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22

第22章 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2)

禅师语录云:“埋没自己,柱杖不得自由。”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不可埋没自己,要掘尘见光,通过修炼激发自性,否则将陷入无处行走的窘境。靠人靠得了一时,靠不了一世。靠佛菩萨也靠不住,佛菩萨正要靠你自己。自己靠自己,自己救自己,这就叫见性了。见佛成佛。那时你会发现一尊佛,那就是你自己。

师曰:佛性个个圆满,无断无常。譬如日月,东起西没,西没东涌,有何断灭。虽然乾坤皆有坏时[1],日月光有尽时,惟佛性无尽。故名无尽灯。此无尽灯一盏,亦可百千盏。亦可如室燃灯,纵分千盏,未有一毫加减增夺。佛性亦尔。故曰:三世诸佛,一眼放光[2]。佛佛相续,祖祖联芳。

注释

[1]乾坤皆有坏时:即乾坤反转。所谓坏指反转。

[2]一眼放光:从一个地方发出光芒。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性个个圆满,无断无常。”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佛性人人有,每个人只要激活佛性,就可以得圆满,就可以得自在。佛性之光是常流水,永不断绝,是我们信仰的依据。

师曰:或有得了一知半见,便以为足。以牛迹当大海[1],只管放逸。皆是自饮毒药,以为甘露,不知有丧命之患。所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皆是中途成狂[2]。不信有后步工夫[3],不知有声闻缘觉[4],大小果位[5]不同,所以小果欲至佛地最难,何以故?自生满足想故。

注释

[1]以牛迹当大海:踪迹迷失,把踪迹当本体。

[2]中途成狂:半途而废,被双方清算逼狂。

[3]后步工夫:自有福报。

[4]声闻缘觉:因亲自经历奇妙因缘而觉悟。

[5]大小果位:不同报应带来的不同结局。果位,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与阶梯。大果位是大觉悟成佛,小果位是小觉悟。果位指大果位。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解读

禅师语录云:“小果欲至佛地最难。何以故?自生满足想故。”黄檗无念禅师据《楞严经》开示:小成就往往是阻碍大成就的原因。善地即佛地,但行一小善不可能就一切都事了。小善有大功德,大善没功德,把功德归人归佛不归己。到了这一步,始可言成就,小果诚然不足夸。

师曰:今人出家,住在丛林,一生未梦见,在千百人中只求一个半个识心达本[1],自行自立[2]。古来罕有,若非生铁铸成,浑钢打就的汉子,谁敢承当此事?求知求解者多[3],自信自肯者少[4]。故曰:学道似牛毛,了道如麟角。

注释

[1]识心达本:认识自心,达到本源。

[2]自行自立:自己觉悟,自己行动,自己成就。

[3]求知求解者多:本处特指求佛学知识的多。

[4]自信自肯者少:树立信仰的少。自信自肯,自己树立信念,自己肯定自己的本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似牛毛,了道如麟角。”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道的人多,得道的人少,正因为多中见少,有中见无,这才是真实不虚的佛法。禅师指示我们要“自信、自肯”,要自我树立信念,自己肯定善行。不必别人来证明,自证者明。

师曰:一切古人所说皆是真心剖判[1],无有深妙[2],学人错会,别生知解[3]。我与么说,他又言圣人毕竟有妙处。不知平常,是所以不达自心。若达自心,一切圣人同此一宗。若有一毫不同,便是异端。

注释

[1]真心剖判:真诚奉告。剖判,解剖本性后得出的结论。

[2]无有深妙:既不深奥也不奇妙。意思是人的话只有真假,没有深浅。

[3]别生知解:生出别样误会。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达自心,一切圣人同此一宗。”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如果直达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内心的善,自性觉醒,无有不善,一切圣人都是这样来的。“同此一宗”,不是说从学术流派上同一禅宗,而是“同此一道”的意思,都在一个相同的道里得觉悟。什么道?自性觉悟的善道。这善道很奇妙,不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是一颗种子发出,不生不长,不收不藏,种子就是花,种子就是果,他的生命形态不分期,不分形,不分季节开放。这种开放是悄然,是黯然,是度人中度己,是无有圣贤,只是一个真。

