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100000012

第12章 逝去的风格——浪漫派钢琴大师(7)

科尔托生于瑞士,他主要的老师有两位——德斯科贝和杰梅。前者可能是肖邦最后的学生。除了科尔托,德斯科贝还教过拉威尔、萨蒂、哈恩和里斯勒。杰梅则是当时法国最著名的钢琴教师。科尔托于1896年从杰梅班上毕业并获一等奖。他的视野远比演奏钢琴要开阔得多。他是位德国音乐的崇拜者,1898年至1901年在拜罗伊特当合唱指导和助理指挥。1902年他在法国指挥了《众神的黄昏》巴黎首演,后来又指挥演出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当然,他还积极介绍法国当代音乐。科尔托原本可以成为法国指挥学派的一代宗师,但他后来还是在钢琴演奏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的音乐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很繁忙,卡萨尔斯—蒂博—科尔托三重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室内乐组合。1907年起他接替普尼奥担任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高级班的教学,1919年又创办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他长长的学生名单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哈斯姬儿、李帕蒂、莱菲比勒、车尔尼—斯特凡斯卡、恰尼等等;晚年时,他还教过弗朗索瓦。科尔托在二战期间支持维希政府和在德国演出的行为被视为通敌,被停止演出一年。战后虽然在法国不受欢迎,但他的音乐会在英国和意大利还是有相当多的观众的。他的演奏一直持续到1958年前后。

科尔托的演奏融理智的权威性、贵族气派、阳刚之气和诗情画意于一炉。虽然他还保留着极少数浪漫派的手法,但他首先是个理智的现代派演奏家。看看他录制的曲目便一目了然,几乎找不到李斯特和莱舍蒂斯基的门徒们喜欢的沙龙小品。科尔托有着一手高超的技术,但是从不炫技,他从来不使人觉得他只是个技巧家。他的错音一直是人们的话题,不过那是他1946年恢复演出后的事了,在1940年以前他的技巧是很准确的,偶尔会有一两个错音,比霍夫曼和霍洛维茨少得多。不少评论家把他的错音归结为没时间练琴,其实看看科尔托编的肖邦练习曲就知道他是怎么练琴的了——他写了大量的练习注解。在这一点上阿劳的看法比较可靠:科尔托的错音还是心理上的问题。

他留下了很多录音,其中的精华部分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二战结束前。科尔托最擅长的是浪漫派作品,他尤其被广泛认为是肖邦作品的代言人(尽管有人更推崇鲁宾斯坦的波兰血统)——还有谁能把肖邦弹得那么诗意盎然而又气势不凡呢!科尔托的肖邦作品录音的核心之一是二十四首前奏曲,这也是肖邦上承巴赫,下启浪漫主义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品。科尔托前奏曲的完整录音有四个,分别录制于1926年、1933年、1942年和1957年,其中的差别并不是很大。1926年的演释最富有诗意,也更细腻,技巧状态也是最好的,在Naxos发行的CD之前,这个录音是比较稀有的。1934年的录音由EMI的reference系列发行。四十年代的录音收录在EMI法国公司发行的六张一套的廉价版里面,这个录音里的错音最多,演释更趋于内在,平铺直叙。四首叙事曲也是科尔托诠释肖邦的核心曲目,在两次完整录音中也是二十年代的版本比较好,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尔托对这四部作品的整体性诠释,这在当时的钢琴家中是很罕见的。这个稀有录音如今也由Naxos发行,音质上佳。EMI的六张肖邦作品的套装还包括两首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十四首圆舞曲,都是科尔托在鼎盛时期的录音。堪称经典的是两次全套练习曲的录音,虽然在技巧上漏洞不少,但充满诗意,是把肖邦练习曲演释成音诗的范例。

科尔托对舒曼和李斯特作品的诠释也是权威性的。在同时代的钢琴家中,他录制的舒曼作品数量最多,包括《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利安那》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他的演释非常尊重原谱,不作任何删节和改动。在风格上,他演奏诸如舒曼的《克莱斯勒利安那》和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都没有什么浪漫派的痕迹,而是现代式的直译,突出大型作品的结构感。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弄臣”幻想曲》还特别展现了科尔托完美的技巧。科尔托和当时最著名的瑞士男中音潘采拉在1935年还合作录制了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潘采拉对弗雷、迪帕克等法国艺术歌曲的诠释至今也没有被超越,而他演释的德国艺术歌曲也非常精到,这是他们留下的最珍贵的历史记录。此外科尔托还录制了韦伯和门德尔松的重要作品,包括韦伯的奏鸣曲、著名的《邀舞》和门德尔松的《庄严变奏曲》。

