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写《第八交响曲》是在1822年,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赠予舒伯特名誉会员称号,他便把这首b小调交响曲赠给对方作为回报。这部作品的手稿交出以后便没有下文,爱乐协会的演出记录上并没有这部作品的演出记载。
1865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筹办维也纳古典作品演奏会,乐队指挥赫尔贝克从舒伯特生前好友那里打听到舒伯特的兄弟家里藏有一部交响乐草稿,立即去找,这才发现了湮没多年的《第八交响曲》。这年的12月,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首演舒伯特《第八交响曲》,这时离舒伯特去世已隔了37年。
《第八交响曲》的遗稿只有两个乐章,而交响曲通常是四个乐章。根据发现遗稿时另外一些残稿,人们认为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于是,便把它叫做《未完成交响曲》。1928年,为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有人竟提出要征集《未完成交响曲》的续稿,这件狗尾续貂之事也真的有人响应,并收到一些乐谱,最后经委员会审定,这些稿件都离原作相去甚远,这件煞风景的事情这才算是放下了。
由于人们认为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便引起种种假设和猜想,甚至“考证”出一些浪漫缠绵又伤感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还产生过小说和电影,舒伯特在那里的形象是贫困潦倒,得不到社会承认,苦恋失败,贫病交加,最后怀抱着没写完的交响乐手稿死去。事实并非如此,舒伯特的这部交响曲写于1822年,六年以后他因病去世,在这六年多时间里,他完全有时间完成这部作品。
不管传记作家们的臆测和杜撰,听听音乐家们对《未完成交响曲》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这样说:“这部乐曲在形式上似乎未完成,但它绝非未完成。这两个乐章都很充实,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的灵魂都被无限的爱所拥抱,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它用充满了温暖和亲切的爱的语言向我们低语,如此具有大众的魅力的交响曲,我从未听过。”勃拉姆斯这一番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打消了人们继续在“未完成”这个并不存在的谜阵里兜圈子的种种猜想。《未完成交响曲》是世界上许多着名乐团的保留曲目,指挥过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家们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舒伯特在这两个乐章里已经表达出了他所要说的一切。
舒伯特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不仅用他的几百首歌曲塑造出如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大量器乐作品和交响乐也在一同开创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的新空间,《未完成交响曲》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抒情性是舒伯特赋予交响乐的新品质,也是浪漫主义交响曲最重要的特点,在《未完成交响曲》里舒伯特已经完全为浪漫乐派做出了示范。
《未完成交响曲》只设两个乐章,两个乐章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对比,整部作品的基本情调是忧郁伤感的,这是作品一开头的引子就定下的格调。音乐的主题就像是直接从歌曲里走出来一样,使用的手法完全是歌曲式的而不是传统的交响乐结构原则,两个主题并不冲突,而是相互对比,音乐的展开也不借助于交响乐的基本手法,而是独特的歌曲手法,由曲调和伴奏音型构成。由于这样的特点,传统交响曲里特有的戏剧性冲突便无法登场,而音乐则是在沉思幻想和阴郁的抒情中进行。
《未完成交响曲》的音乐具有忧郁沉思的情调,幻想性的抒情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并渴求从人的困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舒伯特在交响曲里以表现个人感受为抒情性基础,着重于感情的倾诉,这是浪漫乐派最根本的艺术特点。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上下部,剧中主要人物是相关联的,剧情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故事。这两部歌剧均取材于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话剧“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第一部,《费加罗的婚礼》为第二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要比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早出30年,这两部歌剧同样是音乐史上的名作。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阿尔玛维华伯爵热恋上美女罗西娜,想方设法与她会面。夜间,当罗西娜出现在阳台上,伯爵唱起抒情的小夜曲表达爱慕之情。罗西娜的保护人巴尔托洛医生是个狡猾而吝啬的老头子,他早对罗西娜用心不良。巴尔托洛发现了罗西娜与伯爵的恋情,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并对罗西娜严加看管。