师曰:诸方参礼知识,将意识中百般能所[1]尽情吐出[2],方得自在。佛只为众生种种劳扰不停,便说种种妙法。汝若诸念不生,自然逍遥。众生若安,佛亦安矣。

注释

[1]百般能所:一切知识与能力。禅语。暗指世俗见解。

[2]尽情吐出:一吐为快。禅语,畅言接引法。不是听其见解,而是打开其心意。

解读

禅师语录云:“众生若安,佛亦安矣。”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心安定最好,佛心也安定了。这话暗示佛菩萨日夜为我们操心悬想,殷切关怀。打听我们的下落,期待我们的回转。佛是不生不灭的,佛的心也会动摇不安吗?是的,佛与我们一起做人,我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佛与我们感同身受,因此才能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开出不同方子。方子虽不同,药效则一,都是为我们清心、明目、去火。众生安心了,佛也安心。众生闹腾,佛也不安生。佛虽有无限伟力,只以慈悲救人。他的善报总是大过恶报,他的果总是盖过因,算算加减法,我们得到的大大超过我们所为,无疑其中有白白领受的无尽天恩。

十一

师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1],若一草一木不成佛者,不取正觉,且道如何得成?若见有天堂地狱,有凡有圣,不可不疑。除是从自己脚跟下踢破玄关[2],虚空粉碎,遍法界纯是一个极乐,亦无如是见解,始可参学。

注释

[1]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为拯救众生发的四十八个愿望。是愿望也是佛法,愿望即佛法。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发大誓愿第六》。

[2]踢破玄关:打破玄机。人生并无玄机,只有穿衣吃饭的真理。学佛不是玩弄玄机,而是回到平常。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见有天堂地狱,有凡有圣,不可不疑。”黄檗无念禅师据《佛说阿弥陀经》开示:真佛临世,同时也有假佛、伪佛四起。但凡修行人看到天堂地狱,或是把人分为圣人、凡人,这都是可疑的。“可疑的”是委婉说法,其实就是不可信。作为一个稍有智慧的修行人,必须知道:恐吓不能成佛,凡是说“信佛上天堂、不信佛下地狱”这种话是恐吓人,不能信,要说“信佛没有天堂地狱”才是正确的。同样地,凡是说“学佛可以成圣、不学佛只能做凡人”这种话是迷惑人,不能信,要说“学佛不分凡圣”才是正确的。禅师心事:不可强迫,要自愿。不可有分别心,要人自觉归善。

十二

师谓居士曰:公在方外[1]许久,访遇高人亦多,请示一言。士曰:虽在方外,未有一毫进入,堪得个调身之术[2],四方求觅,可知出世者少。师曰:公见得天下无人,则是我相,则与众生多了一层。又曰:但有所学得的,总是虚缘幻相,当从自脚跟下猛然觑破:一切意思见解不出造化之手,纵做得千年不死,犹是守尸精灵[3]。若肯信,不涉一足,稳坐长安[4],但一切放下,无圣可求,无凡可厌。人是人,物是物,那有许多分别。

注释

[1]方外:世俗之外。借用道家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方外之人指代修道者或僧人。

[2]调身之术:养生之术。借用道家语。

[3]守尸精灵:守着肉身,但没有灵魂。

[4]稳坐长安:禅语。意思是安然守护灵魂,与灵魂相依。长安是首都,比喻人的灵魂。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一切放下,无圣可求,无凡可厌,人是人,物是物,那有许多分别。”“那有”通“哪有”,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一切往下,放下一切,即可成佛。什么叫“一切放下”?指世上所有存在物、眼前事都放下,当然连自己的肉身也放下。什么叫“放下一切”?指放下是自己的事,要主动放下,不要等人来夺。放下是一个积极舍弃的动作。“一切放下”指从外环境松绑,“放下一切”指从内心甩包袱,内外都得力,链条就断了。佛经上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

