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2500000011

第11章 陶行知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人生(1)

陶行知(1891—1946)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

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教育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学名文濬,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前来读书。有一天下大雪,他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讲,便站在门外听老师把课讲完。这件事感动了私塾里所有的人,并在当地传为佳话。

1905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开始学习现代文化知识,接触西方民主思想。1908年,崇一学堂因堂长回国而停办,他被迫失学。第二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博习馆(预科),不久该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他成为金陵大学文科的一名学生。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返回家乡,担任徽州议会秘书。半年后,他又回到金陵大学继续读书。从此,他积极宣传民主思想,热心于社会活动。1912年,他因为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1913年,在全校考试中名列总分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当局的奖励。1914年,在金陵大学校长帮助下去美国留学,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孟禄、克伯屈、杜威等著名教授,主攻教育行政、教育哲学和教育社会学等专业。1917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回国担任教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课程,1918年代理该校教务主任。

五四运动以后,陶行知积极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自任校长。1930年4月,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由,派兵抓捕师生,查封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逃往日本避难。1931年,陶行知返回上海,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申报》改革起了很大作用。“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等组织,继续从事普及教育活动。1934年,他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认为:

中国数千年错误的教育传统是“先知后行”,或者说“先学后做”,即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先行后知”,或者说“有行才有知”。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以表示与传统教育的决裂。

1936年,陶行知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受该会委托,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名义出访28个国家和地区,并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1939年7月,为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他在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他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他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进一步推行民主教育。1946年5月,陶行知回到上海,准备筹办上海社会大学。与此同时,他在中共领导下积极参与左翼知识分子发起的“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运动。不久,李公朴、闻一多遇害,陶行知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

陶行知逝世后,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远在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也在唁电中说:“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可见无论是延安的共产党人、还是纽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他本是游学外洋,回国后做大学教授的人,竟然脱去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投身乡村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其实,当年与陶行知志同道合者还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他们带动下,中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

关于陶行知的贡献,日本友人斋藤秋男的话比较准确。他说:“我非常推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比鲁迅晚生10年的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才能,开发儿童智力。……解放儿童的思想,发挥儿童的才智,让儿童做社会的小主人。他不愧为’救救孩子‘的勇敢的实践者。陶先生提倡儿童解放,是为了达到大众解放,达到民族解放,最后达到世界人民的解放。

陶先生的目标是远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心中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全世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这番话让我想起陶行知关于“教人求真”的追求和“会考杀人”的呐喊。这一切,都与他的民主思想有关。

一 投身于教育事业

大约是1932年,陶行知参加太平洋会议后写过一篇短文。文章说: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这句警语的意思是:

“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就只是人的生命。”这句话对陶行知刺激很大,因此他气愤地说:“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

为什么中国人的生命就那么卑贱、那么容易“废掉”呢?陶行知认为这一切都与中国的教育有关。

其实,早在1914年,陶行知就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教育,才能消除人民的贫穷和愚昧,让他们变得富裕和聪明;只有教育,才能清除政党的偏见,给老百姓精忠报国的机会;只有教育,才能摆脱伪劣的“领袖”;只有教育,才能消灭残暴的统治;只有教育,才是建设民主共和最重要的手段。因此他认为,“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就是对人民“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

1916年,陶行知在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推荐下,获得利文斯顿奖学金。为此,他致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J.E.Russell),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投身于教育的愿望。他说:“三年前,我就选定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自己留学美国的最终目标。但由于经济力量不足未能及时来校就读。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看到我们共和国突然诞生而带来的严重弊端,我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制的存在。……我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的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种)真正民主制度。

它将是唯一能够实现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为中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正义和自由的理想之国,是陶行知投身于教育的真正原因。

二 对于教育的理解

1918年5月,陶行知留学归来不久,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并提出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六个观念:

第一,教育能改良个人的天性,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能使国民识别领袖的正当与否,能使贫者变富、弱者变强,因此教育是最有效力的事业,师范生应该“专心致志,抱定主义,以教育为专门职业”。

第二,教育可以让愚昧的人变得聪明起来,让幼小的人快快长大,让落后的人迅速进步,因此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业。

第三,与大学、中学相比,小学和幼稚园的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大中小学的教员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同等待遇。

第四,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应该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以学生之苦恼为苦恼。如果教师过于威严,让学生把教师当作阎罗或判官,就会失去办学的基本意义。

第五,教育是改良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学校应该与社会有密切往来,否则大家就不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不是寺院或洞穴,教师也不是僧侣或隐士。

第六,不要把学校当作人生道路的临时客栈,也不要把教育当作职业选择的权宜之计。只要进入师范学校,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终身大事,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与此同时,还要有“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决心,要有世世代代献身于教育的精神。

