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江南的开发。
东汉以前,江南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当落后。这与长期以来北方的中央政权对江南不够重视有关。东吴政权是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大政权,为了维持这个政权,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和经济条件,这对江南的开发是有利的。孙权的又一历史功绩,是在开发江南经济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孙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推行屯田。孙权仿照曹操推行屯田制度。东吴从建安七年起,一直到吴亡,历时70多年。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类。屯田的地区,在今浙江境内有海昌、上虞等地,在今安徽境内有新都、皖城等地,在今江苏境内有溧阳、湖熟、于湖等地,在今湖北境内有夷陵、江陵,全城等地。这些屯田基地,有些是在与曹魏军事对立的毗邻地带,有些是在孙吴腹地,分布很广。而且东吴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普遍推行牛耕,这些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征讨山越。东汉末年,在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山岭地区,散居着许多“椎髻鸟语”的山越人。
山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后来更发展成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小者数以千计,大者数万人。东吴政权建立后,对这些山越人进行了长期征讨。孙吴政权对被征服的山越人,采取“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东吴从征讨山越中得精兵10余万人,约占吴兵总数的一半;“赢者补户”,就是把被征服的山越老弱、女丁编为家里的自耕农和民屯上的生产者,这一部分将大大超过补兵的人数。征讨山越,使他们与汉族进一步融合,使他们的生产技能和水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江南的开发有重大意义。
3.发展交通和手工业生产。在吴国的经济中,水上交通和若干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引人注目。孙权先后修运渎、青溪、湖沟是沟通京城一带的水运路线。后来又开挖冈渎,东接云阳至吴、会的水道,西与运渎相通,这样吴越船只可以直达吴京都仓城。为了水运和作战的需要,孙权很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建安郡侯官(今福建福州),武昌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它造的一艘战舰“容敌士三千人”。孙权曾派船队远达辽东、台湾、海南岛,为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东吴的纺织业和铸造业也比较发达。
4.对岭南的开拓。
秦汉在岭南都设有行政组织。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无疑是属于有待开发的最落后的地区。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平定岭南,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步骘在番禺(今广东广州)筑城,并迁州治于此。孙权称吴王后,贬经学大师虞翻于交州,又一次大规模地在岭南传播儒学文化。
范文澜曾指出,长江流域“一向落后的经济,逐渐追上黄河流域的水平。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合起来,中国封建经济的势力更繁盛了。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出比两汉更强大的唐朝”。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孙权正是在这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把江南经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以后长江流域经济赶上黄河流域的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上的统一,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孙权的两大功迹,使孙权成为能与曹操、刘备并驾齐驱的英雄人物而毫不逊色。
当然,孙权也有缺点,这主要是毛泽东所指出的多谋寡断。史学家陈寿评论说: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益滋甚”。这恐怕与孙权对人有时疑心过重、犹豫不决有关。孙权年轻时,很重视学习,读过《诗》、《书》、《礼记》、《春秋》、《国语》等典籍;他掌权以后,又博览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在当政的前期,在许多事情上明辨是非,处置得宜;可到了晚年,猜忌、残暴的劣性,更加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他偏听偏信奸佞吕壹和不恰当地处理孙和与孙霸之争两件大事上。吕壹为中书校书,负责“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实际上充作孙权的耳目,对官员进行侦察、告密,深得孙权信任。丞相顾雍、江夏太守刁嘉因吕壹诬陷前者几乎丢官,后者险些丧命。太子孙登多次进谏,孙权不听,弄得官员敢怒而不敢言。孙登死后,孙和立为太子,其同母弟孙霸被封为鲁王。孙权偏爱孙霸。孙霸争谋太子地位,孙和反击,统治集团也分为两派。孙权不分是非,废太子孙和为庶人,并造成大批冤案。此后,孙权立年仅十岁的孙亮为太子,再加之赋税繁重,刑法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这使孙权死后的政局更加不稳。所以,孙权的多谋寡断这一弱点影响他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对东吴的统治和国运产生了消极影响。
毛泽东对孙权的称赞,主要在于其权谋。在三国中,孙吴的地位最灵活多变,可以在曹刘二者间回旋,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
十、礼贤下士多谋寡断
——昭烈帝刘备
刘备之所以能创立蜀汉,终成大业,因为刘备也是不同凡俗的英雄,与曹操、孙权同一水平,他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会用人,能团结人”。刘备的这一优点,得到过毛泽东多次赞扬。
【刘备小传】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公元221—223年在位。
史书称,刘备为西汉景帝之子口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祖父刘雄和父亲刘弘都曾在州郡做官。
刘备年少时丧父,和母亲靠贩卖草鞋和织席为生。他家院子东南角的篱笆边上长着一棵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枝叶浓密,形状像个小车盖,来往的人都惊异此树长得不寻常,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积累了价值千金的家财,来往涿郡一带贩马,遇见先生,觉得他是个奇才,于是赠给他很多钱。刘备因此能够用这笔钱组织起了一支人马打天下。
刘备是三国时期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能够宽和待人,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群雄割据的混乱中不断克敌制胜,并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毛泽东评点】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见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见陈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时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1957年7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957年3月20日下午十三时到十四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还向我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