师曰:古人常将狮子为喻,何故?不言别类,盖以狮子游行,不求伴侣[1]。行动一步,群兽皆绝野,干胆裂[2]。修行之人亦复如是,独行独步,轮刀上阵,不顾后群,杀得人方救得人。是名狮子儿哮吼一声,群兽奔走,谁敢当敌。

注释

[1]狮子游行,不求伴侣:禅语,意思是道侣固然重要,关键是独参自悟。

[2]干胆裂:肝胆裂,形容震慑。

解读

禅师语录云:“杀得人,方救得人。”此语难解,一解就误。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我们:所谓“人”即自己,我们看到的外部事物只是我们内心的外化,《金刚经》上把这称作“相”。所谓“杀得人,方救得己”不是表面意思,不是说“有能力杀人才有能力救人”,绝不是这个意思,这样会误导出“杀人有理”、甚至“杀人成佛”的可怕理论。这话是说“自我了断,才能自我拯救”。彻底的了断好比杀,所以说这句话。这是杀其性,不是杀其身。此事需要说清。佛法没要我们杀人,也没要我们自杀,要求爱人爱己,引身归真。

十四

师曰:太聪明者终难说话。百般书籍[1]一目领过,不得一毫疑生,其实也不明白[2],只是意想卜度。如此见解,也是不聪明的人。

注释

[1]百般书籍:百家书籍,杂书。

[2]不得一毫疑生,其实也不明白:意思是读书要起疑心才好,知其所以然。鼓励独立思考。

解读

禅师语录云:“太聪明者,终难说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小聪明是大智慧的妨碍,小得利是大收获的终结,小成果在大成就面前算不得什么。要太聪明者不好说话,因为你说的他都懂,但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根本不愿意了解。学佛当明因。

十五

师曰:自不识心,便向形迹[1]中窥人,毁谤圣贤,则是招殃。见我朝朝出来,上下提掇,声如雷震,口业不净[2],一般穿衣吃饭,何名善知识?汝等又作是念,善知识慈悲柔和,如何口业不净?岂不闻善财童子参无厌足王将,一切作恶众生,或刳其肉,或剥其皮,或剖其肝,或截其舌,或断其足,令其痛声远彻,此是先圣化人境界,爱惜众生如护眼目,所以大慈难行[3]。反退人心,问如何是大慈?师曰:手持刀杖,守护正法。

注释

[1]形迹:外表。

[2]口业不净:原指因夸耀、失言引起争端,犯下罪孽,本处是禅师谦语,指苦口婆心。

[3]大慈难行:大慈悲难以推行。暗语,意思是有时需要相应手段。

解读

禅师语录云:“手持刀杖,守护正法。”这话也容易理解错。黄檗无念禅师开导我们:佛法是个宝,需要大家守护。所谓“手持刀杖”是形容用心用力护法,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是去打打杀杀。真修行人只守不攻。也不反攻,只是坚守。只要守得住,就有退却的一天。守宝人岂能离开宝藏?求福人岂能离开福源?禅师要我们坚守真实,不是要我们去向虚幻进攻。

十六

师曰:汝等若言本性不是空的,是何形相[1]?若言是空的,此时对面言语者是甚么[2]?汝等若欲出生死,此处当细观察。

注释

[1]若言本性不是空的,是何形相:禅师设问语,意思是外在表相既然已经消失,可见其性为空。

[2]若言是空的,此时对面言语者是甚么:禅师设问语,两头设问,推出第三义。意思是我与你面对面,说明实有因缘,毕竟不空。

解读

禅师语录云:“汝等若欲出生死,此处(指性空)当细观察。”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本性是空的,这空是空明,佛法把这叫做“真空”,不是虚空。佛法真实不虚,专门击破虚空。因为他无所不在,充盈一切,不受时空限制,自由来往,所以称作空。如来叫空王,佛门叫空门。不是说任凭虚空放纵,刚好相反,要击破虚空妄想,回到真实中来。真实世界是自由世界,佛法讲的“空”,可以理解为自由,是本性的真实状态。

