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3800000028

第28章 无得无说分(1)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请注意第六品

这一段经文是对第六品的进一步肯定。基本意思,在解第六品时,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任何一个粗通语文的人,都会明白,这一品经文,正证明我们对经文第六品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我们对《金刚经》的阐解,也就早说完了。如来的大愿你知道了吗?知道了,行了,完了,好好去生活,去恋爱,去娶妻生子,去吃喝玩乐,去努力奋斗,去争名夺利......这不是劝人为恶吗?

有人会说,你若是正法,就应该如南老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老不是说了,今天的社会是:“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可以杀人……”好可怕,世界末日何时到?

我不知南老先生说的这种景象与第七品的“诸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何相呼应?佛学,一切圣贤之学,全是无用。佛学、诸贤圣之学,传了数千年,而人类的道德还是越来越堕落?!要这些学问,要这些大废话干什么?如果我理解得不错的话,在南老那里,东方诸圣贤的着作,莫过是一种道德教化,只有这种道德教化才能挽救人类,挽救生命。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依南老的观念,人类的整体、生命的整体是不可救药的,东方文化强调道德教化,就是能救多少救多少,使这些个别人、个别生命成佛成圣贤,在末法时代到来时,人类与生命界不至于全军覆没。

一切都是孤立的,一切都是相互不联系的,一切都是个别的,这就是南老全部思想的哲学底蕴。南老不知注意到没有,这样的哲学底蕴,正是以承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前提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金刚经》以及佛学以及东方文化的根本原则。

正如我们解第六品时所说,“持戒修福”也好,从“持戒修福”发展到理解诚信佛学和佛的大愿也好,乃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好,人们能见到的“宇宙—生命”系统中的一切道德美德,其基本性质应是这样的:

第一,这都不是专门隶属于某一个个别生命的,而应是法身本有,“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德”。

第二,这种法身本有的“德”,只有待因缘成熟后方能显现出来。因缘成熟,也不是某一个生命自己的努力而能成功显现的,必须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总体因缘成熟以后,才有可能作为报身显现。因缘不熟,劝善是无用的。能有人劝善,说明这种善作为一种“德”,其显现的因缘已经成熟,正如第六品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段经文,是从化身的角度说的,是说这个化身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从报身角度说,是无量千万佛一起救他的因缘,其实这里既不存在化身的种善根,也不存在诸佛齐救度。关键是“宇宙—生命”系统,法身本有之“德”的因缘熟了,在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交合、碰撞、融汇、斗争……诸如此类的运动形式中,因缘熟了,法身本有之“德”也便显现了。没有这种“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因缘的成熟,任何劝善修德都是虚妄的。但是,这种“德”一旦成熟显化,便会遍布整个系统,不会只是个别人的专利。这一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便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个别人有了这种“德”,这种“德”本身也不会是孤立的,“德不孤,必有邻”。作为报身,它会直趋完满,所谓圆满报身,一是此德会成普遍之德,二是此德会为法身本有之德即“至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释迦看来,在他以前的“宇宙—生命”系统中显示出来所有的“德”,都为他的出现作了铺垫,参看《佛说无量寿经》中关于阿弥佛成佛过程的介绍,阿弥陀佛是“摄取二百一千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才成了佛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不是作为人们主观妄想中的道德教条存在的,是为佛学最终救度生命作铺垫的,也是“宇宙—生命”系统“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步。我们不反对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这不是究竟,最多不过是一种修福的手段,是历史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普度众生的根本手段。

第四,“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完全不必杞人忧天,现在已不存在什么“末法”“末日”,“末法”“末日”如果有,也不过是“宇宙—生命”系统运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低潮,这个低潮正是为下一个高潮作准备。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伴随的是精神文明的真实进步。举一个例子,如今的生物动物保护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吗?人们已经慈悲到了动物,这不是释迦“舍身饲虎”的美德的普遍化吗?这不是“普度众生”的具体化吗?只有那些既不懂历史辩证运动的道理,又把中古时代中国旧道德当作“天理”不变的道德律令的人们,他们的观念太陈腐了,所以才会说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堕落了,才会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割开来。再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从根本上说是“宇宙—生命”系统固有之德的体现,两者的区分,是人为的妄想区别,二者本来是一体。认真读一读四十八愿,西方极乐的吃喝玩乐不是达到了极致了吗?释迦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排除在生命存在之外。

教化是佛学的根本吗?

南老的讲经实在叫我们不好说,许多地方开始讲得好好的,往下一延伸就变味了,又回到他那“善护念”上去了。

第七品很明显是指第三品灭度一切众生大愿说的,是在进一步解释。我说了要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这是法吗?你可以拿去用吗?对不起,无有定法,你用不了,也拿不走,什么也没有。你说这是一句空话也可以。既然可以把这句话当成一句空话,我也就没有得到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没有什么规定的内容。

南老接着讲没有出世与入世之分,佛法不离世间法,同时又引了《法华经》讲的“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既然如此,还讲什么?还要佛学干什么?不是废话吗?

