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作曲家爱德华·哈格路普·格里格,生于1843年,卒于1907年,是19世纪民族主义乐派在北欧的主要代表之一。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是具有民族浪漫主义色彩的典范之作。
挪威与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地处欧洲北端,这里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西欧发达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和带动,北欧的社会发展开始加快,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进步。这个时期北欧各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如丹麦的安徒生和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瑞典的戏剧家斯特林堡,在挪威则有戏剧家易卜生和作曲家格里格。
挪威的历史又与瑞典、丹麦的历史不同,挪威曾经是瑞典的从属国,不像瑞典和丹麦在历史上曾经强盛过。挪威是高纬度国家,气候寒冷,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内,国土面积虽不大,海岸线却很长,且海岸险峻,多峡湾,便于藏匿。挪威是传统的航海国家,不但善航海,也惯出海盗。从中世纪开始,就有横行于欧洲沿海的海盗出没,他们四出劫掠,杀人越货,挪威海岸就是他们的老巢之一。这些海盗被称作“诺曼”,就是北方人的意思,而挪威的国名,意思是“北方之路”。挪威人的性格深处也残留着海盗时期的冒险精神和不务正业的恶习。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波及北欧以后,这里对浪漫主义的反响主要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一方面是挖掘民族传统,张扬民族意志,另一方面也有民族精神的自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培尔·金特》剧本写于1874年,易卜生邀请格里格为戏剧写配乐,格里格用了两年时间为《培尔·金特》写了22段配乐。格里格的音乐生动地表现了剧中的情节、人物和戏剧性环境,构思精巧,音乐内容生动,起到了烘托舞台效果的作用,为《培尔·金特》的演出成功起了很大作用。
培尔·金特其实是村里的一个无赖
有的评论家甚至说《培尔·金特》之所以享誉世界,主要功劳全在于格里格,而不在于易卜生。这个说法也过于偏颇。《培尔·金特》上演十年之后,格里格从戏剧配乐中选出八段音乐,编成两部组曲,《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培尔·金特》的剧情是这样的:村子里的青年培尔·金特,自幼与母亲奥塞相依为命,虽然已经二十岁,可是终日游手好闲,不事劳作,既懒惰又痴心妄想,穿得破破烂烂,还口称要当皇帝,尽干些不着边际的事,村里的人都不爱理他。培尔·金特本来与青年姑娘苏尔维格相爱,可是不知什么鬼催的,他在人家的婚礼上把新娘英格丽德拐走,带到了山里。在山里过了一段日子,培尔·金特又抛弃了英格丽德,与山妖的女儿搭上了。为了继承山妖的王位,他装上尾巴,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在山里与妖魔鬼混。为了找回儿子,妈妈奥塞和情人苏尔维格一起敲钟,钟声震垮了山神殿,培尔也被震醒,才恢复了人格。回家以后,培尔与苏尔维格生活在一起,可是妖女又带着她与培尔生的孩子闹上门来,培尔再次离家出走,到海外去寻找财富。他到过摩洛哥贩卖黑奴,深入过阿拉伯,梦想成立培尔国,自己当国王。几次发财,又把金钱挥霍一空。在埃及,他被送进精神病院,被疯子们迎为皇帝。后来辗转来到美洲,淘金发了大财,他用船载着无数财宝航行回家,不料遇上风暴,船被打沉,培尔勉强逃生。当他终于回到村子里时,已经白发苍苍,一文不名,苏尔维格仍在等着他。苏尔维格原谅了培尔·金特的所有荒唐事,培尔·金特在她的怀里,听着苏尔维格的歌声,告别了人生。
戏剧《培尔·金特》由于在内容上暴露了挪威民族性格上的某些弱点,首演时不太受欢迎,后来才逐渐被观众接受。
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有两部,共八首。这些音乐是从舞台配乐中选出的,打乱了戏剧内容顺序,按照组曲的要求组合成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所以,从组曲内容里是听不出原剧情节发展的。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组曲内容。
第一组曲:第一首《清晨》培尔·金特贩卖黑奴发了财。一天清晨,他在一个山洞前表露心迹,幻想在沙漠里建立金特王国,自己当国王,又想在尼罗河上建立培尔·金特城。这段音乐是幻想性的,清新而抒情,音乐简朴,具有牧歌风格。在整个组曲中,这首《清晨》被收入各种唱片曲集中。
第二首《奥塞之死》奥塞躺在病床上,盼望负罪潜逃的浪子归来。培尔·金特在母亲弥留之际回来,却还沉溺在幻想中,他用幻想的故事把母亲送入天堂。这段音乐只用弦乐器演奏,苍郁而又肃穆,生命之火慢慢熄灭。
第三首《安妮特拉之舞》培尔·金特在阿拉伯沙漠里,一副阿拉伯装束,自称是预言家。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用舞蹈向他献媚,培尔也假装疯魔地爱上她。
第四首《山神殿》培尔·金特在山里与山妖的女儿鬼混,并与山妖的女儿结了婚。这段音乐是组曲里最有代表性的段落。
第二组曲:第一首《英格丽德的悲叹》培尔·金特拐走新娘英格丽德,始乱终弃。被遗弃的英格丽德在音乐里是个动人的女性。这段音乐是如歌的咏叹,抒情的音乐畅诉哀怨之情。