法国作品当然也是科尔托的最爱,弗兰克、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重要作品他都有录音留存。弗兰克的《前奏、圣咏与赋格》、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一集在科尔托的手里弹得比当时任何法国钢琴家都更有气势、更具对比,对作品架构的把握也是无与伦比的。

科尔托的录音里很少有浪漫主义钢琴家们特有的沙龙音乐,这也是他是现代派的明证。如果想找到他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人物的特征,只有在他最早的声学录音中寻觅了。那是1919年的录音,包括圣—桑的《圆舞曲—练习曲》、李斯特的《轻盈》和两首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小品。其中展示出来的惊人技巧,可以和列文涅媲美。

这些稀有录音由Biddulph转录成CD,效果出奇得好。除了钢琴文献的录音外,科尔托和他的著名三重奏组留下了许多珍宝级的室内乐录音,他还指挥乐队录制了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2012年是科尔托逝世五十周年纪念,EMI公司发行了四十张CD的纪念专辑。

其实从几年前EMI就开始把老一辈演奏家的录音进行“打包”,但最让人振奋的还是这套科尔托的纪念专辑。在此之前,很多珍稀的录音只能在Biddulph、APR、Music&Arts或者日本EMI厂牌中寻觅,他们有的早就绝版,有的限量发行,很难搜集齐全。这次的专辑涵盖了从1919年至1959年科尔托几乎全部的录音,包括最早的Victor公司录音、声学录音时代的舒曼协奏曲和《狂欢节》、四次肖邦前奏曲的录音、科尔托与蒂博早期室内乐录音。最后三张还附加了1958年至1960年科尔托解说的几首贝多芬奏鸣曲,并示范了其中的几个乐章,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哈罗尔德·塞缪尔(HaroldSamuel,1879—1937)生于伦敦,他早期的私人老师是阿尔贝尼兹和米歇尔·汉伯格,然后他进入皇家音乐学院。1894年塞缪尔首演时的曲目是门德尔松的《D小调协奏曲》。为了开展作为独奏家的职业生涯,他还演奏一些炫技作品,不过很快他便觉得炫技不是他的喜好,开始专攻巴赫的作品。

1898年他在伦敦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那个时候伦敦还没有人知道这部作品。

塞缪尔的独奏生涯并不顺利,他教学生、做声乐指导、弹伴奏,直到1919年,他才在伦敦举行了全巴赫曲目的音乐会。很快,塞缪尔就建立起一个听众群,欣赏在钢琴上以巴赫原来面貌演奏的巴赫作品。在那个时代,巴赫键盘作品的演奏基本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李斯特、巴赫—陶西格、巴赫—布索尼,另一个就是在古钢琴上演奏巴赫作品。塞缪尔通常都是以五到六场独奏会的形式系统地演奏巴赫,绝不会有重复的曲目,而且他可以完全背奏巴赫所有的键盘作品。当时著名的古钢琴家兰多夫斯卡责备塞缪尔不用拨弦古钢琴演奏巴赫,塞缪尔针锋相对:“兰多夫斯卡夫人,我不喜欢拨弦古钢琴。”

1923年至1931年,塞缪尔录制了一些巴赫作品——降B大调和C小调帕蒂塔、《A小调英国组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C小调幻想曲》以及两首“平均律”中的前奏曲与赋格。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1923年之前,唱片中录制巴赫作品的可谓屈指可数:布索尼录过一点点“平均律”,几个《G弦上的咏叹调》;克莱斯勒和津巴利斯特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乐队部分居然只是弦乐四重奏。相比之下塞缪尔的录音是真正有分量的。

唱片中的演奏呈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完美技术,迅速、流畅,具有极佳的柔韧度,演释让人一目了然,风格非常现代,浪漫派因素比起以现代风格著称的施纳贝尔和菲舍尔还要小得多。塞缪尔的演奏使巴赫作品各声部之间纹理清晰,节奏、分句、速度的选择都十分明智。在动态上他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他结合击弦古钢琴固有的动态特点,将其自然移植到现代钢琴上。

虽然塞缪尔以演奏巴赫著称,但他的曲目范围要广泛得多,从伊丽莎白时代到拉威尔无所不包,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很杰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更多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独奏唱片。

最后的浪漫:霍洛维茨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3—1989)是浪漫派大钢琴家中的最后一人,也是这一行列中唯一出生在二十世纪的人。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从而也成为在现代演奏风格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最独树一帜的钢琴大师。

