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2500000012

第12章 陶行知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人生(2)

——办学要公开,要把学校生活放在阳光下面,让大家都能看到,都能参观批评。办学的人对待学生要亲如子弟,这样大家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

陶行知的这些观点,对于如今举步不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前面提到,陶行知在五四运动前夕就有《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问世。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是敢于探究未发明的新理,敢于进入未开化的边境,富于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这种人在创造时目光要深,在开辟时目光要远。总的来说,创造和开辟都是要有胆量的,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就是创造型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就是开辟型教育家。这说明一个学校的校长,应该是目光深远、有胆量开辟创造的人。

如果说这个标准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过了几年以后,他的标准便逐渐清晰起来。1924年7月,陶行知参观南京神策门外燕子矶国民学校后,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这所学校本来已经开办多年,但是陶行知却认为它的新生命是从丁超校长上任后开始的,因此只有“半周岁”。这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关帝庙中,办学环境非常糟糕。丁校长上任伊始,就拿起锤子扫帚,不是修补用具,就是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他居然获得“钉锤校长”和“扫帚校长”

的雅号。在丁校长影响下,全校师生也养成维护校园、改善环境的好习惯。陶行知参观这所学校后,不但欣赏丁校长能够以身作则,还对他少花钱办大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燕子矶国民学校的经验说明,“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我们要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有精彩,才算真本领。”

这些年来,人们每逢谈到教育,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教育经费不足方面。这是因为中国教育经费与官员们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相比,实在是不足挂齿。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少得可怜。这固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好的校长,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即便是有了足够的教育投入,也未必能把学校办好。近年来中国大学的经费虽然有所提高,但办学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就是很好的证明。

1926年,陶行知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说:“要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看到那些“能力大”的人,要担任好几个学校的校长,那些“能力小”的人,则是几个人合伙起来干一个校长的工作。因此他告诫人们:“一个人干几个校长,或几个人干一个校长,都不是整个的校长,都是命分式的校长。”所谓“命分式”校长,就是分心的,不能集中精力做事的校长。这种校长无论对个人、对教育,都有害无益。因此他说:“为国家教育计,为个人精力计,一个人只可担任一个学校校长,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

后来,他还对生活教育社的同人们说:“当一个小学校长,不仅是一两百学生的导师,还是一两百户、一两千人的导师。他的地位的重要是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长。但是倘使你小看了自己的岗位,小看了别人的力量,小看了生活教育的即知即传、工学团等原理,你便成了一只孤鸦,一个光棍,你就会由渺小而悲观、徘徊、妥协,敌人一来是不堪设想。”

陶行知是提倡“教学做合一”的。2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提出“乡村标准学校最需要的就是标准校长。乡村标准校长应当有三层资格:一、他要有农夫的身手;二、他要有教师的头脑;三、他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南京尧化门小学校长宋鼎根据陶行知提出的标准和意见,取得显著成绩。位于南京城外的江宁县立师范学校校长徐卓夫,得知宋鼎办学颇有成效后,便用“三顾茅庐”的方法请宋前来担任训育主任。陶行知参观江宁县立师范学校以后,对徐校长的做法非常赞赏。他在《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一文中说:这所学校既有一种贫而乐的精神,又有向小学学习的虚心精神。它不仅有远大的前途,还开辟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新纪元。由此可见,“中国的真正师范教育要天明了”。

陶行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受了两千年专制统治,因此人们一旦掌人生权,往往会“仗权欺人”,就连“区区校长”也不例外。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指出:由于大家都在专制统治中长大,既要受独裁制度的熏陶,又没有学习民主作风的机会,这就使“校长对于我们,我们对于学生,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要不得的独裁作风”。基于这一认识,他主张校长要“运用民主作风教学生,并与同事共同过民主生活,以造成民主的学校”。在日常工作中,无论什么人都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吃饭,也让别人吃饭,最好是大家有饭吃。自己要安全,也让别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长进,也让别人长进,最好是大家共同长进。”这大概就是民主制度与所谓和谐社会的真谛吧。