十七

师曰:不肯自信,便是魔说[1]。不与世同,故曰外道[2]。我今立地看你,纵修行百千年,木食草衣,只与吾一般。又曰:八地菩萨,佛之一字尚不喜闻[3],何况世间财帛境界而动忧苦。你等实无妙道可学,只这难信二字是实难信。

注释

[1]不肯自信,便是魔说:不自信(自己没有信仰)就会堕入魔道,说鬼话。

[2]不与世同,故曰外道:意思是要随喜大众。

[3]佛之一字尚不喜闻:意思是菩萨不喜欢夸耀佛法。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等实无妙道可学,只这‘难信’二字是实难信。”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佛学的不是学问,学的是信心。信心、信念、信仰,这才是学佛的魂。魂不可丢,信仰不可失。有了这信仰,一切学问也好,办法也好,全都无师自通。

十八

师曰:修行人自谓见性成佛,且道见得的在那里?将呈吾看,既呈不出,又言见性,专向无智人前胡猜乱道,惑乱诸人,堕地狱有日[1]。在自不明白,不可教坏人家男女。有等守空寂的外道,而今不觉受殃,在末后只向明白坑里,自是与人言一切皆空妄言。无道可修,无凡无圣,只个穿衣吃饭,是更无生死可怖。反谤持戒念佛是小乘[2],见人则夸快乐无穷,到正人面前一毫不敢开口。直待临终之日,忽然忙乱世情,难断意识,不忘一生善恶境界,随心发现,悔是迟也。

注释

[1]惑乱诸人,堕地狱有日:意思是不把未知、未明、未悟、未喜者示于人,否则有报应。

[2]反谤持戒念佛是小乘:意思是不可谤佛,各宗派不内斗。持戒念佛是律宗、净土宗法门,与禅宗修行手段不同,目的同。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忘一生善恶境界,随心发现,悔是迟也。”“悔是”就是“后悔这件事”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念念不忘善恶者,就会成为善恶包袱,并且是善恶的双料包袱。背上有两个大包袱,一个叫恶包袱,一生作恶的恶果。这个包袱还小,大包袱叫善包袱,一生行善的善果。为什么善果压人至死呢?求回报。求回报而不得,岂非更累?不可善恶,始可行善。至于“随心发现”,看似由心发出善念,但这个心太随性,不坚定,容易改,也是要不得的。禅师心事我们不要随心,要定心。无心则自现。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

十九

师曰:一生干尽千古事业[1],不是寻常口说。问如何干得千古事业?师曰:尔只今有甚么事不尽。

注释

[1]一生干尽千古事业:意思是彻底解决人生问题,得了悟,得解脱。

解读

禅师语录云:“尔只今有甚么事不尽。”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到目前为止,还有什么事没干过的?好事干尽,坏事也干尽。好加坏等于什么?等于坏。清水加浊水等于什么?等于浊水。有好就有坏,有清就有浊。没有好坏善恶,没有清水浊泥,才是莲花之道。所谓千古事业,不是在现今的事业上更尽一层,或是翻新,或是大总结,而是放下一切,寻找真实的自我。这才是大事。

二十

师曰:善知识,问你正是点穴下针,汝若无事,自然不妨[1]。才问着便要寻句佛法抵对[2],被须弥山塞却口。

注释

[1]汝若无事,自然不妨:意思是修炼要炼,真金不怕火烧。

[2]才问着便要寻句佛法抵对:意思是参学者着相了,动辄要求佛经印证。动辄要求佛经印证是佛学者,自证于心是学佛者。

解读

禅师语录云:“点穴下针。”此即对症下药之意。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扎针要扎透,悟理要悟出。所谓“悟出”,指又要悟进去,又要悟出来。有时进去,又被塞住。只有出入无碍,才见修行的奇妙。

二十一

师曰:参学须要知己[1],莫在公案言句上求明白。我前数十年,只在黄瓜茄子公案上求明白。便是向外觅,后来听说,拿物非手,吃饭非口[2],回头返己,方知公案。黄瓜茄子不是外头的。又曰:只教汝别求易,若教汝休歇最难。

