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1日16:20至16:30分,《经理人》分别从新浪和腾讯的微博上,输入“微信”字样,结果是,在新浪微博上出现2.68亿条信息。而在腾讯微博上,反映的数据是0.49亿条。就是说,腾讯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微信信息,是自家微博平台上的5.5倍。除此,微信还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多个“大户”来猎取对方的粉丝:比如,“创意微信营销”有69万粉丝、“我们都爱玩微信”有30万粉丝、“腾讯微信团队V”有3万粉丝、“深圳微信”有9万粉丝等。可见,通过高端用户集中度更高的新浪微博平台,腾讯正源源不断地将对方用户移花接木到了微信。
《经理人》还发现,很多新浪的“微博控”,甚至在新浪微博上直接公布自己的微信号。比如,拥有1.5万粉丝的“i.wshang天下网商”许维、拥有3.5万粉丝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等。推演一下,当他们5万粉丝中的一半,希望从一个公开的沟通平台,切换到微信一对一的平台上进行沟通,那么,这些粉丝就将成为微信的用户。
这或许并非张小龙的主意,但在如今开放的社交媒体中,谁在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营销是对还是错,争取到用户才是硬道理。
微信崛起后,不仅获得了外部高度认同,也获得了马化腾的重视,理应在公司体系中承担更多使命,但是却面临着来自腾讯内部的巨大压力:第一,来自腾讯内部的关于“左手QQ、右手微信”的争议,成为最大的内耗隐患;第二,能否从免费应用,转变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应用产品,且实现盈利?
网商贴士
关于微信的崛起
微信为何一夜崛起呢?张小龙认为微信的崛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微信的每一个新版本都符合了移动互联的发展趋势,能快速感受用户需求,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减少周期性。以“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为例,它的诞生源于人们真实需求的存在、接受度的变化,以及微信对这种需求的敏锐捕捉。
张小龙是个喜欢做产品的人,因为在他看来,做产品比做管理更有趣。为了让微信团队成员长期保持创新性,他和他的团队是用雕琢艺术品的心态来做产品。他们认为,追求完美的心态是保持创新的重要因素。加上微信团队目前的人数也不过200人,属于比较小的团队,小团队相较于大团队来说更灵活,所以,在保持创新性上也相对要容易。
那么,腾讯公司对现在的微信有什么新的要求呢?对此,张小龙的回答是,从微信项目开始启动,公司领导层就比较关注,微信的名字都是Pony(马化腾的英文名)给取的。Pony也经常参与微信版本功能的讨论。公司对微信的把控非常好,给了微信非常好的自我尝试的空间,让它自由生长。
至于微信怎样才能商业化成功,张小龙的看法是,目前,外界对微信商业化有一些过度解读,对于微信自身来说,我们希望它是一个长期的,能有至少十年以上影响力的平台级产品。我们不急于盈利和变现。我们期待一个更成熟的微信。即使未来考虑商业化,用户体验也永远放在第一位考虑。
提到微信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张小龙告诉记者说,最开始的时候,微信没考虑过海外计划,是随着产品的发展,我们才放眼海外。但是我们针对全球的用户只推出了唯一一个版本,我们希望微信是一款超越文化之上的产品。具体的差别也只是语言上的不同和一些几乎可以忽略的本地化区别,而这些差别,都是因为考虑到当地政策等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而做的微调。
中国互联网产品能不能像“工业制造”一样,产生国际影响力呢?张小龙认为,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移动互联网给出的是一个重新开始、重新洗牌的机会。对中国互联网产品来说,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时机和保持创新。而创新不是单纯地照搬PC时代的内容,移动互联网有自己的特征。
你未曾留意的微信的7个趣味玩法
1. 聚会群加:参加聚会,很多陌生朋友和你交换名片实在麻烦。只需大家摇动手机,现场凡是微信在线的人,会即刻出现在好友列表里。
2. 找人拼伞:下班时下起瓢泼大雨,又借不到伞。打开微信,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撒大网群发信息,寻找可以拼伞的对象。
3. 语音祝福:逢年过节不能忘记给长辈送祝福,群发短信稍显没有诚意,一一发送又太麻烦。使用发送语音功能,说出来的祝福更加真挚。
4. 旅途解闷:出差,身处一辆长途列车上百无聊赖。可以打开微信,使用“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找出同一列车上开着微信的人,用微信打个招呼,聊得来的话,还可以见面。
5. 亲人面聊:想和好久不见的父母视频聊天,可是年迈的双亲使用电脑有困难。使用微信视频传输功能,可以轻松将父母的画面传给自己,且操作简单。
