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威斯特发现,奥维茨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十分满意。工作不是很多,而是一些工作已经使他觉得不足以为此费力。他极想多学一些东西,极想扩大自己的视野。他的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因为负责莫里斯公司代理人事务的菲尔·威尔特曼敦促霍华德·威斯特替自己找一名助手。威斯特立即说道:“迈克尔·奥维茨。”威尔特曼同意了。奥维茨的职业生涯现在好像要起飞了。
可是,迈克尔·奥维茨却认为,不管将来准备干什么——而且,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自己当代理人还要当多久——拿一份法学方面的文凭一定会大有用处,因为要在娱乐界争取高位,一定用得着那东西。1970年秋天,几个月以后就满24岁的奥维茨宣布,他即将离开莫里斯代理公司,回法学院读书去。提供赞助的是他的妻子朱迪。工作日里,她为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周末,她在PSA航空公司的休息厅里唱歌。她一周挣300美元,比丈夫挣的钱多得多。
可是,几个月以后,奥维茨就对法学院的学习厌烦了,跟第一次一样。他给霍华德·威斯特打了个电话,承认在法学院的事情上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问能否帮他再回到莫里斯公司?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对公司的忠诚是莫里斯公司文化中相当深厚的一个方面。一个受聘来到邮件室工作,很快又提拔到代理人位置的员工,应该在莫里斯公司终生工作才是。任何放弃工作的人别再想要回工作。
因此,当霍华德·威斯特把奥维茨重回公司的要求交给诺尔曼·布罗柯和山姆·怀斯勃德时,这两位高级经理都表示反对。威廉·奠里斯公司可不是开来关去的一扇门,他们对威斯特解释,大家都别想今天离开公司,过几个月再跑回来。而且,布罗柯和怀斯勃德还有先例可循:放弃或者被开除的人,从来都没有再回公司的。然而,威斯特相信,迈克尔·奥维茨有一些特别的资质,是大部分代理人身上所没有的,失去这样一个人是公司的耻辱。一方面,迈克尔·奥维茨与网络购买人已经建立了一些特别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奥维茨好像并没有跑去为某个竞争对手工作,他只不过是去上了几个月的法学院。
霍华德·威斯特尽力说服他的上司,而有幸的是,奥维茨是在该公司造成了一定影响的人。他被认为是威廉·莫里斯公司的“唤雨师”之一,因此,高级管理层实际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惯例,迈克尔·奥维茨被勉强同意重返公司。他打破了这个旧制度。
奥维茨离开公司的这段时间,没有人花力气去注意那位年轻的喜剧作家巴利·列文森。同时,《迪姆·孔威喜剧一小时》也被取消,列文森的事业好像停滞不前了。在忧郁的日子里,又接到了一个电话。“你好,是迈克尔。我又回到莫里斯公司了。”奥维茨立即与列文森签约,让他专写以喜剧演员马迪·费尔德曼为主角的节目。迈克尔·奥维茨又回到业务上来了,巴利·列文森也一样。
在莫里斯公司,对迈克尔·奥维茨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菲尔·威尔特曼。作为莫里斯公司代理人的负责人,他为所有像奥维茨这样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们明白如何在一家公司里逐步上升。威尔特曼喜欢这个职业,可是,他是费了很大劲才转到这个行当上来的。
威尔特曼是在布鲁克林的斯达意桑高区长大的。他上过纽约大学,两年之后弃学,去华尔街接受了一项交易员的职位,为一家小型政府债券公司工作。他一般在下午4点以前下班,因此,经常到莫里斯公司办公大楼里来看望他的朋友山姆·怀斯勃德。他喜欢在莫里斯公司看到的一切,就离开了华尔街,来到这里接受培训。起步工资每周才25美元,这比他当债券交易员少70美元。
既然他已经升到了高级职位,把绳索递给一些年轻代理人就是他的工作了。他知道所有那些经常落在代理人头上的诽谤,了解他们经常被称为懒汉、贪婪之人,知道许多人认为他们比寄生虫还不如。他承认,这样的标签根本就是错误的。
可是,菲尔·威尔特曼喜欢人才和代理世界。他也相信,只需要简单的调整,代理人就可以被培训成更具商业头脑、更有职业精神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设定高标准,促使这些代理人早日成才。代理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菲尔·威尔特曼更凶的。他允许代理人犯一次错误——仅仅一次。“如果再犯,”他对他们说,“就别再回到这里来”,而且他说话算数。他手下的代理人都称他为“新兵营长”。威尔特曼对他发号施令的时候,迈克尔·奥维茨也觉得他是个“营长”,尖叫个不停,吼个不停。至于是否侮辱了哪个代理人,威尔特曼可不管这些,他只需要结果。
