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考古学家发现了曹操墓,说是在安阳市安阳县西高穴村,墓中有大量“魏武王”的个人物品,三具遗骸是二女一男,其中有个年轻女子才20多岁。但随即就有人质疑,引发一场口水战。你说“老曹同志”生平事迹历来聚讼难断,连死后葬身之地也照样人言人殊,争论不休,真是个人物!
陈寿一部《三国志》,对当时重要人物的外表多有描述:袁绍“有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容貌甚伟”;孙权“形貌奇伟”;刘备和诸葛亮,也是一个“身高七尺五寸”,一个“身高八尺”……奇怪的是,唯独对曹操的外表只字不提。想来不是陈寿粗心,肯定别有隐情。莫非是曹丞相其貌不扬,不值一提?倒是《魏氏春秋》有所披露,说曹操“姿貌短小”。《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讲话就更是无遮无拦,揭短说曹操身高不足七尺,以今天的量度说,也就是不足1.55米,整个一个“三等残废”呀。
按说生就这副不大争气的外表,也该引起世人同情才是,谁知临到曹操头上适得其反,人们不但不怜悯,硬是口诛笔伐,不依不饶,千百年来把他越涂越丑。你就瞧那三国戏吧,凡有老曹同志出台,必定是一张死灰色的大白脸,两只细长细长的眼睛挤成一道缝儿,眼角鼻角胡乱勾些黑道道,满脸大胡子,再配上一副有点驼背的高大身板,十足一个阴险、狡诈、凶狠的大坏蛋形象。
外表形象受到扭曲也许还不算什么,再看对曹操生平事迹怎么评说。
按说披览史籍,纵观曹操一生,完全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仅是一位勇于重建法制和秩序、体谅民间疾苦、重视经济民生的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还是一位登高必赋、赋即传世的伟大诗人,他所领导创建的建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人生在世,谁能无过?要说曹操的大罪过,我看无非是两条:一是初平四年(193),39岁的曹操为报陶谦杀父之仇,在徐州城里杀红了眼,殃及无辜百姓;二是晚年在与伏皇后及皇亲的上层政治斗争中,手段过于无情了一点。倘要盖棺论定,绝对应该是功大于过。这是谁也抹杀不掉的史实。
令人骇异的是,面对曹操的丰功伟绩,历史上总有人道不然,有时甚至是“主旋律”。老早有本书叫《曹瞒传》,今已失传,仅能从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本中知道。阿瞒者,曹操之小名也。以传主的小名为传名,似乎是空前绝后,其轻侮嘲弄之意不言自明,那内容能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把曹操打入另册,恐怕这本《曹瞒传》起了个坏头。
据说《曹瞒传》乃吴国人所作。作者视敌国魏主为寇仇尚能理解,可惜南朝的刘义庆,写出那么杰出的《世说新语》,但在对曹操的用笔上,却与《曹瞒传》一脉相承,确乎令人遗憾。当然,要说丑化曹操的形象和事业,而且传播能量最大的书,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它虽说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改编而成,但史实顶多占一半,另一半便是小说家的虚构和夸张了。其中最突出的扭曲,便是丑化曹操,神化关羽、诸葛亮。由于它是小说,写得又相当精彩,于是乎代代传讹不衰,深入人心不疑。岂不就活活坑了曹丞相!难怪连日本作家小川环树先生都看不过眼,抱打不平说:一本小说扭曲一个人的历史形象,造成百口莫辩的千古奇冤,大约只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了。
在我们中国,历代就无人替曹操鸣不平吗?也有。盛唐名君李世民和李隆基,就对曹操公开表示过敬仰之情。大诗人杜甫也情有独钟,在写给曹氏后代曹霸的诗中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宋代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对曹操的崇拜更是溢于言表,曾说:“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灭袁氏最有巧思。”就连与曹操生死对垒的诸葛孔明,也高度评价自己的敌手,大意说:曹操的智慧和谋略殊绝于人,其用兵之神奇,完全可与号称兵家双圣的孙武和吴起相媲美。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尤其了得,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为曹操鸣冤翻案,在那篇着名的《魏晋风骨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中,他认定曹操绝不是大奸雄,而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卓有贡献的伟大人物。
可叹的是,撼山易,撼传统难。面对千年的贬曹历史狂潮,名人效应也显得苍白无力了。究其原因,我看无非与儒教正统相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君王汉献帝不当回子事,又鼓励儿子曹丕倒汉立魏,改朝换代,有悖于君臣之道。这在封建卫道士眼中,你曹操还会是什么好东西吗?当然,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了。
可喜的是,这回电视荧屏上的《三国演义》,曹操竟然旧貌换新颜,借着老帅哥鲍国安先生的天赋佳貌,再加以精心修饰,居然五官周正,肤色健康,浓眉亮眼,美髯飘逸,透着一份机警、智慧、沉稳、果敢的非凡气度。这形象不仅可敬,简直可爱了,完全从外在形象上给曹操平了反。当然能否对曹操一生事业功过也来个拨乱反正呢?这还很难说。
不过退一步讲,即使电视剧《三国演义》难以达到这个高度,我想也不必悲观,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新思维的空前活跃,现代价值观念的迅速确立,正确评定曹操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正是:历史也有弄错的时候。历史毕竟弄不错!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