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100000013

第13章 德国现代钢琴学派(1)

现代钢琴学派伴随着传统调性的逐渐瓦解而出现在浪漫主义后期,最先登场的是德国学派。在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前,德国是世界音乐的中心,尤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家。德国学派的钢琴家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而是他们的师承关系、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经历、演奏风格、保留曲目等,都明显带有这一学派的特点。他们都是贝多芬的精神后裔,有着最高的艺术修养,注重理性思维能力,强调对作品结构的掌控。他们也非常注重对音色的锤炼,与浪漫派的光彩照人、娇媚可爱和眩人眼目的表演不同,德国现代学派的演奏通常是雄浑有力、扎实稳健和素淡持重的。德国现代学派主要致力于阐释上起巴赫下至勃拉姆斯的德奥保留曲目,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地演奏和录音。他们偶尔也会弹肖邦、李斯特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尽管他们的演奏风格和浪漫派钢琴家比起来是那么规范和严谨,但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钢琴家相比,他们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无论是独具风格的句法、丰富的音色层次,还是自由节奏的运用,都比今天的钢琴家更加自如和大胆。

“维亚”的赋格,就是作品101的赋格,他也弹得磕磕绊绊的;“黎明”和“热情”末乐章的技术段落基本上是含糊不清的。但这并没有对整体质量产生大的影响,施纳贝尔抓住了贝多芬的精髓,具有无与伦比的风格、绝对的理性控制和高雅的气质,即使手指失误,头脑也绝不失误。他严格遵照贝多芬的乐谱行事,在早期的奏鸣曲中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快板乐章节奏鲜明、结构严谨,慢板乐章具有内在的恬静,分句纯正。尤其精彩的是第三、第四、第七和“月光”诸首。最后五首奏鸣曲更是他演释的精华,对作品细节的准确把握、丰富的音色运用、高贵的分句法、段落之间精妙的融合,展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超凡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除了奏鸣曲以外,施纳贝尔还录制了贝多芬其他的钢琴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迪亚贝利变奏曲》,他通过细腻的变化来展现三十三个变奏的不同个性,技术上发挥得完美之至,录音也是他所有贝多芬作品中最好的。

施纳贝尔一共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第一次是Naxos发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萨金特合作的全部五首,第三次是Testament发行的1947年录制的第二至第五首。而1942年在RCA的录音只录制了最重要的第四和第五“皇帝”,这是他弹得最好的一次,技术稳定,音乐表现充分而准确,音响效果也是最好的一次。

担任协奏的德国指挥家施托克时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正是他把这个乐团带到了世界一流的高度,他与施纳贝尔配合默契,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也是施托克最后的录音,他于录音完成三个月后去世。

施纳贝尔对于莫扎特的理解比同时代的演奏家更入木三分,他留下的六首钢琴协奏曲、三首奏鸣曲、一首钢琴四重奏以及《A小调回旋曲》的录音可以佐证。当时的演奏家对莫扎特的诠释是表面化的,优美的音色加上浪漫主义的分句法和力度变化是基本手法。施纳贝尔的演释体现了平衡的曲式关系,充满男子气概而又以抒情方式表现壮丽的结构,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如鲁道夫·塞尔金等现代钢琴家;当今的钢琴家赋予莫扎特音乐的活力、紧张、力度变化和洪亮的声音,当时只能在施纳贝尔的诠释中找到。录制于1948年的第二十首“D小调”和第二十四首“C小调”的效果并不是太好,技术上的瑕疵比较明显。表现绝佳的是三十年代录制的第十九首“F大调”和第二十七首“降B大调”,尤其是慢板乐章,他弹得比任何人都深刻,难怪拉赫玛尼诺夫调侃施纳贝尔是“柔板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十一和第二十四协奏曲他采用了自己写的华彩。

如今,录制舒伯特最后三首奏鸣曲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诠释舒伯特交响乐般的宏伟构思和德国歌曲般的细腻情感完美结合的晚期巨型奏鸣曲,则是无比艰巨的任务。在这个领域,施纳贝尔是先驱,他在1928年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时举行了系列音乐会来纪念这位当时在钢琴领域被低估了的音乐家。虽然他录制舒伯特作品的数量不多,但达到了和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一样的高度。对于D959、D960两首最后的奏鸣曲,施纳贝尔的演释无比深刻,充分挖掘其中的细节,其幻想性也堪称出神入化,风格、速度、结构组织,都为后世立下了典范,是当代舒伯特晚期奏鸣曲诠释的基石。