陶行知的这些话,实在是至理名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迪。

1919年2月,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指出,世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结果是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也不好,第三种最正确。此外,他还提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一方面还要研究学问,以便让学生“多得些益处”。

同年4月,陶行知以《第一流的教育家》为题,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认识。文章开头是这样的:“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

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这两种要素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紧接着陶行知指出:“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上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于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因此,他希望教育界的同人要有大胆的“敢于探求新理”的理想,要有“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的精神,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勇气,要有“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的干劲。

这一年7 月, 陶行知对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发表演讲,就有关“新教育”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因此新教育要用共和精神,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唤起兴味、责成效率,“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使老师的责任“重在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学校里一定要“自己去学”,不要“坐而受教”。

关于教育与名利、教育与金钱的关系,陶行知的观点也值得注意。

1921年7月,他在安庆暑期演讲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1923年,他在《学问的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中说:“我不承认财力是学问的要素。我以为,只要有志学问或是有志于女子的学问,经济的难关是可以打破的。”他还说“穷苦和学问是好友;富贵和学问是仇敌。那天天轻裘肥马,炫耀于同学之前的”纨绔子弟,是不会有真学问的。后来他还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今日教育之商业化,亦为不可掩饰之事实。师生间之关系,纯为知识之贩卖。此种商业化之教育,不仅根本有悖于教育原理,抑且使师生感情日相隔离,不能打成一片。”

陶行知的这些观点,对于那些把教育与金钱和名利联系起来的人们,是很好的提醒;对于那些凭借教育牟利、甚至提出教育产业化的人们,是严厉的批评。

三 对于学校的认识

陶行知是安徽人。南京离安徽很近,又是全国教育中心之一。五四运动后,安徽因学潮四起,所以当地学生到南京求学者源源不断。但由于受区域规定的限制,前来求学的安徽籍青年很难进入当地学校。1923年,安徽旅宁同乡会和旅宁同学联合起来,以恢复安徽人所办的“上江公学”为名,创办南京安徽公学,由陶行知出任校长。第二年年底,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他说:“我们学校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在与学生同生活、共甘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应该一起做;让学生学的知人生识,教职员应该一起学;让学生遵守的规矩,教职员应该一起遵守。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感情,才能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认为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能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很大影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还说:南京安徽公学是一所贫穷的学校,因此“用最少的经费,办理相当的教育,是我们很想彻底努力的一个小试验”。此外,他提出要用科学的精神来追求真理,研究学问;要用美术的精神来改造环境,“现出和谐的气象”;要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处理一切事情。随后,他还反复强调师生同甘苦共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是改进学校教育的一大关键。

1926年9月,陶行知为《微音》杂志撰写《我之学校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

——学校是一个能教坏人变好,也能教好人变坏的地方。这地方既能叫人成龙,也能叫人成蛇;既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要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活学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大家要在同甘共苦中达到精神的沟通和感情的融洽,要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势,要在质疑问难中互相学习、互相感化。

——无论是校长还是厨师、校工,都各有各的学问。因此大家要虚心,要学而不厌,不断增进自己的学问。

——学校不是道观,不是寺庙,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

——要想改造社会环境,首先要改造学校环境。改造学校环境应当用“美术的精神”。如果学校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他们所谓改造社会环境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钱可以买许多东西,但是就如同买不来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花钱是买不来高尚精神的。高尚精神在自己身上。这种东西就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同类推荐
  • 李煜与《花间词》

    李煜与《花间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时代,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位足以彪炳千秋的词坛巨匠,他就是享有“千古词帝”蛊誉的李煜。即使时隔千年,当我们翻开书卷诵读他的词作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那清新俊朗的“词帝”形象。那么,李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词作当中的?
  • 思想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思想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谁可以为我们竖起一道不变的航标?在事业的漠漠荒野里,谁可以向我们昭示一条坚实的路径?在心灵的干枯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挖开那个堵塞的泉源?当你真切感受过他们的青春激情,细细品味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后,你会发现,贫穷、危难、冷眼、嘲笑、挫折、失败也曾光顾过他。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 胡适新论

    胡适新论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十八年后,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解读父亲。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一瞒就是十八年
热门推荐
  • 庶女国色

    庶女国色

    胡非非表示很无辜,随便逛个街都能碰上“电梯逆天故障”这种事。她做自由落体运动被穿越后,发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普通公司小职员,穿越成绝色小庶女,各种幸福卖萌秀恩爱,扁扁渣男,揍揍碧池,最终抱得美男归,还顺便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励志甜宠”故事!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全球最坑爹考卷大集锦