注释

[1]参学须要知己:求学问是为了认识自己。

[2]拿物非手,吃饭非口:意思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什么因素使手拿物、使口吃饭,这才是关键。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魅力女人气质何来

    魅力女人气质何来

    魅力对于女人不仅仅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而且还是一种永恒的诱惑。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女人为了增强自身魅力,不惜余力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时尚,认为这样的女人才会拥有气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虽然有助于魅力的增加。但是魅力主要来自于内在气质的闪烁,来源于人格的造就。
  • 何妨相爱(全本)

    何妨相爱(全本)

    好友出版文:《宝贝,爱永不迟》http://m.pgsk.com/a/396683/******【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情:http://m.pgsk.com/fengshang/******你知道吗?有这样的爱情,在日复一日中,也会变成将就。这就是痒……如果真爱,又何妨相爱!最爱的那个人不一定能陪你生活一辈子。他们相识一共六年,结婚三年,从最初的热恋到后来的貌合神离。一场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感情,最终果然是被人言重,从高高的云端,掉入了深深的地狱。要如何拯救这段在婚姻中渐渐迷失的感情;要如何挽救这两个明明互相深爱却越走越远的爱人……******她是个极其普通的女子,却偏偏遇见了那么不普通的他,说是幸运,还不如说是命运!曾经的他不为任何女人而停留,却偏偏看上了那么普通的她,说是缘分,还不如说是命运!因为命运,当她碰上他,会有怎样的火花?******【顾意】说:梁子辰,和你在一起,我很累。我原本以为我们能相爱一辈子,原来,还是我太过天真了。【梁子辰】说:顾意,你给我听清楚了,我永远不会放开你,就算是痛苦也好,我也要我们纠缠一辈子!
  • 家庭教师

    家庭教师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恍惚公园

    恍惚公园

    学毕业生宋育金一直处于性与爱交织难辨的混沌状态,他在两个美丽的女人那里找到了暂时的归宿,但不知是出自天性,还是出自对男人的失望,这两个女人之间竟产生了不寻常的情感。他终日生活在一群偏执、迷狂、怪异、焦虑的人们中间,这其中有不断更换各自性伙伴的情侣,偶或付诸真情的妓女和嫖客,迷恋吸毒和畸恋的诗人和画家,更有杀害自己的孪生兄弟,冒充有精神疾病的受害人逃避法律惩罚的街头混混——他最终也因无法忍受疯人病院的非人折磨而说出了真相,要求离开疯人病院,但他的正常无人相信。《恍惚公园》这是一部具有后现代特色的小说。
  • 九极神脉

    九极神脉

    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林谦凡穿越到了另一个的世界,重生改名为徐天云,在机缘巧合之下,徐天云利用前世超凡的设计水平再加上神秘的九极神脉,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修仙之路。平凡普通的世俗界、法元纵横的修凡界、灵力浩瀚的修仙界、美仑美奂的仙界、至高无上的神界将一一呈现,除此之外,阴邪怪异的鬼界、古怪离奇的妖界、神秘莫测的冥界还有那暴虐无比的魔界,全都会逐一登场。
  • 启迪青少年学习做人智慧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学习做人智慧的故事

    本书分为励志篇和哲理篇,内容系统,包括爱的内涵、为人处世、智慧人生、走向成功、挑战命运、教育哲理、财富智慧等内容,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哲理。将许多人生哲理以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计读者能抛开理论的迷雾,直入心灵,获得人生感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尼玛!医神你不要这么冷

    尼玛!医神你不要这么冷

    我在你不要的世界里,何苦不找个人来代替。可惜我谁劝都不听……这其实是一个阴沉医生老师带着一个迷糊医学生的故事。,我宁愿留在你方圆几里,至少能感受你的悲喜,在你需要我的时候就能陪你
  • 每天学点创意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创意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看一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假如人类没有了创意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想一想若干年前的地球,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打破常规的大智大勇。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我们不难想象,是一种智能拓展,是破旧立新的循环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