前不久,听朋友说我们这里有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因为儿子结婚,居然动用好几辆警车前来开道。我想这位校长如此“霸道”,除了想要摆谱之外,还有一种“自己办事,就不让别人办事;自己安全,就不顾别人安全”的意识在作怪。作为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给这样的校长,能放心吗?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老师、学生和家长,对于这种霸道现象,好像早已见怪不怪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

五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在改造旧中国的过程中,陶行知对教师寄予很高期望。他说:“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陶行知深知,尊师重教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自重。因此他还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前不久,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参加考试,一位同学忘记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名字。老师讲评试卷时便恶狠狠地说:“这是谁的卷子,为什么不写名字?难道是王八蛋的卷子吗?”全班同学虽然不敢吭声,但内心都对这位老师极其反感。这虽然是个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口出秽言、甚至动手打人者屡有发生。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不自重”的表现,实在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陶行知认为,教师自重与否,首先与师范教育有关。他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中说,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和改造国民的重大责任,国家的前途,文化的盛衰,都取决于师范教育。陶行知致力于乡村教育后曾反复强调: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教育。

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陶行知有许多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远大理想和献身精神。

1931年,陶行知为《师范生》月刊创刊号撰文说: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教学生变成先生的是师范教育。他希望师范生要像孙悟空一样,首先要做一个“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第二,要改变传统观念。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教学合一》中指出,许多人以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即教学生读书。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把活泼的孩子当成“书架子”、“纸篓子”。因此他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只是“教”

书,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被动地死记硬背变成主动活泼地学习。他提倡师生平等,反对所谓“严师出高徒”

的陈旧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第三,要热爱学习。

陶行知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越学越快乐。”

他还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他主张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天天学习,才能在教学中享受快乐。好的教师应该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第四,要与孩子交朋友。

陶行知认为,一个人不懂得小孩心理、小孩困难、小孩愿望、小孩脾气和小孩问题,是不可能教好小孩的。他甚至把小孩比作唐僧,号召师范生向孙悟空学习,“拜小朋友做师傅”,在小朋友的指导下“学着做人”。他指出:“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陶行知主张,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忘掉自己的年纪,加入小孩子的队伍,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这样,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只有在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的时候,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五,要有不怕失败的试验精神。

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是主张试验主义的。他认为试验是发明的利器,近代一切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试验,教育也不例外。要除旧布新、改良教育,就离不开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很可能失败。因此他希望“教育行政当局,从中央以下直到校长,该给教员以试验或选择书本之自由”。但是,“现在行政方面之趋势是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张,实无创造之可能”。我曾经借用“计划经济”的说法,把当今的教育说成是“计划教育”。计划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依靠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招生、统一考试来管理学校。这种“大一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不仅不允许教师有选择和试验的自由,而且还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具。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之初的计划教育管理体制,不仅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实在有悖于当前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六,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他主张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做人。基于这一考虑,他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两种素质:

第一有真知灼见,不要有偏见;第二要敢说真话,不说假话。只有这样才算一个称职的教师。

六 创办晓庄师范

1926年10月,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为此,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但是,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却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大家以为凡是外国的都是最好的,致使“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花钱病,许多幼稚园的费用超过小学好几倍;三是富贵病,因为学费太高,“所以幼稚园只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平民是没有份的”。这种状况在如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好像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不同的是,当时有陶行知力挽狂澜。他呼吁,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相比之下,“当代陶行知”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

1927年年初,在江苏教育厅赞助下,中华教育改进社决定成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定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该校的招生广告颇具特色——培养目标:(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改造社会的精神。

考试科目:(一)农工或木工操作一日;(二)智慧测验;(三)常识测验;(四)作文一篇; ( 五) 五分钟演说。

本校准备: ( 一) 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二)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三)最少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四)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做;(五)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

广告后还特别声明:“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这招生广告在当时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就是在今天,也会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并不是故弄玄虚的炒作,而是真心实意的追求。1927年3月15日,正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军开始向南京发起总攻的时候,晓庄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了。尽管四周炮声隆隆,但是当地村民们还是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地赶来看热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前来报到的只有13名学生。