6. 领导查勤:同事去哪里了?打开“查看附近的人”可确定他是否在公司,老板用它查勤最方便了。
7. 手机防盗:警察找回被盗手机后,通过微信上存储的账号,加入机主微信,与机主取得联系。(第二节)最大的对手往往是同门“师兄”
马化腾一方面说,微信和手机QQ并不冲突;一方面又说,两支研发团队之间确实存在竞争心态。现在的腾讯,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微信和手机QQ正在为资源与利益升级纷争,这种内部冲突最终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形成无法排解的内耗;二是赢者独大。但这两种都不是马化腾愿意看到的结局。
随着微信的崛起,业内对腾讯在整个移动IM产业上的布局和战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问。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不久前爆料称,微信的张小龙曾找他抱怨说:“微信最大的对手并非米聊,而是手机QQ,做微信更是为了争口气。”这话真实与否,姑且不论,但从腾讯企业文化基因,以及微信的成长环境分析,腾讯内部“左右互搏”的现实问题难以避免。
残酷境遇
和华为公司崇尚狼性文化不同,同处深圳的腾讯,表现出来的更像一种虎性文化。
狼性文化与虎性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必须依赖于统一整体作战,而后者崇尚我行我素,各自为战,甚至常常互相夺食,谁的爪最锋利,谁的牙最硬,谁就能最终生存下来。腾讯的高层,在公司内部完全放任甚至鼓励这种虎性文化。有腾讯员工向笔者提及,公司内部的日常运作就一个字—“抢”,不仅抢项目、抢资金、抢带宽、抢运维,甚至赤裸裸地抢人。同一个项目,在腾讯内部会有3至5个团队同时抢着做。这一点,从微信的诞生就可窥一斑:
2011年1月,微信在米聊、飞信、友你等移动IM竞争对手的环伺中,横空出世。但令人费解的是,发布微信的不是手机QQ部门,也不是移动部门,而是刚把QQ邮箱做到月覆盖率超过2亿的腾讯广州研究院。与此同时,在腾讯内部,还有QQ通讯录和Q信等至少3个以上团队在做类似或完全相同的项目。因此,微信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残酷的内部世界。
不过,虎性文化也有好处,一个大公司,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故步自封,而腾讯的这种文化,通过刺激公司内部团队之间你死我活地竞争,有效地保持了团队的紧迫感和战斗力。而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一旦能够存活下来,其战斗力是非常惊人的,以至于现在所有的互联网创业团队,都会被问及一个问题,就是:“腾讯也做和你们一样的事情,你们怎么办?”
正是在虎性文化下,催生了微信和手机QQ相争的局面。同一公司不同部门,试图挑战公司的根基产品,这在别的公司很难想象。百度的浏览器部门,会去做同样的搜索吗?新浪新闻部门,会再做一个微博吗?但,腾讯一定会做,而且能做。
内战狼烟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前,作为腾讯“虎群”中的“虎王”QQ,其地位一直牢不可破,但现在,一只更年轻的名叫“微信”的老虎诞生了,借着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它向“虎王”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移动平台这一战场,微信仅用了2年,就完全威胁到“虎王”亲自繁殖出来的手机QQ的生存。
微信的成长势不可挡。从最早开始接入QQ邮箱和QQ离线消息,到后来“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等陌生人交友功能,直到公众平台化,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包括手机QQ在内的竞争对手的沉重打击。而其2012年发布的公共平台,更将微信从单纯的移动IM,转向了平台化、开放化的方向,其成长过程,和当年QQ在互联网上的成功何其相似。
再看手机QQ,受到微信威胁前,它只是将QQ从PC移植到了手机上,界面和功能同PC完全相同。而最新版的手机QQ界面,则完全“微信化”,同时,在功能方面,手机QQ也加入了语音聊天、附近的人和涂鸦等诸多手机平台的因素,和微信的内战慢慢进入白热化。
腾讯虎性文化的弊端,已经在二虎相争中慢慢凸显:
首先是资源分配之争。作为马化腾钦点的项目,微信几乎能调动所有的内部资源,而手机QQ不仅无法从微信中获取资源,反而还要成为前者的资源输送者,这在内部引发了两个部门的矛盾。马化腾及部分高层都试图冲淡这种冲突,但至今没有迹象证明内部已经和谐。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不管是功能还是界面,手机QQ与微信的差异越来越小,手机QQ将腾讯所擅长的“模仿+微创新”的招数,同样运用在了对微信的内战中。
微信和手机QQ之争,最后一定是成王败寇。如果这一竞争发生在外部的公司与公司之间,彼此还有法律和行规约束,但发生在内部,就是内耗。
利益趋同
在当前的情形下,马化腾必须思考:当一个部门成长到能够对公司根基产品发出挑战,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时,如何面对?