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巧施妙计,让伯爵化装成醉酒的士兵投宿到巴尔托洛医生家。几经周折,罗西娜和伯爵终于在费加罗的帮助下举行了婚礼。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欧洲是一部名剧,曾经在1782-1786年间有四个歌剧版本出现,人们对它的剧情很熟悉。1816年罗西尼谱写的歌剧版本在罗马上演时,考虑到罗马城的教会势力和贵族们会反对这出喜剧,罗西尼没有使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个名字,而是用的博马舍最初使用过的剧名《防不胜防》。但是糟糕的情况还是防不胜防,首演在罗马的雅典剧场举行,剧场里几乎发生骚乱。第一幕刚刚开演,观众就开始喝倒彩,随着演出的进展,人们闹得越来越厉害,吹口哨、跺地板、高声吼叫,局面混乱得无法收拾。罗西尼早有思想准备,知道反对他的人会来捣乱,却没料到他们会搞得这么过分。罗西尼面对这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起哄非常气愤,他想站起来试着平息一下,立刻就被强大的声浪压倒。从局面上看,首演遭到了惨败,不过罗西尼也许是识破了这只不过是怀有敌意的人的阴谋,也许是对自己的歌剧信心十足,他对首演的失败泰然处之。当晚散场后演员们回到旅馆时,看到罗西尼居然已经安然入睡。果然,歌剧再次上演时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性格开朗、热情的罗马人在演出结束后还举行了火炬游行。同一出歌剧在同一城市演出的结果出现了天壤之别,说明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罗西尼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从1807年到1829年间共完成了38部歌剧和若干器乐曲和康塔塔。从他开始音乐活动的时候,意大利歌剧文化正面临着危机。19世纪以前意大利歌剧在整个欧洲形成大一统的地位,19世纪各国民族歌剧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在歌剧的发源地,歌剧却正在衰微,意大利正歌剧为了迎合某些流于形式的欣赏趣味,成了歌唱家竞技的舞台,喜歌剧则蜕变成宫廷贵族消遣的闹剧。罗西尼的歌剧创作起到了逆挽颓风的作用,他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方面都创作出优秀作品,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在他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歌剧里包含着机智的讽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正歌剧方面他通过一些历史题材贯串着民族解放的思想,《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正歌剧的创作顶峰。
1822年罗西尼随歌剧院出国演出,他的歌剧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引起了轰动。在维也纳罗西尼见到了贝多芬,贝多芬和他谈到《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部歌剧时,告诉他应该多写这样的作品。但是,罗西尼并没有接受贝多芬对他的祝愿,在1829年写出了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之后,便在37岁大好年华的时候停止了创作,法国大作家司汤达讥讽他是“年轻的隐士”。
罗西尼在世界着名音乐家里是得以尽享天年的一位,他在世72岁,后35年却几乎任何东西也没有写。是什么原因使罗西尼在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搁四十年里仅仅在文艺沙龙里消磨时光。
笔的呢?有人说他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东西,便明智地隐退了。这种猜测显然缺乏根据。奥地利音乐学家格劳特的名着《歌剧史》里评论罗西尼说:“在创作感人至深而又充满力量的旋律的才能方面,至今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与罗西尼并驾齐驱。”罗西尼堪称是一位旋律师,他有创作无穷无尽的曲调的才能,乐思枯竭不会是他封笔的原因。此中原因可以从罗西尼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方式来推测。他写全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只用了13天时间,这里没有金钱的原因,没有歌剧院老板和出版商压榨的原因,与他同时代的一位意大利作曲家说这只是由于他的懒惰,因为不到最后他是决不动笔的。罗西尼的传记作者贝拉斯·布里勾勒出他一天的生活,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多产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身,经过两三个小时懒散的梳洗打扮和用餐后,就去找他的老师——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西班牙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柯尔布朗,下午是泡咖啡馆翻阅报纸,消磨到晚上就去和他的狐朋狗友共进晚餐,晚饭后到剧场去讨好观众席上的太太小姐们,说一些机智俏皮的笑话,尽情欢乐到午夜,回到家里便昏昏入睡,鬼混一天什么也没干,活脱一个浪荡公子。罗西尼从不作曲,是一位即兴喜剧作家,他即兴创作的本领丝毫不亚于舒伯特。但这种创作方式决不会持续长久,很少有中年以上的作曲家会懒散地等待乐思的突然光临。