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施纳贝尔也都在三十年代时录了音,和同时期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一样,并不是他最有特色的东西。倒是1947年录制的勃拉姆斯三首晚期小品和舒曼的《童年情景》非常精彩,精确再现原作,理性地表达浪漫的情感。他还是最擅长完全不用顾及技巧的曲目。施纳贝尔1951年在瑞士去世,作为教师,他成名的学生很多,最著名的是柯曾,此外还有费尔库什尼、莉莉·克劳斯和莱昂·弗莱舍尔。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1969)被冠以“键盘狮王”的称号——的确,他一生都牢牢地掌握着键盘。他是少数在整个艺术生涯中,风格和技术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钢琴家,即使在古稀之年演奏“汉马克拉维亚”这样的作品,技巧上也能保证万无一失。

巴克豪斯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十一岁时,勃拉姆斯就曾赠言——“快乐的开始”,并附上第二钢琴协奏曲第四乐章开头的谱例。尼基什也赞叹“像巴克豪斯这样年轻就能将巴赫诠释得如此完美的人,带来了伟大的希望”,这一年,“狮王”十二岁,他可以移调演奏巴赫的“平均律”。在1899年之前,巴克豪斯都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跟随莱肯多夫学习,并称他的老师为“敏感的音乐家”和所见过的具有“最崇高人格的人”。1898年他还找李斯特的学生尤金·达尔贝特私下学了二十五节课。

他崇拜的人还有卡雷尼奥、布索尼、西洛蒂和指挥家汉斯·李希特,巴克豪斯在十九岁时还受到李希特的邀请同台演出。这位备受瞩目的新星长达七十年将近五千场音乐会的演奏生涯始于1899年。在1900年伦敦的“逍遥音乐会”上,他演奏了门德尔松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巴克豪斯真正成名是1905年获得巴黎的“鲁宾斯坦奖”,当时演奏的是后来成为他标志性曲目的“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巴克豪斯始终受到广泛的尊崇,拉赫玛尼诺夫、罗森塔尔、弗里德曼都对他敬畏有加;霍洛维茨认为巴克豪斯是最不典型的德国学派,接近浪漫派,是德国钢琴家中最具想象力、技术上最松弛的一位。

从录音来看,巴克豪斯音乐和技术结合的巅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录音体现出类似拉赫玛尼诺夫和列文涅式的高超技巧,而晚期的录音完全抛弃了炫技成分,在音乐上更深刻细致,但技术上比起早年略显迟钝。

Andante新发行的四张CD是他早期录音的精华。最早的录音是1908年的韦伯奏鸣曲的末乐章、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李斯特的《爱之梦》和一首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大型作品的录制始于1927年,有首次录制的贝多芬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肖邦的十二首练习曲(作品10),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一些改编曲。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指挥是英国指挥家兰顿·罗纳尔德爵士(SirLandonRonald),他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协奏曲录音中,几乎跟世界上所有的著名独奏家都合作过。乐团和巴克豪斯配合得非常好,弦乐的滑音非常普遍,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点。《鳟鱼五重奏》是巴克豪斯最早的室内乐录音,而1928年的肖邦练习曲是历史上首次录音,弹得非常精致,音乐处理直截了当,音色坚实,是当时最经典的版本,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浪漫派特征,第二首结尾还加了点华彩,第二十首加了几个和弦作为前奏;在技巧上巴克豪斯的惊人程度毫不亚于现代钢琴家,像第二十三首(作品25之11)只用了三分钟,比波里尼足足快了二十秒。很可惜的是Andante并没有把他的练习曲全部收录,如果想听作品25,可以在Profil最新发行的CD中找到。巴克豪斯一直都喜欢弹一些浪漫派的保留曲目,最典型的就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和舒伯特—李斯特的《维也纳之夜》,这里显露出他浪漫派式的华丽技巧丝毫不逊于任何钢琴家。另外德利布的《圆舞曲》、斯美塔纳的《捷克舞曲》、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也都是巴克豪斯非常罕见的录音,精彩之至。三十年代的重要录音有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其中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没有浪漫派通常矫情的节奏和色彩变化,而是在平铺直叙中发展音乐的张力,构建出宏伟的规模感,体现出他独到的品位,技术发挥无懈可击。