先研究手机QQ或微信的根基是什么?社交软件之所以高黏性,在于关系网。一旦你身边的人、亲朋好友都用这个软件,你便欲罢不能;另外,社交软件之所以有商业价值,也在于关系网,各种商业机构利用关系网,实现推广和营销。定义了根基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围绕根基发挥出价值。
手机QQ与微信的根基是用户关系,而微信的用户很大一部分是QQ导入的,彼此的用户关系存在着交集。因此,手机QQ与微信之间无论何种竞争,都首先不能彼此影响用户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两者用户关系的后台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独立的用户关系部,这样,两者在共享这一资源的同时,又能各自为这个资源供应新的用户资源,从而形成随着微信的发展,手机QQ能倍增用户规模的局面。而在战略趋同之后,再彼此商榷一下那些放在台面上的竞争,比如,限于客户端功能和体验之争时,两者反而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创新比赛,而不是残酷的虎爪相向。
网商贴士
微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QQ也许变不成微信,但微信却害怕变成第二个QQ。
首先,大一统的QQ,会超越原来的QQ。
历史赋予QQ品牌更加年轻、活泼、生活、温情的内涵,一如QQ的电视广告所营造的影响和氛围:“弹指间,心无间。”QQ母品牌下孕育了庞大的子品牌体系和各类QQ系的产品,未来还将孕育如电视QQ、车载QQ甚至QQ电话等更多的产品形态。QQ品牌文化的底蕴之深厚,是过去互联网十年发展的产物,QQ品牌作为腾讯企鹅帝国的龙脉和根基,是短期内崛起的微信品牌所无法比拟的,其文化内涵不在一个量级层次。微信替代不了QQ,QQ也代表不了微信。
其次,微信,有所为有所不为,寻找和坚守品牌边界。
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微信虽然刚刚诞生不久,但它很好地集聚了QQ品牌所无法触及的高端和商务用户群,也打中了MSN和新浪微博的软肋。微信应持续营造高端化和清新简洁的形象,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第二个QQ。每次看到媒体报道“微信约炮”等负面事件,都觉得很紧张,很担心这些累积的口碑会“劣币驱逐良币”,使腾讯好不容易获得的一个高端品牌受到伤害。
再次,微信,接盘和超越MSN,和QQ组成双子星品牌,垄断全量用户群。
微信,应该考虑接盘MSN的未来市场—MSN未来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留下一个市场机会,基于工作场景的通信工具还是非常有需求的,QQ因为品牌问题满足不了这个市场,而微信目前已经推出了网页形态用来覆盖PC场景,我觉得应适时进一步发展PC客户端版,用来实现文件传输等一些网页形态解决不好的能力,一举巩固这个市场,和QQ一起,垄断国内市场。
(第三节)有了体验才会盈利
在微信之前,在腾讯公司,几乎所有成功的项目,都按照“用户模型—两年—收入模型”的规则,走上盈利之路。现在微信问世已满两年,腾讯不会再等,马化腾已经将它从实验室里赶出来,为它设计了游戏、商业平台的外衣,就等着看结果。
马化腾最近首度公开谈到微信的商业化前景,总算让“雾里看花”的业界,对微信的未来逐渐有了清晰的理解。马化腾的谈话表达了三个主要观点:盈利模式上,腾讯将一方面推动增值服务,一方面植入游戏;在平台化上,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构造一些很简单的规则和网络层的连接,然后把复杂的商业模式交给合作伙伴或者是个人;在运营商关系上,微信是运营商服务从语音转向数据的推动者,双方是双赢的。
顺着他的观点,我们进一步探讨微信的盈利模式和未来发展。
盈利,将开端于游戏
业界通常喜欢拿微信和新浪微博做比较,这样的比较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中,这两个平台的差异性极为显著。
由于新浪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定位,新浪微博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媒体属性,而且随着发展,其媒体属性变得越来越强。对于一个具备极强媒体属性的平台,其如何盈利是模式预设的,那就是通过广告将流量变现。这是一种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式。新浪微博之所以在商业化进程中踟蹰不前,为人诟病,原因并不在于广告这一模式行不通,而是更多地受制于大数据环境下,社会化精准广告技术的相对滞后。
微信的出发点则不同。张小龙认为:“微信的起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微信的定位,即是一个简洁的通信系统,仅包含人与人的沟通。显然,微信的社交属性远远强于媒体属性。在这样一个平台中,广告将不受欢迎。
但这并不意味着,微信无法从握有预算的营销经理手中分羹。马化腾提到,微信在移动社交的增值服务中“有利可图”。目前,微信为人们的日常沟通提供了文字、图片、语音等基本功能,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沟通方式会更加丰富多彩。所谓“增值”,不就是将人们现实中丰富多彩的沟通方式虚拟化吗?虚拟礼物的赠送,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顺着这个思路,微信完全可以达成品牌营销与社交增值的结合,通过这一方式实现盈利。而外部的合作伙伴、公司营销者也不妨从这一思路着手,设计符合微信社交特点的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