正是由于南老把《金刚经》分割得支离破碎,面对经文中的“无有定法”四字,面对“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等等内容,南老无法教给我们如何掌握这种“心法”,如何动用这些“非法非非法”来修行来善护念。这一切太玄妙了,只有我们这类修到家的人可以做到,你们众生还是受苦去吧。

不光是南老一个人,许多解《金刚经》的人,就是不注意《金刚经》全经的贯通性,上下文的衔接性,单讲一段,单讲一句。结果,《金刚经》被割离成了破碎的用“心”方法,就是这样,有些地方也无法讲通。像第七品“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无有定法”,就根本不可能牵强为人类可用的“心”法。

南老忠于自己的思想,把《金刚经》全当成一部做人的道德教育书,凡讲不通的地方,全拉到这一点上。你听南老是如何讲“无有定法”这四个字的吧!

“什么叫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办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骂你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

释迦的水平,就是教育家?!因材施教,并不能真正解通“无有定法”,方法上可以因材施教,内容总是一定的吧?南老说是“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打开什么智慧的门,智慧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释迦想让众生明白什么?这不还是“定法”吗?

佛学不是诡辩学。

南老最后还是落到了一个“应无所住”上,也就是做人不要执着,随方就圆,随遇而安。这就是佛学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东方文化中相对消极一些的道家学说,也不会如此消极。

东方文化到了这里,真是走到尽头了。

我们把南老在这一节中的观点排列一下,人们可以认真摸索一下南老的思路。

“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的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重点。”

实相,就是“形而上道”,即总规律,绝对理念、理念……还是哲学。

再看:

“佛所说法,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说法都是空,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法者非非法。”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着就是对的,如果你说这个人什么都不执着,你已经执着了,执着了一个不执着,所以非法非非法。”

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被我们的大师们推到了这种“五里雾”中。与其这样,人们还不如去死心念佛,死心持戒,死心行善,这还有个抓挖处。今天许许多多学佛人的境况便就是如此。

最后连教化也没有了,就是非法非非法!?

关键是不知“愿力身”是什么,也就是不知“佛”是什么,“如来”是什么。

“非法非非法”

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很简单的,别被那些玄玄乎乎的东西吓住了。

“非法”,不是法。不是你可以把握的修行成菩萨、成佛的具体方法。修成菩萨、修成佛没有什么方法,什么入定、念咒、念佛、打坐、持戒……都不是。

可是你也不能说没有法,法还是有的,你掌握不了,也不需要你掌握,你能掌握的就不是法。

这里还是从释迦的基本原理“缘起性空”说起。是因缘决定人心,不是人心决定因缘。在释迦这里,这个原则永远不会颠倒,而后来讲经的人都颠倒了这个关系,所以就无法理解“无有定法”“非法非非法”的道理。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女逆天之绝色愿术师

    魔女逆天之绝色愿术师

    “你有愿吗?”男子的声音冰冷嗜血,像是询问他人,又像是自言自语。玖幽站在原地,小心翼翼地护紧怀里的婴儿,瞬间激发身体里仅剩的愿力,通体散发出淡蓝色的光辉,满脸戒备地看着五米开外的男子。男子慵懒地坐在一只巨型的九尾雪狐背上,一头紫色长发于风中不断翻飞,脸戴一张银白色月牙面具,一双妖魅的紫瞳跃过玖幽,望向玖幽身后仍在燃烧的幻城,眉头微蹙,像是在思索着什么。半晌后,男……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 星辰变

    星辰变

    一名孩童,天生无法修炼内功。为了得到父亲的重视关注,他毅然选择了修炼痛苦艰难的外功。春去秋来,时光如梭,这个孩童长大了……变成了一名青年,真正改变他的命运,是一颗流星化作的神秘晶石——流星泪。这颗流星泪在青年无所觉中,融入了青年的体内,青年他也仿佛破茧化蝶一般蜕变……而随之而来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他的父亲也终于知道了他从来没有真正倾注心力的儿子的惊人实力……
  • 恶人从慕容复开始

    恶人从慕容复开始

    来到一处熟悉的世界,丁一大吼一声,正准备大展身手,却被拖到一处关了三年。这怨了恨了怒了!等到出的身来,乔峰已死,天龙结尾,英雄全都落幕,唯独一人成了老鼠。丁一看着身后追杀的人群:“呸,一群小人!”正好!这世道好人难当,坏人千年,我丁一就从慕容复之名,恶心恶心你们,你们要我死,我偏偏要活得顺畅,等到你们化为一堆白骨,我就在你们墓前吐你口水。叮!一道作弊器从天而降!哎哟,你们惨了!敢欺辱于我,看我不耳刮子抽你们的十八代孙子,还得打的他们叫声好!
  • 公主,我来保护你!

    公主,我来保护你!

    别人穿越成公主,她倒好,直接穿越成女王!别人坐享美男,她要拯救国家!好在,还有一个,不,是n个男人,说:我来保护你!……所以,你们要不要商量一下,哪个把我娶回家呢?
  • 故土

    故土

    小说描写了中西结合的新华医院以院长接班人选为中心的改革斗争,以白天明为主角的爱情纠葛,试图以白天明同吴珍的婚姻为依托的爱国主义。小说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刻画和事件的描述,表现了改革斗争的复杂性和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具有意味深长的警示作用……
  • 一脉风骨

    一脉风骨

    这是由徐怀谦编写,全书共分6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童心——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蓝田日暖玉生烟——臧克家散文的艺术特色》《寂寞学术悲凉人生——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不是我,是风?——读〈反思郭沫若〉》《同样是书生——读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文化的良心——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思痛录〉》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