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兵用矣。……”《孙子兵法》讲“九变”,何谓“九变”,即多变也,行军打仗,最忌墨守陈规。投身商海,面对各种形绝绝的对手和不断变化的因素,要想取得商战的胜利,就必须学会灵活变通,发散思维,杜绝教条。
1.灵活取舍,不与对手硬拼
“地有所不争”,作为《孙子兵法》九变篇中孙子所提倡的“五利”之一,它告工诫诸位商家,经商应灵活取舍,不必吃苦不讨好。
经商不是靠弯刀,而是靠智力。李嘉诚主张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纷纭复杂的商海大战中能够挺立不败。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黄埔船坞则可追溯到1843年。100多年的发展壮大,和记黄埔变成资产庞大的商业巨人。
但是,和记黄埔在1973年受到股市大灾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连带香港地产大滑坡的严重影响,加上和黄主人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陷进了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港元。
因此,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
汇丰于是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
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汇丰表示,在和黄经济好转后,会选择适当机会,出让其大部分股份。
其实,李嘉诚在凯觎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着和记黄埔。他放弃九龙仓,必然要全力并吞和黄。
李嘉诚一直密切关注和黄的发展。与九龙仓一样,他通过充分的研究,认定这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只是目前经营不善的集团公司。
另外,李嘉诚洞悉到汇丰不会长期持有和黄股,因为汇丰银行身为香港金融至尊,不会长期背上“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也就是说,汇丰出售和黄股权势在必然。
事实上,李嘉诚知道汇丰一直在等待适当机会和合适人选出售和黄股权。
于是,在1978年的九龙仓大战中,当汇丰大班沈弼出面规劝李嘉诚时,李嘉诚果断地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借以与汇丰增进友谊,为下一步收购和黄埋下伏笔。
之后,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诚又进一步知道汇丰急需扩大实力,增强储备资金。就是说,汇丰有可能急于抛出和黄股。
最后就不能不说是缘份和运气了。沈弼十分赞赏李嘉诚精明强干、诚实从商的作风及其如日中天的业绩,对李嘉诚情有独钟。
此外,沈弼慧眼识珠,认定李嘉诚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黄。
原来,汇丰出售和黄股权,不是单纯地卖出股票套利,而是希望和黄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风。
因此,汇丰银行于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将其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
当时,对汇丰的和黄股垂涎者甚众,但沈弼及汇丰根本没有考虑让别人角逐和竞争。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对李嘉诚真是优惠之极。
接下来,李嘉诚集中火力乘胜追击,继续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黄股票。
经过一年的集中吸纳,到1980年11月,李嘉诚成功地拥有39.6%的和记黄埔股权,控股权已十分牢固。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成功控制巨型集团和黄,难怪被称为“蛇吞大象”。
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然而这又是不争的现实。因此,李嘉诚被冠以“超人”之誉。
这与包玉刚夺得九龙仓的作风截然相反。包玉刚以其海派的气势,雷霆万钧重锤出击,怡和系殊死抵抗,因此两虎相斗,彼此都受重创。
而李嘉诚收购和黄则是和风细雨,兵不血刃,其间并没有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对李嘉诚此役中超人的战略战术作了透彻的分析。
其一,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
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香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自然是一番血战恶斗。
反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强反击。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记黄埔,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利益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只要能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这便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其二,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市值高达62亿港元。
其三,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必须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能长期控有该企业。
李嘉诚在吸纳九龙仓股时,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黄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这对李嘉诚来说,不谛是个福音。长实财力不足,若借助汇丰之力,收购算成功了一半。
其四,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的合适人选。为达到目的,李嘉诚停止收购九龙仓股的行动,以获汇丰的好感。
李嘉诚卖了汇丰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着的汇丰必会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20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他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
可以说,灵活变通是李嘉诚决胜商战的拿手好戏。
2.成功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会变通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信而患可解也。”“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兵法》指出将帅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更强调指挥军队如果不知机变,是不能发挥其战斗力的。这些真知灼见,是每一个商家都必须深思的;商战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其决策者的灵活变通。
商战成功者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足已使前者功名尽占,后者则一败涂地,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过分。因为商战成功者用的并不是见不得人的手段。有时他们只不过比别人会变通而已,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段永平就是这样的商战高手。
我们说商品是市场的硬件,凡能够站得住脚的商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商品与需要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方面,市场需要可以引导经营者生产出新商品,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超前性的商品往往又能够引发新需求,商品引导需求,这一点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商业机遇。
“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是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闪烁着段永平的经营智慧。