据说在这13人中,既有从清华大学数学系退学而来的操震球,又有刚刚辞职的中华书局编辑所主任程本海,还有著名作家曹聚仁的学生王琳。陶行知说,“当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时候”,他们历经艰险而到来,使学校能够在枪林弹雨中如期开学,这有点像耶稣的13个门徒。为此《申报》也发表评论说:“在此车马倥偬之秋,宁城居民纷纷逃难他徙。而各学校所有之学生,亦皆逃避一空。独此乡村师范,在此时招生,竟有数千百里外,不避艰难、不顾生死远道而来,殊可令人注意。”

因为学校既无校舍,又无老师,所以陶行知在开学典礼上说:“本校特异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屋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所造的草屋,不过是避风躲雨之所。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相信没有专能的老师,只有比较经验稍深或学识较好的指导。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两点,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从这简要的演讲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精神。

同类推荐
  •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未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洋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仓央嘉措诗传

    仓央嘉措诗传

    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从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那就仁者智者各随其便了。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主抓经济的第五号人物,排在毛刘朱周之后。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郁达夫在情爱之途

    “曾因酒醉鞭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本书反映郁达夫如何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同时,着重描写了他与四个品貌各异的年轻女子的情感纠葛。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书从李时珍的家学渊源,行医经验到著修本草纲目说起,对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本草纲目的医学资料珍贵价值都进行了介绍。
热门推荐
  • 入画

    入画

    一场花灯会倾一颗心。能够嫁给他,已经不错了吧。可是他娶她并不是因为喜欢她。“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想要一个可以管理家事的女人。”“其一你与我指腹为婚,娶你定不会错,其二云家也是经商人家,娶你多少可以助我的生意往来,其三我不想娶一个养在一个深闺里的大小姐来家里供着,所以我放弃了丞相爱女,因为我需要的是一个端庄贤淑的女人主持家业。”“虽说楚家现在一时半刻不会纳妾,可是必要的时候父亲和姨母还是会给我纳妾,如果推拒不得我也懒得总是为这些操心,这件事你要有心理准备。”“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我的正妻,即便以后纳了妾你在这府上依然为尊,我希望如果今后府上有别的女人,你可以拿出正妻深明大义的姿态,不要拈酸惹麻烦,否则我照样会休妻。”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冷冻”酷总裁

    “冷冻”酷总裁

    谁成想她还能碰到人生第二春,真是桃花朵朵开,不摘的是傻子,她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不懂爱的靠边站,其他桃花后面排排队,她这次可要睁大眼睛选夫了。
  • 试婚格格

    试婚格格

    什么!试婚格格!也就是挂着好听的格格二字,其实就是大婚前夜替真正的格格去试试驸马爷有没有隐疾的宫女!妈的!自诩绝不会出口成脏的于紫痕边骂边从床上跳起来。岂料额头狠狠贴上古式雕花檀木床的横梁。“咚”一声重响,她虚弱的身躯滑落到地上。※长乐城最繁华的大街。“公子,不知今夜可否与小女子春宵一度?”于紫痕伸出胳膊拦住原地站了三个时辰才好不容易看中的男人。“什么!”轩辕辰逸听到这句话也不禁一愣。这要求也太…太…惊世骇俗了吧…不禁再把眼前女子细心打量一遍。虽隔着黑纱,看不清她的容貌和此刻的表情,但凭直觉这女子不像是花街柳巷之人。那就是女子的脑子有问题?不可能!脑子有问题的女子怎么可能把这句话说的如此淡定?※“啪!”一记响亮的耳光迎面过来,于紫痕的脸上立刻多了一只手掌印。“贱人!别以为你踩了狗屎运被驸马宠幸,你就可以脱离了我的股掌。记住!我贺兰弘毅永远是你的第一个男人,你永远忠诚的人只该只有我一人”鼻子里冷哼出来的声音充满着浓重的警告意味。※“紫痕,你放心如果你没有地方可去,请记住我这里什么时候,境况都是你最理想的港湾。”一道温和的声音又一次在窗棂响过,然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她是倒霉穿越的试婚格格,她是多方宫廷斗争一箭双雕或一箭三雕计划中的那根箭。亲情,爱情,友情交织,且看她这根箭最终射向何方…^__*)嘻嘻…芸芸休息了好久,终于决定开新坑了,望大家多多支持哦!
  •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听管理学家讲故事

