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自己的气场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就要懂礼仪。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与法律并存的习惯性规范。在今天也是人际交往中大家共同遵守的不成文规则。言谈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就能赢得尊重和好感,而一次失礼则会带来尴尬、不快甚至影响整个活动。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故意地去违反礼仪,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规则。
有礼才有理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反映了他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要想对礼仪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我们先要明确“礼仪”的基本含义,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意思。
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貌、礼节、礼仪。
礼貌,指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礼貌侧重表现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必然伴随着具体的礼节行为。
礼仪是对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首先,礼仪是一种礼貌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在言语举止上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的礼貌行为。
其次,礼仪又是一种礼节活动。礼节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用形式,是一种行为习惯。礼仪往往通过礼节活动表现出来。
礼仪,有其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体现为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包括人的容貌、姿态、举止、风度、衣着、修饰等。仪容、仪表、仪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和谐一致时,才达到了礼仪的最高境界。
一个在礼仪上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其内心是善的,不仅有仁义之心,更行忠恕之道,真诚、大度,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而其外表也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等等。
仪容、仪表、仪态代表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可以说,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素质、知识的拥有量及其应用,一个礼仪修养水平高的人,其行为举止就能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这无疑有助于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彬彬有礼可增添你社交的人气
礼仪如春风化雨,礼仪会提高你的交际品位。奥里森·马登说,如果你的社会关系是一台机器,那么,彬彬有礼的态度就是那部机器中的润滑剂。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当代社会,社交礼仪不可忽视。“彬彬有礼”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标准,也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基本素养的客观依据。其实,不知你是否意识到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交际成功与否,你的事业发展与否大都取决于你对他人是否尊重。例如欧美的脱帽、拥抱,中国古代的作揖就是人们最起码的见面礼。在现代社会,人们行握手礼,即见面时,双方往往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致意。关系亲密的朋友,可以伸出双手久握和用力握。关系一般的人,可伸出手一握即止,这就是“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较西方人含蓄得多,因此,更为讲究礼节。过去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很多人重视繁文缛节,使得人们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现代中国人的礼仪观念日趋淡漠,以至于片面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才讲礼节,对晚辈或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就无需多此一举。甚至,有的人认为,礼仪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
其实人人都希望受他人尊重,都想活得理直气壮。一个人只有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生命的意义。由此看来,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绝不是口是心非的问候,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行为。
那么,如何让自己彬彬有礼,从而为自己的社交打开局面?这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握手
多数用于见面致意或问候,也是对久别重逢的亲友相见或辞别时的礼节。习惯上,握手还是一种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比方说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后,都可以用握手来表示祝贺、感激或鼓励之意。
2. 点头
这是与别人打招呼时的礼貌举止。通常用于迎送的场合,尤其是在迎送许多人时,用点头就可以向许多人同时致意,表示见面时的喜悦或离别时的惆怅。在其他场合有时也用到点头。
3. 举手
这也是与别人打招呼时的礼貌举止。通常用于和对方远距离相遇或仓促擦身而过的时候,它的用意在于表示自己认出了对方,但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站停施礼或与对方交谈,用这种随机的礼貌可以消除对方的误会,并达到与正常打招呼差不多的满意效果。
4. 起立
这是位卑者向位尊者表示敬意的礼貌举止。现常用于集会时对报告人到场或重要来宾莅临时的致敬。平时,坐着的男士看到站立着的女士,或坐着的年轻者看到刚进屋的年长者,或者在目送他们离开时,也可以用短暂的起立来表示自己的敬意。
5. 欠身(弯腰)
欠身或者弯腰,都是向别人表示自谦的礼貌举止,也就相当于在向对方致敬。它与鞠躬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即鞠躬要低头,而欠身或弯腰仅仅是身体稍向前倾,但不一定低头,两眼也仍可直视对方。
6. 鼓掌
这是表示赞许或向别人祝贺的礼貌举止。通常用于聆听别人的长篇讲话和讲演,看完、听完别人的表演、演奏之后,用以表示自己的赞赏、钦佩或祝愿。鼓掌一般出声,但也可以不出声而仅仅作出鼓掌的样子,不过应当让对方直接看到。
7. 抱拳
这是身份相仿者之间相互致敬意的礼貌举止,它是由我国古代文人在相互见面或告辞时,互作长揖的礼仪动作演变而来。
8. 合十(即两手合拢置在胸前)
这是兼含敬意和谢意两重意义的礼貌举止,最初仅通行于出家人即佛门弟子之间,以后逐渐流传到俗家人中间。因为这种礼貌举止很文雅,为雅俗共赏,所以不少人也乐于使用。
9. 拥抱
这是表示亲密感情的礼貌举止。通常仅用于外事及送往迎来的特殊场合。有时,有前嫌的双方在误会消除时也常常用拥抱来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来说明的复杂感情。但这种表达方式在我国异性之间的运用都比较慎重,轻易不大使用。
当然,表示礼貌的举止有很多,这里只不过是提及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而已。从根本上说,这些礼仪举止是我们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一二,其包含的各种思想感情就会融入到别人心田,受到别人的由衷称赞,这不仅说明你是一个礼貌的人,更可以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顺畅自如。
礼仪从称呼开始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也是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它是人际交往语言中的先行官。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出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现在社交场合中,称谓语一般有五种。
1. 姓名称呼
姓名称呼是对一些年龄、职务相仿,同学、朋友及同事之间常用的称呼语。按照国际惯例,在正规社交场合一般都要用全称,如王滋、小惠等。
2. 职务称呼
职务称呼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担当的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经理、局长、厂长、院长、书记等。
3. 职业称呼
职业称呼是一种以被称呼人所从事的职业来作为称呼语的称呼,如老师、律师、护士、服务员等。
4. 通称
通称也叫一般称呼。这是在社交场合最简单、最常用的称呼,可以适用所有的陌生人。这种称呼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年龄,如同志、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
一般在社交场合,男士不论年龄大小都可称呼先生、同志。妇女不管年龄大小也都可以称呼女士。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对女子可尊称为太太。对未婚女子一般称呼小姐,但若不知道对方婚否,则也可以用小姐称呼。
对于男士的通称,称呼同志的在现在的社交场合用得远比先生要少,它只在某些场合用于对政府领导、警察、军人和公务员等的称呼。在涉外场合对女性一般都要称呼女士,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5. 亲属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多年来已经形成规范,如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对待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不一定非常标准,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都可以称呼“爸爸”、“妈妈”。这样称呼主要是表示与对方不见外,是自家人。
在社交场合,亲属称呼在传统意义上,有敬称和谦称两种。对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用谦称,一般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姐”等。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称自己的子女时,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婿”等。对别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在其称呼之前加“尊”、“令”、“贤”字等,如对其长辈,在称呼前应加“尊”字,如“尊母”;对其平辈、晚辈,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和长幼,如“令堂”、“令郎”、“令爱”等。
用餐中的基本礼仪
作为一个气质高雅的女人,除了合宜的穿着打扮,以及正确的刀叉使用外,你还需要特别注意在各个细节上保持淑女风范。
如果是以女主人的身份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女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座,而关于邀请入座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座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座,但是,如果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
有服务生或男伴代为拉开座椅那当然是最方便的,但如果遇到需要自己动手的情况,就要注意避免发出刮地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