段永平是“小霸王”的厂长,该厂前身叫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一下子使该厂起死回生;又是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还是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永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负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有的家长开始投书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缅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市场反馈信息给段永平敲响了警钟,引起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更新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时不待我,段永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第一代产品型号是SB218。
学习机的原理与游戏机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电脑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装在新学习机上。
小霸王真正算是彻头彻尾“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学习机拥有以下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
小霸王学习机的口号是:包你3天会打字。
小霸王学习机投入市场生逢其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电脑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一了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2年产值1亿人民币,1993年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人民币,产值尤如变戏法似的成倍增长。
一场挑战变成一个机遇,一个机遇变成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此中关键在于瞄准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段永平不为市场反馈的信息所动,固守游戏机不动,恐怕到现在已被淘汰出局了。但段永平毕竟会变通,这就是他的“非常手段”。这种手段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他的命运方向,使他与淘汰出局分道扬镳,彻头彻尾地保持着成功大企业家的本色。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
1850年,美国旧金山来了一大批淘金者。那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只见到处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些人大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副疲于奔命的样子。他们尽管种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满脑子里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美梦:淘金发财。
自从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便掀起了“淘金热”,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向这里涌来了。
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个叫李威·施特劳斯的年轻人,他是德国犹太人,抛弃了自己厌倦的家族世袭式的文职工作,跟着两位哥哥远渡重洋也赶到了美国来“发财”。
就像今天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去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打工一样,现实并非李威想像的那样:这里淘金的人多如牛毛,淘金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
他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心里盘算开了,做生意或许比淘金更容易赚钱。这样他就开了一间卖日用品的小铺。
从德国来到美国,异国他乡,一切都是新的——那样的新鲜,又是那样的生疏。要开好这个小店,他得向当地的美国商人学习做生意的窍门,学习他们的语言。犹太人是个做生意天赋极高的民族,他们自从被赶出家园之后,在世界各地流浪很多年,就是靠他们高超的经商头脑,才在世界各地生存下来,因此,他们的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长处,李威也不例外。
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商贩了。
一次,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威说:“你的帆布很适合我们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裤子,更适合我们淘金工人用。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又耐磨,又耐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就把李威点醒了,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
就是这种工装裤后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服装——李威牛仔裤。
那位矿工拿着帆布短裤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威已经考虑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装裤!
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像诗人说的:“妙语本天成。”
这许许多多的偶然,对无心者来说,犹如一阵凉风吹过,转眼就不见了。而对于有心人来说,这就是无价之宝,他们常常会抓住这一瞬间“电光”,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热核爆炸”。成功人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紧紧抓住很多偶然的东西,做出惊人的成就。
李威就是这样:帆布短裤一生产出来,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热烈欢迎!
这种裤子的特点是坚固、耐久、穿着舒适……
大量的订货单雪片似的飞来,李威一举成名。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式装裤公司”,大批量生产帆布工装裤,专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
顾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失去优势,甚至一败涂地。
李威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帆布工装裤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产品进行的思考,哪怕是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还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更新的创意。
他亲自到淘金现场,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让矿工免受蚊叮虫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为了便于矿工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时不会裂开,他将原来的线缝改为用金属扣钉牢;为了让矿工们更方便装东西,他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两个口袋等。
通过这些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李威的裤子越来越得到矿工的欢迎,生意更加兴隆了。
后来,李威发现,法国生产的哔叽布具有与帆布同等耐磨力,但是比帆布柔软多了,并且更美观大方,于是决定用这种新式面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将这种裤子改缝得较紧身些,使人穿上显得挺拔洒脱。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矿工们更加欢迎。经过不断的革新改进,牛仔裤的特有式样形成了,“李威裤”的称呼也渐渐改为“牛仔裤”这个独具魅力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