    为什么所有外部条件都万事俱备,有人却无法放手去做?为什么有人身无分文,却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为什么本以为按部就班就可以高枕无忧,却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事似乎不可能,但管理者一番运筹帷幄竟然马到成功?……该书选用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阐述了真实世界中关于管理的主要原则,以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摄政王,属下慌恐

    摄政王,属下慌恐

    母亲斗不过姨娘,怒极放火,全家葬身火海?——不怕,不怕,她福大命大,逃过一劫。夫家要以正妻之礼娶平妻?——有什么了不起,她和离下堂腾位置。师父被追债躲进茅厕?——不怕,她倒卖消息,给冷酷摄政王当侍卫,赚银子还债。太后、郡主合谋整她?——不怕,你有张良计,我有摄政王这个过墙梯。晋太子劫走她,圈禁在太子府?——不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又不是没见过男人!神马?摄政王要娶她?——怕什么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既然诚心可见,还是考虑考虑吧…*片段一一曲终了,何清君如释重负,令狐薄意犹未尽。“再吹一曲。”“…啊?”令狐薄闪着寒光的眸子睨着她,不说话。何清君顿觉不寒而栗,心里将他车裂一百次,面上却是低眉顺目:“是。”樱唇轻启,笛曲响起,是一首《月下会》。令狐薄皱眉,这曲子欢快是欢快,只是吹曲者太过生涩,把欢快畅然的曲子吹得很是晦涩难忍,让他有种想起身捂住她嘴的冲动。“换一首。”“啊?换…噢。”换成《乐淘淘》。令狐薄眉毛一挑,“本王说换一首。”何清君汗滴滴地又换成《月下会》。令狐薄嘴角连抽数下,有点抓狂,“何姑娘,请问你会几首曲子?!”何清君讪笑,施礼,“其实…只会两首。”令狐薄顿觉一群乌鸦在头顶飞过,两首?!这也敢大言不惭叫做会吹笛?还附庸风雅地别一支玉笛在腰间唬人?*片段二令狐薄淡淡却又坚定地道:“本王要娶你。”“砰——”某人晕倒。…令狐薄坚定地站着,何清君坚定的晕着。“何清君,你是本王的护卫,我们天天相伴,你能逃避到几时?”“…”能逃到几时算几时。“何清君,本王既非断袖,亦无隐疾,是个正常的男人。”“…”她又没验过,谁知道正不正常?“本王至今未娶的原因,是个隐秘,只能告诉本王的嫡王妃。”“…”那就去告诉你的嫡王妃,不要打扰她继续晕。
  • 专属恋人:爱情保鲜期

    专属恋人:爱情保鲜期

    他无视一切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却孤独冷漠!她善良美丽相信世间美好,却失去唯一亲人!谁知世事无常哪怕拥有再多却换不回亲人的性命,孰不知金钱也不是万能的!意外相遇让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相识、相知、相遇、相恋,而一切看似完美却带着深深的阴谋,他欺骗了她?还是她骗了他?传说爱情的保鲜期只有七日,而他们初次相遇认识七日、再次相逢也是七日、相知相恋更是七日,不知他们的爱情能不能打破爱情的魔咒……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恢弘的大汉?绚烂的大唐?静谧的大宋……如果说,历史有道门槛的话,任何人都不过是槛外痴人,企及遥望。拈起脚尖,伸头探望,总能于门缝问窥及些许的意境,宛若发现新大陆般,惊喜连连。现在,就在这窥望中,让我们的思绪走进另一个美妙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