罗西尼在音乐家里是一位幸运者,他没有遭到过贫困与孤独的折磨,30岁已经在欧洲各国享有盛誉,优厚的报酬和音乐界名人的地位接踵而至,他过着富足的生活,被委任为巴黎意大利歌剧院总监,又被任命为皇家作曲家。他不必为了金钱而签创作合同,可以把时间用在提携年青音乐家上,着名作曲家贝利尼、多尼采蒂、梅耶贝尔都得到过他的帮助。这时的罗西尼已不再是多产的歌剧作曲家,而成了一位功成名就的歌剧泰斗。
塔尔蒂尼:c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
艺术创作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艺术灵感的产生不可强力而致,它经常在艺术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光临,如果不能在这一刻捕捉住灵感的闪光,它又会杳然而去。古今中外关于艺术家梦中获得灵感的轶话很多,梦中成诗、梦中作画、梦中得曲的故事不胜枚举,小提琴音乐史上的名曲《魔鬼的颤音》就有这样一段轶事。
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塔尔蒂尼的传世之作,关于这首乐曲的产生,作者有详尽的叙述,他是这样说的:“这是在1713年的一个夜里,仿佛我的灵魂被出卖给了魔鬼。这魔鬼对我的每一个愿望都未卜先知。一次,我想把我的小提琴给他,看他能不能演奏点有趣的东西。当我听到如此美妙、如此巧夺天工简直是人类幻想的大胆的驰骋的奏鸣曲时,我是多么惊异不止啊!我几乎屏着呼吸沉醉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突然我的梦醒了,我立即抱着小提琴,竭力把我梦中听到的哪怕是几个音记住也好,但全都是枉然。”
塔尔蒂尼当然不可能把他睡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他却能捕捉住那一瞬间的灵感,把客观的表象和主观意象结合的产物用音符表现出来。于是,产生了《魔鬼的颤音》。塔尔蒂尼说:“我在这魔力的影响下创作的特点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把它叫做《魔鬼的颤音》。”塔尔蒂尼是幸运的,假如他当时不能牢牢抓住那几个有意义的音型,那么这首名曲将永远不会产生。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从梦中醒来,向妻子诉说他在梦中吃什么样的酒席,看什么样的大戏,他的妻子嘲笑说那你再接着做梦吧,酒席和大戏都还没散呢。而梦是不可能接着做的。塔尔蒂尼在事后说:“如果我完全忘记了那一夜所经历的奇迹,以致终于在我的创作中失去这奇异和伟大的作品,那我将砸碎自己的乐器,永远与音乐决裂。”
塔尔蒂尼讲述了一个浪漫色彩的音乐故事,而塔尔蒂尼本人的音乐生活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塔尔蒂尼1692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名门贵族家庭,父母希望他成为神职人员,由圣菲利波教堂的神父负责他的教育。塔尔蒂尼生性豪猛、性格冲动,不是个当修士的材料,父母又转送他学法律。在帕都瓦大学学法律期间,他把时间主要用来钻研小提琴演奏技术,结果学业荒疏。这且不算,他还热衷于剑术,多次与人决斗,拔剑相向。他的父亲由不得他这样胡闹,便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塔尔蒂尼仍不思悔改,凭着自己一手好提琴,靠教琴为生,过起了独立生活。不料教琴又出了乱子,他的学生里有一位是当地极有权势的红衣主教的侄女,塔尔蒂尼与她厮混久了,双双坠入情网,以至私订终身。由于他们俩的婚姻没有得到女方保护人红衣主教的同意而触怒了主教大人,夫妇二人遭到驱逐。塔尔蒂尼怕担上拐带人口的罪名,就隐姓埋名,藏在阿西西的一所修道院里避祸,恰好作曲家博埃莫也寄居在这所修道院,塔尔蒂尼得以跟他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在修道院的日子里,他还潜心于小提琴演奏技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713年塔尔蒂尼写《魔鬼的颤音》时正在修道院里隐居,那时,他除了刻苦钻研音乐别无出路,昼思夜想之下,做了那样的梦也在情理之中。
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分为四个乐章,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慢、快、慢、快”的布局结构。第一个慢乐章是西西里舞曲风格的抒情曲,曲调亲切柔和,富于田园气息,第二乐章是有力的快板,节奏性强,富于激情,紧接着是慢板,这就是作者称之为“魔鬼的颤音”的乐章。小提琴发挥双音技巧,一条弦奏出持续的长颤音,另一条弦奏出分解和弦构成的主题,音乐很是华丽。
《魔鬼的颤音》是历代小提琴演奏者修习的曲目,到本世纪有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加了华彩乐段,乐曲更加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魔鬼的颤音》虽已流传了近三个世纪,却并不代表塔尔蒂尼的最高成就。当年塔尔蒂尼因写了这首乐曲而名噪一时,那位权倾一方的主教大人也原谅了他,塔尔蒂尼开始了职业音乐家生涯。当他应邀到威尼斯演出时,听了威尼斯学派的维拉契尼的演奏,自叹弗如,从此更加刻苦钻研,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塔尔蒂尼一生共写有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多达300部,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专着,还有六部关于乐音问题的专着。他在《弓法的艺术》里创造的50种不同弓法的变奏,是专用练习曲的首创,他对双音的音准问题有科学的研究,还对小提琴弓子加以改进,使之更加有利于演奏高技巧的音乐。
塔尔蒂尼在音乐史上的另一贡献是创建帕都瓦小提琴学校,培养出一批名演奏家,成为全欧洲着名的小提琴教学中心,形成了小提琴音乐史上的帕都瓦学派。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