巴克豪斯一生中最重要的录音之一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三次录音都很著名,从诠释的角度看没有变化,总的来说表情非常简练,理智得可以用“冷酷”来形容,音色锤炼得炉火纯青,坚实、厚重,富有弹性。EMI的版本录制于1939年,速度最快,录音质量差强人意,和1967年的录音一样,指挥都是卡尔·伯姆。1952年和舒里希特合作的现场录音肯定是三个录音里最好的版本,表达的细节更多,速度也毫无偏颇,技术更是完美有加,录音质量也非常好。

无论是录音室还是现场,巴克豪斯的发挥都没有什么不同,非常稳定。Music&Arts公司发行的CD包括巴克豪斯大部分的勃拉姆斯独奏作品录音,其中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体现出他在演奏这样高难度技巧的作品时是多么从容和放松。他演奏勃拉姆斯晚期小品毫无矫揉之态,速度流畅、线条清楚,音乐表达淡雅自然;美中不足的是他省略了部分非常重要的反复,造成结构上的不平衡。

巴克豪斯的贝多芬也是非常经典的。他录制过两次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不过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两度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版本:1954年演奏了第八首“悲怆”、第十七首“暴风雨”、第二十五首、第二十六首“告别”和第三十二首,共五首;1956年又演奏了第十四首“月光”和第二十九首“汉马克拉维亚”。总的来说,他的演释是完全理性的,布局清晰、节奏平稳,慢乐章通常比别人弹得略快一些。“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长达四十多分钟,是贝多芬晚期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作品,其难度之大只有《迪亚贝利变奏曲》能与之相比,在音乐会上演奏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七十二岁的巴克豪斯无论是头脑还是技巧都处于绝佳状态,尽管他并不是完全忠实于谱面,但他的演奏总是那么扣人心弦:第一乐章弹得并不很快,节奏稳健、大气磅礴;第二乐章谐谑曲小巧灵活;第三乐章沉静的冥想和末乐章电光火石般的赋格是最困难的,他没有任何失误,非常完美。这是此曲历史上最重要的现场录音,后来毕肖普·科瓦塞维奇将巴克豪斯称为“唯一真正理解‘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的人”。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巴克豪斯录制过多次,除了1928年的版本以外,五十年代的录音也非常好,分别由伯姆和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其中最出色的是第三和第四协奏曲,巴克豪斯弹得节奏鲜明,而且富于变化,音色的运用并不像他弹勃拉姆斯时那样厚重,而是维也纳式的典雅,体现出他对作品风格的完美理解,整体速度比第一个录音要慢一些;部分华彩乐段他弹的是自己的版本。

埃德温·菲舍尔(EdwinFischer,1886—1960)生于瑞士巴塞尔,并在那里开始他的学业。十岁时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伯教授班上学习,1905年进入柏林的施特恩音乐学院,师事李斯特的学生马丁·克劳泽。克劳泽在钢琴艺术史上的主要贡献还是在教学方面,除了菲舍尔,他另一个著名的学生就是阿劳。菲舍尔的事业开展于一战之后,他在吕贝克和慕尼黑当指挥,还组建了自己的室内乐团,完全仿照十八世纪演奏形式。1932年他在柏林接替施纳贝尔担任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1942年回到瑞士,并在二战结束后于卢塞恩举行大师班,在那里的学生包括布伦德尔、巴杜拉—斯科达和巴伦博伊姆。

施纳贝尔的贝多芬和巴克豪斯的勃拉姆斯都被认为是权威演释,巴赫则是菲舍尔的专属。那个时候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是要冒些风险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用钢琴演奏巴赫并不是被普遍认可的事情,首先,兰多夫斯卡的“必须用当时的乐器”的观点还占着上风;其次,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李斯特、巴赫—陶西格、巴赫—布索尼的浪漫主义传统还没有消亡,尽管英国的哈罗德·塞缪尔作为现代演释巴赫的先驱已经开创了一条道路。菲舍尔是历史上第一个录制全套“平均律”的钢琴家,而且是用钢琴演奏。他从1933年起,花了三年时间来完成这项工程。巴赫的复调作品是不能分节录制的,每首赋格都必须一口气弹完,对于当时不可能剪辑的录音技术来说,这项工作绝不轻松。菲舍尔并不模仿拨弦古钢琴的效果,而是完全以钢琴的效果来演释这套作品。他的演奏充满热情,非常流动,音色层次丰富,每个声部都表现出不同的音色。他采用比较中庸的速度,节奏稳定,没有浪漫派通常的句尾渐慢等旧式风格;在自由华彩和装饰音的弹奏上非常保守,并不加入自己的发挥,而是完全照谱弹;技术发挥得也不错,难免有些错音和含糊的地方,但都无伤大雅。