    网络爱好者二师兄花费两年心血搜集而成的另类考题,内容包含“报复性汉语六级考试”“暴强三国人名英文翻译”“班主任雷人语录”“华尔街犀利面试”“网民行政能力全国统考”“世界杯女球迷专业鉴定”“当考试遭遇三国杀”“武林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好男友八级评测”等九个专题,涉及语文、英语、体育、生物、求职、格斗等九类技能,再加番外“作弊指南”,在思考中爆笑,在爆笑中长见识。
  • 总裁的惹火逃妻

    总裁的惹火逃妻

    她是一个神秘组织“红月”里头最性感惹火的女人,艾蔷薇。他是段氏集团的总裁段天睿,精明干练,覆手翻云,身边的女人从来不超过三天。初次见到她,她坐在西餐厅里对同伴提出分手。第二次见面,他陪妹妹挑衣服,结果看到橱窗里的假体模特。“那橱窗里的模特,我给十倍买下了!”还没等所有人回过神来,那假体模特一步一步走到他面前,双手环胸,微抬起下巴那双摄人心魂的眼眸直盯着他,尽管两个身高有着差距,可是他不得不佩服她的气场,竟丝毫不输于他。“想买我,只怕你出不起!”第三次见面。段天睿将怀里的艾蔷薇楼得更紧,对眼前的女人已是一脸的不耐烦,“从现在开始,她才是我的女人!”却见艾蔷薇微嘟起那很是不满的红唇,轻摇了摇头,“错了哦,我不是你的女人!你,才是我的男人!”当他和她又再次出现在初次相遇的餐厅时,她却是他心中的最爱。直到现在他才明白当初那个男人为何会那样苦苦哀求。在爱的面前,什么都不是;爱,便是占有,便是不顾一切!然而,她最爱的却是…………【片段一】“你打算晚上怎么补偿我?”段天睿仍不忘讨要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福利。缓缓将唇凑近男人的耳边,艾蔷薇伸出丁香舌舔了下男人的耳垂,暧昧道,“今晚你帮我沐浴,如何?”男人那性感的薄唇邪扬,绿眸对这提议浮出满意的神色。“乐意之极!”【片段二】某天早上。“妈妈,我们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去涵生舅舅家住吧!”“为什么?”“昨晚我看到爸爸欺负你!妈妈,我现在终于知道当年你丢下我和爸爸的原因了!”“?”“我看到爸爸把妈妈的衣服都脱光光,然后不停的掐你捏你还咬你!妈妈,我要带你离开!”“…”【片段三】亲爱的段天睿先生:现在加入超级夫妻套餐,每天尊享24个心跳加速的抱抱,24小时思念在线,随时随地面对面语音聊天,还有每天准时的甜美闹钟铃声!马上加入,只需60个亲亲每月!段天睿看着手机里突然收到的简讯,再也忍不住的哭笑起来。“为什么每个月是60个?”听他的口气,明显是嫌少了。“60个只是早安吻和晚安吻嘛!”◇◇◇◇◇◇◇◇◇◇◇◇◇◇◇◇◇◇◇◇◇◇◇◇◇◇◇◇◇◇推荐好友文文:残影丫丫【异世重生】:十柒月【我的明星小女人】慕容若依:【带着包子嫁豪门】林禾木【弃宠废后】潇湘子牙【风流总裁没人性】香雪宠儿【养兽成夫】香雪宠儿【嗜爱学生妻】纳兰南歌【不负江山不负卿】心若有依【市长,靠边站】
  •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心“零”的世界:归零心态改变人生

    归零心态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养。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自以为很有能力却总是得不到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却无法越自我、整日埋头苦干却看不到成绩,总想抓住什么却总是失去,总感到痛苦,却无法解除的人。这些人不但自己感到十分痛苦,也让周围的人对他们颇有意见,甚至故意疏远。这一切皆因他们没有归零心态!倘若他们能够倒空自我,将心归零,便能获取更多新鲜的知识、能力及良好的心态等等。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畅快;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拥有宽阔的视野与胸怀;当心态归零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攀上人生道路中的更高峰!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奥术神座

    奥术神座

    “知识就等于力量。”“所谓神,不过是强大一点的奥术师。”带着一大堆知识的夏风穿越而来了。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穿越空间之唐妃

    穿越空间之唐妃

    她以为这是她此生最大的一次运气爆发,苏琳得到随身空间和顶级武学功法的时候还在地球,却没有想到修炼不足一年、尚没有突破功法的第一层,就莫名其妙地穿越成了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后宅小老婆之一,时年26岁,在不能逃又躲不掉此宅其他二十多个女人算计的情况下,苏琳开始了宅斗生涯……