霍洛维茨从小就显示出绝佳的音乐天赋,十一岁时弹琴给斯克里亚宾听,受到了赞扬。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后,他最重要的老师是布鲁门费尔德,同门的重要钢琴家还有巴雷勒和尤金娜。在俄国巡回演出了一段时间之后,1925年12月霍洛维茨在柏林首演获得成功,然后是巴黎和伦敦,1928年又举行了纽约的首演,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他和托斯卡尼尼的初次见面是在1933年,继而成为这位伟大指挥家的女婿。他在美国迅速成为头牌明星,并于1944年加入美国国籍。霍洛维茨的演奏生涯曾多次中断,最长的一次是1953年至1965年,其间没有举行一场音乐会,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他的演奏风格也多次转变,这一点很像李斯特的学生罗森塔尔。五十年代以前他的演奏是强劲、清朗、直截了当的,具有罕见的力度、速度和强大的控制力。进入六十年代后,矫揉造作的风格开始潜入他的演奏,诠释作品比前一时期要夸张得多。而八十年代,他又体现出精致和纯净的风格,尽管还保持着一丝当年的力度,但大大发展的是纤巧风格。不过,无论霍洛维茨处于哪个时期,他都是人们疯狂崇拜的对象,连钢琴家们都对他顶礼膜拜。

霍洛维茨大量地录音,包括录音室和现场。和他的演奏生涯一样,他的录音也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最早的录音录自他1928年赴美国演出时,包括德彪西的《对洋娃娃唱的小夜曲》、“卡门”变奏曲、肖邦玛祖卡、斯卡拉蒂—陶西格的《随想曲》,如今这些录音都分散在RCA的CD中。EMI的三张CD是他在欧洲的商业录音,包括第一次“拉三”和李斯特奏鸣曲,都弹得直截了当,速度飞快。德奥作品他演奏得不多,但贝多芬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和舒曼的《托卡塔》都是极其精彩的演释。RCA发行的全集共二十二张CD,覆盖了他整个演奏生涯,一大半是单声道录音,立体声录音则集中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主要有纪念他在美国首演的“拉三”以及八十年代伦敦和大都会音乐会的现场录音。Sony的十三张CD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立体声录音,其中斯卡拉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经典演释成为他集德、俄之大成的明证。DG公司的七张CD则是霍洛维茨晚年录音室和部分重要音乐会的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已经发行或还未发行的私人录音,多数都是现场。

霍洛维茨的协奏曲录音大都集中在他演奏生涯的早期。APR发行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中,第一协奏曲是很罕见的录音,录制于三十年代卢塞恩的现场,弹得并不好,连霍洛维茨自己也认为那是一场比较无聊的演出。而1948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弹得最好的一次,速度适中,灵感迸发,录音效果也不像RCA录音室版本那样干涩。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霍洛维茨标志性的曲目,APR的现场录音效果很糟,主要是要忍受巨大而不规则的背景噪音,不过钢琴声音转制的还算过得去。这个版本是最能体现霍洛维茨在现场制造高压电场能力的佐证。在六十年代复出后,他就再也没有录过“柴一”。

和绝大多数浪漫派钢琴家一样,霍洛维茨也热衷于作曲,不过主要的作品还是改编曲。比才的《卡门》、索萨的《星条旗永不落》、李斯特的《拉科齐进行曲》,还有些二手改编,比如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圣—桑的《骷髅之舞》,再加上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等一些浪漫派的保留曲目,构成了著名的CD——返场小品集。

在德奥曲目方面,他留下的历史录音有海顿的《降E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F大调奏鸣曲》、贝多芬的“月光”以及舒伯特的最后一首奏鸣曲,都是他第一演奏风格时期的经典录音。他和米尔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也是罕见的室内乐录音之一。

舒曼、李斯特、穆索尔斯基、斯克里亚宾的大型作品构成了霍洛维茨最著名的浪漫派作品诠释范围。其中斯克里亚宾的第三奏鸣曲和十六首前奏曲录制于1956年的录音室,舒曼的《幻想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 (被霍洛维茨彻底改写)都是音乐会现场的私人录音,最近才由Sony公司发行。很多大型作品在七十年代之后就很少再公开演奏了,因此这些现场的历史录音就显得弥足珍贵。