聆听菲舍尔录制的巴赫钢琴协奏曲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在78转唱片的效果里听到了现代风格的演释,体现出他独一无二的构思力,无论是乐队还是钢琴的演奏风格都与当今的演释别无二致,完全是二十一世纪佩拉亚版本的先现。《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最早录制的,乐队的编制完全仿照十八世纪,分句表情简练,节奏流畅,揉弦的运用很谨慎,声音非常平滑,钢琴音色也非常质朴,两者的融合堪称完美。

同类推荐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以魔术为主题的饕餮盛宴,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术世界领略百变缤纷的魔术传奇,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最吸引人最能提高人气的技巧。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三嫂子上山

    三嫂子上山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毒医倾天下

    毒医倾天下

    她是堂堂一代毒医,却因试药而亡,嗝屁之后,竟然穿越古代上演“诈尸”大戏,后来还被人硬塞给一个病入膏肓的太子。神马?要跟公鸡拜堂?不要怪我心狠手辣了!毒死,勿食,不谢!哪知传说中病入膏肓的太子却很猴急,拖着‘回光返照’的身体要对她就地正法,“妞,长得还不错。”“亲,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老正是条狗

    老正是条狗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阒城

    阒城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毒医

    嫡女毒医

    穿越到女户之家,一家三代没有男丁。家中有家资万贯,却被极品亲戚窥伺。尽管困难重重,素问却丝毫不惧。有顶尖医术傍身,她必能斗垮极品。状元就敢忘恩负义,你以为姐是好惹的?侯门公子只是靠山,姐可没别的意思。虐渣男,勾良配,收获幸福甜美爱情!PS:本书已经完结,可以放心全订。
  •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霸道萌宝宝:首席靠边站

    “于海诺,你永远是于向成一个人的。”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妈咪的宣誓。“夏安迪,不准和我抢于海诺,要女人自己去勾引,就是不准勾引于海诺。”这是一个六岁的天才宝宝对自己的精子总裁老爸的宣战。“于向成,不准和我抢老婆。”这是一个腹黑总裁爹地对不承认自己是他老爸的儿子的宣誓。“于海诺,你为什么要生下这个臭小子,让他霸占你所有的时间。”这是一个即将离婚夫妻的老公对自己老婆的抱怨。
  • 狐戏红尘

    狐戏红尘

    她是一只狐狸精,来到这滚滚红尘历世。这世间有它的游戏规则,更有无数操纵这规则的人。且看一只绝美的狐狸精,如何在这世间保持清明快乐的心、自由无拘的身。
  • 文秘英语对答如流

    文秘英语对答如流

    该书内容真实鲜活,共包括电话、客户来访、邮电通讯、招聘、培训和面试、秘书人际关系、安排行程和会议、日常工作用语、与外宾交流、办公事务英语以及处理紧急事件十个章节。该书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互动问答、高频精句、场景会话、金词放送、精彩片段。
  • 萌宝家教:误惹酷律师

    萌宝家教:误惹酷律师

    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吗?她何梦洁可是从小到大只有作弄别人,没有被别人捉弄的主!同样的优质容貌,在家教的路上披荆斩棘,甚至连说话都是同样的毒舌讨厌。且看欢脱幼教如何巧斗毒舌爸,欢迎围观哦!,被滑倒,同样的冷酷举止。在何梦洁看来,文听雨和文轩岂止上一辈子是情人,大概好几辈子都是情人。智收小萝莉,都说女儿是爸爸上一辈子的情人此文姐妹篇《逃爱手册:权少夺心太凶猛》正在火热连载,甚至最后,还被弄得裙衫俱裂!当家教第一天,被喷胡椒粉,被泼水,最后抱得男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