威尔特曼并不认为人才代理是复杂的一门生意。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代理人根据几条基本的规则去办事就行了。威尔特曼非常了解,客户抱怨最多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代理人干什么去了。”因此,他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回到客户那里去!如果客户给代理人打电话,而代理人又不在,那么,这个电话必须当天就答复。只要代理人能够找到电话,这条规则就不能违反。如果代理人真的失去联系了,秘书就必须回这个电话,告诉客户,代理人什么时候会回电话。他不准有客户向自己投诉代理人。
他对这些代理人的看管,就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们无时不关爱一样,奥维茨当然也在其中。直到确信这些代理人能够独立处理事物了,威尔特曼才会放下心来。跟城里其他大部分人才代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一样的是,威尔特曼急于让他手下初学的代理人承担起责任,为的是让他们有一些切身的经验。可是,在莫里斯公司,确实存在封建制。一名代理人会尽一切可能地看住他与客户的通道,坚持认为只有他本人才能解决客户所有的职业需要。威尔特曼主张另一种做法,即协作精神。代理人之间共享信息,共享客户,这要求一整套全新的办法。但对于许多高级代理人来说,这无异于一剂导致灾难的药方。
每天晚上6点钟,威尔特曼的门总是大开着。他的代理人都可以大步跨入他的办公室讨论一些问题。虽然他不可能事先准备好如何应对所有的问题,可是,他的确会给他们提出一些警告,如果买家发现他们必须付出的费用不太合理的话,就不必过于担心。“买家发一些牢骚,你们要有所准备,你总会找到办法的。”一旦一笔生意敲定,威尔特曼就坚持当天把合同签下来。如果这意味着代理人当天要工作到深夜,那就熬吧。因为这种做生意的办法意味着,如果买家后来想找办法食言的话,莫里斯公司只需要在他面前挥舞一下合同就行了。威尔特曼告诉他的“小伙子们”,要以阿比·拉斯特福格尔为榜样:安静、谦让。如果人们按照他的热情和激情办事,像他那样把客户总是放在第一位,就永远都不会出错。
他培训出来的好多代理人都成了好莱坞最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有巴利·迪勒、乔·威赞、罗伯特·沙皮诺和龙尼·梅耶。威尔特曼极感自豪的是,这些人——他称他们为“小伙子们”——都成了制片厂的头儿。1996年春天,一位访问者来他办公室谈到迈克尔·奥维茨时,菲尔·威尔特曼(当时他已经从莫里斯公司退休很久了,而且已是88岁的高龄)说:“不管什么事情,迈克尔总是做得很利落。我问他需不需要任何帮助,他从来都说不需要。我从来都不需要教他任何东西。”他也不需要这位“营长”先生的惩罚。(令人伤心的是,威尔特曼于1997年1月去世了。)
当时,尽管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奥维茨还是感觉到,威廉·莫里斯公司也有问题存在。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和代理人好像都在发达,可是,他们很少与年轻的代理人分享这种发达。而且,这里也是各种自我相互碰撞的地方,在这里,代理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尽管高级管理人员不断强调说,莫里斯公司是个大公司,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许多代理人却好像只为自己着想。而那些觉得这里的人自我表现欲太强,或者节奏太压抑的代理人却又并没有放弃莫里斯,他们也没有被炒鱿鱼。莫里斯不相信裁员。的确,它希望通过让代理人保留职位而获得他们的忠诚,几乎不管其成绩如何。很少有人愿意离开,也没有人被迫离开。相应地,提升就来得太慢了。这样,莫里斯就不是一个为年轻有为的代理人提供舞台的理想场所。
年轻代理人与资深管理人之间的冲撞也在所难免。当老板们决定制作一部电影,而电视部决定制成两集时,冲突就会发生。迈克尔·奥维茨和其他的年轻代理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电视正成为非常强大的媒体,它已经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是愚蠢的。奥维茨和其他代理人敦促高级管理人员否定这个决定,可是,一点用也没有。
还有一处引起争议的地方是莫里斯公司对电视套装节目索要佣金的百分比。莫里斯的经理们坚持认为,佣金应保持在10%的水平;可是,有一些代理人,奥维茨也在其中,却认为10%的佣金太高了,代理机构比他们的客户高出两倍,奥维茨和他的同事也没有说服当时的权威。因为感觉到自己相对于高级管理层来说越来越不重要,因此,低级代理人如奥维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挫折感。他们觉得,他们给公司带来了相当多的业务项目,可是他们的成功却没有得到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