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弼先入为主,视曹操为奸雄,对曹操的评价有失公允。
毛泽东不同意他的注文。他对卢注作了圈点,并在天头上写下上述批语,认为卢注“贴了魏武许多大字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批语中的“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引自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全诗是: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铿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秋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祢衡是东汉末年名士,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未被重用,于是他大骂曹操。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他,将他送到刘表处,后来又辗转到黄祖处,终因“言不逊顺”,为黄祖所杀。相传鹦鹉洲是祢衡作赋的地方。李白在这首诗中肯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指出他把祢衡视为蝼蚁之辈的失误。毛泽东同意这个评价,说“此为近之”。
毛泽东不满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歪曲,主张替曹操翻案。
毛泽东对1959年史学界关于“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讲座表示支持。这场讨论首先由郭沫若、翦伯赞率先发起。郭沫若在题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中,认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翦伯赞在题为《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中也说:“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对这些评价曹操的观点表示了赞同。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里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10年、20年要翻,1000年、2000年也要翻。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劳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第144—14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毛泽东对曹操的肯定主要是他在统一北方,发展生产方面。1954年夏在北戴河,毛泽东同保健医生徐涛谈话时,针对历史上对曹操的不公正评价,他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的确,曹操在汉末军阀大混战中崛起,统一北方,恢复农业生产,改变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惨象,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值得肯定。据徐涛回忆,这年夏天在北戴河期间,毛泽东还常常吟诵曹操的《观沧海》,并据此肯定曹操到过北戴河,登过碣石山。他对徐涛说:“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征战30多年,手不释卷,喜读书学习,又喜作诗,登高必赋,我喜欢他的诗。”又说:“你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就表达他对曹操的怀念和敬仰之情。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价中国帝王时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是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都只有武功,而不善“文治”。而曹操可谓文治武功兼而有之,所以备受毛泽东的赞扬。在文治方面,毛泽东对曹操“惟才是举”,抑制豪强,执法严明,不杀俘虏,不做土皇帝等都予以了肯定。
当然,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曹操毕竟是功大于过,毛泽东也不回避曹操的失误。“赤壁之战,应抵何人之罪”,就是对曹操的提出质疑。
1966年3月,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的谈话中,毛泽东说:
“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
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这个人很行,打了袁绍,特别是打过乌桓,进了700多里,到东北迁安一带,不去辽阳打公孙康。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要谋害公孙康,公孙康杀了袁尚兄弟送头给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害’。”
曹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擅长草书,精于围棋,特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很有成就、影响当世、泽及未来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非常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国兴建学校,县满五百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有才华的文士。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及儿子曹丕、曹植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支以“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
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推动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史载:曹操“御军30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尚存他写的20余首乐府诗和40多篇完整的散文。
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诗多数和他的政治、军事生活密切相关。他常常用诗歌抒发征战中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政治理想。毛泽东非常喜爱曹操的诗文,在中南海故居藏书中,有四种不同版本的《古诗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其中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毛泽东都多次圈画。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中有浓圈密点。毛泽东特别喜爱《龟虽寿》和《观沧海》,不仅反复阅读,多次圈点,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全诗。《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几句,有不信天命,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毛泽东尤为欣赏。1961年,他写信给胡乔本劝他安心养病,信中就引用了上述几句,并说:“此诗宜读。”
此外,毛泽东还在对《南史·王僧虔传》中的一则批注中也引用了它。毛泽东生前在和他的子女谈话时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还有一次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这就是毛泽东对曹操的总评价。
九、年轻有为雄才大略
——吴主孙权
1957年3月20日下午13时至14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小传】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死于公元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吴国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公元229年至252年在位,溢号为大皇帝。
孙权少年得志,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其兄孙策死。
孙权继统江东地区,得到周瑜、张昭、程普、鲁肃、诸葛瑾(孔明之兄)等人的大力辅佐,从而使得鼎足之势久立。
在行政军事上,孙权大权独揽但又知人善用,特别是在启用新人上颇有胆略。在他统治的50多年中,江南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毛泽东评点】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见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讲堂录》(1913.10—12),《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指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衰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
——《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1页。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转引自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
……在会议最后快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柴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毛泽东念了辛稼轩的一首《南乡子》中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并将后一句作了改动。
——转引自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第351—352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转引自王年一《大动荡的年代》,第39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57年3月20日下午13时至14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还向我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
——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61—26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鉴赏】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其父孙坚,少为县吏。中平四年(公元187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镇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黄巾起义军。后在随袁绍往攻刘表时,被黄祖的部下射死。孙策继位后,征得袁术同意,率兵进攻江东。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孙策就占据扬州的会稽、吴、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大体上统一了江东,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策死后,孙权继位,终于成就一番大业,其主要贡献有二。
一、雄才大略,创立吴国。
孙权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与曹操、刘备同属一流人物。正如早年毛泽东所说:“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孙权的雄才大略,首先表现在他继位时年仅26岁,但在张昭、周瑜等的辅佐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其次,赤壁决战,鼎足三分。孙权继位时,北方的曹操已渐次消灭了吕布、袁绍、席卷冀、幽、并、青四州,东征乌桓,势力及于辽东,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接着,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水陆并进,沿江东下,直指孙吴政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便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大战前夕,东吴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激烈的争论,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表现了孙权的卓越的政治家才干和英雄气概。在赤壁之战中,主要有孙权抗曹的巨大决心,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在各方面的处置得宜,因而才取得以孙、刘5万联军大败20多万曹军的奇迹。赤壁之战的胜利,鼎足之势已成,这是孙权的一大功劳。再次,彝陵之战,夺回荆州。赤壁之战后,曹操主要致力于关陇后方的巩固,孙、刘两家对荆州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因为从战略上讲,荆州虽是吴、蜀必争之地,但荆州对吴比对蜀更为重要。起初孙、刘联合抗曹,孙权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但刘备夺得益州后,孙刘矛盾趋于激化。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带兵攻占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刘、孙言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乘关羽攻打曹军占领襄樊之机,孙权采取与曹魏联合,夹击关羽的策略,袭杀关羽,尽夺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吴蜀间便爆发了彝陵之战。孙权为了避免“二处受敌”;不惜向曹丕称臣、进贡,并接受曹丕赐给他的吴王封号,争取曹魏中立。在这种情况下,吴以全力对蜀,终于在彝陵大败刘备的军队。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较量,最后确立吴在荆州的统治,并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创立吴国。
孙权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中,都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两个奇迹,是他雄才大略的突出表现。据历史记载,在濡须口战斗中,曹操看到吴军阵容声势,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父子若豚犬耳。”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中赞扬孙权的武功说:“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非常喜欢辛弃疾这首词。1957年3月,毛泽东乘飞机从南京去上海,在经临镇江上空时,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他的秘书林克,并向他讲解了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的典故。在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时说,“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并在会上念了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中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这些都表明对孙权雄才大略的赞许,当然毛泽东故意改动末尾一句,当是另有一番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