第二首《阿拉伯舞》一群阿拉伯女郎跳起阿拉伯舞,向培尔·金特献媚。这里的音乐极力渲染东方情调,也就是土耳其风格,这是欧洲音乐对所谓“东方”的理解。
第三首《培尔·金特归来》培尔·金特在返回挪威的船上,遇上风暴,船触礁沉没,培尔抓住一只小船,侥幸脱险。这段音乐主要是对海上暴风雨的描写,在滔天巨浪中挣扎的培尔刚刚有所省悟。
第四首《苏尔维格之歌》这是由苏尔维格唱出的盼望培尔·金特归来的祈祷之歌,是全剧中最充满柔情的一首。如果不知道《苏尔维格之歌》,几乎可以说对戏剧《培尔·金特》和组曲《培尔·金特》一无所知。这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女高音歌曲,许多女高音歌唱家演唱并录制过这首抒情歌曲。在两部《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比第二组曲演奏频率要高,但是第二组曲中的《苏尔维格之歌》仍是全部八段音乐中最着名的。
《培尔·金特》组曲在问世的一百多年中,演奏的次数远远超过原剧的上演场次,是格里格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代表作之一。格里格的民族音乐家地位的确立也与这部作品有直接关系。
莫扎特:第十一钢琴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一生共写过17部钢琴奏鸣曲,《A大调奏鸣曲》排在第11号,写于1778年的旅途中,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通俗的一首。乐曲的第三乐章是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这个乐章脍炙人口,经常抽出来单独演奏,根据音乐的风格被俗称为“土耳其进行曲”。
在莫扎特的音乐里,土耳其风格的音乐素材并不少见,除了《A大调钢琴奏鸣曲》外,他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也有“土耳其”之称,歌剧《后宫的诱逃》就更是浓郁的土耳其风了。在十八九世纪,欧洲音乐家的作品里土耳其音乐素材经常使用,着名的有海顿的《军队交响曲》末乐章,贝多芬的戏剧配乐《雅典的废墟》中的《土耳其进行曲》,《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的男高音独唱《欢乐吧,像太阳似的飞跃》。更早一点,17世纪的吕利为莫里哀的喜剧《醉心于贵族的小市民》写的配乐也有土耳其音乐。土耳其文化向西方的渗入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从十字军东征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割据战争,东西方疆域不断变化,文化的互相渗透也就在其中了。公元15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空前强盛,统治了巴尔干诸国,控制了多瑙河河口,海军称霸地中海东部,进而侵占匈牙利。16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由盛而衰,领土又逐渐失去,在这些地区,东方文化被部分地遗留下来。在欧洲与东方的接触中,战争是主要形式,精锐的土耳其军队在战场上奏的军乐铿锵有力,很能振奋精神,慢慢地传入了西方。
1720年,土耳其音乐正式出现在欧洲,波兰的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第一个采用土耳其军乐,用以营造鼓舞士气的场面。后来在欧洲被广泛采用,现在军乐队里钟鼓齐鸣,三角铁、铙钹震天响的场面就是土耳其音乐的遗风。由于土耳其音乐的异国风采,欧洲音乐里模仿之作也逐渐风行,以至形成一种时尚,用于渲染异域情调。
而“土耳其”这个字眼,也成了一个泛称,并不专指土耳其,连阿拉伯、匈牙利乃至范围更广的东方都包容进去了。所以,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土耳其协奏曲》又被叫做《匈牙利协奏曲》。在所有模仿土耳其军乐的作品里,莫扎特、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和海顿的《军队交响曲》中的“军队”乐章写得最为成功。
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旋律轻快欢愉,加以对鼓乐节奏的模仿,听上去很像土耳其精锐的骑兵自夸其剽悍地行进在草原上,情绪轻快而欢乐。殊不知,莫扎特在写这部奏鸣曲时,心里不仅没有一点欢乐,反而是充满了痛苦。
莫扎特写《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是在1777年到1778年的旅途之中。莫扎特的一生有很多时间是在旅行中度过的,从六岁起到22岁,他有过几次漫长的旅行。1762年到1763年,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他11岁的姐姐,到维也纳去展示钢琴神童的惊人技巧,在宫廷里,莫扎特表演了复杂的演奏技艺,赢得了维也纳宫廷的赞叹。1763年,老莫扎特又带着姐弟俩去巴黎表演,一路上途经慕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等城市,每到一地,姐弟俩的表演都引起轰动。1763年11月,他们到了巴黎,巴黎活跃的艺术氛围使小莫扎特大开眼界,他听了许多名家的演奏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音乐语言,使他获益匪浅。在巴黎的演出更为成功,并受到宫廷的恩宠。离开巴黎时,7岁的莫扎特已经写出并出版了四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结束了巴黎的旅行生活,莫扎特一家又到了伦敦。在伦敦,小莫扎特倾听了亨德尔的清唱剧,那崇高壮美的合唱使他耳目一新。在这里,他结识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二儿子——着名的“伦敦巴赫”克利斯蒂安。