不懂。”“那安叔叔什么时候被雷劈死啊。到时候安阿姨一听要通知倾倾。”麦倾倾六岁天才小宝宝“闻人逸,我太聪明了,真懊恼啊!看吧,你从垃圾箱里捡了个宝吧。”小女娃得意洋洋的说完,就被冷漠的男子从床上给拎出去。“闻人倾,警告你乖点,要是再给我惹麻烦,从哪来,就滚回哪去!”这个调皮蛋就知道闯祸,前天一条假蛇,把安太太吓的流产,问题还没解决,她又不安分了…无视某人的警告,小女娃嘴里咋吧的啃着棒棒糖,大摇大摆的离去。麦倾倾十八岁终于修成正果,被拐进婚姻的殿堂“倾倾,不要嫁给他,不要,你们这是乱伦!”教堂外面男人毫无形象的嘶吼着,眼底是一片悲凉。“安叔叔,难不成你想老牛啃嫩草?”“倾倾,我爱你,求你别嫁他!”“安谦,可我不爱你了。”错过就是错过…漂亮的新娘子俏皮一笑,旁边的新郎满脸阴霾,开口道“都是有身晕的人了,还不老实!”看着调皮老婆恶作剧的模样,新郎头疼…,这个老婆是活生生的被他养大的,却养出一个麻烦精…推荐溪的旧文:总裁的笨笨小娇妻憨憨小老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肺病食疗菜谱

    肺病食疗菜谱

    《肺病食疗菜谱》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肺病患者的食疗菜谱,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食疗的好处,并且其菜肴色、香、味俱全。《肺病食疗菜谱》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易学易懂,非常适合肺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材料简单,烹调方法易学,配料多样,为你呈上适合于肺病患者的美味。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用食疗有奇效,不妨多试。
  • 理论热点·2011

    理论热点·2011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十二个问题,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了《理论热点·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