——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61—26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写完后,毛泽东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诗句。他讲蛩<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时说,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林克静静地听着。接着,毛泽东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4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转引自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领袖·元帅·战友》,第2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堆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取荆州为枝节、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殒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汉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
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另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
“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转引自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1994年第9期。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读<三国志集解·陆逊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其实三国分立(主要是汉魏分立)是中国遭受19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准备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国内所进行的某些措施,客观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暂时存在都是合理的。”毛泽东指出: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在毛泽东眼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立蜀国,促进统一,是刘备的主要历史贡献。刘备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杰出的历史贡献,自然有各种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来看,正如毛泽东所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好结交豪侠。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他聚徒众,跟随中山国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除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南)尉。因与督邮冲突,弃官亡命。后刘备加入大将军何进的队伍,继续参与镇压黄巾军,因下邳一役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今山东昌邑东)丞,又做过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县尉、县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投靠中郎将公孙瓒,为别部司马,数有战功,领平原国(今山东平原南)相。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刘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曹操荐刘备为豫州牧,进位左将军,很为曹操看重。因与汉献帝舅董承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杀刺史车胄,统众数万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曹操击败,弃妻与子,关羽亦被迫降曹,刘备依袁绍,极受尊重。官渡之战中,刘备奉袁绍之命到汝南去袭曹操后方许都,被击败,关羽来归。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后,接着进攻刘备。刘备南奔荆州的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使屯新野(今河南新野)。
屯驻新野期间,刘备广交荆州英雄豪杰、贤能之士。以图振兴汉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讨教,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求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方略,即所谓“隆中对”。刘备声望日高,荆州豪杰归附者日多,于是刘表对他有所防备。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建议袭取曹操根据地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刘表未采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伐。刘备逃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采纳诸葛亮之计,与孙权联合;孙权因曹操夺得荆州后,居于吴国长江上游,曹操率水陆大军东下,直接受到威胁,也原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于是孙刘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取武陵、长沙、桂陵、零陵四郡,据有荆州之地,才取得一个立足点,结束了东奔西跑流动作战的历史。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数万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人蜀。原为共同抵御汉中的张鲁和抵抗曹操。后两人失和,刘备攻下成都(今四川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刘备已得益州为由,讨要荆州,刘备不给。孙权派吕蒙攻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地,随后孙刘言和,荆州六州,各辖三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率军北伐汉中,老将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同年,关羽被东吴吕蒙袭杀,荆州为孙权夺去。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当年,刘备兴师伐吴,欲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次年两军战于夷陵。因战场指挥错误,且相持七八十天,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为吴国大将陆逊所败,损失惨重。刘备逃归白帝城,第二年病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不久,葬入永安宫,谥昭烈帝。
总之,刘备从一介布衣,在军阀混战之中,终于创立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而立,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做了准备,作为自己的历史贡献。
刘备之所以能创立蜀汉,终成大业,因为刘备也是不同凡俗的英雄,与曹操、孙权同一水平,他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会用人,能团结人”。刘备的这一优点,得到过毛泽东多次赞扬。1957年7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1959年6月,毛泽东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又提到刘备,他认为刘备同孙权、袁绍一样,都有多谋寡断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