克利斯蒂安·巴赫对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莫扎特在伦敦的一年中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大量音乐知识和技巧,离开伦敦时已出版了六首古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曲和一部四十三首小品的曲集。告别伦敦,一家人去了荷兰,在海牙和阿姆斯特丹演出十个月,然后取道巴黎、日内瓦、伯尔尼、慕尼黑,一路演出回到萨尔茨堡。这次旅行持续了三年。1767年,莫扎特又去了维也纳,逗留了将近一年。在维也纳,12岁的莫扎特写了两部歌剧。1769年,老莫扎特又带儿子去了当时欧洲音乐的中心,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这次的出游又是将近三年时间,1772年10月回萨尔茨堡。四个月以后,应邀赴意大利,16岁的莫扎特这时已不被当作音乐神童来看待,而是被预言将成为最伟大的音乐家。
莫扎特在各国取得的荣耀丝毫不能改变他在家乡的处境:一回到萨尔茨堡,他还得回到柯洛列多主教府上去听候差遣,主教为了摧垮莫扎特的尊严和信念,对他加以种种限制,还吩咐他扫地和收拾房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莫扎特不得不忍气吞声,以换取一份微薄的薪金。
主教的压制,小城市狭小的生活圈子,限制了莫扎特音乐事业的发展,父亲决定让他再次出国寻求机会。1777年9月,莫扎特由母亲陪伴,取道慕尼黑、奥格斯堡、曼海姆前往巴黎。但是这次旅行没有像以往那样沿途引起轰动,贵族们对莫扎特失去了兴趣,在德国谋取职务的打算化为泡影,对巴黎的希望也落空,在巴黎滞留的日子只有靠教学生和接受一点作曲委托谋生。在巴黎还发生了一件最悲伤的事,莫扎特的母亲因长期旅途劳顿,竟因病客死寓中。谋职无望,慈母去世,此时的莫扎特受到双重打击,失望与悲伤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甚至不敢把母亲的死讯告诉父亲,22岁的莫扎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埋葬了母亲,1779年返回萨尔茨堡。在巴黎虽失去了母亲,却带回了一大批创作手稿,其中包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典型的几首,带土耳其风格回旋曲的《A大调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在丧母期间写的,听着《土耳其进行曲》那欢快轻松的旋律,无法设想莫扎特是在什么心境下写这首曲子的。一个人刚刚失去母亲,怎么能强作欢颜,唱出这样优美的欢歌!了解了这首奏鸣曲的写作背景,再来聆听它开朗明快的曲调,顿时可以想起莫扎特说过的一段话:“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快乐。”
今天我们要想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莫扎特音乐的总体特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在莫扎特的音乐里贯穿着萌动的生命力和欢乐进取的人生态度。岂止是莫扎特,从巴罗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海顿、贝多芬,几乎每一位的人生经历都有苦难伴随,但是他们的音乐全都充满人生乐观的态度,尤其是贝多芬,一生都没有享受过人生欢乐,他的《欢乐颂》却唱出了人生最美好的欢乐颂歌。在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里,折射出的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人文精神。人生被当作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来赞美、歌颂,音乐家们在自己的音乐里用欢乐来赞美人生,来追寻世间之美,而美,则是真理的光辉。现在有一句动辄被引用的话,“音乐无国界”,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个时期的音乐,才是最恰当的。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三个乐章依次是: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土耳其进行曲》就是这个乐章。《土耳其进行曲》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弹奏过,至今,在我国还被列入业余音乐水平考级曲目。它的演奏技巧并不艰深,甚至可以说是很平易的,但是要表现出音乐的精神内涵,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了。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圆舞曲是一种世俗舞曲,18世纪在民间已有,19世纪初在欧洲各大城市流行起来。
圆舞曲最初从民间进入音乐家的创作,由音乐家对其加以艺术的再造,是从舒伯特开始的。从那以后,圆舞曲经过音乐家的“驯化”过程,逐渐形成一种音乐形式,并开始被采纳到大型规整严肃的音乐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就用了交响圆舞曲的形式。
在肖邦的创作中,圆舞曲成为一种钢琴独奏曲,圆舞曲本身节奏具有的轻盈、欢快、热情的特点,被肖邦加以诗化的改造,成为一种纯音乐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来伴舞的实用性音乐。您现在听到的就是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