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各自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比如可以通过隔热、通风、降温、除湿的技术缓解高温高湿,通过技术改造、工艺优化、防震装置来降低震动的范围和强度,通过改变加工方法、采用吸音材料、安装消声设施的手段控制噪声污染,通过优化工艺、提高设备密闭性和自动化程度的方法减少粉尘扩散,通过原料替代、隔离操作、通风换气等方法减少有毒物品的危害,通过控制辐射源、采用屏蔽作业等手段减轻辐射的强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在特殊环境中作业人员的保护力度,包括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定期安排身体检查、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供应营养配餐、提供疗养机会等。
案例一:苹果公司通过发布《2011年苹果供应商责任进度报告》的方式正式承认,其下属的中国供应商“联建科技”发生了137名员工正己烷中毒的事件,原因是该公司在2008年10月到2009年7月间,安排员工用正己烷代替酒精等清洗剂进行擦拭显示屏的作业。
案例二:河北保定某造纸厂发生一起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7人中毒,其中5人致死。事故原因是一名工人未采取任何个人防护措施就下纸浆池修理故障机器,入池2分钟就晕倒在池中。随后有6名工人先后下池救人,结果也相继晕倒。此时,才有人猜测可能是中毒所致,开始排放纸浆和拧开通风阀门,并用三角皮带将池内工人一一拖出,但已有5人停止了呼吸。事发后42小时测定的现场空气硫化氢浓度均高出国家标准一倍以上,最高的有五倍之多。
案例三:2010年,淄博市累计职业病9500余例,其中尘肺病发病人数超过8500例,另外还有上万例尘肺病疑似病人。据了解,淄博市约11080家法人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而且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淄博市安监部门组织了对41家市管、区县粉尘和木制家具制造企业的集中专项执法,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
431份、《整改复查意见书》267份,经济罚款26、3万元。
三个案例,说明了场所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和广泛性。正乙烷具有去污快、易挥发、光洁度保留好、成本低的特点,但属于国家限制使用的有机溶剂。正乙烷中毒会引发神经损伤,导致四肢麻木、感觉异常,严重的会造成肌肉萎缩。苹果公司在大量员工出现中毒症状后才开始停止使用正乙烷,并开始为擦拭工位安装喇叭形吸风罩和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了车间的整体通风。苹果公司明知正乙烷是国家限用的化学品,还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要求员工使用,才会造成如此之多的员工身受其害。这种受利益驱动而置员工安危于不顾的企业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
河北保定造纸厂中毒事件,原因复杂,既有设备陈旧、通风不足的问题,也有缺乏防护、知识不够的因素,还有管理不善、违章操作的不足,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生产场所必须有全方位的防护措施。
淄博市的尘肺病例数据凸显了企业生产中环境安全问题的普遍性。2009年河南新密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的维权行动,引发了社会对职业病的关注和国家对相关管理的重视,中央专门发文要求强化对用人单位的卫生监管职能。在企业自身管理乏力的情况下,加强政府监管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淄博市安监部门的相关做法,应该可以起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
五、管理的关键在人
分析企业的安全事故,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到位:一是职责不到位,许多事故是由于不遵守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领导失职而引发的;二是技能不到位,许多事故是由于员工的误操作或缺乏应对技能造成的;三是防护不到位,许多事故是由于缺乏防护装置或缺乏防护措施而发生的。而这三个不到位,归根到底都与人相关。职责不到位是人的问题,技能不到位也是人的问题,防护不到位还是人的问题。由此可见,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作为生产总监,需要做的三件事是管理人、培养人、保护人,具体做法是落实安全职责、推广安全培训、加强安全防护。
1、落实安全职责。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全面分解,二是层层监管。
全面分解。主要通过制度来落实,要把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岗位、落实到个人,要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
层层监管。主要通过机制来实现,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管机制,厂级领导、职能部门、车间班组、现场员工,要层层监督,相互促进,共同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
2、推广安全培训。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技能,二是应对技能。
工作技能。主要通过安全知识的培训来提高,要确保员工都能熟悉各自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
应对技能。主要通过模拟培训来掌握,要确保员工在了解工作过程中和工作场所内的危险源、风险度和应对方法的同时,通过演练使员工熟练掌握,以确保员工在危急时刻能应对自如、减少损伤。
3、加强安全防护。要兼顾两个方向,一是硬件保障,二是软件支持。这都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落实。
硬件保障。要通过添加防护装置和设施来提升安全效能,要通过升级个人防护用品来提升安全系数,要通过环境改造来降低安全风险。
软件支持。要加大在安全评估、检测、培训、奖励方面的投入,确保安全防护工作既有硬件保障又有软件支持。
安全管理的途径
安全管理的途径,一是安全文化约束,二是安全措施控制。安全文化约束是安全生产的基础,通过三种氛围发挥作用;安全措施控制是安全生产的保障,通过三种形式产生效果。生产总监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途径,通过营造物质氛围、制度氛围、精神氛围,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采取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情感措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确立保障。
一、安全文化约束
安全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表现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载体,制度层面表现为企业设立安全生产所必备的相关制度,精神层面表现为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在企业内部形成安全价值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营造与三个层面相对应的物质氛围、制度氛围和精神氛围,使员工在完善的安全文化约束下,将安全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
1、营造物质氛围。除了提供保障安全和防护装置与设施外,还要注意对安全生产的提示和宣传,要在生产场所的关键位置安放醒目的安全标志或安全警示,要利用宣传栏、展览室、图书馆等设施进行安全教育。
2、营造制度氛围。主要在制定和落实两个方面。首先要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劳动保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操作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其次要严格执行制度,对各种有效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对各种违规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做到有章必循,奖惩分明。
3、营造精神氛围。主要通过示范、宣传、沟通和活动来实现安全意识的提升。首先,要通过企业各级领导和安全生产模范人物的言传身教,带动广大员工自觉履行安全价值观;其次,要通过正反案例的宣讲,提供安全生产的经验和教训;再次,要通过沟通来解决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疑惑;最后,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表彰仪式、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安全运动会等来激发员工对安全生产的热情。
二、安全措施控制
安全措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行政措施,二是经济措施,三是情感措施。
1、行政措施。应该集中在健全机构、完善条件、注重检查三个方面。
健全机构。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厂级要设专职安全管理部门,车间和班组都要确定对应的负责人,通过决策、管理、执行层的分工合作,将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度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力争实现安全管理的全员化。
完善条件。要不断完善人员、设备、物料、场所安全管理的条件,加大对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为员工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堵塞管理漏洞,努力减轻不利环境对员工的身心危害。
注重检查。要做好各项安全检查工作,通过查工艺、查流程、查设施、查现场、查操作、查培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并采用隐患整改跟踪的办法,确保安全检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