霍洛维茨热情地宣传现代音乐,这些东西很适合他有些神经质的气质。他留下的很多现代作品录音都是世界首次,包括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巴伯奏鸣曲,都为后人的演奏订立了非常高的标准。RCA发行的“私人录音”第二集都是现场录音,包括很珍贵的三首德彪西练习曲,卡巴列夫斯基奏鸣曲、前奏曲和巴伯的《漫步集》的首演现场,从中可以听到他对现代元素非常敏感,而他的超人技术则制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响效果。

霍洛维茨于1989年去世,浪漫派的钢琴演奏就此绝迹了。在霍洛维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风格已经完全统治了钢琴演奏的舞台,布伦德尔和波利尼成为人们的偶像,人人都在追求完全遵循乐谱的所有细节,众多的国际钢琴比赛也为现代钢琴家们订立了一个个演释的“标准”。但是,当人们觉得听了太多相似的演奏之后,开始怀念当年浪漫主义黄金时期的丰富多彩时,那种浪漫派绰约风姿的感觉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

同类推荐
  •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西乐鉴赏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舞动真情

    舞动真情

    "本书是以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为中心,重点反映其与前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婚恋纠葛的一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是邓肯在生命最后两年里撰写的《自传》,二是邓肯与叶赛宁婚恋纠葛相关资料的整理,三是叶赛宁诗歌精选。"
  •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萌宠王妃

    萌宠王妃

    顾珊珊认为这辈子她魂穿在一只小狐狸身上,这一世只一眨眼一闭眼间就过了。可谁知遇上了一个恶魔王爷,成为了他的宠物,她才发现她这悲催的一生根本就看不到尽头。罢、罢、罢,既来之,则安之。当只萌宠又怎么了?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这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慕容璃一身杀戮一手血腥这辈子他想也许就这么一直孤单的走下去了。可是当他遇上了这世间一双最纯净的紫眸,天性的强烈占有欲,誓把她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见她可爱模样,他欺负她、威胁她,看着她一天天的成长。骤然惊醒,心却是点点滴滴遗落在了她的身上。只是人兽两隔,看来他得使些手段,让这只懒惰的小东西早些修成人型才成。从此一人一兽,窘事不断。精彩小剧场“王爷,不好了。”侍卫慌张来报。“何事?”慕容璃声音清冷微挑俊眉。“小银狐,把老夫人心爱的鹦鹉给拔了毛。”侍卫惶恐。“那鸟死了吗?”“没死。”“那叫绣枋给它绣件衣裳。”命令一下,侍卫愣了,绣女傻了。不日,府中暴走一只穿着衣裳的秃鸟,后面还紧追着一只银色小白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金钻豪门:杠上冷情Boss

    金钻豪门:杠上冷情Boss

    婚前,他说话做事专戳乔熙染的心窝,常常气得她恨得牙痒痒。婚后,她生无可恋,原来前面的都是开胃菜而已嘛?程大总裁人畜无害地表示:“我就喜欢你恨我却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他本不近女色,却只为她折腰。乔熙染站在昏暗的房间内,身后传来某人危险的气息,声音低沉略带磁性。“夜不能寐,需要一味药,药名“染染”。”乔熙染紧紧揪住身前睡袍羞愤难当的大吼:“登徒子!”
  • 牡丹梦

    牡丹梦

    ,引来无数的传说与梦幻。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这些人和事,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哭有笑。《牡丹梦》中有简有繁地写了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孕育、兴起、强盛、衰落及传承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把他们写进《牡丹梦》,参考和采集了一些史料,既有正史,就当故事或是笑话看吧。《牡丹梦》的创作源泉,是兴洲那株鲜活的白牡丹,奇迹般地在塞外度过了三百二十八个春夏秋冬,都与兴州牡丹有着不解之缘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实用广告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广告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广告的文体分类"广告"一词是外来语,其词源出自拉丁文advertere,后来演变为英文adVertise,含有通知、诱导、披露等含义。在中文中,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告知社会公众关于某种事物情况的宣传活动。广告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 红颜乱

    红颜乱

    “帝王妻!?”NO!她要嫁的明明是宰相!谁知新婚之夜,她就成了“深闺弃妇”,还被告知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于是,某女子夜半翻墙去皇宫乘凉,却被迷路的状元郎给缠住,要求跟着回家暖香闺。你说,她到底是收呢还是收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婚宠娇妻

    婚宠娇妻

    他是富二代,一把手,帅气多金。一场荒唐相亲,她摇身一变成为豪门阔太。没想到高富帅老公宠她黏她让她抓狂。“老公,咱们能暂停一下吗?”“那怎么行,老婆,我来了……”她无奈望天,究竟是捡到宝了,还是掉进魔窟了?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